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8430字
摘 要
:孔子为改善周王朝的现状,提出了仁道的思想,要学会爱人,主张克己复礼,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提出了德治的思想,要修身正己,施行德政,教化民众。主张和谐思想,渴望达到大同社会的状态。这些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仁道思想启示我们以爱民为本、以人民利益为重;为政以德不仅能够惠民,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谐思想更体现出了一种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论语》;仁道;为政以德;和谐思想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EN 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Confuciu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the Zhou Dynasty, he proposed the idea of benevolence, and let people learn to love. He stands that deny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and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He also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rule of virtue, to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execute the virtue-building, to educate citizens. Confucius claims the harmonious ideas and desire to reach the state of universal society. These ideas also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modern society. Benevolence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love and respect for the people and put people"s interests first. Moralities can not only benefiting the people, but also as a kind of cultural resources has its unique role. Harmonious ideas reflect a kind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analects of Confucius, kindheartedness, exercising government by means of virtue, harmonious ideas
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他作为儒学经典的开创者和代表而被大家所熟知。《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籍,其中蕴含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博大精深的思想。 所谓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孔子政治思想的产生也体现着时代社会的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力量都在相互较量,而此时的周王朝却恰恰是衰弱时期,孔子的思想正好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在经济上,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得以快速地发展,也就使孔子思想的产生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也逐渐活跃,越来越受重视,这也为孔子思想的传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渗透着孔子的思想,甚至我们现在的政治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正能量。本文试着从《论语》中来解读孔子仁道、德治、大同的政治思想,从中学习一些有利于现代政治建设的方法,指导我们构建现代政治文明。
一、“仁道”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政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从政治层面和伦理层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普适性的范畴─“仁”,构建了其仁学思想体系。[1]孔子之仁,看似杂乱无序,实则有一严密的逻辑顺序,孔子以仁者爱人为逻辑起点,以“以礼约仁”为中间环节,以“天下归仁”为终极目标。[2]在《论语》中,爱人是仁的价值的主要内涵,这也是在内在精神方面的价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向外的爱人,即亲爱他人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做起,进而治国、平天下,达到“外王”的境地。[3] 这里爱人的根本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但并不仅仅局限在子女与父母之间,还包括敬重、侍奉自己的兄长,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是孔子从最根本的血缘关系中来发现和拓展仁的价值。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家里能够感恩孝顺自己的父母,出门在外能够敬重长辈,对自己的亲人时刻不忘孝顺之心,才能够对其他人同样有仁爱之心。那么作为中间环节的礼,又是怎么样与仁相互补的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如果说仁者爱人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那么克己复礼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对自身的规范约束。孔子认为,能够时刻谨记礼的规范,能够约束克制自己,那么就离仁德的修养更近一步了。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礼乐崩溃的时代,因此在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礼一直是所提倡的重点,也被儒家学派奉为安身立命、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虽然社会有礼的存在,但还是动荡不安,是因为人们少了仁这个内在的自觉的修养、基础,只有每个人把仁内化为自觉性的东西,礼才能发挥它的规范用作,所以说,仁是保障礼发挥的内在基石,而礼则是实现仁的条件与途径。
孔子的仁从政治层面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小处来说就是孔子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也要顾着别人的利益,不能只顾着自己的欲望利益而忽视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也不强迫别人来做。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就要有仁爱的精神,能够对他人友爱,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其次,要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将心比心。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离仁德就不远了。从大处而言,就是指君主尊重平民、保护平民。在施行统治的过程中,统治者首先要有爱民的信念,把每一个平民当做是独立人格、受尊重的个体,在平时的政策和施行的过程中,尽量实行爱民、敬民、重民的仁政。
