从美好生活视角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

 2023-08-25 10:08:50

论文总字数:15532字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系列讲话中提及“美好生活”的概念,从多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青少年迈向美好生活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学校是我国青少年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课程形式、结合综合实践育人,承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带来的新使命。

关键词:美好生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

On the New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od Life

Ren Si-qi

(School of Marxism ,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in several important speeches, and expounde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it has become the new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to grasp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guide young people to lead a better life. Teenag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chools are the basic position of China"s youth talent cultivation.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ake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change educational concepts, innovate curriculum forms, and combin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o educate people, and undertake the new mission brought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 good life; the new 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ission.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问何为美好生活。在东方,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总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现实需求。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描绘了一个“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1]]的理想境界。此后对于美好生活的描绘更是层出不穷。秦汉儒家经典中“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2]]的大同社会;晋代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近代洪秀全提出 “各自安享太平”的“公平正直之世”。[[3]]在西方,先哲们一直思索如何设计出一个完美社会。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就提出了符合至善理念的、正义的“理想国”。近代英国莫尔在理想国的基础上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继乌托邦之后,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德国的闵采尔、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人分别提出他们的“太阳城”、“千年天国”、“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和“劳动公社”等等理想社会形态。从中西方先贤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思索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好生活是一个不断追寻、永无止境的境界,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总是与具体时期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有关,美好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美好生活”这一词汇,探究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具体内涵成为这一时期的新任务。

一、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

明晰“美好”和“生活”的各自涵义才能更好地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美好”是一个与主体的需要和认识密切相关的价值评价。“生活”指的是由现实的个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的对象和条件所组成的“现实的个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所关涉的诸要素总体。[[4]] “生活”是“美好”的实践场所,所以无论是对“美好”的理解,还是对“美好”的实现都依托于客观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中去探寻美好生活的应有之意。

中国的建设现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一具体历史时期里,“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系列讲话中被多次提及。我们要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涵义,首先必须把握“新时代”的特殊含义。新时代的特殊含义主要包括五个新特征: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5]]美好生活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加广泛、更为立体的需求。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共出现了14次之多,从多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

(一)美好生活是公平正义的生活

合理、有序地立身处事,实现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影响民众向心力与团结性的核心因素,一个国家,一旦失去团结性将会迅速分崩离析,更不用谈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的安定生活。2010年的突尼斯,一名失业大学生与城管产生冲突愤而自杀,这成为突尼斯事件的导火索。之后该国失业率高居不下,公平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社会矛盾骤然爆发,最终演变成“茉莉花革命”,总统本·阿里被迫下台,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和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更加关心公平正义。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美好生活需要关注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可持续”。[[6]]只有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各种权益被充分保障,才能够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进而稳固价值观,坚定信仰,自在从容地立身处世,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美好生活是精神富裕的生活

为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开展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就是精神生活。对于个人,如果物质生活充足而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将会知识匮乏、思想贫瘠;对于社会,如果物质丰富但政治封闭、文化落后,将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富裕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7]]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改善,这时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紧迫开始彰显,人们对精神文化世界开始极度渴求,然而却容易陷入另一错误方向,那就是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落后文化方向。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品味,更要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向,使人民不拘于自己的眼前利益,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高雅的情趣,将自己关注的领域进一步开拓、自己观察的视野进一步延展,学会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进行全面观察和冷静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与美好。

(三)美好生活是秩序良好的生活。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证。我们总是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只有保持这个社会的和谐团结、秩序井然,人民才能获得一定的幸福感、安全感。首先,政府要维护良好的秩序。江西宜黄等地强制拆迁导致有人自焚、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引起网民热议等事件表明,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行政法规,政府工作人员要有序执法。其次,企业要遵守良好的秩序。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十分普遍,据凤凰网报道,2008年高达48.1万件,2010年则为33.6万件。此类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矛盾容易激化,农民工采取暴力手段讨薪,将引发社会的恐慌和公共秩序的混乱。因此企业也要遵循规则,保证基本工资制度合理运转,工人利益得到保证。最后,每个人要遵守社会规则秩序,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秩序良好的社会,才能拥有更美满的生活。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人民对于社会秩序观念的规范与引导,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实现,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民就能体会到切实的便利与安稳,自然产生满足感与幸福感。

(四)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生活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9]]。这明确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坚定地宣示了“美好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谈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为何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呢?人民群众从来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而反映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生活方向,就是将来社会发展变革的趋势所在。这种需求激励着人民群众从事一切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走向更满意的生活状态。由此可见,人民所向往的生活就是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承担新使命。

