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Bund——上海南外滩复兴地块城市设计背景分析及城市综合体设计

 2021-12-03 12:53:12

论文总字数:5654字

摘 要

通过对南外滩复兴地块上位规划的理解并经过实地考察踏勘,梳理了该地块的优势与限制,从中提炼出城市设计的切入点:窗口,并加以建筑化的功能与空间演绎,得出大城小市的设计概念,形成底层小肌理商业、高层大肌理金融服务办公、之间用空间起伏弯折的纽带加以联系,在保留基地重要历史建筑的情况下完成新旧建筑的对话、内陆与滨江的联系以及现代与历史的对比。整个项目从城市设计到局部建筑设计到具体节点的细部设计,过程完整而系统,设计概念一直贯穿其中。

ABSTRACT: After the research of The Bund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site, South Bund, Shanghai,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land are conclud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urban design starting point is abstracted: the window. After functional and spatial interpretation, the design concept: Big City Small Mall comes out, which creates small fabric business on first floor, big fabric financial services office buildings on the top, and a bond in space to connect up and down, new and old, land and water. The entire project is from urban design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n the specific node detail design, which process is complete.

关键词: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 滨江 复兴

KEY WORDS: Urban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Waterfront, Renewal

一、选题背景及目标

老外滩地区作为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如今发展速度远不敌陆家嘴CBD,缺乏特色与聚集度。上海市政府在2010年8月批准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中,将老外滩金融功能向南拓展,与陆家嘴CBD构成“一城一带”的金融格局,有利于外滩金融中心地位的重新树立。

本次课题目标是基于南外滩的历史与文化,着眼于沿江的五库、岸线、老码头、复兴东路到董家渡路之间的城市功能关系,结合现有的场地资源,重新设定场地故事,从而实现南外滩地区活力的复兴。

二、基地理解

1、区位

南外滩地区地处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南部,老外滩与世博园区之间,是黄浦江一线核心滨水区,有助于促进沿江一线的整体发展和生态景观的衔接。而基地范围则处于外萃丰弄、董家渡路、中山南路与外马路之间。

2、上位规划

重点设计药材仓库的改造,并以之为中心形成T字空间以利公共活动;设计的小高层限高60米,点状布局;保留原有街道及其小尺度肌理,采用小尺度肌理,通廊联系黄浦江与内陆;在改造与置换中新旧对比加强现代与历史的对话联系。

3、历史追溯

南外滩的码头文化十分有名,现有的历史遗存包括垂直滨江的鱼骨状路网、沿江展开的老仓库等,本土特色强烈,与老外滩地区的租界气质截然不同,十分接地气。当时码头繁多,码头之间的街道也是贸易货流的重要运输动线,道路的命名也体现了当时街道的特色。船来船往、相当热闹的无数码头后来随着船运的没落也逐渐衰落,现在退化成寥寥几个轮渡站,交通功能远小于游玩观赏。

4、系统图分析

道路系统分析:中山南路是城市主干道,是基地内最高等级的道路。垂直于江面分布着若干城市支路:白渡路(宽度12.9-19.7米);毛家园路(宽度10.2-13.8米);新码头街(宽度6.4-7.8米);竹行码头街(宽度9.6-11.2米);王家码头路(宽度9.1-10.0米);公义码头街(宽度10.2-13.9米)以及董家渡路。滨江的外马路连接了这些垂直岸线的道路。

轨道交通分析:该地区内有上海2号线、4号线、9号线,有两个地铁站距离基地最近:小南门站和南浦大桥站。

轮渡交通分析:轮渡站是该滨江区的特色交通方式。复兴东路渡口、董家渡渡口位于基地内部。

视线对景分析:基地位于凸岸,视野开阔,基地两头分别可以看到陆家嘴CBD以及南浦大桥,对面就是浦东的滨江大道,景观视线好。

5、场地要素分析

药材仓库:该建筑结构保留完好,并于外立面暴露,建构感强烈,适于保留结构置换功能重新利用。

老码头:原来是上海油脂厂老厂房,现在是老码头休闲区,保持原有建筑布局的前提下餐饮功能的置入十分有情调。

复兴五库:一库到五库有的是武康大楼的翻版,有的是虞洽卿宁绍轮船公司的码头仓库,有的是黄金荣的粮库,还有的是杜月笙大达轮船公司的码头仓库。历史悠久,韵味十足。

滨水岸线:现存岸线较为单调,防汛墙将码头分为内外两部分:防汛墙外,形成了一个以复兴五库为背景的亲水区,面积较大,但是空旷而无用,步行流线过长;墙内是相对安静的半公共空间,基本被五库的使用者划分开各自处理使用,有的是室外茶座,有的是防汛墙艺术展廊。

