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

 2024-01-04 10:45:47

论文总字数:9890字

摘 要

在素质教育逐步推广的今天,初中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学科载体——初中思想品德课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可是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缺位成为生命教育进一步开展的瓶颈。在我国教育迎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同时,生命教育应当被放在突出位置,主要方式有通过完善以生命和生活为价值导向的德育理念;设置更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德育内容;形成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构建具备和谐性、协调性的德育环境等方式将生命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有效结合。并且,在结合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

Life education and the new reformation of

curriculum 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JIANG Hu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gradual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ignoring lif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till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ear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as the main subject in life education, but the lack of lif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of the further life education. With the impelling of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life education should be placed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mainly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orientational value of the concep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etting more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led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and coordinal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o make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lif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attending problems in the combination process.

Key Words:lif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初中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花季,可是现今的很多中学却频频发生学生漠视生命的惨剧:由于学业压力或情感问题自残甚至自杀;遭遇人际矛盾而残忍伤害同学;不满教师言行进而暴力袭击老师,等等。“据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数据调查显示,超过两成初中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其中:有轻度自杀意念的占13.7%,有中度自杀意念的占4.6%,自杀意念偏重的占2.1%,有严重自杀意念的占1.7%。”[1]这样的数据让人咋舌,由此可见,初中生命教育作为直面学生生命困惑的教育,它的开展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究竟何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可以从生命和教育这两个视角来理解,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爱弥儿》的开篇卢梭就指出:“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2]生命这一视角旨在如何通过教育完善生命这一内在规定性,教育这一视角旨在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实践生命教育。从起源来看,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他人和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技能的掌握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它主要涵盖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及珍惜生命四个方面。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人的生命展现的形式,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性,提升生命善的价值的过程。”[3]作为生命教育主要学科载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当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把它摆在德育的重要位置。把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在初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初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初中生自我调控和合理认知的能力尚不健全,在遇到诸如生活无趣、情感矛盾、学习压力大、社会化障碍等问题时,便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变得脆弱无助,进而产生暴力或轻生的念头。生命教育则能直面初中生自身情感和认知发展状况,帮助他们对现存困惑产生正确认识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从而让学生学会培养生命意识,体验生命过程,进而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内容设置和目标取向上都与生命教育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4] 从内容上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围绕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正确处理我和他人还有集体的关系;如何认识我和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展开,以自我为核心,注重学生对于生命的切实体验,从我出发来认识周边的人与事,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在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精神、健康的心理。生命教育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5]对比后不难发现,两者在追求学生身心和谐统一,以学生个人生活幸福为终极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1.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命教育重在对学生情感生活的关注,重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重在对现有德育效果的优化和完善,但是考究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却发现在这些环节存在着突出问题,生命教育在这一课程中缺位的现象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品德教学目标浮于形式,知情意行不统一

 真正的品德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但传统的品德教学目标却因为过度关注知识目标而呈现出一种知情不统一,知行相脱节的尴尬状态,多数学校重知识灌输,轻情感教育和生活实践。试想,如果淡化情感方面的教育,知情得不到统一,怎么会培养出真的情感?没有对生活真实的感悟,又怎么会有真正的道德认知并且把它外化到行动中去?品德教学目标浮于形式,学生就变成了只会死记硬背道德知识的考试机器,对于生活基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表达和满足。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行为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课上学习一套规范知识,课后仍旧我行我素,即使按照课上的实践出来,也往往漏洞百出,使学生形成了表里不一、言行分离的“双重人格”。

(二)品德教学内容存在学科化、功利化倾向,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倾向于把品德教学的内容学科化、符号化,无形中将品德教学异化为知识传输的一种工具,人为地割裂了品德教学内容和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6]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目的,也必须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否则本末倒置,失去了原初的意义。 同时,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向导,品德教学内容日趋功利化,育德环境失衡。鲁洁教授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在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同时,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7]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品德教学的价值被边缘化、功利化,道德相对主义凸显,在这种德育逻辑下,很难想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品德教学的真正价值是应然和实然的辩证统一,是对于生命、生活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于实际生活的思考,两者作为生活的不同向度是缺一不可的。

