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8029字
摘 要
:《十原》是皮日休所有创作中著名的哲学文章。在《十原》中,皮日休将挽救大唐颓势的个人抱负和壮志难酬后产生的强烈的怒其不争之情感融入到理性的哲思中,阐述了他的贤君情怀与以民为本的救世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得益于皮日休对孟子和韩愈主张的继承与借鉴,而其中对孟子的继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易子而教思想的升华、仁政思想的继承以及民本思想中的矛盾性;对韩愈的继承则主要探究了斥佛思想中民本意识的觉醒、道统与仁政的融合与臣子地位的崛起。本文将从《十原》表现的这些皮日休儒家思想的特点入手,丰富且细化对皮日休儒家思想的研究。关键词:皮日休;《十原》;儒家思想;贤君情怀;孟子;韩愈
Abstract: Shi Yuan is a famous philosophical paper in all Pi Rixiu"s works. In Shi Yuan, Pi Rixiu will save the tang dynasty weakness of personal ambition and ambition to pay after intense anger their true feelings into rational philosophizing, expressed his loyal patriot, people-based of Confucianism. This paper explores Pi Rixiu"s confucianism cencern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nfucianism of Mencius and Han Yu. The inheritance of mencius thought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forms of imitation, family education thought sublimation, the distillation of benevolence and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benevolence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addition, the inheritance of han yu"s Confucianism includes Taoism and thought of investing Buddha.
Key words: Pi Rixiu; Shi Yuan; Confucianism; Loyal to patriotic; Mencius; Han yu
论及晚唐儒学发展的人物,皮日休必然不能不提。而近代以来,文学界对皮日休的评论从生平事迹到文学史地位,再到诗文创作的思想魅力,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全面。然而纵观文学批评史,以《十原》为立足点,探索皮日休“穷理尽性”(《十原系述》)背后的救世思想的作品还没有。但是,即使是现有的对于《十原》中某一篇目的单独解读,或者是零星字句不能成文的论证引用,也给了笔者莫大的帮助,比如许苏民的《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论皮日休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文从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四个角度全面的解读了皮日休的思想。给笔者启发最大的是刘美涛的《论皮日休杂文对孟子的继承与突破》,刘文中深刻的剖析了皮日休的一些儒家思想深受孟子的影响以及皮日休对孟子思想的进一步内化和发展,很深刻的选取了《原化》、《原己》与《原谤》等篇目做了重点解说。《皮子文薮》是皮日休未入仕途之际创作,入仕失败后整理得来,作品中饱含他的抱负与愤恨。然而皮日休中进士后,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他有了官职之后一直担任的是辅助性的文职,例如刺史从事,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这些没有实权的职位与他远大抱负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他的无奈不甘与治国抱负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重了。这种心情使得他急切渴望寻找到一个救世之道——儒家学术。