防汛墙:两米多高的防汛墙,遮挡了观江视线,需要加以改造与调整,在满足防汛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6、场地评估

发展机遇:基地地理位置好,历史文化丰富,金融服务的高端定位意味着众多机会;发达的道路系统与附近众多可选择的公共交通方式增强了基地的可达性;董家渡核心金融区的辐射效应给基地带来了稳定的人流,有利于保证活力的持久性;丰富的滨水资源与滨江景观是其他地块不具备的优势。

发展限制:地块狭长,造成内部建筑体量无法做大,功能在分散的体量中如何联系成为一个难点;滨水区防汛墙、五库的视线遮挡,减弱了原有优质滨水资源的可达性;基地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要求所需的金融服务两者如何衔接与过渡也是一个挑战。

三、城市愿景

上海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黄浦区是上海的“窗口”,所以希望将南外滩打造成黄浦区的“新窗口”。因此将“窗口”作为设计切入点,为区域的角色定位与展示形象找到了合适的立意。

从功能角度出发,“窗口”体现在以下三点:该地块要成为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商业销售的活力窗口与金融办公的精英窗口,分别与功能的垂直分布一一对应:底层作历史文化展示,留住城市肌理,采用小尺度的街巷,成为舒适的步行街;中间层抬升的平台分离车行与步行交通,释放更多公共空间,既是商业活动发生的平台,又是串联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更是城市活力的大舞台;高层则成为现代感强烈并具有高端形象展示作用的金融服务业聚集地。

从空间结构来说,“窗口”的定义有三个层次:透明性、渗透性、开放性,分别体现在建筑体量的虚实结合、新老建筑的对话、黄浦江景向内陆渗透、各类业态交融、开放空间通过中庭平台等加以互通等。

将“窗口”这一切入点落实到具体设计层面时,希望通过“大城小市”来达到这一愿景。一方面“大城”代表一种现代生活,“小市”代表地块历史中的街市生活情景,这两种生活都可以通过地块的“窗口”加以展示;另一方面,“大城”代表的肌理位于高一些的层次,“小市”代表的肌理位于地面附近的层次,两者在高度上有划分,但是在功能上有交流与联系,这也是该地块“窗口”的特色所在。最后希望通过南外滩复兴地块这一“窗口”,可以窥见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具体意象方面,希望该地区能够传承历史,有高端的国际金融服务行业入驻,还有精彩纷呈的城市事件与吸引人的建筑,符合当下的绿色低碳理念,最终达到复兴城市活力的目标。

四、总图设计

1、底层肌理生成

通过研究上海老街巷建筑群图底关系并参考商业布局合适有效的街道高宽比,得出一套建筑进深、面宽、街道宽度等控制数据,以该数据为基础对场地加以公共广场的划分,再用街道联系广场,以公共空间的划分限定出底层商业建筑的体量范围,同时也符合当下商业吃喝玩乐一站式的消费需求。

2、文化纽带生成

由于该地区历史底蕴深厚,沙船、仓库、街市等元素众多,希望在场地中行走的人可以处处感受到曾经的历史感,所以将纽带打造成休闲化的博物馆,处处开放,处处可体验,让人们在行走中收获历史的熏陶,使之变成一个可看、可玩、可吃、可游的趣味场所,从而激活该地区的历史记忆。同时,纽带还兼顾联系上下大城与小市的作用,所以功能上十分复合,既有金融服务办公的门厅、休闲平台,又有服务商业的创意书店、工作室,还有自身博物馆性质的展览、放映、文化礼品售卖等。

