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9739字
摘 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教育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改革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在具体的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摆脱这些困境的合理化建议。关键词:教育改革,历程,困境分析,解决对策
Analysis on the Predicament and Path of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Gu Hai-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Reform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eform.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four stages,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education. It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But many problems also appeared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syst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educational equity, quality educatio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insufficient education funds etc, and put forward rationalization suggestion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Key Words: education reform, progress, analysis on the predicament, solving path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对当今教育改革的种种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分析教育改革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当前教育改革问题的基本认识
(一)教育的现状
总体来说,目前对于我国教育现状的评价是不满意的多,批评的多,甚至有的人直接把教育和医疗、住房问题并称为新的三座大山。
2008年8月29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上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可以认为,这次工作部署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时期已经到来。[1]
(二)教育改革的历程
如果把1977 年恢复高考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肇端,那么,毫无疑问教育改革就成为了中国改革的先导。由此开始,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7-1985):恢复、整顿
“文化大革命”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耽搁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 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重建教育秩序,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路线。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彻底推翻“两个估计”,二是是恢复高考和正常教学秩序。三是普及教育工作。
2.第二阶段(1985-1992):放权、优化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2] 此后,国家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优化了教育结构。
3.第三阶段(1992-2002):变革、转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教育改革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时期。
4.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调整、提高
“调整” 主要是指对义务教育特别是落后地区教育体制进行调整;“提高”主要是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3]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指出了我们今后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4]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保障更多的国人具有读书、学习的机会。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整体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教育体系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教育改革的困境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教育改革是改革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是,教育所牵扯到的内部、外部的利益很广,其中各方面的关系也极其复杂。30年来教育的改革攻坚和各方面发展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推行过程中也积累了各种难题。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公平追求、素质教育推行、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问题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等,这些也是教育改革每次必谈的要点,是教育改革必须跨过的重坎。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困境
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我国自建立之初,由于当时特有的情况,所以将教育牢牢的控制在政治之下,于是便有了教育体制行政化之说,限制了教育的自由发展。而在政治控制之下的教育缺乏活性、僵硬、没有生机,改革也一直面对着利益集团的掣肘。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束缚,也是学校自主办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教育体制改革的困境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中,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机制是一道难题,以考分为主的评判标准的改革举步维艰,多年来一直没有多大成效。二是在学校自主办学的体制改革中,学校由于附庸于政治所以缺乏主动性、自主性。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垄断高校优质资源,将资源集中向重点学校发放,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级各类学校不平等竞争造成的混乱局面,使得学校办学的意义和重点偏离目标。四是在机制改革中,改革动力所在的资金支持和教师资质审查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发展。因此,目前教育体制改革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5]
(二)教育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存在于教育领域。教育注重效率,更需要公平。因此,教育公平问题应当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而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但现实的困境就是不改革,教育资源固化,难以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均等化,而改革却让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聚拢在少数重点城市、学校手中,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归因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教育公平问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教育公平问题具体表现在:由于传统的性别区分、民族之间的差异、各地区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的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由于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价过程的不公正导致的评价机制的失衡;由于面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导致的教育成果的参差不齐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亟需要我们开展工作,深入改革。
(三)素质教育的困境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核心方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素质教育走在了前端。但目前应试教育的近利主义和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人们只考虑到了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长远影响,这便形成了教育改革的又一道阻力。因此素质教育改革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诚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固然是想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的,但在我国应试教育已经深深根植于传统的思想文化之中,难以撼动。目前只有极少数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能扣住素质教育的主题,其他一些偏远地区或是乡镇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就算下达强硬的改革指标也无法动摇应试教育的中心地位。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大都是因为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一整套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善到位,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还只能停留在纸质阶段。另外,现今教育的目的仍然面临升学压力,教育的最终目标缺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被社会现实所压迫的无奈。家长也怀揣着这样的思想鼓励学校以学习单一知识为教学目标,虽抱有期望,但与社会现状比起来,妥协仍是最终的选择。长此以往下去,社会的风气、学校行政压力形成的双重压迫最后让素质教育停留在愿景阶段,而真正的改革需要大刀阔斧,从教学的出发点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进行改变。
(四)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让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改革之初没有体现,但经过几十年,农村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于城市的高速发展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对于这一时代背景,改革的制定者都心知肚明,所以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对城市和农村的改革也会结合实际情况分别考虑。但是就算是区分对待,也需要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产力一同进步才能一同发展,不然还只是在新的层面上又一次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如今农村的发展仍然是相对落后的,人们的观念相对保守和陈旧,对于教育只停留在学习这一单一认知上,因而改革在农村的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在有些地区寸步难行。这是增加城乡教育文化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得改革很难全面推进、平衡发展。换句话说,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如果说是取得成就,那么这些进展也只是局限在城市之中。城乡发展的明显差距使得教育改革的领导者、设计者及组织者们每每处于一种两难困境之中,这在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改革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五)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当教育资源分配到人头上的时候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应试教育之类的手段去取舍掉一部分人员。虽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源泉,但如果教育一味地只能用逃避取舍的方法去面对,那教育的质量只会停滞不前。教育应当是惠及每一个人的,是对各人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对民族素养的提升,是对国家实力的提升。所以教育不单单只是教育,更是民族的希望,由此说来,教育质量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大教育政策已经对教育质量予以充分关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使教育质量在九十年代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6] 尽管有这些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但是在改革上行下效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是在教育质量观上的偏差。如今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对教育的认识停留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部分、轻整体;重显性、轻隐性;重静态、轻动态的层面。其次,对于提升教育质量的举措有待完善。比如教育政策支持度不高,教育制度保障力欠缺,教育设施现代化过缓,教育师资专业化不足等等。诚然,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中,既要考虑教育数量的增长,又要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政策的可操作化水平,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才能让教育质量的提升既保证合理成本,又关注到不同利益群体的现实性诉求。最后,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估和检测系统尚未真正建立。单一的“唯分数论”已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育质量的真实水平,对教育资源的动态化检测还仅仅停留在例行检查上,这样的监测和评估,难免会对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够,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提升前路漫漫。
