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9048字
摘 要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 民国元素的定义 2
二 民国元素的传承 3
(一) 写作对象的民国性 3
(二) 叙事风格的民国性 4
1. 通俗小说的叙事方式 4
2. 复刻民国的多元语言 5
三 民国元素的超越 6
(一) 宏大精巧的故事格局 7
1. 反映世情,评说时代 7
2. 多线叙事,世系延续 8
(二) 别样反叛的女性形象 9
1. 坚韧乐观的精神内核 9
2. 追求物质的最终胜利 10
结语 11
附录:“民国素人志”人物关系图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蒋晓云回归后小说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情节内容,认为蒋晓云在市场上受到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作蕴含的民国元素。其一,蒋晓云笔下的写作对象和时代背景具有深刻民国性,提供一种描绘“高级外省人”的别样历史书写,复刻了民国的语言生态,传承了民国叙述语言,契合了人们对于民国时代的向往;其二,蒋晓云的小说在故事格局和人物形象塑造两方面对民国元素有所超越,传递出别样的价值内核,在提供娱乐性的同时契合了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三,作品中民国元素不仅为书写民国的出版市场做出一定的内容补充,“民国素人志”系列也为“民国机制”探究提供了新的文本素材,蒋晓云作品具有的市场和学术的双重价值,为其受关注获得不断的后续动力。
关键词:蒋晓云,民国素人志,民国元素,民国机制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language and plots features of novels written after Xiaoyun’s return, the attention she gets in the market is mainly rooted in the era Republic of China elements. Firstly, the writing object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n Xiaoyun’s novel have a profound Republican nature. By providing a kind of historical writing depicting the "senior mainlanders", she recreates the language ecolog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herits the narrative language of the era, which satisfy people's yearning for know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condly, Xiaoyun's novels have surpassed the ele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both the story pattern and the character image creation. Providing pleasure to readers, her works pass out a different value core to meet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Thirdly, the ele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provide a certain content for the publishing market, but the series " ethnography of the ordina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also provides a new textual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the Republic of China mechanism". The double value of her work in the market and the academic field obtains the continuous strength to attract attention.
KEY WORDS: Jiang Xiaoyun, ethnography of the ordina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public elements; the Republic of China mechanism
绪论
停笔改行的蒋晓云在阔别台湾文坛三十年后,以《无料是王道》一文正式复出。回归之后的蒋晓云笔耕不辍,紧锣密鼓发表了小说集《桃花井》(2011)、“民国素人志”小说集《百年好合》(2011)、《红柳娃》(2012)、《四季红》(2016)[1],旧作也得以集结再版。蒋晓云的复归迅速在出版业掀起一股热潮,获得了港台与大陆市场的热捧,原因有三。其一,蒋晓云乃夏志清所谓“写小说的全才”,时隔三十年回归的文化现象本身就大有市场卖点;其二,蒋晓云高调复出的姿态对当下台湾既有文化传播中盛行的眷村文化颇有挑战性,就其2010年3月在《联合报》副刊《都是因为王伟忠》自陈,王伟忠这个“眷村代言人”在行销过程中“让眷村和台湾的外省人画上了等号”[2],激发了蒋晓云讲述所知道的“外省人”的故事,由论争起卖点;其三,蒋晓云作品本身具有独特性,其作语言与写法皆有别于台湾当代文学风格,使之在出版市场独辟蹊径。蒋晓云回归之后的作品,如未完结的“民国素人志”系列和《桃花井》均以民国时代的人为书写对象,其回归的2010年又恰恰处在大陆出版界“民国热”余温之中,这使得蒋晓云作品之后中含有的民国元素成为出版商的关注重点。
与市场上的重视不相匹配的是,蒋晓云的复出似乎并未在台湾文学界获得相应的关注,其作品在当代台湾文学的研究当中属于缺位状态。一方面是因为作品的缺位。1980年前往美国后,除1987年发表在《联合文学》的《窈窕淑男》,三十年来并无其他作品发表,长时期的缺席几乎让她错过了台湾文学的轴心论述。蒋晓云的早期作品也难以归类到台湾文学史中现代派、留学生文学、乡土、后殖民、性别议题等角度进行解读,“解严前后均无法作为标签式的写作时期加以分割,使其错过了台湾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沉淀。”[3]另一方面,针对蒋晓云早期作品的界定本未处在主流文学评价范畴内。蒋晓云创作初期,正是台湾乡土意识崛起之时,批评家强调“社会惠实”。蒋晓云写自私的青年男女,写姻缘与生老病死,夏志清虽赞她为写小说的全才,但也指出“不论她是‘张派’还是‘鸳鸯派’,她对人生的关注面太狭小了。” [4]范明如更说她是“日常社会的琐碎与庸俗”[5]。现代文学史将文学中的通俗意识、旧派文体边缘化,被撰写为“以五四新文学为正宗的、由精英作家主导的纯文学史。”[6]即使部分学者看到新旧文学的割裂和过分的二元对立,近年来两岸学者提出“民国文学”、“重层现代性”[7]等同一性文学批评视角来加以校正,但文学史的惯性延续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蒋晓云作品不见于主流文学批评也属意料之中。
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当中,台湾大学蒋亚妮《蒋晓云与章缘作品中的海外书写研究》,立足现当代海外华人作家研究,通过对蒋晓云个人经历、作品叙事风格的梳理、叙事语言的研究,蒋晓云脱离既有“失根、流放、离散”的旧有主题,拓宽了女性文学视野。香港刘嘉露《两岸的桃花源记——论蒋晓云lt;桃花井gt;中的想象和失落》,以《桃花井》为文本,立足后移民写作与返乡文学研究,借此分析作品代表的当代台湾文学外省第二代在历史问题下的自处,以及外省族群对于乌托邦的想象与失落。台湾成功大学张玉屏《蒋晓云lt;桃花井gt;意象研究》,通过探索《桃花井》中人物意象、时空意象来发掘小说文本中具有的“离散意识”、“认同意识”和“落叶归根意识”。比较有创建性的是张怡微的评论《却看小说的从前》,结合运用“民国机制”两岸同一性现代文学视角,区别于台湾学界常见的眷村、乡土、后殖民、性别议题的民国叙事群研究方法,将其视作“民国机制”下的实践,其作品“不仅为日渐陷入喃喃自语式的台湾文学创作西化之风注入了清新剂,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后人探索的历史传统与秩序审美体验。”[8]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9048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