3、高层办公生成

考虑到金融服务业的总部办公模式,该地区的高层办公拥有互通的内外开放空间,鼓励建筑之间、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历史记忆会在建筑外立面上做现代LED的呈现,绿色生态、业态交融也是发展要求。

4、图底关系

三个不同高度的平面剖断可以清楚看到从低到高肌理由小到大的对比,纽带则联系了上下的大城与小市、东西的内陆与黄浦江,是整个设计的亮点。

5、经济指标

该地块总面积118767.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3560.6平方米,覆盖率45.1%,绿化面积16392.2平方米,绿化率13.8%,总建筑面积186888.5平方米,容积率1.574。地上建筑部分商业面积80550.3平方米,办公面积77983.8平方米,酒店面积10952.5平方米,剧场面积1517.3平方米,博物馆面积6940.9平方米,文化走廊面积4735.8平方米。

6、技术图纸

整个基地的总平面图、一层平面图、轴测分解图、车行人行动线图、功能系列剖轴测图、鸟瞰图、透视图、模型照片等参见具体设计图纸。

五、建筑设计

环绕保留建筑药材仓库选择复兴地块的核心区域作为建筑深化的范围。其中,地上部分包含原地块保留的药材仓库、复兴2号库、3号库,以及两栋办公高层、飘带的核心区域:室外剧场、底层小肌理的商业步行街,地下部分包含地下一层的金融服务街以及地下一、二层的停车场。因此,新老建筑间的关系、“大城”“小市”与飘带的关系、飘带与滨水岸线的关系成为设计重点。

在小市层面,运用一层全玻璃、二层石材的立面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步行街系统;在纽带层面,从基地两端地面的铺地上升到基地中心地带处的高低起伏的平台,宽窄变化、方向变化、高低变化、大小变化都成为纽带的趣味性所在,在纽带最高最宽处与下沉的室外剧场功能上连为整体,成为空间叙事序列的高潮,同时,纽带时而室外时而室内的穿梭也带来了空间体验的丰富性,一些纽带主体之外的小连廊也加强了纽带与其他建筑的联系;大城层面运用有室外中庭的办公塔楼形式加强办公与底层的空间联系,底层小市的屋顶与纽带均可以成为大城的休闲活动场地,功能上也有联系。

在纽带穿过五库之间的间隔延伸到滨江亲水平台时,改造成步道休闲系统的防汛墙与之有视线上的呼应。岸线方面增加了曲折性,配合纽带的凹进与凸出,在亲水平台也进行了一些打断,引入水景,形成段落感,减轻行走动线过长带来的单调。

在地下层,依据总图设计中研究出来的合适车行、步行出入口位置在地下层加以停车场、地下商业的排布,并配合中山南路地下商业的规划使之连为整体,有利于扩大商业价值,增加停车服务辐射的范围。

负一层到三层、局部四层、办公标准层的平面图、表达功能与空间关系的系列剖面图、空间场景效果图等参见具体设计图纸。

六、细部研究

主要着眼于办公塔楼的细部设计。

立面方面,希望将大城小市的城市设计概念继续贯穿到建筑设计层面中,因此在立面设计中加入传统编织的元素,将渐变的小肌理的突起与竖直线条结合,演绎一种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小市到大城的过渡感。同时竖直线条上加装LED灯,夜晚可以变成一个巨幅LED屏幕放映过去南外滩的历史建筑街景,唤起这个区域的历史记忆,这也是一种新老建筑的对话方式。

绿色低碳方面,由于塔楼临江,黄浦江汽笛声较吵,为了减轻噪音干扰减少开启扇,而在过渡季节采用风口通风的方式,在外立面开启5公分宽的缝隙,通过有盖的金属百叶加以控制气流,并与室外中庭相连,形成中庭的拔风效应,带动空气流动和循环,有利于新风换气,从而提高办公舒适度。

节点大样参见具体设计图纸。

七、参考文献

1、(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8月第一版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 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年4月第一版

3、(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第一版

4、黄轶伦:城市历史滨水区的保护更新与功能塑造——以上海南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3(1)

5、俞静:提炼与再现——论南外滩复兴码头街区生命力再造,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6、应臻:新形势下城市核心地区的空间塑造——上海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滨江空间规划,城市建筑,2011(2)

7、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5654字

相关图片展示: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