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2023-11-02 15:12:22

论文总字数:9838字

摘 要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软实力的一种,对社会信用建设具有导向作用。网络时代,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越来越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传统的社会公共管理思维模式、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失信行为以及公民自身参与意识的增强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民众心中有所下降。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变革治理方式、打造绿色服务型政府等途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关键词: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Internet Age

Xu Minye

(School of Law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is a kind of soft power of local government, which has a guiding effect on social credit construc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more and more influenced by media, and has declin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thinking of the social public management, the dishonest behavi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itizen"s own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fy the credibility and author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by increasing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erfect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changing the governance, building a green service govern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network age; local government; credibility; promotion

目 录

一、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1

(一)互联网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冲击 1

(二)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个实证分析 3

二、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根源 6

(一)政府——根本原因 6

(二)公民认同变迁——直接原因 7

三、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7

(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权威政府话语结构 7

(二)建设地方政府权力监督体系,推进全面依法行政 8

(三)变革地方政府治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绩效管理 8

(四)充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打造绿色服务型政府 8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资讯发布平台和传播渠道得以建立。人们获取信息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方政府所处的舆论环境也因此发生了质变。新的形势显示出地方政府公信力与网络时代结合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因此,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系统地探讨如何重新认识、正确把握、稳步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对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具有现实意义,对互联网时期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具有深刻的实践和学术价值。

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网络的兴起催生了多元的信息渠道,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网络话题都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网络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现实问题的虚拟环境。在网络时代,信息通信技术发达,地方政府已经很难垄断舆论话语权,但作为公权力的掌握者,言行更加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变化在网络时代总是会引发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互联网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对制度公正性的冲击

网络社会逐步兴起,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借助新媒体平台信息更新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交互性强、社会渗透力强等优势,近年来,地方政府信息发布方式逐渐网络化(见图1)。网络舆情关注案件形成的压力逼迫地方政府重视和反思,从而不断完善案件中的不公现象。例如,2005年1月17日,涉嫌犯故意杀人罪被河北公安机关网上追逃的王书金,自认是聂树斌案的真凶。2005 年3 月15 日,《河南商报》发文并给全国200 多家媒体发去报道《一案两凶,谁是真凶?》,聂树斌案就此进入公众视野。舆论热潮此消彼长,但当地司法部门不为所动。2006 年1 月,《南方周末》追踪报道《河北官员谈聂树斌杀案:调查一直进行难度太大》。由此可见,法律制度在中国仍然缺少足够权威,“大老虎”常以名利为重,控制媒体舆论监督,最终引发公众对制度公正性的质疑。

2007 年11 月,《新京报》连续刊发3 篇评论力促聂树斌案尽快再次审理。十多年来,媒体和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视,推动实现了复审。可见,实现真正的新闻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行政之间的良性平衡,有利于督促地方政府对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处理,从而保障地方政府制度公正性。

图1:2016年政务新媒体平台占比[1]

互联网对地方政府正义形象的冲击

在数据信息渠道多样的时代,地方政府日渐重视互联网展示的公众形象,然而,总有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状况拷问着地方政府的良心,扣动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2017年6月,南通市城东镇一村民两层楼房被不明人员严重破坏。房主不在家,其亲戚报警请警方介入调查。巧合的是,房主在上海被相关负责人限制在宾馆。2017年7月2日,房屋被砸多次,房主亲戚再次报警,警方以拆迁为由不出警。这样的行为令人发指,诸多网民也表示愤慨,强制拆迁已经是一个民生热点讨论话题,网民们在网上声讨多次无果,但是土地问题,是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没有正面解决的大问题,这样的态度曝光在网络舆情大众下,破坏了政府的正义形象。

以上案例中所述地方政府的言行,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在过去,信息传播技术还不如现在般发达的时候,政府的言行几乎没有感受到公众监督的力量,因为不堪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改变的政府行为少之又少,但是在网络时代,地方政府不是“黑匣子”,而是公众视野下的“玻璃球”,网络作为个人或是群体的传播载体,在自由发表个人看法的同时,会无限放大地方政府的负面行为。

互联网对政府服务形象的冲击

近些年,随着大众传媒和各种新型传播工具的出现,我国已经真正意义上进入信息时代,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追求真相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有些地方政府依然固守陈规,不能理性适应和对待当局政务信息公开的绿色行政模式,出现了无视公众信息诉求、无视民众知情要求的现象。例如,2017年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冲突、维权纠纷等,让整个社会产生不安定的心态。

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同地方政府的信息封闭、调查不严谨和不认真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颁布信息公开条例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做出了很好的代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伪服务”现象,形式主义严重。从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缺乏感召力,降低了我国地方政府应该有的公信力储量。随着民生问题越来越受重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回应和满足社会关切,塑造服务型政府成为各地政府转型和改革的方向。

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个实证分析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人类进入网络大数据时代,网络资讯不像传统媒体需要经过国家部门的严格审核才能准入,它的发布绕过了种种复杂的限制。由此,热点突发事件极易发酵扩散,很容易就会被民众捕捉到,继而,他们会盲目地跟随着舆论的风向进行活动,不辨信息真假,随时随地参与信息交流。这就会形成的强大的舆论压力,甚至是网络暴力,对地方政府维护社会公信力形成直接挑战。严重的话,地方政府极易掉入“塔西佗陷阱”[2]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83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