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5671字
摘 要
本文就西部科技创新港B地块的设计作了一个全方位的具体说明,从项目前景及发展定位出发,力求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学镇”。对项目的总体设计策略进行了细微的分析。从交通体系、空间格局、建造技术、生态系统、和信息网络分别入手,实现园区与城市融合,工作与生活融合,建筑与自然融合。在功能与流线、立面处理、交通组织和景观系统上又做了独特的创新,以回应智慧学镇、田园都市的理念。
关键词:发展定位,智慧学镇,总体设计,立面生成,交通分析,景观系统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SITE B IN WEST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RBOR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a full range of specific instructons of site B in west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rbor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oject prospects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we expect to build a modern “wisdom of the town”. The overall design strategy of the project is analyzed in details, including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cological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k and city, the work and life, th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Meanwhile, we do make a unique innovation in function and streamline, elevation processing,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landscape systems,in response to the idea of wisdom of the town and the garden city.
Key word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he wisdom of the town, the overall design, elevation generation, traffic analysis, landscape system.
项目背景研究及发展定位:
(城市文脉 ) 西部科技创新港(B地块)位于沣西新城——西咸两市之间。沣西新城是西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望秦岭,北见渭塬,位于渭河和沣河两河之畔。(区位分析)两水交织使沣西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区位价值,成为推动西咸新区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新城区内拥有大面积平坦可开发土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及性分析)沣西新城区内西宝高速老线、西宝高速新线、西户铁路等穿新城而过,距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约 15 分钟车程,公路、铁路、民航相互交融的大交通格局,为沣西新城搭建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了沣西新城的辐射能力。地铁 5 号线延伸至沣西新城,提供了快捷高效的交通条件。
(绿地系统分析)沣西新城规划中以“两河”生态湿地为主轴,利用快速路、铁路、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地,形成多条绿色廊道并引入区域内部,地块北侧紧邻渭河生态廊道,水流量大且南岸绿化良好,其景观对我们的地块有相当明显的辐射作用。
(内部交通分析)连霍高速位于基地南侧,未来将成为连接西安古城与创新港的主要快速干道,地铁5号线在创新港地块南部沿街设有两站,而地铁枢纽将设置在整个创新港西南角,预示未来南部会成为主要人流入口。此外,创新港内部设有公共交通环线,分为内外两个环线,设有大小站点28个,可有效到达创新港内部各处,步行距离均在5分钟之内。
