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杂剧中的“元代回回遍天下”民俗现象

 2022-01-19 23:59:34

论文总字数:15260字

目 录

前言 3

1.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 3

2.元杂剧对元代回回遍天下民俗现象的反映 4

2.1元杂剧中回族饮食的描写 4

2.2元杂剧中对回回人服饰的描写 5

2.3元杂剧中对回回人各行业的描写 6

3.回回民俗在元杂剧中出现的原因 8

3.1外部原因 8

3.2内部原因 9

4.元杂剧中民俗描写的作用 11

5.回族民俗的变迁及传承方式 12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论元杂剧中的“元代回回遍天下”民俗现象

何梦婷

,China

Abstract: In the 13th century , from the Mongolian plateau blowing a whirlwind by Genghis Khan , 1260, Genghis Khan's descendants Kublai Khan Pacif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build yuan dynasty .With the yuan dynasty’s expansion, followed by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foreign domain culture, a large number of Arabs and Persians moved to China, they we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Hui Hui", these "Hui Hui" people with Mongolian aristocracy of the conquest of China and scattered around the formation of the "Hui people all over China In the Yuan Dynasty"phenomenon.They will not only take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into China, but also settled in the Chinese land , Formed a very distinctive nation.Its exotic customs has also become the description object in the Yuan zaju opera .these "Hui" national literary works, reflect to the Folklore Phenomenon of Hui people all over China In the Yuan Dynasty .

Key words: Yuan zaju opera; Hui all over China In the Yuan Dynasty ; Folklore

前言

研究一个民族不仅要研究的是它的历史,更应该研究它的民族民俗文化,正如别林斯基的观点,民族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思想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体现在宗教、语言尤其是习俗中。

关于“回回民族”的来源,最早可上溯到唐宋时期。而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西征使大量的色目人东迁,他们一部分为军士、工匠,还有一部分是自愿东来经商的商人、教士和官员。这些东来的色目人深受成吉思汗的重用,扎根于中土之上,受中国传统礼俗的影响和汉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宗教为纽带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元代大量的回回人扎根并融入中国,他们吸收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回回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如现存的元杂剧《东楼叫佛》、《延安府》、《酷寒亭》、《唐三藏西天取经·狮蛮国直指前程》等。在这要提到的是,文中出现了回回、色目人、回族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有交叉但本质却不同,色目人是指元代来自中西亚地区的各民族的统称,回回是指主要指元代以来中亚、西亚及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回族是形成于元代中后期,以穆斯林为主体但吸收了汉、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成分,并融入中国主体民族血脉的统一民族。

本文本着以追溯本民族特定精神,寻找回族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信念归属为出发点,借助前人文学作品中对描写元代回回生活的的研究,以“元代回回遍天下”现象为切入点,分析这一现象中涉及到的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浅析民俗的功用以及回回民俗活动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与改善的途径。

1.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就提出 :“艺术作品是一种社会现象。”他还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艺术的三种基本动因。在中国文化史上,“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它所指的是唐代以来居住在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地区的“回纥”或“回鹘”人,是“回纥”或“回鹘”的别译。在镇江的古志《至顺镇江志》中,记载了当时镇江的各民族侨寓数量的数据统计,当时镇江的侨寓共有3845户,其中汉人户最多有3671户,剩下的176户中,蒙古族为29户,女真户25户,也里可温23户,契丹21户,畏吾儿14户,唐可忒3户,而回回户占少数民族户最多,有59户。在这3845户中共有人数10555人,汉人有9047人,数量最多蒙古人为163人,女真人261人,也里可温106人,契丹116人,畏吾儿93人,唐古忒35人,而回回人数达到310人。虽然此数据是镇江一地的人口数据,但也可大致看出元代在的非汉族侨寓中,以回回族的人数最多,且数量远高于蒙古户之上。在元代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回回”的出现就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动因。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包括了对社会的认识。在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元杂剧中保存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郑寅成先生指出:“面向社会人生,面向大众的戏曲与风俗习惯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民俗事象的大量摄入使戏曲染上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其中尤以元人杂剧最为鲜明。”而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钟敬文先生认为:“民族的民俗是与人们生活发生最密切关系的文化事象,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没有民俗也就没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民俗并不是古代文化的残留物,民俗具有传承性和继承性,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所以从民俗的角度来论证“元代回回遍天下”这一现象也更具说服力。而民俗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戏曲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民俗,民俗在元剧中处处存在。

