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4894字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霍达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内涵 ………………………………………1
2.1面对苦难,敢于抗争的生命意识………………………………………………………………………….…..1
2.2勇于选择,敢于承担的生命意识………………………………………………………………………….…..3
三 霍达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呈现方式 …………………………………4
3.1关注小人物的生活状态………………………………………………………………………………………………4
3.2用悲剧传达生命的真谛………………………………………………………………………………………………5
四 霍达生命意识探源 …………………………………………………6
4.1宗教文化的影响……………………………………………………………………………………………………….….6
4.2人生经历的影响……………………………………………………………………………………………………….….8
五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浅论霍达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高意涵
,China
Abstract: Huo Da is a very representativ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Hui literature, and her works have been sought by many readers, which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rong sense of life in his works. Huo Da's own experience and religious beliefs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his life consciousness, she is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small people, through the tragedy to convey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specifically for the character of the struggle and choice.
Key words: Huo Da; life Consciousness; struggle ; choice; religion.
一 引言
霍达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当代回族女作家,她的创作题材广泛,作品结构宏大开阔。其作品多次获奖,深受读者喜爱。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霍达对于人们的生命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解。她以自身的生命体验为基础,探索人们的生活状态,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她对于人类生命的无限关爱和深刻思考,其作品给读者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命感悟。
目前学术界对霍达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她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上,对于其它小说《补天裂》、《红尘》、《未穿的红嫁衣》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霍达小说的创作手法,民族意识,女性形象分析等,很少关注霍达小说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其中研究霍达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文章有张亚莎的《论霍达小说的生命意识》和《论霍达小说中“生命的形式”》,以及金红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论lt;穆斯林的葬礼gt;的生命意识兼谈霍达长篇小说的创作主旨》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霍达主要作品的具体分析,来研究其小说中关于生命意识的具体内涵,呈现方式以及形成过程。
二 霍达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内涵
何谓生命意识?学者们对此看法不同,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1]也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是“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2]在笔者看来生命意识是人们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的认识,是不断挖掘和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阅读霍达的小说,可以发现她的创作始终以生命意识为主线,无论是长篇小说、电影剧本还是报告文学,她始终都在关注如何让人的一生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1面对苦难,敢于抗争
很多人评价霍达的作品是史诗,她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穆斯林的葬礼》描写了梁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补天裂》则展现了香港拓界的惨痛历史。她的作品塑造了很多抗争者:《红尘》中面对街坊邻居嘲笑却依然乐于助人、对生活充满爱意的德子媳妇,先天残障却待人善良的疯顺儿;《穆斯林的葬礼》中为爱奋不顾身的梁冰玉,为梦想和爱情与病魔抗争的韩新月;《补天裂》中忧国忧民、为国献身的易君恕,满腔热血,奋勇抗敌的邓伯雄。她对于人生命意识的关切与探寻,深刻地表达了人们不屈于命运的摆布,和为了追求自己理想而奋起抗争的可贵精神。
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人因为有意志,所以人是一切生物中有最多需要的群体,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缺乏感,这便是痛苦的本源。人们的本性决定了人们生来就伴随着不幸和苦难。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生理需要指的是能满足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排在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指的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充分运用自己的才能和品质的需要。当人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肉体上的苦难;而当自我实现的需要无法实现时,产生的就是心灵上的苦难。同时期很多作家的小说中的苦难多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例如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因为家庭困窘的生存需要而不断去卖血,这是一种苦难;但是阅读霍达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对人来说一生当中最巨大的苦难莫过于心灵的苦难,苦难不仅来源于生活境遇,人们的尊严和理想得不到满足同样是一种折磨。