(三)品德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

品德教学方法和品德评价方式是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性评价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强化或惩罚,能够促进学生的品德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不同于其他的德育评价方式,它一般通过对品德定性评价的方式来达成德育效果,具有公正合理;发扬民主;奖惩并行,以激励为主的特点和要求。传统品德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一方面在重视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同时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单调的品德教育形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教学内容被学生充分吸收;品德评价机制过于呆板,单一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书面考试为评价方式、以选拔为评价目的的评价机制显然起不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1. 品德教育教学环境缺乏系统性、和谐性和延续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和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和谐的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影响。同样地,和谐的品德教育环境不仅可以营造更好的品德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提高品德教学的效果。此外,品德养成应该是一个以生活为主线的系统工程,是潜移默化,不断巩固的过程,它有着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特点,遵循内在的道德发展规律。然而传统品德教育的环境不够系统和谐,没有充分利用中学生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从而缺乏道德感召力,由于学校德育环境和家庭以及社会德育环境的脱离,使得德育的合力作用得不到发挥,德育效果很不明显。

  1. 生命教育和初中思品课新课改结合的主要路径

 在我国教育迎来新一轮改革的时候,我们应透过“生命教育”这一视角来重新审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具有而言,需要从完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改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及整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两者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念应以生命和生活为价值导向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不是面向生活而是忠于教育文本和规范,导致学生进入教学中学会的是如何形成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并非构建生命,从而在认知、实践和价值追求三个方面都偏离了生命的方向,使得生命教育与德育环节逐渐脱轨。新课改则突出了生命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它本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的价值追求,以初中生生活为课程基础,坚持把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体验和感悟生命本身,强化了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更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虽然也考虑到了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但是仍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逻辑性有余,系统性欠佳;二是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新课改则在上述两方面做出完善,一方面,要求加强各个知识块内容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对知识形成整体性认知,例如:学生不再会在某一阶段只关注班集体发展状况,而在另一阶段只关注国情、法规。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应有其延展性和整体性,孤立的碎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思品课新课改中采用许多生命化的教学资源,同时充分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该类课程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8]此外,在课后练习中删去大量机械化做题而改为社会实践作业,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对学生参与自然与社会实践,提升对生命感悟的要求。例如:在讲授“挫折”这一课时,引用校内或身边熟知的例子;在讲授“自觉服务社会”一课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中生义工联盟活动。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存在主体单一、方式刻板、指标刚性等特点,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新课改采用突出生命教育的德育评价体系,着力于将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家长、同学、被测者自己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评价和引导相结合,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评促进,引导他们去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他们道德境界的提升。这是一种利于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精神激励机制,而不纯粹是对道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道德思维发展程度的检测。

(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环境应突出和谐性、协调性

 针对传统德育环境的诸多弊端,新课改下的育德环境更具有和谐性、协调性。它通过不断优化育德环境,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将初中德育课堂回归到中学生当下的生活;统筹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环境的作用,逐步形成德育三方的合力,创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教育环境,真正实现“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二者可以统一于社会实践”。[9] 尤其是面对网络信息时代诸多变化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 “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的德育网络体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0]这一新型的德育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将德育资源整合利用,在德育理念、内容、方法、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家长参与德育管理的积极性,社会加入德育监督的责任感,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德育互动环境,极大程度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成效。

  1.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生命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推广较晚,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生命教育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既会涉及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解读,也会涉及对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而当前必须关注以下五个。

