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253字
摘 要
: “劳动”是文学叙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话语资源,也是鉴赏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角度。汪曾祺在其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传统匠人和手工艺者等底层劳动者形象。他们的劳动生涯在汪曾祺笔下显示了独特的诗与美。因为“劳动”,匠人的人格美得以彰显,底层劳动者的质朴尊严、底层生活的诗性美丽得到充分表达。关键词:汪曾祺;匠人形象;劳动;诗与美
Abstract: "Labor" is a very important discourse resource in literary narr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ngle to appreciate character images. In his novels, Wang Zengqi created many images of the underclass workers such as traditional craftsmen. Their laborious career showed distinctive poetry and beauty in his novels. Because of "labor", the craftsman"s personality is highlighted, the plain dignity of the bottom workers and the poetic beauty of the bottom life are fully expressed.
Key words: Wang Zengqi;the craftsmen image ;labor;poetry and beauty
目录
一 文学叙事与劳动话语 4
(一)“劳动”:独特的话语资源 4
(二)“劳动”视角下的形象塑造 4
二 诗性劳动与匠人形象 5
(一)匠心独运:传统工艺的精致美 5
(二)苦乐杂然:少年劳作的童趣美 7
三 美的消逝与文化反思 8
(一)劳动诗性美的永恒追求 8
(二)现代化进程的忧虑反思 9
四 京派传承与自我超越 10
(一)“修辞立其诚”的创作理念 10
(二)“和谐”的审美追求 11
(三)人文理想和民间意识的高度融合 11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从1940年代开始创作,到60、70年代近20年的一度沉寂,再到80年代的复出,复出时汪曾祺已经是年过六旬的“汪老”了,他的创作历程充满曲折性和戏剧性。40年代的时候,他的作品并没有过多地引起文坛的注意,而80时代复出时,那篇《受戒》一经发表,就宛如一股清流,于当时盛行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潮流之外,重新唤醒了人们对文学的审美追求。80年代中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学开始重视自身的审美发展。从政治反思到文学反思,这一转变刚好契合了当时一批作家以一种复苏的现代意识重新观照民族现实并探寻民族传统文化的愿望,他们把创作的视角转向中国古老的、民间的、乡土的、还未曾被现代文明所笼罩和浸染的原始文化,以期重塑民族精神和探寻民族文化的精髓。汪曾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而这之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以故乡高邮为背景题材的小说,成功在当代文坛奠下一席之地。他的这些小说让读者重温了久违的人性美、诗意美和纯情美,让沉寂已久的京派文学传统再次大放异彩。
文学进入新时期,有关汪曾祺作品的研究也是接连不断、成果颇丰。有学者就曾将其小说作品的研究历程按照1980年代初期、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末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端期”、“迅速发展期”和“拓展深化期”。[1]在1980年代初,很多学者都初步肯定了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但受到当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等主流文学思潮的影响,加上当时的文学观念并没有完全开放,学者们对其小说风格特色的评论还只局限于新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其小说的认识还不算深入和全面;而到了 “迅速发展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主要对其小说的诗化语言风格、散文化文体特征、民间审美追求以及汪曾祺小说当代文学史意义等作了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者把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与沈从文[2]、冯骥才、郑万隆[3]等其他与之创作风格近似的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使汪曾祺小说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从1990年代至今,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在写作技巧、人文立场、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学者们对汪曾祺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汪曾祺小说比较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这便是新时期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的一些综合概况。
本文将以汪曾祺小说中人物所从事的劳动为切入视角,深入挖掘汪曾祺笔下民间劳动的诗意和美丽,并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和鉴赏这一类人物形象,发掘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彰显底层劳动者的尊严和高贵,以此激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和沉重的劳动中的人们追寻生命永恒的诗意和美丽。
一 文学叙事与劳动话语
(一)“劳动”:独特的话语资源
“劳动”作为文学叙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话语资源,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非常典型的描写,例如东汉时期的学者赵晔,他编撰的《吴越春秋》中有一首《弹歌》,这首诗描写了远古先民从制作劳动工具到进行狩猎活动的全过程,在劳动视角下,古代先民英勇、勤劳、智慧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我国古代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亦有很多描写日常生活劳动的叙事诗,例如《七月》等;再如《摽有梅》、《箨兮》、《关雎》等诗歌则在劳动叙写中表达了纯洁美好的爱情、塑造了单纯的恋人形象。这就说明“劳动”这一话语不仅仅与文艺的生产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它还是文艺表达审美内涵的重要载体。但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作为劳动中的人有时会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劳动”只是作为人物形象的职业属性或谋生手段一带而过。作为读者,要在审美活动中深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内心,全面具体地理解该人物形象及其所承载的各种内涵,那必然要把人物放在“劳动”的话语中观照;同样的,作为作者,要想塑造出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真正传达出该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必然也要在“劳动”话语中塑造人。因为,人的价值、尊严、气质、性格、思想、语言、动作等等无一不是在劳动中得以塑造、形成、彰显、改变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理论学说也认为,劳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产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作为人的一种本质的特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生命、生活价值和人性、人格尊严彰显的本源所在。人类也正是通过劳动才使得自身从自然社会和动物群体里分离开来的。人的劳动必定会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从根本上讲,人类正是通过劳动来认识自己,确立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通过劳动来创造和改变现实世界。劳动作为一种途径和手段使得人类能沟通内我并沟通世界。因此,这样来看,要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认识人,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带有虚构性质的人物形象,都是不能忽略或是脱离“劳动”的话语去观照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253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