2.元杂剧对元代回回遍天下民俗现象的反映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他也直观的对民俗做出反映,从杜仁杰在《庄家不识勾栏》中描写了一个乡下人进城看到勾栏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元杂剧在戏曲表演上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深受当时市井细民的喜爱,并且发展成为一种商业的活动。这也说明拥有如此庞大的市民受众阶层的元杂剧,它与观众是没有距离感的,他从平头百姓的生活中来,又带给观众很强的归属感,他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群众的的生活,所以让观众能自然而然的带入剧本故事中。而元杂剧作为保存了各民族、各时代的民俗事象的典籍文献,它本身带有的民俗学属性,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材料,在元杂剧中,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具体的例证,系统反映了“元代回回遍天下”的民俗现象。

2.1元杂剧中回族饮食的描写

自唐代开始,中国涌入的一批回回先民,就把极具特色的清真饮食带入中国,但是早期来华的回回先民多为商旅之士,所以传入中国的食物多以携带方便善于保存的干果居多,如“波斯枣”、“千岁枣”等,到了宋代,域外与中国的交流更加频繁,由丝绸之路而来回族先民聚居在泉州、广州等地,经商入世,繁衍后代,稳定的生活带来了对于食物更加细致的追求,这些回回先民不再满足于食物仅仅作为果腹之物的需求,于是,更多制作精美,独具风味的清真饮食被带入中国。元代,成吉思汗统一中国之后,大量的色目人分散在中国的各地,这也直接拉动了元代回回先民对于清真饮食的需求,促进了回族饮食文化的传播,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列举了诸如:秃秃麻食、酸汤、叭耳搭、卷煎饼等回回食品。

杂剧《十探子大闹延安府》中有一段描写回回官人与一位外族厨师关于酒席制作对话的场景,回回官人安排了一位厨师来做宴饮的,但是这个外族的厨师对回回饮食的做法并不熟悉,做出的饭菜不入味,所以引来的这位回回官人的不满与抱怨。

《延安府》第二折(吕夷简净回回官人汉儿官人女直官人达达官人众官同上):(回回官人云)经历。拿那土木八来。(经历云)有。令人拿过那厨子来。(厨子跪科)(回回官人云)兀那厨子。圣人言语,着俺这八府宰相在此饮酒。你安排的茶饭都不好吃。霍食买在必牙,有甚么好吃的?郭食木儿哈呬鸡,郭食呵厮哈呬马,郭苏盘曷厮哈呬羊,郭食羊哈呬牛,郭食曷厮哈呬鹅,哈哩凹甜食下,都是三菩萨。济哩必牙,吐吐麻食,偌安桌食所儿叭,霍食买在必牙。烧羊里无卤汁,软羊里少杏泥,圆米饭不中吃,安排的茶饭无滋味。经历,与我拿出去的打四十者。(张千云)理会的。

这段回回官人对厨子的斥责之语中,提到了“牛”“羊”“鸡”“鹅”“马”等烹饪原料,还提到的“烤羊”“软羊(整羊剥皮洗净放入砂锅焖煮至软烂)”这样的烹饪方法。除此,还提到了一种叫做“吐吐麻食”的食物,“吐吐麻食”又叫做“秃秃麻食”是一种手撒面食。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中记载了“秃秃麻食”的做法,“白面六斤,做秃秃麻食;羊肉一脚子炒焦肉乞马。右件,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而在杂剧《酷寒亭》中也有对“秃秃麻食”的描写。江西商人酒店老板张保自叙:“因为兵马嚷乱,遭驱被掳来到回回马合麻沙宣差衙里……他家里吃的是大蒜臭韭,水答饼,秃秃茶食。我那里吃的?我江南吃的都是海鲜,曾有四句诗道来;(诗云):江南景致实堪夸,煎肉豆腐炒东瓜……”这一段写的是张保到回回人家里因为饮食烹饪与江南饮食不同,而抱怨的一段话。

对“秃秃麻食”这种相同的食物,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这段回回人与江南汉人的饮食差异的描写体现了当时大量回回人迁居中国后与本土民族文化冲撞与磨合的过程,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食物外,在《饮膳正要》一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清真菜肴,有“河西肺”“蒸蹄儿”“攒羊头”等,还有一些带有“回回”字眼的食材,例如“回回豆子”“回回青”“回回小油”等。

而如今的回族人民也延续了回族先民的饮食文化,形成既有伊斯兰教习俗,又含有中国饮食风格的清真菜系。增加了“元代回回遍天下”这一现象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2.2元杂剧中对回回人服饰的描写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四类主要的必需品。服饰无疑是文学作品中反映一个民族的重点。在唐宋时期,对于回回先民的服饰描写还并不是很多,但到了元代,元杂剧中关于回回的舞台形象更加多样,而对于其服饰的描写也就更加丰富。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526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