面对国力衰弱、礼崩乐坏的周王朝,孔子的仁道思想无疑对其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也对我们现代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减少与他人交往的矛盾,这就要借鉴孔子提出的“仁”,也就是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友爱,讲究诚信,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等等。在孔子提出的仁中,孝是最基础的一点,其他问题也是由此而深入的,这一点无疑也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父母对我们有生养之恩,对父母孝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和精神上的陪伴与关心,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做不到关心与尊重,那么更不可能在社会交往中做到“仁爱”的原则。孔子的仁道强调了平民虽有地位上的差异,但是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在当政者执政时应该把每个民众当做是实实在在的人,关注每个民众、群体的需要。直到现在,对我们一直倡导和实行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要真正使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和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这也就是仁。以爱民为本,以人民利益为重也可以说是政治的根本价值基础,现在政治社会的整个价值体系很有必要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
二、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也缺少不了德治的思想,为政以德也是孔子对执政者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孔子的德治思想的理论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概述,即基本前提----对统治者自身修养的要求;主要手段----对民众进行德的教育。
在为政以德中,首先统治者要做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德治的基本前提,使自身的修养符合了社会主流的道义,才能使政治得以推行。孔子虽然提出了一定的重民思想,但他身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背景之下,孔子仍旧维护封建君权制度,在他看来君君、臣臣这种等级制度是不可以混淆的。所以君主作为施行德政的主体,他的自身的政治道德修养在国家的治理中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道德作为一种无形而深刻的力量,当政者只有拥有并践行这一道德天赋,才会树立起自身的形象、权威,才能拥有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资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在《颜渊》中也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可见,只有统治者自身做到他所要宣扬的政治修养,以身作则来起到正面的标榜作用,才能使民众以他为榜样,向他效仿,为良好风气的形成以及政治的推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主要手段----对百姓进行德的教育。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德行修养是治理国家政治的关键所在,只有围绕德性来治理国家,才能使百姓围绕着统治者,服从统治者。孔子还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君主只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用政治命令来管理百姓,这样或许能让百姓为了避免受到刑罚而违心的服从君主,但是百姓却很有可能慢慢的变得没有羞耻之心,没有道德意识。君主如果能有道德引导百姓,用礼仪规范来整治国家百姓,那么百姓就会觉得犯罪是可耻的从而避免犯罪,以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作为内在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道德情感的呼唤,从而使民众 产生一定的羞耻心,这种通过自身内在信念而产生的向善的意识,它所具有社会价值和作用是深远而持久的,它所取得的社会功效也是刑法所不可比拟的。虽然,孔子强调德教的重要性,但是孔子并没有排斥刑罚,他也提倡适当的用一些刑罚来巩固政治。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心里想的在于德性,当然也还有法度。可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法制思想。
那么,又有哪些方法来施行德政呢?第一,要做到减轻徭役、减少赋税。在《论语》中有“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孔子在评论子产是说他有君子的四种美德,他称赞子产能够为姓考虑周到,施行各项措施能够站在百姓的生活问题上考虑,恰当的使用百姓的力量,对百姓有所恩惠,是百姓能够合乎社会道义的发展。《论语》中还有“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鲁哀公问有若收成不好,国家的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若回答说应该减少百姓的税收,取原本十份中的一份。鲁哀公觉得十份中取两份都不够用,怎么能减少税收呢?有若则说如果百姓足够了,国家怎么会不够呢,百姓要是不够的话,国家哪里会够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富则国强。古有语“苛政猛于虎”,只有百姓生活富足,才能为国家交税赋役,才能使社会政治长治久安,国家昌盛。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有完备的军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要使社会稳定,民众能够主动的拥护政权,就必须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是要使粮食充足,百姓能够不为吃而担忧。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要素,就像西方学者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吃的需要是最基础的,它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是上层需要的基石,温饱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则是对外措施,即要有完备的兵力。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不受他国、外族势力侵扰的资本,也就是强大的军队。如果时常受外部势力的滋扰,连年的战争,那么就算国家富强,粮食充足,百姓的生活也会动荡不安,更谈不上德政的施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患贫而患不安”。由此可见,粮食与军队也是国家的根基啊。
第三,一定程度上的平均思想。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不用担心这个国家,而应该担心财富的配是否平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个国家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所引起的,一部分人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导致另外一些资源稀少的人不得不做一些违背社会法纪、伦理道德的事情,因此,只有平均了财富才能使贫困得以缓解,只有人心安稳了国家才不会有倾覆的危险。虽然孔子的这一平均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一定心声,但这一思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阶级性的。孔子生活在周王朝,他是等级制度、周王朝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时代的特征注定了他的平均思想也是有等级差别的平均思想。
