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119字
摘 要
:教育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状态。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能否实现,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现代教育制度能否建立、社会贫富差距能否缩小、社会公平能否推进。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事业则作为伟大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在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能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系到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挑战;对策
The challenge for the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i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Ding Xinx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Jiangsu, 223300)
Abstract: Equality in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state of human society.Education fairness, especially basic education fairness has become the urgen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Education fair realization,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every social member, in relation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can be set up, the social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will narrow, can promote social equality.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put forward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education career,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great movement of notes, in the crucial stage of deepening reform in full, can do a good job in the people"s satisfactory education related to this grand goal realization.
Keywords:basic education;educational equality;challenge;measures
一、基础教育及教育公平的内涵、意义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起点,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关键。
(一)基础教育的范围、地位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起点,关系到国民教育发展的全局,对孩子的终身教育发展起奠基作用。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其实施机构是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等。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1.教育公平实质是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首先教育的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无论种族、性别、家庭背景抑或健康状况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其次教育的过程公平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都具有差异较小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师资力量、校园设施建设、学校管理等能力,软实力包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人性化的办学理念;最后教育的结果公平是指经过学校教育之后,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业知识,动手能力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内容也是递进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教育公平的有机整体。
2.“教育公平”中的“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一个相对范畴,具有相对性。
《辞海》解释“公平,亦称公正,指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相适应的关系。”[1]
教育公平具有时代性。教育公平是以所处时代为依据而确定的教育评价标准,离开当前社会这一有力背景,教育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教育标准来衡量封建社会的教育水平;教育公平又具有主观性。同一群体里,单个个体对群体相处感到公平,但与其他群体比较时,若同样的情况没有受到同样的对待也会产生不公平感,如校内比较是公平的,但校际比较却感到不公平。[2]
因此,教育公平是以社会公正之标准对教育平等状况的推断。
(三)基础教育公平的意义:
1.有利于择校问题的解决
我国基础教育三个阶段的衔接主要是通过招生考试相衔接的,学生经过参加测试决定他们进入怎样的学校,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又影响他们今后的受教育水平、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于是教育不公将引发这些问题:同一地区、城市的示范学校和普通学校,容易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教育资源失衡现状;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择校问题。
2.是改变“教育无用论”思想的有力手段
当前“教育无用论”思想滋生体现在的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条件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这部分地区教学设施不完备,入学代价大,加之教育周期长,因此入学的机会成本高,大部分家长会选择让孩子短期就获得收益的方式,如外出打工的等。二是大学教育无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校企无对接,大学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基础教育资源不公是这种思想生存的土壤。主要表现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未具备与城市孩子同等的竞争力,导致其在就业阶段的竞争力也不强。
3.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有力杠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育人为先。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离不开教育,只有基础教育得到良好发展,我国的国民素质才能得到整体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局才能更快建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更好的实现。
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公平的现状
总的来说,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公的根源[3]
(一)阐述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公平的现状
1.现状与趋势
①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让适龄儿童义务入学的要求充分保证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全国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优惠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少数民族倾斜。但是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如入学机会不均等、教学过程中的不均等和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4]这些因素也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突出表现为:教育存在地域差异,主要是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公;不同群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主要是由经济地位、劳动分工、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引起的差异;发展至今的教育模式不具有时代性,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队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以及教师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等。学校课程设置和班级规模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班级规模之大、学生数量之多会导致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的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不公的恶性循环。
2.社会分层影响了教育公平
厦门大学谢作栩教授及其学生王伟宜选取了陕西、福建、浙江、上海部分高校在校学生家庭所属社会阶层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这四个社会较高阶层家庭的辈出率为2.78—6.27,约为平均数l的3—6倍;“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四个社会较低阶层家庭的辈出率则明显低于平均数1。其中私营企业主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4倍。[5]这些科学数据充分表明了,在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明显的社会分层、差距悬殊的经济社会地位将会导致教育不公现象更加严重。
3.教育不公阻碍了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合理流动,尤其是中、下层阶级向上的流动
当今社会,受教育程度被认为是掌握社会有限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教育作为一种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成为了社会中、下阶层实现向上游流动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教育一直被视为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通过接受教育,公民掌握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胜任某一领域的专业才能,因此通过考试选拔,可以选择从事这一职业,从而实现分流的目的。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意义显得更加重大,大部分孩子在班级里会十分努力,有上进心,吃苦耐劳,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家长对于孩子能够离开土地也是十分迫切。但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现状之下,城乡学生在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结果的不平等,我国教育在农村的社会流动功能正在不断弱化。
上述分析可得出,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不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使社会分层加剧,导致了教育起点不公平和教育过程不公平;而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不公平又一步阻碍了社会各阶层的良性流动,造成教育结果不公平,使得社会经济社会地位差距拉大,如此以来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我国橄榄型社会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可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层面进行考察。
1.教育起点不公主要表现为入学机会不均等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普及的现状让人担忧。目前,我国城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突出表现是农村与城市、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公。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城市仍然不足,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投入不足;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不同群体在受教育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权利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子女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目前仍有一部分地区,女童的入学率远低于男生,而女生辍学率又远高于男生,贫困地区尤甚。