作为晚唐时期推动了儒学发展的重要人物,皮日休的儒家思想不可小视。为了丰富对皮日休儒家思想的研究,本文从探索皮日休儒家思想起源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解读《十原》。其一是从《原用》、《原谤》、《原刑》、《原兵》与《原祭》等八篇文中浅论皮日休的贤君情怀。其二是皮日休的儒学思想对韩愈思想的继承,具体内容包括《十原》与韩愈《五原》的关系和论述“道统”与“斥佛”观点在皮日休文中的发展。其三是皮日休的儒学思想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内容包括对“易子而教”与“仁政”的继承与学习,以及存在于“民本”思想中的矛盾性。
一 浅论皮日休的贤君情怀
作为晚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贤君情怀是皮日休儒家思想中最常见也最动人的内容。其一就表现在皮日休对贤君的拥护。《原化》开篇第一句言:“圣人之化,出于三皇,成于五帝……此万代王者未有易是而能理者也。”皮日休在此处强调了“圣人之化”在历代皇朝治理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后世的君王一旦脱离这一真意必然不能治理好国家。文中说,“圣人之化”出自三皇五帝,几经变化,最后由儒家确定其真意,这里的“圣人之化”其实就是贤君之化,而捍卫“圣人之化”的地位,其实就是对贤君之化的拥护。第二篇《原宝》中也提出:“金玉者,王者之用也。”“金玉不藏于民家,如有藏者,以盗法法之。”皮日休认为金玉之类的宝物应该只有王者才能拥有,如果有百姓私自收藏了就应当以盗窃罪处罚他。这里是对为王者的财产与特权的拥护。然后,第四篇《原己》中云“劳者劳于心也,劳一身而安万世者也。”文中引用的是孟子的“劳心者治人”一句,意思是劳累心神的人治理他人。其中劳累心神的人就是君王、统治者。而皮日休在文中大力赞扬贤君以损伤自身身体的代价为江山百姓日益操劳的行为,慨叹“其劳至矣”,以此情深意切的捍卫了统治者的地位。至此,皮日休仍觉不足以道出贤君的仁慈于辛劳,又在《原弈》中强调贤君的仁慈德行:“尧不忍加兵,而以命舜,舜不忍伐,而敷之以文德。”表彰贤君体恤百姓,不轻易发动战争。最后在《原兵》与《原祭》两文中,皮日休又分别辩证了“蚩尤古天子”与“蚩尤为兵祖”两个常识的错误性,指出蚩尤并不是天子,而应当是黄帝下属的诸侯;蚩尤更不是兵祖,蚩尤谋逆,不能受供奉,认为祭祀时最该以轩辕、炎帝为主。实则《十原》中最简单两个追本溯源的就是《原兵》、《原祭》,但即使如此皮日休也在文中赋予了为贤君正名的深意。
其二是皮日休对贤君的呼唤。《原用》一文中“用”通“拥”,意为拥护、拥戴;结合“原”表示的追本溯源的意思,此文题目可以延伸为:上古时期百姓会拥戴什么样的君主呢?对于这一问题皮日休在《原用》中给出了答案:“圣人不求用而民用之”,圣人在皮日休笔下就是贤君的代名词,贤明的君主不用祈求百姓的拥戴,百姓自然会拥戴他。联系晚唐现状,皮日休其实是在借百姓只拥护贤君这一事实警示当今天子应当勤政爱民,做一个贤明的君主。这其实就是皮日休对贤君的呼唤了。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原谤》,“谤”意为“责备,批评”,《原谤》文中有言:“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翻译过来是:尧舜治理国家对待百姓已经尽善尽美了,百姓尚且责备他们,何况后世的不够贤明的君王呢?显然,这里也同样是在警醒君王贤明执政,呼唤贤君在现实中快点到来。
二 皮日休的儒学思想对韩愈思想的继承
《十原》是皮日休收录的早期创作的同类作品,一共十篇,分别取作:《原化》、《原宝》、《原亲》、《原己》、《原奕》、《原用》、《原谤》、《原刑》、《原兵》与《原祭》。这十篇与韩愈的《原道》、《原鬼》、《原性》、《原毁》和《原人》五篇放在一起比较。首先从一模一样的命名方式来说,皮日休的创作灵感必然源自韩愈的这些作品;其次从文中追源溯本的创作意图来看,韩愈在《原道》一文中陈述了儒道不兴的现状:“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矣。”主张斥佛老,推行儒学。对此,皮日休也《十原系述序》中做出了类似恢复古道的解释:“穷大圣之始性,根古人之终义,其在十原乎?”[1](P25)他以为古圣人的真意发展至今,流失误传的很多,需要重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的真理有太多。由此可看出,皮日休的《十原》实际是在为韩愈的《五原》续写。因此,在研究皮日休的儒家思想同时联系韩愈的思想与作品来发掘真相十分有必要。