第四,孔子主张节俭、尊重民意,更要把人民当做是人。孔子曾说过:“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孔子崇尚节俭,认为节俭也是君子的一种美德。中国几千的社会发展中,群众大多处于被统治的阶级,但是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统治者都重视群众在政权中的重要地位,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孔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重民的思想,包括:安民、富民、惠民、恤民、养民、教民等。[4] 在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孔子虽然提出了重民的思想与主张,但这些主张都是在等级制度、王制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说必须符合等级规范,其根本目的还是使民众顺从统治阶级,能够为统治者、统治阶级服务。
孔子的德政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惠民方面来说,一方面,德政强调为政者自身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注重政治队伍的群体形象和价值选择,主张贤亲政治,精英理国,这有利于保证官僚机构整体执政能力和行政效率。[5] 另一面,德政思想强调重民的思想,主张一定的社会财富的平均,以大多数百姓的利益为立足点,这样能更好的取得百姓的信任,使社会凝聚力更好的增强,这在我们当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从更深层次来讲,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可以看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所借鉴利用。现代社会倡导建设法制社会,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应该由法律体现,法律也代表着人人享有一定的自由与平等。同时,处于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也是由法律调节的,法律更制约着每个人和政府的行为规范。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倡导依法治国,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但由于历史的法制传统观念,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人民缺乏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执法不严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形单纯地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已经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要用道德建设来与法制建设相互补,从而弥补不足。认清以德治国作为文化资源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对于减轻腐败问题、执法暴力等现实性问题,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建设廉洁而有权威的政府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建设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法制建设作为一种外在的方式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
当然,德政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孔子生活的周王朝,礼坏乐崩,政治动荡,面对这样的情形,大谈道德、礼仪的作用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面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地方政府强制处理土地问题、与民争利的现象,一位法律学者说:“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抢钱与反抢钱的斗争。”无权利的道德不能在无道德的的权利面前哭泣,道德成了弱者手中的最后一把剑![6]
总之,纵使德治有一定的弊端和缺陷,但我们仍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道德作为一种调节和控制人们行为的手段方法依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三、和谐思想
孔子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这种和谐思想也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在《论语》中,和出现了多次,其中和的含义也十分丰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君子所追求的和谐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想法,不盲目服从附和别人的意见,做到求同存异;而小人则是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希望别人都能附和自己。可见,在这里的和的含义就是指求同存异,在有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和谐相处发展。和还有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含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孔子认为国君不必担忧国家是否很富足,只要担忧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否平均,不用担忧人民群众是人多还是人少,只要担心社会是不是安定,只要人民能够团结和睦的相处,社会稳定,那么就不会觉得人少。
面对新世纪我国所处的形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和谐思想也对当代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借鉴“和而不同”,能够实现全民族的团结统一。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特点,要使各民族和谐共处,就必须借鉴孔子的“和而不同”,尊重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使每个民族能够延续自身的风俗习惯,传承自身的文化。在处理各民族的关系上,我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无疑很好的传承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港澳台与大陆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面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对孔子“和而不同”的传承与运用。在香港、澳门是想一国两制的成效来看,这项政策是正确可行的,这为中国的发展和谐也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世界文化繁华多样,如何在世界文化的潮流中站稳脚跟,这就体现了和在文化方面一种自信,求同存异,相互借鉴,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可见,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有着现实价值,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宣扬的文化。
在孔子的一系列思想中,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是他的目的,而仁道思想作为核心的思想则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奠基石,作为价值取向的德治思想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和途径。在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全球掀起孔子热的当代,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从仁道、德治这两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2] 王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1,92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430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