二、美好生活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承担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点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思想意识作为上层建筑也要发生变化。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承担新使命。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学校是我国青少年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的新使命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如何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引导青少年迈向美好生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分解为三个方面: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育人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历史使命,这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培养符合新时代思想境界、道德素养、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丰富内涵的时代新人。中学思想政治承担新使命,在育人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进行改进。首先,在育人形式上,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然而实际教学中依旧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课堂氛围严肃,即使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无法将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为了实现新的育人使命,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内容上,强化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政治认同,明确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职责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创造能力的养成,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算作美好生活,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世界观没有成熟,对此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不仅了解事实的真相,更关键的是帮助他们明了善与正义涵义,明晰道德的真相,这就涉及道德智慧的培养。“道德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好的道德品质,它涉及一种深层次的知识,这种知识着眼于一种好的生活”[[12]]。道德智慧的培养,让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接近美好生活,通过结合学科课程与日常生活诠释价值观念,帮助青少年了解美好生活的涵义。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学科使命

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重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尊重人,关怀人,以建设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为己任,更加彰显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使命。生活的意义与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应有之意。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性精神,使得青少年即使面对逆境仍能冷静地通过提高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明白社会价值与自我实现是统一的理念、形成一种积极面对人生,肯定生活成就的态度来获得生活的意义与幸福感。首先,学科课程的内容要增加帮助青少年提高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的部分。物质生活提升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加,但是青少年的幸福感却没有得到增加,焦虑、迷茫、无力的情绪反而困扰着他们。这时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精神感受力、理解力,进而使他们冷静理性地从生活中寻找精神上的愉悦体验,获得幸福感。其次,学科课程的组织要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实现的统一。美好生活的实现与其主体性息息相关,需要满足人的爱好、特长等个人特质的充分发挥,“而美好生活,即系于将这些性质发展到最高程度,让人性的核心特质得以充分实现”[[1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社会价值规范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表述,并且能结合青少年的情感、尊严、爱好等自我需要,进而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实现的统一。最后,学科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一种积极面对人生,肯定生活成就的态度。这种态度遇到学习、生活等具体情境后,会促使青少年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与败、荣与辱,冷静处理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化解困难,达到心情愉悦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少年从思想层面去解惑痛苦,实现痛苦与幸福的转化,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引导他们更好地走向美好生活。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践使命

十九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相辅相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我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都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秩序良好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幸福,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新的实践使命,引导青少年对美好生活需要观的理解,运用理论功能和导向功能促使人们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美好生活需要结合,将个人的美好追求与整个国家的繁荣复兴结合,实现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融合,使得青少年在为国家繁荣复兴的努力拼搏中,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引导青少年迈向美好生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实践中遇到困境。课程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一方面,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资源只局限于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广度不够。另一方面,少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挖掘时政新闻,文学作品等其他资源,但是主题过于集中,形式也较为单一,开发的深度有所欠缺。此种程度的教育无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认识社会现实,更好地投身于追求美好生活与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重视在实践中对于教育资源广度与深度的挖掘。

三、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的路径

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学校是我国青少年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而作为发展方向的美好生活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和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课程形式、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承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带来的新使命。

(一)转变教育观念

让青少年知晓美好生活究竟是何种形式,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涵义,这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育人使命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美好生活教育的对象与主体,一定要突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灌输和政治说教为主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首先,它的理论来源是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智慧,一直保持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而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更应当具备这种观念,引导人们形成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其次,受教育者不能只是被动接受,不主动参与,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双向互动,影响教育效果,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善于抓住关键节点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主动探究美好生活的观念。

1.教师善用生活智慧,脱离空洞说教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灌输和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引发反感心理,教育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教师运用生活智慧,激发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备课环节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素材揉入课程讲解中。教师要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难题和感受美好生活的经历与学生共享,通过将自己生活经验转化为课堂情景,能够调动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丰富的生活经验包含着个体的经验、信念和价值观,个性色彩鲜明,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感悟生活并为进一步探寻生活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在课堂上展现教育机智。机智“是人在一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14]]而“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15]]。教育机智是学生了解、感悟教师生活智慧的最直观的一种途径,是教师一系列优秀品质的集合,比如,能够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能够尊重他人的尊严与选择,懂得把握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等等。教育机智正来源于深刻的生活经验与感悟,教师在展现教育机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影响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把握。

