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5123字
摘 要
在当代的中国画坛中,藏民与藏民生活题材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藏族地区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是画家们用来表现藏族人民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素材。本文结合创作,第一章简述藏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发展概况;第二章则对藏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内容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文章重点,主要谈藏族题材中国人物画表现技法。最后倡导在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中要重视对人性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人的精神家园的探索。关键词:藏族, 写意人物 ,精神表达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Tibetans and Tibetan life theme has alway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Tibetan area of national customs and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for artists used to represent the Tibetan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combination of cre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theme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theme China figure painting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key, mainly about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theme China portrait technique. Finally, advocat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human spirit pursuit and exploration of people"s spiritual home in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theme paintings.
Key words: Tibetan ,Freehand figure ,The spiritual expression
1 引言:
纵观这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人物来的发展,不管是创作技法上,还是创作主题上,都潜移默化的发生了许多改变,自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藏族题材绘画迅速发展,已然成为了当代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之一,藏族因其独特而神秘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精神气质,及生活环境,吸引着一批批画家义无反顾的深入藏区,创作了一幅幅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绘画作品。藏族题材中国画从诞生至今,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都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一些作品甚至成为了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藏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发展概况
藏族题材的中国画是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题材中国画的兴起伴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近几十年,藏族人民生活的变化和民族风貌的变化发展都在各种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中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上世纪的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的原因,中国的文化中心西移,一大批的画家也随之接触到了西部文化。比如:张大千、吴作人、关山月等画家开始深入到西部地区进行考察研究,他们的作品中对草原和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及文化等方面做了现实表现和关注,这是中国画创作题材的一个拓展和突破,也是日后此类题材兴盛不衰的基础。到了50至60年代,藏族题材的中国画作品风格特点则更加鲜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描绘藏族的风土人情,二则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体现颂歌式的特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如:黄胄、叶浅予、周昌谷等等。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一幅幅充满了欢笑、幸福、阳光的藏族的民族风情画卷。在这一阶段,不仅仅在艺术技法上有所提高,关于藏族题材绘画的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经80至90年代的藏族题材绘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题材上不同于五六十年代重于表现风情,而是从多个角度切入,如宗教信仰、人性表现、生活境遇等,充分体现了创作主题的多样性和主题的深刻性。
3 藏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内容
藏族题材中国画表现的核心内容离不开民族文化。藏族文化的核心大体表现在民俗民风、民族精神和藏族人民的艺术形象等方面,它们是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3.1民俗民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他们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民俗习惯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藏族的仪礼文化,它们常常被画家们所关注,例如我们熟知藏族的丧葬仪式,形式多种多样,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等等,丧葬礼仪与禁忌因地区和葬式的不同又有区别。其所表达的内涵意义也各不相同,代表了藏族人民独特的价值观、生命观,同时也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而神秘的藏族民俗为画家们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我的作品描绘了一群藏族人民在赶去参加节日的盛典的情景。
