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4242字
目 录
0引言 3
1“色”的词义演变 3
1.1词义演变 3
1.2词义演变线索 5
1.3“色”现代词义及构词法 5
2“颜色”、“脸色”和“面色”对比分析 7
2.1语义演变 7
2.1.1“颜色”的语义演变 7
2.1.2“面色”的语义演变 8
2.1.3“脸色”的语义演变 8
2.2明清时期语义对比 9
2.3明清时期语法对比 9
2.3.1“颜色”的语法分析 9
2.3.2“面色”的语法分析 10
2.3.3“脸色”的语法分析 11
2.3.4对比分析 12
3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色”字浅析
——兼谈“颜色”、“面色”和“脸色”的对比分析
朱海楠
,China
Abstract: “Se” is a very common verbal word in modern Chinese to express someone lusting for beauty, in which this word is a kind of pejorative term. However, in the pre-Qin period, “se” had various meanings, which was used widely. In this paper, we took 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as the corpus to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he meanings of “se” briefly. At last, we selected three nouns with the same morpheme “se”—“颜色”、“面色”and “脸色”,and contrasted and analyzed their usages in terms of semantics and syntax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ey words:“Se”; lexical semantic change; comparison; “X se”
0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的词义与古汉语的词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是因为词义都会产生“历时”变化,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本文选取了一个“色”字,探究其在古代不同时期的不同字义。之所以选取这一个字,是因为它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我们试图勾画出它词义演变的轨迹。同时,我们选取了“颜色”“面色”和“脸色”这三个同素词进行对比,因为它们很容易相互混淆。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对此也难以正确辨析。
虽然对“色”字词义演变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但仍有一些学者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如兰宇冬《佛经翻译对中古诗歌创新之影响—以“色”字为核心的考察》整理分析了“色”字在佛学中的概念意义及在诗学中的运用,对后人研究佛经与中古诗歌的关系开辟了新的道路。廖名春的《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矣”章新证对“色斯举矣”中“色”字的正确读音及其意义在结合前人的阐述上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杜萍和傅保良在关于佛经文献《贤愚经》中“颜色”“妻子”等词语演变的分析一文中,对“颜色”一词的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该变化的作用。
鉴于未有学者对“色”字进行全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色”字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中央研究院有关电子文献,对这个词从词义演变、语法使用规则等方面,同时结合文化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颜色”“面色”和“脸色”这三个词,从语义搭配角度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形容词共现词的语义特征来区分其用法,使留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排除其相同点的干扰,掌握它们的常用搭配,减少偏误。
1“色”的词义演变
1.1词义演变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又称为“龟甲兽骨文”。古代,人们喜欢用龟甲占卜以问凶吉,将龟甲裂纹呈现的气色,称为兆气。
(1)“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周礼》)
许慎《说文·色部》:“色,颜气也。从人从卪。”“色”是一个会意字。依许慎之意,“颜气”即“色”。那何为“颜气”?对于例(1)中的“色”,郑玄注:“色,兆气也。”贾公彦疏:“‘色,兆气也’者,就兆中视其色气,似有雨及雨止之等是兆色也。”借此笔者认为“颜气”可由“兆气”引申而来。“兆气”是龟甲内部特征通过裂纹外现出来,引申为人内在的气质通过面部外现,也就是“颜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色,颜气也。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连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引申之为凡有形可见之称。”段玉裁认为“色”字可解释为人内心的情绪气质在面部的表现,引申为有形可见的事物。 综上可知“色”字本义为人内在的情绪在面部的反映。
接着,我们看几部权威字典对“色”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1)颜色。(2)女子的美貌。(3)情欲,性欲。(4)脸色;表情。(5)外表。(6)作色。生气貌。(7)景象;光景。(8)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9)种类。(10)古代教坊所属部门的名称。(11)物质的成分(多指金银)(12)古人灼龟占卜,在龟甲上所呈现的气色,即所谓兆气。(13)佛教指一切可以感知的形质。