2.学生结合心理辅导,挖掘主动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重合,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忽略受教育者本身的价值性而采用单方面灌输某种价值观、思想和信念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动性、积极性,挖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辅导中,经常进行一些团体辅导活动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我们可以借鉴其团体辅导活动中“冥想我是谁”、“自我暴露”、“填词形容我”等方式,通过自我反省和检查认识自己,主动了解自己的独特性;可以借鉴“击鼓传花:角色扮演”、“你的优点我来说,我的缺点你来指”等方式,通过他人的评价进一步认识自己,自觉形成更加立体的自我认知。通过此类活动,我们能自觉主动且客观清醒地认识自我,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从而拥抱更美好的自己。只有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才有资格走向美好生活。

(二)创新课程形式

通过结合时事政治、运用文学艺术等方法,创新课程形式,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彰显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使命。

1.结合时事政治,创新课程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时政信息,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正确把握形势的能力与理性精神,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感,接触更多社会民生案件,了解公平正义,逐步形成对公平正义生活的理解。在教学运用中可以采用课前时政评论和热点讲解相结合的形式,每节课前用五分钟时间进行请学生进行时政解读并结合实时发生的社会热点组织同学进行辩论赛等各种形式的讨论。但是在选材时一定要注意紧扣教材,要有利于进行世界观教育,并且在讲解时要注意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

2.运用文学艺术,创新课程形式

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人民对于社会秩序观念的认识与引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文学艺术作品由于具备影响范围最广、最易接受的特质能够最有效地、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不仅能够充分展现群众的生活状况,表现民众的社会心理,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而且有助于改造人、教育人、推动历史前进,所以广泛用于传播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尤其喜爱文学艺术这种形式,我们可以结合唱歌、绘画、电影、声乐、表演等文学艺术形式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文学艺术育人无痕的教育特征,将文艺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结合优秀的文学艺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弘扬社会美育,形成对美的正确感知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人民的社会秩序观念,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

(三)结合综合实践育人

综合实践活动是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16]]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立德树人的作用,实现对教育资源广度与深度的充分挖掘,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树立良好德行,挖掘内在潜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提高走向美好生活的能力。

1.结合形式新颖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一种全新的将研究学习与旅游相结合的课程形式。研学旅行中的项目研究不再局限于书本、网络等信息采集渠道,而是将课堂转移到祖国大好河山,到生机盎然的大自,到社会的角角落落,通过接触大自然和社会,通过遗址古迹、名人故居、工厂、山川河流等,让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17]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走进古镇”和“参观博物馆”等主题研学活动,以古镇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为切入点,促使同学们走进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再者,研学旅行还包括类似爬山、漂流等让学生自主完成以锻炼意志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更重要的是,研学旅行是真正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做人、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学旅行不仅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丰富精神世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和形成为人处世的准则,提升走向美好生活的能力。

2.创设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有意识地创设多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科的相关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立德树人的作用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组织学生参加“五四运动100周年征文比赛”、“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道德辩论赛”、“扬起自信的风帆演讲比赛”、“变废为宝创新成果大赛”等多项竞赛。既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竞争、不断挑战的意识;又要注意保证公正、友善的竞赛氛围,培养学生乐于竞争、尊重规则、遵守秩序的意识。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与规则意识,使学生更加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拥有更好地适应生活的能力,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3.采用学生自主的管理制度

自我管理是一项十分关键的能力,于学生的人生道路具有不可忽视的塑造作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激发人生的潜能,促使我们以更饱满、热情的状态去迎接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但是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在班级管理上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要求学生一切听从指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种管理下,学生乖顺听话,循规蹈矩,思维僵化,行事一板一眼,没有生机与活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班级管理,可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长负责制,每个成员都建言献策,大家分工合作,学生自行组织、自行开展,教师只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指导。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尝试的热情,挖掘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谭芳芳.大同社会与乌托邦——中西社会空想理论比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0-32. ↑

  2. []谭芳芳.大同社会与乌托邦——中西社会空想理论比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0-32. ↑

  3. []谭芳芳.大同社会与乌托邦——中西社会空想理论比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0-32. ↑

  4. []虞程盛.论习近平人民美好生活思想[J].探求,2017(6):15-21. ↑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

  7.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3. ↑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

  10. []刘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J].西部大开发,2012(11):3-3. ↑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

  12. []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

  13. []钱永祥.多元与美好生活:试探斯特劳斯政治哲学的两项误解[A].见:邓正来.复旦政治哲学评论,第1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9. ↑

  14. [][加]马克斯▪范梅南(李英树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5. ↑

  15.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1. ↑

  16. []陈建军.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健康心灵[J].学周刊,2019,390(06):138-139. ↑

  17. []钟林凤,谈诤.研学旅行的价值与体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31):30-33.

    致 谢: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553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