(项目发展目标) 创新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使得本项目成为全国领先的“智慧学镇”打下基础。创新港从功能上分为四大板块,即科研板块、教育板块、转孵化板块和综合服务配套板块。B地块处于科研教育板块之中,以科研办公功能为主,故此我们希望能以小见大,致力于实现“校区、园区、社区”功能集成,打造现代化的“学镇社区”,使之成为园区与城市融合的开放化学镇;工作与生活融合的社区化学镇;建筑与自然融合的生态化学镇;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智慧化学镇。
设计构思: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五个总体设计策略:
- 建构人车分流的“X”步行体系网络
我们鼓励低碳出行,即鼓励通过多模式换乘枢纽与校园环路公共交通驳接,如单车集中停放系统、公共单车系统、通过顺畅有效地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的活动,便捷的到达其他区域,可增强师生和访客使用自行车、电动车作为交通出行方式的意识,减少机动车驶入量,提升师生出行的效率与安全。
为实现有效的低碳出行策略,我们为地块设计了交叉式交通系统。首先,我们将城市规划中的校园主轴保留并强化,打造成为庄重的学术轴线,将城市规划中郁郁葱葱的梧桐大道定位成面向学生,教师,市民的开放商业街道,设置餐饮、零售等业态,形成一派轻松热闹的氛围。其次,我们将宿舍、食堂、行政中心、多功能区、运动区域、校内公交站点这些重要节点位置相连,成为一套近似“X”型的出行交通网络,各个近150mX150m的街区街角设置小广场,他们与街区中心广场相互关联,分析证明,这种交通网络使穿行线路最为便捷,同时,因穿行全部发生在街角,而减少“横穿马路”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升了师生的出行安全。
- 构架回应文脉的棋盘式空间格局
园区用地似唐长安城布局方式,地块呈棋盘式划分。我们将每一幢学院主楼四边守住,贴合地块边界,中设学院内部广场,从而形成向内围合的态势,顶部看似封闭,底部实则开放,四角作为入口。办公、实验、会议、报告、餐饮、零售等功能都囊括在一幢幢环形科研楼内,这样既能保证师生享有平均的公共资源,又能提升学院的运作效率。这样的空间格局与资源配置方式与里坊制、关中民居,巴塞罗那等经典城市规划是不谋而合的。
- 引入安全高效的工业化建造技术
我们对于办公,实验以及宿舍部分采取单元化,模块化的设计方式,结构为预制混凝土构件,包括预制混凝土柱、预制混凝土梁体系、楼板,预制混凝土屋顶等与部分现浇混凝土结构混合。在外围护设计上,我们为前沿与交叉高新技术研究院及信息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学生宿舍分别研究设计了以2800mm*3600mm、2800mm*3900mm、900mm*3680mm等为基本尺寸的预制混凝土立面板,例如科研楼每一跨柱网件围护均有3块立面板组成,并通过开窗方式的变化、穿孔板及百叶的增设以及立面垂直绿化等形成变化丰富并不失规律的立面图案,这些立面板完全由工厂预制加工完成,现场直接装配。工业化建造彻底改变传统建筑主要靠现场手工湿作业的施工方法,改变了传统建筑原材料现场集合和集成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湿作业量,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建筑的品质和功能。
- 应用有机循环的绿色生态系统
(绿色技术)我们结合创新港发展规划特点,综合建筑功能和师生使用需求,以“被动式措施优先、主动式措施优化”为理念, 绿色设计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采用成熟、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达到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目标。具体而言,在学校公寓、科研楼屋顶布置太阳能光伏电板,可以将这些发电并入电网内,作为补充;办公楼东西面装配有竖向遮阳板或垂直绿化一体化设计的立面板,减少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以降低空调负荷;在中走廊一侧设置拔风井,利用“烟囱效应”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为各个学院实现供暖等等;
(海绵城市)此外,方案利用景观设计实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即通过海绵体系统,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方案在每一幢科研楼顶部设置雨水花园、结合垂直绿化设置立面积水系统,在校园中轴广场结合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收集雨水,并通过过滤、净化进入储水箱,供水景及灌溉循环使用。
屋顶集水花园布置在科研区建筑一层与四屋顶平台处,以及宿舍区一层与顶层屋顶平台处。屋顶集水花园不但降温隔热效果优良,且能涵养水源,美观大方。
