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的艺术传承及其在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思考

 2023-09-21 10:21:25

论文总字数:10708字

摘 要

淮海戏,在旧社会民间称为“小戏”,淮海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徐州、宿迁、盐城等地区。淮海戏具有丰富的民间色彩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苏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以前大不相同,特别是西方欧美文化的流入和流行让中国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日渐衰落。而淮海戏在发展过程中无法适应大众审美情趣的改变,自身又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去改革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为了更好地总结淮海戏的实践经验,促进淮海戏适应时代健康的向前发展,本文从淮海戏的形成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的开发两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淮海戏的历史发展,舞台艺术,音乐传承及中小学教学课堂开发

Abstract:Huaihai opera, known as "Xiao opera" in the old society,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s. Huaihai opera is a local opera in Jiangsu Province, which is popular in Huaiyin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Lianyungang City, Yancheng, Xuzhou, Suqian and other areas. Huaihai opera has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rich folk color and unique artistic valu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masse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but with the reform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 people"s aesthetic tast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before. In particular, the inflow and popularity of western cut-off culture have led to the gradual decline of local opera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quasi-sea opera cannot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mass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ts own failure to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o reform has cre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summarize the real experience of Huaihai opera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quasi-sea opera, this paper expounds it from two asp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uasi-sea opera and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Keywords: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aihai Opera, theater art , Music inheritance and classroom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目 录

1 前言 4

1.1 淮海戏的形成发展 4

2 淮海戏的舞台艺术发展 5

2.1 淮海戏的舞台语言与舞台表演 5

2.2 淮海戏的化妆与服饰 6

2.3 淮海戏的唱腔发展 6

2.4 淮海戏的唱法与西洋唱法的比较 8

3 淮海戏的课堂教学开发及利用 8

3.1 本土音乐教育的课程开发 8

3.2 视唱教学、体态律动教学 9

3.3 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推动淮海戏的课堂教学 9

结 论 12

参 考 文 献 13

致 谢 14

1 前言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关系着民族的文化自信。文章从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开始介绍,在此过程中他的形成发展以及在舞台、音乐唱腔和音乐资源的保护与教育方面的状况、问题等,从而探讨当今社会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飞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批农村人口专为城镇人口,淮海戏的生存空间收到了限制,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严重走下坡路。淮海戏是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其保护和传承更应受到重视。本文旨在研究淮海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还有从教育领域进行开拓与研究。淮海戏作为江苏苏北地区的重要剧种对研究苏北的人,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2研究的方法,本文用文献研究法来探索淮海戏的发展轨迹。3研究的内容与结构,研究内容包括淮海戏的声腔系统,舞台语言与舞台表演,教学课堂的开发及利用发。

1.1 淮海戏的形成发展

淮海戏是在海州、灌云、沭阳一带的语言音调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小调,说唱音乐、山歌、号子等音乐素材和毗邻剧种的部分音调,以擅长表演一些生活小戏为主要内容。淮海戏源出于沭阳吴集镇的拉魂腔,以沭阳方言为标准音,音乐声腔经过不断发展,逐步演变形成了以好风光、东方调为男女唱腔主调,以二泛子、诉堂调、金凤调等等辅助曲调组成的完整声腔系统。 淮海戏和柳琴戏、泗州戏、茂腔、柳腔等同属于拉魂腔系统。

拉魂腔,早年拉魂腔这种地方戏被称为肘古子,源于早期上门乞讨的唱腔,乞讨者要获得对方的同情,拉魂腔的生成源于为生命和生活所迫,是对受欺辱受压迫的生命的咏唱,最为人知的就是“卖艺乞讨”,卖艺乞讨在农村也叫唱门子,一边弹奏一边演唱,一家家行乞。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行乞艺人,看透了社会生活的黑暗一面,当然也有善良赞美的一面,这正能引起群众的共鸣。其实“泗州戏”与“柳琴戏”二者为拉魂腔的不同流派,也就是常说的南北两路,这是各自声腔艺术的特点与风格以及地区语言的不同而决定的。既然是同一个剧种的两个流派,就不存在截然不同的概念,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都是从一个母体中派生出来的。在这两派声腔中都有男女腔之分,泗州戏以女腔为优,柳琴戏则以男腔为优,二者一直都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之中。乐器伴奏上也在不断的改革,从开始阶段敲的“狗皮鼓”,所以有“肘鼓子”之说,后来改用的柳叶琴伴奏,这说明拉魂腔的唱腔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所以说任何一种艺术的自身特征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革从而形成的。

拉魂腔在淮海的这块土地上生长,发育了一二百年,她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变化,继而走过了建国后蓬勃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拉魂腔是诞生在苦难之中,历经磨难,艰难成长,而真正发展壮大成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地方戏曲不断壮大,1942年延安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的文艺会话更是鼓舞了一大批民间艺人,在此之后地方戏曲在各种汇演中不断成长,相互融合吸收。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70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