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

 2024-01-04 10:45:43

论文总字数:11730字

摘 要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然而,当下中学生自残以及漠视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生命教育形势刻不容缓。因此,学界要准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营造情感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素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借鉴国内外经验,不断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促进思想品德课程中生命教育的科学性发展、融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中学生;生命教育

On life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ought morality class

HE Hou-q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Life for each person only once, is the basis of all activities,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However,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 and the phenomenon of ignoring the lives of others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life education situation brook no delay. Therefore, scholars to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value, make full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reation of life education situation, create emotional atmosphere,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own life quality;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strengthen study of life education,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ife in the fus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iddle school student, Life eduction

生命教育自提出以来,在西方国家广泛受到关注,中国大陆关注的时间较晚,但对于生命教育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当下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生命教育,说明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与生命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将两者相结合是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生命教育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必要性是什么,又如何去加强,有哪些原则与创新理路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1968年他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几十年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也纷纷建立,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大陆对于生命教育的关注比较迟,进入21世纪后,针对不断出现的中小学生自杀与杀人现象,关注生命、开展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命教育也逐渐成了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从2000年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到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和课堂模式,再到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至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为生命教育?当下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

一类是站在生命教育涵盖范围的角度,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界定,即认为—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这个意义上的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生命意义的抽象的教育理念。而狭义的界定,则是指“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种具体的教育,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和操作意义。”[1]

另一类是基于对“生命”理解不同,而对生命教育进行界定。这又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更高地提升生命价值。”[2]这一观点主要是从生命是自然存在物和多重生命视角出发来阐述的。持有这种观点的有张云飞、程红艳、伍红燕、杨月、刘慧、刘志春、任桂平等人。第二种,认为生命教育是人的教育,这是从生命与教育、人生的关系角度来解读的。“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3]现今我国较多学者都持此类观点,比如王北生、王云峰、冯建军等人。

两种不同角度的阐述有所交叉又有所涵盖。对于“生命”理解不同的第二种观点可能更倾向于广义上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等同于人的教育,包含了一切与人生命、生活有关的教育。而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教育的观点可能更接近狭义上的生命教育,围绕生命,外延可能更小一点。当然,如此看来,广义的生命教育涵盖了狭义的概念,而生命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观点又包含了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的教育。

本文所要讨论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具体问题而开展的具体的、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更倾向于狭义的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的教育。”[4]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教育领域对于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即,生命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生命教育所涵盖的基本要素谈起。

第一,生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新课改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笔者认为对于生命教育这一课题,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主体。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命认识、生命价值教育的时候,自己应该有一定的生命意识,对于人生的态度该是积极向上的,这在教育学生时会对学生的生命意识产生无形的影响,同样,对于教师个人的人生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对象,对生命的基本认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其成长、人生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生命教育有特定的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命教育所要教育的是身心这一整体,并不是单个生命这一自然体。生命教育中的“生命”,包含着客观存在的生命,同时也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定位,同样,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要逃避死亡的话题,而是要将生命的结束---死亡,作为生命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其次,生命教育进入课堂,并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能力教育,所以课程设计要更加注重实践。最后,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让学生们掌握多少有关生命的具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意识到要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发挥出人生价值。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首先对于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可以促使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生命意识。其次,生命教育对于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困难。最后,生命教育进入课堂,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能意识到生命的珍贵,更加珍惜宝贵的生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向来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最贴近生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身心塑造的关键时刻。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一)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现代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环境相对自由开放,对于中学生而言,这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因此,面对着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不同问题的出现,处于成长特殊时期的中学生会更加彷徨、不知所措,相对应的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是否最终选择对生命的彻底‘背叛’,还是由他们自己内心决定的,特别与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密切有关。”[5]社会的这一现实以及青少年对于生命态度的原因需要思想品德课加强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二)教育本质决定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6],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7]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学科本质属于德育课程,本身就应该包含生命的教育。黄克剑也说:“生命化教育的归趣,一言以蔽之,亦可谓‘觉’境的求达。”他将“觉”分为生命本体之“觉”,学以致道之“觉”,智思创发之“觉”。“觉”的境界的到达,将知识、智慧融入生命意义之中,构成完满的人格。人格乃人之资格,生命的核心,关注生命的教育根本在于培养完满的人格。”[8]思想品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高度一致性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要加强生命教育。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基础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它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9]基础教育不再只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更多地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对人生有一定认知。而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比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学生比较敏感,心理变化也会很明显。所以,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如何做人的同时,加强对生命的认知是很重要的。思想品德课与生命教育的结合让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内,有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意识,并且为之不懈努力。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本土化、生活化

本土化,就是在选择课程素材时要体现地域特色,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生活是生命成长的土壤,思想品德与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生活中所要直接面对的,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时更要注重内容的本土化和生活化,不能局限于课本提供的知识,还需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课程内容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明白思想品德课并不是“悬于半空”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本土化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更容易地领悟生命,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二)教学情境温馨化、人性化