(一)正确处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

很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其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甚至在教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的同时,无形中肢解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分野开始形成。比如:在苏教版初三思想品德课《自觉服务社会》中,针对自觉服兵役的案例,部分同学认为如果家庭确实有特殊需要,可以不服兵役,这样的情况显然和课本要求学生达到的道德水平南辕北辙。思想品德教科书始终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角度来要求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自身幸福的诉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彰显个性价值,获取生命尊严的愿景,但是教学内容尚停留在模式化的道德规范中,以成人式的道德思维来要求初中生显然有些不合理,不仅忽略了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也割裂了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互通性。因此,这不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以生成性的教学方式巧妙应对学生的实际认知和道德困惑,更重要的是,在教材编写中要进一步整合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增强两者的互补性,发挥它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合力作用。

(二)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做到既循序渐进,又突出重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他们特有的规律,揠苗助长等非科学教育方式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学校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生命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既做到重点突出,又具有渐进性。生命教育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个统一的整体,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必需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实际和心理发展状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在遵循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对于具体生活实践的体验和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例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来规划不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比如在初三的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在“挫折”这一课具体讨论学生的考试升学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敦促教师完善自身的生命理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性因素,但令人忧虑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健全正确的生命观,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11]针对这一现状,应该从两个方面改善:第一,教师应该形成一套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因此教师本人对于生命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为此,教师个人首先应该丰富对于生命教育的了解,及时纠正有偏差的生命理念,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行教师研讨会,教育沙龙活动,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第二,学校对于教师教育中的失范行为应当及时纠正,适度惩戒。目前部分中学存在着教师体罚甚至虐待学生的失德行为,对于学生有着极度恶劣的负面引导作用,相关学校对此类行为应该及时监督,并且完善该方面的校规条例,以制度性措施杜绝这些违背生命教育理念行为的发生。

(四)生命教育坚持做到常态化

早在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通过各个初中加强学科内部生命教育的渗透、在多领域开展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逐步形成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等方式,学生对于生命有了新的认知,漠视生命的现象也有所改善,其中我们熟知的初中生命健康教育课、“三生”教育活动、班级生命教育文化宣传、校内心理咨询站的开设等,都体现出生命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教师的正常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密切相关。生命教育只有褪去形式主义的外壳,真正做到常规化,才有利于它的有效落实和普及。

(五)重视利用传统资源和借鉴国外经验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规范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标准和典范,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些道德规范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结合本学科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传统道德资源在德育讲授和实践上的引导作用,例如:随着2001年《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出台,教育部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字具体要求作为中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入思想品德课本;中华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也被作为教育资料列入苏教版初二思想品德《孝敬父母长辈》一课,不但明确了社会道德的内核,也发挥了教育、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除了充分利用国内的传统道德资源,中学还应当重视借鉴国外德育经验。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第一,提高生命教育这一隐性课堂的渗透作用。国外没有成形的思想品德课堂,他们普遍采用公民教育的方式,使道德作为隐性的教育资源融入学科教学中。隐性课堂虽然没有显性课堂的固定化教学体系,但是却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更能被学生认同。生命教育同样可以发挥它的渗透性和跨学科性,随时随地被学生感知和接受。例如:目前很多数理化学科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会采用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材料,把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感性完美结合;音美等艺术学科则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美丽;体育学科则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运动常识和应急技能,这种教学环境中培养出的学生自然是人格健全,多方面发展的。

第二,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走进社会德育课堂。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课堂—基地—社会”成为目前探索和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德育模式,该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建立学生主体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弥补了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品德教育的不足,更有益于中学生在掌握德育知识之外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体有以下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作为德育课教学资源,将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在周末或者假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教育、关爱老年人、“义工联盟”等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摸索社会实践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更多途径。

结 语

 生命是最宝贵、最美好的,生命的和谐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始终是德育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初中生由于认知和心理调控能力较弱,在直面挫折和困惑时无法正确对待,生命教育在初中阶段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重要性的认知能力和对生命价值的感悟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初中德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位状况,必须根据初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和思想品德新课改的实际需要,透过“生命教育”这一视角,总结出将生命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效结合一些方法,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 大河网.省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 超两成中学生曾有自杀念[EB].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89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