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冲动到表现的升华

 2023-05-28 01:10:14

论文总字数:5972字

摘 要

为了更好的研究模仿对绘画学习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研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理论,以及自己对模仿和表现的理解,以实际创作实践为依据,将绘画学习过程分为“模仿——思考——表现”来加以阐述。模仿是对艺术家作品的借鉴,思考是对技法及理念的实际运用,从而达到自身情感的升华。

关键字:模仿 思考 表现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mimic the importance research on painting study, through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artists, as well as to imitat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formance, to the actual creation practice as the basis, the painting-learning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imitate -- Thinking -- Performance" to add to explain. Imitation is the artist"s experience, thinking i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kills and ideas, so as to achieve their own emotional sublimation.

Keywords: imitate thinking performance

目录

1 引言..............................................4

2 问题与思考........................................4

3 模仿与表现的关系..................................4

3.1 模仿与表现内在联系与区别..........................4

3.2 模仿及表现的认知..................................5

4 从模仿到表现的艺术实践(结合创作)................6

结 论 ................................................8

参 考 文 献 ............................................9

致 谢 ...............................................10

1. 引言

《外婆》与《我》两幅油画作品是我的毕业创作,也是最能表达我近期创作思想情感的两幅画,对我的意义特别重大。

油画创作,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行为,更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语言交流和心智活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画家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问题是我们应该单一的去借鉴还是在借鉴上有所发展。本文阐述我对模仿的理解及应用,以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

2. 问题与思考

当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画家有浓重的模仿痕迹,而纵观中外美术史,也不难发现许多画家在艺术创作和学习中,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幅画中,或多或少对前人的艺术特点和作品采取模仿。模仿是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模仿对于艺术家的艺术成长有何作用?对艺术创作而言,模仿又是什么概念呢?模仿与自我审美趣味的表现又有何关系?

我认为,模仿的目的在于创新,理解绘画创作中模仿的含义,如何在模仿中掌握技巧,从而利用这种学习方式找准自我,在学习中发展、创新,在油画创作中达到表现的升华。

3. 模仿与表现

3.1 模仿与表现的联系与区别

谈到模仿,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亚里士多德“模仿说”,模仿论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人们认为“艺术模仿自然”,人类的许多现象都与模仿相关,介于这种天性,提出了“模仿说”。大凡艺术史上的艺术家都要经历“模仿——思考——升华”的艺术成长过程。绘画表现升华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继承与发展,就值得我们在此讨论一下。英国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希多次在理论中提出模仿对画家的重要性,他曾引用沃尔夫林的观点“在画史上,就风格而言,绘画对绘画的借鉴比绘画对直接模仿自然地借鉴要多”,,这无疑肯定了绘画艺术道路中模仿的重要性。艺术实践告诉我们,模仿使艺术家收益,使他们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

举最简单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是要求学生寻找某一画家的作品进行摹习。例如选取与范画相同题材或内容,套用同样的造型特点、笔触机理的运用等。摹习能够促使学生对色彩、比例、构图有基本的了解,深入临摹还能理解画家的笔法、色彩处理方式、画家情感等。但此类模仿对学生也造成一定弊端,一味的模仿对于自身风格的形成及审美趣味的多样化受到阻碍,学生缺乏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绘画作品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失去灵魂,千篇一律。

那么我们在模仿的同时又该如何思考呢?《孟子.文藤公上》有云:“今藤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即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模仿只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我们将发现自己绘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此时,我们要对绘画技巧加以研究和学习,也就是对质的改变。要从单一的纯模仿到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和表达。例如我们都较为熟悉的画家梵高,他的早期作品受到米勒和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影响,画面写实,色调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例如《吃土豆的人》,他即像米勒一样塑造了淳朴的农民,又在构图和色彩上加以自我完善。它是梵高对其他艺术思考下的产物。这样对前人画作加以思考及改进的画家不计其数:塞尚《修士多明尼克舅舅》有着马奈和库贝尔的渊源;毕加索研究和学习印象主义,受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启发,于1900年创作了《煎饼磨坊》;康定斯基的《蓝山.84号》也借鉴了高更的色彩空间和修拉的点彩主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艺术家大师的艺术成长,不难发现他们都是经过模仿和思考理解,才奠定了他们自己的艺术特点。

如果说,模仿和思考是绘画的基本功,那么情感表达就是绘画的最终追求。最后谈到的升华是画面中作者的情感的升华。情感作为艺术的内容和艺术的效应是从古至今所被人公认的,无论文学、绘画、舞蹈都离不开情感表达。文字可以直接叙述情感,如《致橡树》表达彼此浓浓的爱意;舞蹈以动作呈现情感,如秧歌表达喜悦;绘画描绘情感,如《柏树和星空》表达紧张与冲动。情感的赋予,使得作品更加具有魅力,更具有内涵,更引人思考。情感愈丰富,诗和画就愈好。如挪威艺术家蒙克,自小性格孤僻,后因精神压抑住进医院。所以它的画面多表达一种忧郁和痛苦的感情,作品《呐喊》中一人抱头,人物呈骷髅状态,画面空间扭曲,红与蓝相互及交替。这一切都围绕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而扭曲旋转着,可以看出画家本人精神和情感面临崩溃,这也让欣赏他画作的后人心头为他产生共鸣,为他纠结。

3.2 模仿及表现的认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597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