皮日休将对韩愈的尊敬直抒于笔端。他说古时有圣人孟子,现在“独有一昌黎先生”[2](P26)敢于在佛教盛行其道时“诟之于千百人内”[1](P26)。甚至激烈的表示,世人有谁能做到韩愈所做的事情,他就可以称得上是当世的孟子了。皮日休以这样的热情多次明确的表示了自己对韩愈尊儒倡儒行为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原化》作为《十原》的开篇之作,其中的尊儒斥佛思想最为高涨,比如:“岂圣人之化,不及于西域氏耶。”这种尊儒斥佛的观点就是继承于韩愈排斥佛教,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于复兴儒学,抑制佛老,正如韩愈在《原道》中说的:“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韩愈认为君主的职责是发布号令,臣子的工作是使号令得到具体而完善的施行。皮日休根据韩愈的这些观念,在行文中以“尧舜之道”(《十原》)呼唤统治者施行儒家的“仁政”,以“今之士”组成的实施主体为劝诫对象,号召他们复兴儒术。但是皮日休继承的斥佛思想与韩愈以君臣为主体的斥佛产生了些微区别,皮文创新的从根源上分析了夷教盛行的原因在于民:“其民也,举族生敬,尽財施济。子去其父,夫亡其妻。”[1](P26)正确的认识到百姓才是矛盾根本,而这也正是他斥佛思想中先进的“民本”意识的显现。
皮日休推崇孟子与韩愈的点点痕迹在《十原》中既不仅有明言也有暗语,其中暗语除了包含对二人思想的学习,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人理解——“斥佛”思想中的“民本”意识,还包括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韩愈的道统相互交汇与碰撞的内容。首先,以尧舜之道为例,孟子以为尧舜之道全在仁政,他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道:“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而皮日休在领悟了韩愈的《原道》之后,将仁政更加的具体化,他在《原化》中说:“圣人之化……其质也道德仁义,其文也诗书礼乐。”而其中“道德仁义”、“诗书礼乐”,便是皮日休对韩愈道统的概述。除此之外,《原弈》中还有更为直接融合孟子仁政与韩愈道统的语句:“夫尧之有仁义礼智信,性也。”道统与仁政的融合使皮日休得出了他自己的救世之道——尧舜之道,在于仁政,在于仁义礼智信。最后,是韩愈道统中对君臣地位的定位也出现在《原刑》一文中:“朱、均之为国,必有舜、禹之吏,翼而治之,何容朱、均得暴其民也哉?”皮日休融合韩愈的道统认为被昏庸无能君主统治的国家必然会出现舜、禹这样的官吏百姓,辅助治理,辅助不了就取代之。这就是受韩愈的君臣地位理论影响,皮日休相对抬高了臣子与百姓的地位。但臣子地位的崛起也难以逆转唐王朝的颓势。
三 皮日休的儒学思想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皮日休尊崇孟子,世人皆知。他曾上书《请孟子为学科书》,其中以“道拘乎正,文极乎奥”评价《孟子》。他立下誓言,如果将《孟子》列为考试科目后,仍然“儒道不行,圣化无补,则可刑其言者。”[1](P106)
1、“易子而教”思想的升华
《离娄章句上》记录了孟子对于君子不亲身教育子女的解答:“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不难看出,孟子提倡家庭教育要以爱与陪伴为主。他认为父亲愤怒之下的责备,即使带着渴望儿子成才的善意也仍然会使父子间产生隔阂,而这样的隔阂只要存在,便很难消除。《原亲》正是一篇以孟子的“易子而教”理论展开的驳论文,是皮日休对孟子思想的直接继承。文章开头直接批判了今人“伤爱毁性”的错误教子思想。紧接下文以公子开方、易牙、王莽为例,强势指出今之人这种以名为先的教育方式同古时爱慕权利地位更胜于子嗣后代的佞臣一样愚不可及。如果家长一直坚持如此,这种教育手段必然会伤害子女对父母的孺慕之情,同时也削弱子嗣对家庭宗族的归属感。
其实,孟子“易子而教”的家庭教育哲思在《原亲》中被升华了。皮日休在陈述完今人的荒唐行径之后,为了将文章推向更高的思想深度,借“或人”的口提出疑问:“则周公诛管蔡,石碏杀石厚,叔向僇叔魚,汉文流淮南,可乎?”[1](P28)然后在文末做出回答:“己刑则及一人,他刑则及其族……刑也者,仁在其中矣。”[1](P28)毫无疑问,皮日休是认可周公,石碏与叔向这几人为了家国礼法而大义灭亲的行为的。皮日休很提倡社会形成大公无私,大义灭亲这样的风气,因为在《原刑》一文中他再次强调“人可免以三章,而亲贤必刑。”结合晚唐当下社会现实,皮日休的意图渐渐水落石出,他以孟子爱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出周公之流权衡大局之后的大义灭亲,折射的正是晚唐官场中结党营私、腐败奢靡的恶劣风气。而对于这样黑暗的现实,皮日休在文中回答也正是他向统治者提出的整顿之法:“刑也者,仁在其中矣。”[1](P28)
2、浅论皮日休对仁政的继承