《红尘》是霍达对生活苦难的最好诠释。小说全文用平实的笔调书写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备受嘲讽的窑姐儿“德子媳妇”对生活中的不公平遭遇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故事在一条普通的街道展开,当时四人帮盛行,按照政府的要求,每个街道定期都要举行批斗大会。在一次批斗大会上,大家开始讲述自己当年受资本主义迫害的往事,德子媳妇回忆了当年自己被卖做有钱人的丫鬟,后又辗转流离到青楼的悲惨过去。这本该得到大家的同情,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大家自批斗大会后却开始对德子媳妇冷嘲热讽。德子媳妇面对这一切,却没有自暴自弃,虽然内心痛苦煎熬,但是依然像过去一样帮助街坊邻居,认真勤劳地过着生活。然而日复一日,德子不堪他人鄙夷的目光,将夫妻十年的感情付之一炬,幸福的生活支离破碎,德子媳妇最后走向了生命尽头。
对于可怜的德子媳妇来说,早年的生活给了她太多的苦难,她没有能力去反抗。美国现代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从降临到世界上的那一刻起,便已经注定了要走向死亡,即使这个过程充满了无数千变万化的境遇。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去改变命运,然而人都是有思维的,有理性的,我们会去思考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德子媳妇心想也许用充满爱的心去拥抱世界,也应该会被报以善意的回应吧。然而现实如此残酷,人们都充满恶意,一丝的阳光都没有给予这个可怜的女人。她的死让小说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对于不公平,她抗争到了最后,死亡对于她来说是最后的无言的抗争,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失败完结,而是一种新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年轮》中的王月梅,她千里寻夫,却发现丈夫早已有了新的家庭。丈夫死后,她又被当作叛徒的妻子遭到了批判,最后惨死。对于王月梅来说,苦难已经是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是她直到最后,都没有屈服。面对丈夫的新家庭,她选择祝福和接受;面对批斗,她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承认丈夫是一个叛徒。在中国的十年浩劫中,发生了无数的悲剧,然而正是这些生命的逝去,才能给后人留下更深刻的反思,我们不禁思考生命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是屈服于不公,保有肉体?还是对抗苦难,保持内心?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主角韩新月天生丽质,聪明懂事,凭着出众的才华考上了北大,上学期间与英语老师楚雁潮相识相爱。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新月被诊断为心脏病,病情不断加重,然而她在病中仍然坚持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并且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因为病痛,她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法与爱的人相守,但是她没有因此放弃希望,她已经积蓄了太多的力量,她渴望展现自己,她渴望生命的延续。通过韩新月我们再次发现,在霍达的作品中,人们从不惧怕苦难,她们享受着生命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把每一次的打击看作是通往梦想彼岸的磨练。
小说《补天裂》同样展现了人们敢于抗争苦难的可贵精神,这是一部以十九世纪末的“香港拓界”为中心事件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主人公易君恕是一个渴望国家复兴的知识分子,在国内他将复兴重任寄托于李鸿章,在光绪帝变法期间积极响应。然而,变法势力最终不敌腐败势力,易君恕在洋人汉学家林若瀚的帮助下逃往香港。即使身在当时已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他仍然心系祖国。随着香港拓界一事的不断发展,他决定加入抗英大军,奋起反抗,最终被港英政府抓捕,判以死刑。
透过作品,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在那段屈辱历史下,爱国人士们誓死不屈的精神和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人们无法从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国人的尊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踩在脚下,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痛苦,是一种无法去言说的巨大的苦难。虽然香港的拓界已成既定的事实,他们的爱国行为也不被清政府所认可,但是他们依然为了家乡为了亲人,拿起武器,浴血奋战。就像文天祥所写的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一样,他们鄙弃生命的萎缩与颓靡,向往生命的自由、坦荡。无论处于多么艰难的处境,他们从未放弃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生命之火还在燃烧,抗争的脚步就不会停下。生命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却用来寻找自由和光明。他们为了尊严和希望去抗争,面对苦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他们生命价值最好的体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无论是怎样的悲惨现实都无法磨灭灵魂对于自由幸福的向往。所有的困境都不断地在激发着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他们不断地抗争,向一切的苦难抗争,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这也正是霍达笔下生命意识的流露。
2.2勇于选择、敢于承担
霍达的生命意识不只存在于抗争之中,还存在于选择之中。人和人本身是没有区别的,他们不同的是,在死之前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他们对于自己生命价值的定位决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很多作家笔下的人物从诞生那一刻起,他们的悲剧命运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霍达清楚地知道,祥林嫂只是一个特例,大多数的人不会有那么坎坷的命运,人生也不会只有一条路给我们走,我们更有可能是面临着无数的岔路口,选择不同的道路就会有不同的生命旅途。霍达从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开始,慢慢地向读者呈现人们在不同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不同选择后的人生命运。在她看来,人生一定会有迷茫的时刻,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是人是否会在这迷雾中遗失本性。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梁亦清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款待流浪的穆斯林兄弟,收留孤儿韩子奇,明明有着不凡的的技艺却安于本分只专注于琢玉,一生清贫,献身于自己钟爱的事业。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他选择伸出援手;面对名利和金钱,他选择放弃,一生只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他内心的善良和坚持都让人为之钦佩。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894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