透水铺装覆盖整个园区广场,使雨水快速渗入地下,降低地面排水压力,缓解园区绿岛效应。
湿地花园布置于科研区与宿舍区合院内部,在涵养水源、储存雨水的同时提升园区环境,优化园区景观。
水体点缀在校园中轴广场之上,增加尽管效果,丰水期可临时储水,枯水期可由地下储水箱不睡,大幅降低用水成本。
地下储水箱安置在合院广场地下,它能够快速储存雨水,减轻地面排水压力,过滤之后可以用于补充水景与灌溉,实现雨水循环利用。
五.建立全园覆盖的信息网络
(建筑上的智慧学园)为建设智慧化的学镇首先我们建议采取信息技术手段,施行一套全校联网的校园安保系统,在各学院门厅装置智能门禁系统,在校园管理方面采用电子巡更系统,使校园管理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结合。其次,我们提议采用以移动客户端应用为载体实现的校园智慧应用系统,也就是说广大师生可通过移动客户端或校内互动装置完成如智能办公、智能预约、智能停车等内容,减轻师生生活烦恼,提升师生科研、生活品质与效率。
(景观上的智慧学园)我们提出结合景观设置校园导视系统,可供学生迅速高效地获取例如校园地图、校园巴士等各项信息。此外,我们还在各学院公共空间处设置校园wifi热点与交互式信息展示平台。实现校内信息高速传递。
功能与流线:
(规划功能)B地块以校园主轴为界,西部为智能制造研究院及信息技术研究院,东部为前沿与交叉高新技术研究院及学生宿舍区。
(单体功能)几幢科研楼享有共同的功能模式,即一层均为各学院的公共服务区域,其中包括沿梧桐大道对外的服务功能:餐厅、零售、书店等,和面向内院与校园主轴对内的服务功能:会议厅、报告厅、资料中心、小剧场等。靠近中央绿地的两幢科研楼公共层以直线为主,尽显庄重大气,其他几幢则以弧线为主,以自由活泼的造型营造轻松开放的学术氛围。一层公共部分的顶部为屋顶花园。人流由靠近地块四角的门厅进入建筑,进入交通核到达二层。二层为办公功能与科研功能复合层,在天桥连接处设置有少量服务功能,景观良好。各个学院的三至六层均是标准的实验室与办公单元组合,由内院向外形成办公—走道—实验室的排列方式,四角结合交通核设置该层的服务区。宿舍区一层包含公共服务部分和宿舍部分,宿舍部分主要分布在东侧一排,其余外围南北和西侧为餐饮小卖等功能,庭院内部体块为健身、学生活动、管理室、洗衣房等功能,2-6层都为居住功能。
立面生成:
(立面生成:功能)对于办公、实验、公共商业等不同功能我们给出了不同的立面形式。由于办公位于合院内侧,故立面单元较为通透,并结合出挑的种植槽,在合院内部营造出郁郁葱葱的视觉效果。实验部分位于合院外侧,则运用上述富有变化的标准立面板营造出富有科技感、现代感、强烈几何逻辑的立面效果。公共服务部分则简单以玻璃幕墙包裹,但在梧桐大道两侧,若干暗红色的活力商业单元伸展而出,为该校园商业界增添几抹亮色。
(立面生成:文化)科研楼的立面造型以欧洲经典三段式立面为来源,彰显理性之美,与西安交大严谨的治学态度相互吻合。1-2曾为基座层,大片的玻璃幕墙简约大方,尤其是在校园主轴两侧,连续的柱廊庄重典雅,我们试图利用这一古典的建筑片断来引起人们的怀旧情怀。3-6层为楼身层,这部分采用标准化的立面板,既能通过立面板的划分方式回应古典建筑比例,又满足建筑的现代化功能。檐口层作为三段式的顶部层,以平直简洁的形象在视觉上起到收尾作用。
交通分析:
人车分流的“X”步行体系是本案交通组织的一大特点。师生通过街角的小广场即可快速穿越各个学院内部,快捷方便且安全合理。观光流线以梧桐大道为主,梧桐大道景色优美,且道路两旁布满丰富多样的商业单元,充满活力,标准实验室立面指向天空,规整庄重,使人流连忘返。各个近150mX150m的街区街角设置小广场,我们建议车行路线环绕于地块外部,地下车库入口布置在北部两个地块,减少机动车在地块内部穿行。消防车辆可由建筑角部毫无阻碍地进入各合院内部。
景观系统:
校园景观系统包含校园中轴景观带与梧桐大道景观带两个重要元素,这两个元素对B地块产生了直接的作用。所以,中轴是B地块景观设计的重点,北接校园中心绿地,南至校园入口,我们在地块北部设计了一座拔地而起的天桥拔地而起,与交大地块最为恢弘的行政中心相联系。在主轴中侧种植绿篱、灌木以及姿态优美的常青树,使得校园中轴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恢弘大气。梧桐大道穿学院而过,绿荫婆娑,这些景观道路将各学院地块开放的路角广场连接起来,通过四角进入内部院落后,休憩绿地点缀其中,一层绿地系统延伸至公共部分一层屋顶花园,立面绿植层层叠叠,郁郁葱葱,仿佛进入一座含蓄、宁静的传统园林一般,师生可在闲暇之余养神蓄目。
中国西部创新港科研教育板块B地块系列建筑以科研为主,宿舍为辅,它们以庄重规整的空间架构有机融入渭河南岸的城市肌理之中,理性之中又透露出灵动的美感与人文的关怀,随着创新港科研教育板块的落成,整个地块将以超前的工业设计理念、完整的生态系统运用、清晰的规划结构、便捷的交通流线、丰富的景观层次、精细实用的内部空间、简洁壮丽的外在形象成为全国范围内“智慧学镇”建设的领军项目,成为全国“智慧学镇”建设的新标杆!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5671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