- 教育过程的不均等
教育过程的不均等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教育质量涉及领域较多,综合考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政府支持等因素,我国各地教育条件差异巨大,如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学楼,多媒体实验室等教育设施的布置,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差距;优秀教师大都流向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教学环境较优学校,导致地域间、校际教师资源的差异;
教育活动中的公平问题,不可忽视,微观教育活动同样存在着教育公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给予学生好或坏的评价,而其依据主要就是考试成绩、上课听不听话,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这忽视了教育评价的综合性,不具有客观性,同样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现存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个性化发展需求:目前的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并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结果不公主要表现为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高质量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设施齐全、管理有效、名气较大的学校是领导检查的重点,是其他学校学习的榜样,而教育资源占有较少、教室简陋,经费不足薄弱学校,则成为了教育检查工作的盲点;《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抽样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相比,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理科、音乐、美术平均成绩均比一般中学高14.61分至19.24分,及格率高17.4至35.7个百分点。[6]这表明了校际差距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巨大的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阻碍了义务教育的进程,不利于教育公平。
另外,教师行业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主要是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以及教师行业内部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等阻碍了教育公平。
(三)引起教育不公的原因:
总的来说,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公的根源,表现为
1.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中央政府立足于国计民生的宏观角度制定政策,而地方政府则立足于本地利益,这是中央与地方围绕资金如何使用展开博弈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在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我们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如当期实行的营业税改收增值税,实质是以点带面,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减轻了人民的税收负担,但义务教育费用等公共事业的支出仍然由当地政府财政承担。收入锐减,与之相伴随的是其所承担的事项无削减反而增加,地方政府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地方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与义务教育支出的刚性特征相背离,最终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2.各级政府财政能力不足以支撑本地教育发展
义务教育作为纯粹公共物品,其直接资金来源本应是各级政府财政,再由其上级机关财政承担最终的转移支付责任,财政性教育经费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经费的绝对主要来源。但在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农村地区仅仅占35%左右。2006年,中央教育经费占政府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仅为10.9%,省级政府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只有13.8%。[7]也就是在具体实践上,地方政府通过得到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支持本地教育的比例甚小。近些年,虽然确立了“管理上以县为主,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按职责共同分担的新体制”,但因涉及一部分固有利益,新的教育体制的有效实施不会一蹴而就,只能把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3.重城轻乡的义务教育制度设计加剧了城乡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的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8]由此看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资金来源截然不同。城镇是由国家财政投资,而在农村则由乡、村负责,县级财政只是酌情对有困难的乡、村予以补助,实质还是将学校建设的责任落到普通百姓头上。因此,城市在教育资源具有优越性的前提下,得到财政支持后发展状况越来越好,而在农村正好相反,得不到财政支持的农村教育发展状况愈加严峻。长此以往,重城轻乡的义务教育制度设计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具体来说,
(1)经济原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区域、校际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教育不公最重要的原因。特别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注重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但城乡收入差别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东、中和西部经济差距也很明显,学校间的综合差距十分突出,且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9]
②城乡教育不公。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城乡教育资金投入有较大差距,过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分布在城市,而在亟需教育资源的农村享受不到。导致农村学生教育起点不公,难以接受优秀的教育资源,从而陷入了难以实现社会流动,摆脱不了贫困现状的恶性循环。
③师资水平的差距。师资水平作为一种软实力,也是导致教育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师资水平的城乡和区域差距是由经济发展不均和教育投资不均造成的,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总体来说学历东部高于中、西部,城市高于农村。
(2)政策原因
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未得到真正落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中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同时,《义务教育法》在保障全国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权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上,效果不明显,这一点在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尤为明显。[10]
②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制度加剧教育不公。我国教育经费有限,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被投放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基础较好加上额外的教育投资,重点学校可谓如虎添翼,而基础薄弱的学校,则由于基础较差加之无外来资金流入无异于雪上加霜,从而陷入好学校越办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③教育特权与腐败现象多发。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有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面对这样的供求矛盾,教育特权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部分学生家长凭借其社会地位、经济实力获得了这一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学生的真才实能。另一方面,有些学校领导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利欲熏心,巧立名目,把学校当成他们牟利的场所,从而使教育由一个道德源泉变成了一个腐败之地。
④教育体制内部存在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激励机制不科学等导致的不公平。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目设置,科目分数的分配,科目课时安排等问题还需认真研究。当前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我们通过试点,对英语进行社会化考试,并采取一年考试两次的方式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我国现存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奖励方式和标准比较单一。我们目前主要是以物质奖励为主,且多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对学生日常表现和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教育制度和政策本身存在缺陷。如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城乡合理流动,社会中下层成员难以通过教育这一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这无疑会影响教育公平。
三、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充裕的资金是支撑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事业作为一项惠及当代、恩泽千秋的事业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致使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性和公益性难以真正实现。
政府是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力量,在教育领域有投入资金的义务,但教育事业的兴办仅仅依靠政府一方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要动员社会力量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这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完善税收、金融贷款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便于为社会力量介入教育领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阶段教育制定不同的投资机制,在义务教育阶段,采取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投入为辅的形式;在普通高中阶段,受教育者合理的承担一定费用,并发挥学校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以基金等形式多争取社会捐赠,以此来实现多渠道广泛筹集教育资金。在实现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政府与社会要同心协力,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优化教育资源投入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发挥其最大效益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乡、区域、校际间形成的教育发展不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背景下,政府必须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着眼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状况,逐步缩小城乡间和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
1.在空间上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11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