生命,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同时也可以是一个比较温馨的话题。同样,思想品德课,听起来好像理论化,实际却是深入生活的课程。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相互接纳、彼此尊重、关怀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学生才有生长与成长的可能。”[1]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时比显性课程更为重要。“亲其师,而信其道”,《学记》里的这句话,可以体现出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需要将知识内化并转换为行为的课程,在这过程中,加强生命教育,尤其需要温馨化的课堂和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时,要努力创造一个温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理解生命的意义。

(三)教育方式主体化、多样化

前文提到学生是生命教育中的主体,既然如此,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应当是主体化、多样化的。然而,传统教育中是这么解释课堂的:“课堂这个场所是干什么的?抽象的描述:那儿放着几十个接受知识的容器,相当于碗,有一个装着很多知识的工作人员,相当于拎着地‘桶’知识,凌空往‘碗’里倒。然而这些‘容器’有的接得主动,有的接得被动,有的接得多,有的接得少。为努力达到最优效果,工作人员竭力改进‘倾倒’技巧,当然也要调整一下容器的接受状态。”[10]这实质是一种非生命化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课堂的互动,把学生只是当成主动或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成了生命教育的客体而已。这种传统式课堂对于现代教学是不利的,尤其是对于思想品德这种具有德育性质、对学生价值观认识有引导作用的课程来说,更要注重教育方式的主体化、多样化。

(四)评价机制合理化、发展化

“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课,”[11]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特殊的评价机制,不能采取一般的文化考试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课评价要突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坚持知识、能力、觉悟‘三维一体’的评价观;二是强化知识、观点生成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能力、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和体验能力的发展评价,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学理念;三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12]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标准更应该突出这三个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能力的评价,较之知识考核来说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加强生命教育的情况下,生命意识的提高与否,对自己生命的践行情况,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就能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的,而且,随着内容的变化,评价机制也要不断发展、完善。所以,评价机制的合理化、发展化对于思想品德这门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态度。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创新理路

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是一种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践行,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达到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一些创新理路。

(一)准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1.以生命教育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具有公民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功能是育人,包括育智与育德,当然,还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价值在于德育,即能影响和促进学生公民思想品德各个心理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社会观、价值观形成,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内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存技能与生活质量。刘德华在《论基于生命的教育》的一文中指出:“人具有双重生命特性。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物种的生命是肉体的生命、本能的生命,是大自然给予的。这可以称之为“第一生命”。基于物种生命所形成的“自我”、“超我”具有支配本能的能力,这可以称为“第二生命”,或曰精神生命。基于生命的教育就是尊重人的双重生命价值”。[13]这也是文章之前所提到的自然生命与多重生命。众所周知,“第一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非常珍贵的,探究“第二生命”、生命价值的起点就是珍视“第一生命”。所以,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珍爱生命。学会珍爱有限、宝贵的生命需要理解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内提高“第二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而不是虚度光阴。这就是生命教育的另一个目标: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提升生命价值。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的的目标与思想品德的教学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且更强调提升生命价值,应该在思想品德课教育过程中建构生命教育理念,用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引导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让思想品德课程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中有生命教育的认识,不会将两者割裂开。

2.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价值

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课堂所用教材以及很多可利用的课外资源。

首先,思想品德课既然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课教材自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就是《珍爱生命》,从讲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到生命的珍贵与独特,最后是肯定、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对于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树立一定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爱生命,而且还要延伸生命的价值。而生命价值、人生价值更是贯穿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是思想品德课堂中提升生命教育价值最直接的资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外资源,如社会中自杀现象、现实中珍惜生命的案例,可以作为对比教材,向学生讲述生命的珍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可能遇到很多挫折,不能为挫折打倒而屈服,而是展现自己生命顽强的一面,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意识到生命是顽强也是脆弱的,让学生更加珍惜宝贵的生命。再如一些有关“死亡体验馆”的报道,并没有真正夺取生命,只是种死亡的体验,然而,这种死亡体验却让人明白生存的珍贵性,能让人想到生命的短暂。这些相关体验的报道,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生命教育是该包含死亡教育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会让人去好奇死亡后是进入天堂还是地狱,是变成神仙还是鬼魂,所以,科学的死亡教育是必要的、不可逃避的话题,这样既让学生降低对死亡的好奇,也能让学生知道生之不易,更加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意义。诸如此类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这些素材真实、有说服力,也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营造和谐情感氛围

本文在阐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原则中提到要遵循教育环境温馨化、人性化,教育方式生命化、多样化,所以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生命教育的情境,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实践生命中领悟生命。

1.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

现代教育的课堂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课堂,在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中,应该采用采用情境体验、案例教学、观察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生命教育、生命实践的主体,自己应该珍爱生命,而不是单纯接受生命教育的个体。

2.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原则之一,每位学生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班级特点,甚至个人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进入自己的生命角色。

3.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文章之前也提到过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进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课堂自主实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新课标强调指出,“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提升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14]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如果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命教育学习困在“教育围墙”中,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正好可以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补充,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树立积极正面榜样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73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