3.2 民族精神
藏族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宗教精神,宗教在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藏族的宗教由苯教和藏传佛教构成,苯教与藏传佛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深深的渗透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一到藏区,随处可见与宗教有关的东西,比如:寺庙、佛塔、壁画或是喇嘛响亮的诵经声,而这一切都让人仿佛沉浸在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中,这些场景也成为许多画家们常常表现的主题。比如李伯安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画面中分别描绘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拉”等场面,在这其中的一群群虔诚的信徒不顾风雨一步步丈量着朝圣的路,这样的场景无疑是令人震撼的,这是他们对于生命的礼赞。正是这样的宗教情怀才会吸引画家们乐此不疲的想要去表现。我的作品《藏族风情》表现了藏民乐安天命,自由快乐精神世界。
3.3 藏族人民的艺术形象
藏族人民的艺术形象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藏民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纹样等方面的呈递增排比规律。色块的递增和排比的规律在藏族的服饰中运用的有很多,比如:牧区皮袍上的“竖”花边,运用依次递增形成的蓝绿、青、橙、紫规律,给人以活泼、跳跃的感觉。再如妇女的“帮垫”,巧妙运用了对比色和同类色,在色条的连续配置下,形成一组组递增的色彩效果。除了藏族的服饰之外,藏族的头饰也是别具一格的,“巴珠”是现代藏族妇女所戴的最常见的一种头饰,它广泛运用了金银、象牙、珠宝、玉器等饰品,并且配以细腻精致的花纹镂雕组装。这些别致的藏族服饰文化加上藏族人民所特有的形象特点为藏族题材中国人物画提供了重要的创作依据。我的作品《藏族风情》表现了一组藏民的群体形象,人物有男有女,既有年长的也有年少的,从服饰特点和形态特征看,既有藏民的共性特点也有各个人物的个性特征。
4 藏族题材中国人物画表现技法
4.1 构图
构图就是“经营画面”,当今的构图方式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融合,使画家能够不受拘束,以更加鲜活的构图方式体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构图方面主要借鉴了军旅画家陈钰铭《天籁》以及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山》构图特点,采用了顶天立地式的竖直式构图,整幅画面描绘了六个人,人物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正面,背面,抬头,低头等不同姿态,所描绘的两个小孩处于前景的位置,大人与小孩之间讲究聚散关系,前后层次,主次分明,对比明快。依据古人“虚实相生,入画处皆成妙境”的章法观念,我的作品《藏族风情》力求做到在“实象”的地方细腻精致,同时在“空白”的地方仔细推敲,以达到“全面皆佳”的艺术效果。
4.2 表现手法
我的作品《藏族风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进行表现。“写实”的手法在表现人物方面很有优势。因为“写实”的表现特点是“再现”,它是捕捉表现对象最直接、最淳朴、最原始艺术感觉的一种绘画语言。但在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注意怎样能够通过以形来写神。当代许多画家如赵望云,黄胄,刘大为,周昌谷,李伯安等在进行藏族题材创作时都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并各有特点,我在他们的画中也获得了很多创作想法。我在作品中用最真诚的心态表现藏族人民自然,健康,原始,以及淳朴之美。
4.3 笔墨运用
历代画家对笔墨有诸多论述。用墨层次分明,变化丰富,才能妙和神韵,并且具有感染力。在写意人物画中,墨的浓淡是追求墨的韵律,墨的枯湿是追求墨的趣味,墨的层叠积加是追求墨的厚度。例如在方增先的作品《帐蓬里的笑声》和《母亲》中,都运用了笔墨的干湿、浓淡的对比,将生活气息与笔墨趣味相结合,经过概括和提炼,成功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再比如在南海岩的作品中则擅长使用墨的层叠积加,在作品《虔诚》中利用深入的刻画,斑驳的色墨,使整张画面都表现出一种扑朔粗犷的沧桑感,摆脱了水墨人物画的一般套路。他利用中西绘画的嫁接和融合,增强水墨的厚重感。笔墨之法在于运用,笔墨之妙在于蒙养。在《藏族风情》人物的笔墨处理上,我主要借鉴了刘大为的作品《藏女巴桑》,结合笔墨干湿浓浓关系,以大块的浓墨积染表现出藏袍的厚重感,并且在色彩运用方面采用了各种鲜艳的颜色排列组合,运用灵动的笔法表现出藏族服饰富以灿烂的民族特色。整幅画线条欢快流畅,体现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表现了藏族人民质朴的外部形象折射出的坚强的生命特征。
结语:
纵观这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不管是创作技法上,还是创作主题上,都潜移默化的发生了许多改变。而我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欣赏和借鉴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从他们也作品中不仅是学习了他们独特的自我风格和创作技法,也从他们的画中总结了自己的不足。在我进行创作时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比如在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中不知如何表现出对人性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人的精神家园的探索,在画面的情感表达上,不知如何通过线条、笔墨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思想。而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习和深深思考的。
参考文献:
- 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 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 钟志金.新异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183-184
- 吴山明、董文运.中国历代人物百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 刘健平、姚仲新. 中国古代服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 刘大为.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人物卷(1、2).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
-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我的毕业论文是在史友梅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论文凝结着她的汗水。史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我要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5123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