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中的海州风貌

 2024-02-06 10:24:26

论文总字数:11149字

摘 要

《镜花缘》一书涉及到了大量的海州风物,海州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对李汝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州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观贯穿始终,成为书中海外仙境的原型。此外,这一带物产丰富,名流辈出,商旅云集,历史文化悠久,《镜花缘》中许多民风民俗、方言俚语以及市井百态等都是海州特有的文化符号。可以说,《镜花缘》是一部纯正的海州小说。进一步探讨《镜花缘》,对增进海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镜花缘》; 海州; 自然风貌; 社会风貌

Abstract: The Marriage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involved a lot of Haizhou’s Local conditions, Haizhou’s human geography environment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creation of Li Ruzhen. Haizhou was covered with the charming and magical landscapes of the hills and sea, it became the prototype of the overseas wonderland. Moreover, it was always productive. There were numerous celebrities and businessmen who lived here. Here was the glorious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 great deal of folk custom、Dialect and slang、social empathy in Marriage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were all Haizhou’s unique cultural symbols. It could be said that The Marriage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was a pure fiction about Haizhou. This study would develop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he Marriage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Haizhou;

natural features; social scene

目 录

前言 6

一、《镜花缘》创作的历史地理背景 6

(一)海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7

(二)海州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 8

二、《镜花缘》中的海州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 9

(一)《镜花缘》与海州独特的山海环境 9

(二)《镜花缘》与海州富饶的物产资源 10

(三)《镜花缘》与海州悠久的文化习俗 11

三、海州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12

(一)开展宣传普及活动 13

(二)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前言

海州,即海中之州,它是今天连云港的摇篮,是其城市的滥觞、文化的源头。提到连云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游记》,想到花果山,想到齐天大圣孙悟空,其实连云港不仅仅是齐天大圣的故乡,许多古典名著都与连云港结下了不解之缘,除《西游记》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然而,连云港古典名著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于对《西游记》的研究和开发,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则少有提及。

《镜花缘》成书于嘉庆年间,它的作者最初是由胡适考证出来的,在《〈镜花缘〉的引论》这篇文章中,胡适率先描述出了李汝珍的大概行状。后来,海州学者孙佳讯根据地方文献和古诗文中的相关描述,对《镜花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并且写成《〈镜花缘〉公案辨疑》一书,流传甚广,影响颇深。而鲁迅在他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将《镜花缘》归结到才学小说的范畴里,之后持此观点者亦不乏其人。欧阳健等人主要从小说中关于海外探险的描叙来分析其主题思想与历史价值。夏志清、王安琪等人则对《镜花缘》的讽刺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时人、胡益民、河正玉等人对《镜花缘》的结构进行了各自的阐述。而毛忠贤、王捷、叶胜年、宋任远等人则将《镜花缘》与《山海经》、《西游记》、《红楼梦》、《格列佛游记》等文学名著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讨论了《镜花缘》中所涉及到的妇女问题、饮食习惯、海洋文化等一系列问题,但对其研究大多浮于表面,没有形成大的格局,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未能得到深度挖掘。而对于《镜花缘》中涉及到的海州风貌及旅游价值的研究,则鲜有成果论及。

李汝珍对唐敖等人游览海外诸国的描写,实际上与作者自己常年的出海经历以及对殊方异域的民俗古迹、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感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个角度来说,小说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旅游信息。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就是致力于挖掘和丰富连云港这个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并且希望能以《镜花缘》作为苏北地区旅游文化研究的攻玉之石,为苏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作出贡献。

一、《镜花缘》创作的历史地理背景

《镜花缘》成书于清嘉庆年间,作者李汝珍在乾隆四十七年便随其兄李汝璜宦游到海州,并且长期安家定居下来。自青年时代起,李汝珍一共在海州度过了将近四十年,可以说,海州已经成为李汝珍的第二个故土。《镜花缘》这部文学著作也是在他迁居海州之后,沥尽几十年的心血才酝酿完成的。《镜花缘》一书是作者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与民俗古迹,并用大量的方言俚语写成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它以海州板浦和云台山脉、小蓬莱为蓝本,展现了当时海州地区的独特风貌。要想深入研究《镜花缘》,必先了解其创作的历史地理背景。

(一)海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海州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秦时称朐县,两汉置东海郡,魏晋因袭,到东魏武定七年始称海州,后来海州成为历代府、州、郡、县治所所在。海州于清雍正二年正式升为直隶州。

海州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它融山、海、岛于一体,海陆兼备,海陆相连,它不仅濒临东海、黄海,还矗立有江苏省内最高的山峰,即云台山。清代大学者顾祖禹认为海州:“水陆交通,可左可右,州东南四十里有板浦,堰坝以运盐。河随海潮注泄,易于淀淤,乃设堰坝,以北障海潮,南蓄河流”,[1]卷二十二可见海州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海州自古便占有山海之利,《史记》明确记载了这里“有海盐之饶”,桓宽所作的《盐铁论》中便提到“朐曾之盐”(海州板浦曾作“朐浦”),即海州一带生产的淮盐,它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西汉开始,海州地区就实施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可见盐业经济在海州一带历史久远。宋时便出现了“江、淮间虽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2]P4441的局面。因为交通便捷,明清时期苏北经济迅速崛起,其基础就是淮盐产业的兴盛。清朝乾嘉时期,海岸线不断向东移动,直接造成了南方水淡并且卤资源的短缺,盐田逐年荒芜。而另一方面,海州却增加了大量滩地,产盐量迅速增加,由此一跃成为淮北重要的产盐地,盐业经济的重心从南向北迁移到海州板浦,这一变迁使得大量商人云集于此,这一时期的徽商更是“牢牢控制了清代两淮盐务的运作”。[3]P33-43李汝珍的受业恩师凌廷堪,好友许乔林、许桂林都是长期在板浦居住的徽商,他们的行事作风都成为作者创作小说的素材。此外,得益于盐业经济的繁荣,以苏北盐粮油贸易为主体的经济中心开始形成。从此沿海诸港不断兴起,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14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