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高三学生心理疲劳与元认知的相关研究

 2023-06-16 11:15:28

论文总字数:12065字

摘 要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初三、高三学生元认知对疲劳的影响,从而找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为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且所获数据直接用spss 11.5 for windows和amos4.0专业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元认知监控对学生的躯体疲劳、心理疲劳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较大。建议: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元认知教育。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监控,中学生,疲劳

Abstract:Objective:on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rd-year students on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metacognitive effect on fatigue,put forward effective solutions.method:to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and data obtained directly using SPSS for Windows 11.5 and amos 4.0 processing professional software,mainly us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independent sample t-test,correlation analysis.Results:the effect of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on students’ physical fatigue,mental fatigue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is great.Recommendations:The schoo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gnitive in the class.

Keywords:metacognition,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 fatigue

目 录

1 前言 4

2 研究方法 6

3 结果分析 7

3.1 中学生元认知状况 7

3.2 中学生元认知的性别差异 7

3.4 学习成绩对元认知的影响 9

3.5 元认知对学习疲劳回归分析 11

4 讨论 12

5 建议 12

6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附件A 量表 16

1 前言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初三、高三毕业班的同学常常会感到疲劳,有时对学习产生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之前很多学者对疲劳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但是元认知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从元认知的角度分析疲劳的研究还没有很成熟。因此本文就是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疲劳与元认知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

下面我们大概阐述一下疲劳的定义与影响因素。Albert(1925~)于1829年第一个发表了有关疲劳的相关报告,随后有Gerber,Irwin,Miner,Ewing,Humfrey和Griffith等众多著名研究者对疲劳这了论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1]

疲劳产生的原因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大脑长期的工作得不到休息,持续的兴奋会导致能量消耗,反而兴奋性会下降。疲劳分为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是指过度消耗身体能量而引起的疲劳感,例如:学习时间过长,没有注意劳逸结合。心理疲劳则是由于产生了厌倦心理,却又不得不继续,其外部表现并不明显,具有内隐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轻微的、暂时的疲劳感是正常的,只要稍加注意和调节便可,但如果学生心理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疲劳产生的因素有长期熬夜学习、长期的学习压力、运动量的减、情绪状态、学习品质、教育者影响等。

接下来再来回顾一下元认知的相关知识。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那么元认知究竟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Flavell将元认知定义为“人们对将要完成的事情任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的调节和监测”[2] 在Flavell看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知识两部分[3]。Baker和Brown关于元认知的观点可表述为“个体对认知领域的知识以及控制”[4]。Srernberg (1949-)得出元认知的定义“关于认知的认知”,而这一结论是两位学者对元认知和认知进行比较后得出的[5]。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如董奇等认为元认知知识、体验、调节构成了元认知[6]

元认知领域的研究应该是动态的过程,而之前学者们更多的关注静态的元认知知识。对大多数使用“元认知”这一术语的研究者而言,元认知主要有对认知过程的监测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这两个方面。因此在元认知的动态过程中,元认知调节是核心,而“自我调节”是关键所在。根据之前学者的说法,元认知调节至少包括六个子过程:(1)预测,在事情和任务发生之前,对其进行的评估;(2)计划,指个体对将要进行的行动策划,确定目标心向,选择方法的过程;(3)策略选择,指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对如何进行活动的任务的选择;(4)监测,指在任务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进行反思调整;(5)修正,指个体对监控中得到的信息进行补救,进行调整;(6)评价指事后对整个事件的总结反思[7]

元认知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延展,自我心理学为元认知提供了理论支持。

莱布尼兹的统觉学说。莱布尼兹是对元认知进行理解并提出统觉的概念的第一人。心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将心灵的发展分成连续不同的系列或等级:最低级的单子是一种微觉,如无生物;较高一级的,如动物;更高一级的单子,除了记忆知觉外还有统觉,比如人。莱布尼兹认为,统觉就是自我意识。可见,莱布尼兹的统觉与元认知的实质是一样的,是一种反思活动,只是统觉较为简单而已。

詹姆士的自我学说。他是真正研究自我意识的“科学研究之父”。他的理论为元认知的提出提供了可能性,他的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关系与元认知的相关理论非常相似。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人格的构成划分为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冲动;前意识实质上就是潜意识中被召回的部分,它的位置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相当于意识的守卫一样,当前意识暂时失效时,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就会通过伪装进入意识。再后来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元认知的监控作用与个体自我意识的作用非常相似。

元认知的研究趋向。从单维视角到系统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重理论研究到中应用、从研究行为指标到研究脑机制。元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学生个体因素和教师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目的性随机取样,在江苏省南京市五中、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常州溧阳市第二中学、常州溧阳市第三中学、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中学、无锡江阴市南菁中学、无锡市宜兴中学、无锡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无锡宜兴市汇文中学、无锡宜兴市烟林中学、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高级中学、南通市海门市天补中学、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海安县海陵中学、镇江市句容市二中、镇江市句容中等专业学校、镇江市丹阳六中、泰州市海陵中学、徐州市铜山县郑集中学、淮安市清江中学、淮安金湖县中学、淮安洪泽县实验中学、宿迁市沭阳一中、宿迁市马陵中学、宿迁市清华中学做访谈并发放问卷1200份,问卷对象为所有的初三和高三中学毕业生。回收问卷1168份,回收率97%。

2.2 工具

本研究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施测,采取纸笔施测的方式,在教室由任课教师和研究者协同指导学生完成问卷。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06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