《汉语大字典》:(1)脸上的神情、气色。(2)生气;变脸。(3)外表,表面。(4)女色。指美貌的女性。(5)情欲;性欲。(6)颜色。(7)景象,景色。(8)品类;种类。(9)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10)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11)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12)佛教用语(13)惊惧(14)用同“索”。索取,要求。
由字典对“色”字义项汇总可知,“色”字义项极其丰富。在先秦文献古籍中,“色”字使用范围就较为广泛,由其本义产生的引申义也较多。由人内在的情绪在面部的反映可引申为“人脸上的神情、脸色、外表。”
(2)“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孟子》)
(3)“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论语》)
可进一步引申为“容貌姣好”,特指“貌美的女子”。
(4)“愛在进贤,不淫其色。”(《毛诗》)
(5)“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淫。”(《春秋左传》)
当好色之人见到貌美的女子,会产生性欲。所以可引申为“情欲,性欲”。
(6)“食、色,性也。”(《孟子》)
(7)“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列子》)
在先秦典籍中,有“色”字前加上数词,构成了“五色”,“三色”等词,其中的“色”指“颜色”义。特别是“五色”,古人专指青、黄、赤、白、黑。
(8)“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別五色之章为昧。”(《春秋左传》)
(9)“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礼记》)
到了秦汉、西晋时期,“色”的构词能力有了一定的扩展,但基本是围绕“颜色”字稍有延伸,与“光、柔”字搭配,成为“光色”,“柔色”等词。“色“字”颜色“义偏向于较为强烈的视觉感应。
(10)“青荧,其光色也。”(《后汉书》)
(11)“尊仁安义,柔色承颜,怡怡尽乐。”(《晋书》)
到了东晋,“色”字产生了新的用法。这一时期,佛教开始盛行,佛经翻译数量明显扩大,佛学中的专词四处传播,佛学概念中出现了“色”这个字。在《佛学大辞典》中对“色”一词出现的解释为:佛教中的“色”是个意译:梵语ru^pa,巴利语同。ru^pa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1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般若多心经》)
(13)“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俱舍论》)
到了南北朝,“色”字与其他词的搭配能力也进一步完善,词义也逐步扩大。
①“表时间的语素” “色”
(14)“烟光拂夜色,华舟荡秋风。”(《外兵舅夜集诗》)
(15)“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幽兰五首》其一)
②“表季节的语素” “色”
(16)“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边城思诗》)
(17)“云天改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诗》)
③“表物语素” “色”
(18)“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行京口至竹里诗》)
(19)“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怀归诗》)
在这些搭配中,“秋色”、“春色”、“草色”、“月色”等词中的“色”产生了新的义项,表示“景象”,如“春色“就是指春天的景象,更确切地说是在春天里所看到的任何事物。
到了唐宋时期,“色”字产生了新的义项,表“履历”义,古称“脚色”。
(20)“凡京司应以籍入宫殿门者,皆本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移牒其门,若流外官承脚色,并具其年纪、颜状。”(《唐六典》)
还产生了另一义项“种类”,该义项可由“景象”义引申而来。“景象”是人所见的一切之物,是各种各样的,不分类别的,可引申为“种类”义。
(21)“吕侯得郷人,分赠我已幸。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吕晋叔著作遗新茶》)
到了明清时期,“色”的词义扩大,可表示“物质的成分(多指金银)”
(22)“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又是市平。”(《儒林外史》)
1.2词义演变线索
根据对“色”字义项不同时期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整理出“色”的词义演变线索。
履历
↑ ↗ 颜色 →色境→景象→种类
人内在的情绪在面部的反映→人脸上的神情、脸色、外表→容貌姣好→貌美的女子→情欲
↘物质的成分(多指金银)
可见,“色”的词义演变是多角度引申的。最初涉及的对象是人,由人的脸这一部分引申出人这一个体,由局部认知到整体认知,是人思维的扩展。而且,汉字新义项的产生也与那时某朝某代文化的演变有着特殊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色”字用作佛教用语,给其增添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后来,“色”又产生了“景象”义,由人及物,由主观到客观。可见,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赋予汉字新的内涵。“色”字的其他义项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运用隐喻、转喻等手段对“颜色”的含义进行扩展。
1.3“色”现代词义及构词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色”的解释共有8个义项,其中只有一个词义为:①颜色,其他为语素义,分别为:②脸上的神情;神色③种类④情景;景象⑤物品的质量⑥指妇女美貌⑦色欲⑧姓
古代“色”的义项至今基本都保留着,其中“履历”义即“脚色”被现在的“角色”一词所替代,古代“脚色”的“履历”义消失。但是,“色”作为佛教用语,至今还流传着,佛教仍然是世界一大宗教,该义项应保留于字典中。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随之改变。“色”更多的被用作贬义,如“他就是个色鬼。”形容某人贪恋美色或某种行为侵犯她人,进入了情色行列,“色”字地位由此变得低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242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