(六)教育投入不足问题
教育改革的基础条件就是加大教育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增长。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教育所需要承担的资金必然也很多,分摊到各个学校后,平均值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5.8%,其中发达国家为6.2%,发展中国家为4%。而我国在2012年GDP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超越了日本,同时也是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教育经费达4%的标准。但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印度早在1998年教育经费就占GDP的3.8%,2003年则达到5%。”[7]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实例表明,教育是一切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可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支出在整个国家的支出比例中仍然不算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不能因此找借口,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解决这一难题。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诚然,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继续推进,但如果仅靠教育自身的力量则难以真正改变目前的状况与困境。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历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我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改革是个涉及面非常宽广、过程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育体制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只有体制先行,其他与改革相对应的一整套措施才能相继推行和完善。因此只有牢牢抓住教育体制改革这一核心环节,才能逐步解决其他各种问题。只有将深化教育体制与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科技改革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推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全部进程。
具体来说,教育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各项改革任务,紧贴国家政策要求,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力争在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目的,考试评价机制上先行一步。第二,创新办学体制,这需要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给民办学校更宽松的办学环境,给职业学校更多创新的可能,利用市场经济优势,融合外来资金,合资办学。第三,创新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从制度层面平衡义务教育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第四,创新教育机制,在提升教育队伍素质的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推行现代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机制的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
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教育公平可以从三个部分来把握,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整个社会教育公平的基础,过程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延伸和结果公平的条件,结果公平则是最终的目标。
具体来说,首先要保障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国家和政府要大力加强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的投资力度,保证每一位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判断一位教师到底是不是一位合格的好老师,绝不是看他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开拓的见解,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说到底就是要爱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善于跟他们交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最后,要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用教学资源,获得符合其知识、能力的学业发展,从而为其未来创造条件。总体来说,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在师资配置和教学过程中,既要保障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同时又要在承认个体差异、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保障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另外的适合他们自身的教育,也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
(三)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手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旧模式,仅仅是机械版的重复和模仿,禁锢了学生创新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中心,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21 世纪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8]
因此,应该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因材施教。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入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在不同的地域,结合地方教育特色,结合不同教育层次,分门别类的进行改革。另外,在义务教育中,既要注重开展学业知识传输,又要结合培养兴趣和开发能力等方面开展学习活动;在职业教育中,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技能培训;在高等教育中,可以合理的开拓学习思路,开展专项调研与实践,做到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互补充等等。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一个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长效机制,确保在高效的管理和有机的治理下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的学生。
(四)加强科技和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包括以下问题:优秀专门人才流失严重,优秀拔尖人才尤为欠缺;年青一代缺乏带头人,新老交替形势严峻;少数科学研究人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与现如今的教学发展要求存在差距;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待遇偏低,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不稳定。
对此,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更要从制度上创造出有利的客观条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保障实施:一是要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根据科学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优胜劣汰的原则出台相关规定,建立相对稳定教育人才队伍管理模式。二是要加强监督。各级政府要坚决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加强内部监督,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水平。[9]
(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目前我国教育区域化差距很明显,尤其是农村教育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前提,培养一批有能力、有经验的当代素质教育的优秀人才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保持无私奉献的心态、拥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其次,要从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着手。应试教育已不再是培养优秀学生的教育方式,这要求学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开发锻炼。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教育质量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双增长。
(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教育经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教育是关乎长久之计的摇篮工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对教育的投入更不应该吝啬。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育经费的支持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回望过去,只要涉及改革都离不开经费。历史上有太多的半途而废很多都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资金。因此,目前大部分国家制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首先,必须严格遵守教育的各类法律法规。教育每年的预算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想保证学生和老师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必须法律为支撑点。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统筹各项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尤其是针对教育方面的费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数额,重点优先保障。同时也应该发挥地方性财政作用,适当的多增加一些补贴或者奖励基金。其次,要结合当前税收体制改革的进程,将教育方面的各项税收适当调整,减轻教育税负。另外,还要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教育是属于全社会的事情,并不能一味的要求学校和政府去改革。要多渠道引入教育资源和专项资金,推动全社会去关注教育改革,调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在教育体制、财税改革和社会关注、民资办学的结合下促进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总之,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改革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持久深远,涉及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总结好历史经验。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改革的因素。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马永平.新时期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7.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73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