仁政的儒家思想始终贯穿在《十原》的创作中。其中尤以《原宝》与《原弈》为最,这两篇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继承与学习了孟子的仁政爱民思想。在仁政思想中,孟子主张保护小农经济的完整性,推崇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有《孟子· 梁惠王上》为证:“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皮日休作为孟子的狂热追随者,也在自己的文章《原宝》中借讨论对于百姓而言,“宝”之本来面目表达了自己对小农经济的重视与保护,更提出为了保护小农经济的长久发展,应当禁止百姓拥有“金玉”之物的想法。虽然,皮日休的这一假想与孟子的保护小农经济要“施仁政于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观点相比略激进,但是,考虑到唐朝当时经济萎靡的现状,皮日休在非常时刻使用非常手段便也可以理解了。
另一篇《原弈》也暗藏深意,表面是探索棋弈的起源,其实本质表现了皮日休思想中深受孟子“春秋无义战”思想影响的内容。《原弈》中说,棋的起源来自尧舜是谬论,因为尧舜以“仁义礼智信”治理国家,即使有乱民也常怀仁爱之心,不轻易发动战争。所以棋弈这样的“争伪之术”不可能传自尧舜。原话是:“以有苗之慢,尚不加兵,岂能以害诈之心,争伪之智,用为战法。”皮日休质疑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棋弈真正的起源应该是战国,因为战国时期的战争为了私利,缺乏正义与仁爱之心。这观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孟子的“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表明了孟子关怀仁爱的政治观。皮日休借此引申出“战国无义战”用于探讨棋弈的起始,其实是在提醒唐朝的君臣施行仁政。皮日休是真的将仁政爱民的思想贯穿了《十原》创作的始末,细读《十原》不难发现,皮日休对于“三皇五帝”中的尧舜极为敬重,甚至《十原序言》中更是说明《十原》就是为了修正补充“三皇五帝”时期流失误传的真相而创作的,然而他最想修正的其实正是“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仁政。
- 皮日休“民本”思想的矛盾性
“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内容。自孟子在《尽心章句下》中首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民贵君轻”成为政治正道广为后世文人传颂,这一主张也成为了孟子仁政思想中最核心的一环。然而与之矛盾的是,孟子将人分成两类,即劳心者和劳力者,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P93)其中,“劳心者”为君为臣,“劳力者”为“民”,孟子以为贤明的君主费尽心神治理国家,只为了给百姓安稳和谐的生存环境,因此百姓理所应当上交粮食供奉君主。这样的逻辑看似毫无可指摘的地方,但是细想,孟子对君主权力范围的划分很广泛,但是百姓的权力却没有提及,倒是应尽的义务有明确的规范,比如接受君主管理,做好本职工作和按时上交赋税等等。由此可见,在孟子的思想中“劳力者”的主权意识其实并没有被重视和宣扬。但这点矛盾性并不足以抹去孟子民本思想的先进性,因为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皮日休极敬重孟子,对孟子的“民贵君轻”更有他自己的思考。在《原谤》与《原用》二文中,皮日休为告诫统治者们勤政自守,用带有恐吓意味的手法将他一直同情的“民”放在了一个愚昧又凶悍的地位上。这一看似贬低“民”的做法,实则间接提高百姓的地位,暗含着“民本”思想的光辉,这无疑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精髓的继承。另外,值得肯定的一点是,皮日休所针对的对象是地位远低于君王的“今之人”与“今之士”,所以他的表达手法与孟子用婉喻劝诫君主的方式不同,批判与揭露往往相对而言更加的直接而激烈。给世人带来的反思也有更加痛彻心扉的深刻效果。
但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中的矛盾性也在皮日休的小品文中放大了。对于孟子“劳心者”、“劳力者”的言论,皮日休在《原己》中称颂尧舜功德时又再次提及:“劳者劳于心也,劳一心而安天下。”显然,他认同孟子将百姓置于被统治地位的观念的。
而且,《十原》的创作中体现的皮日休的两个政治理想也暗示了他思想中的矛盾性。其一是对尧舜二帝的推崇,延伸开就是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其二是用追寻自然真理,帮助改变“今之人”的陋习,挽救大唐的颓势。被放大的矛盾性正在此处。从理想来说,皮日休既渴望下民能够拥有清醒的自救意识,又隐隐希望昏庸无能的当权者能够改过自新,向尧舜圣贤学习,重建大厦将倾的唐朝。但自救的过程其实很难把控,有思想的百姓绝不会忍受昏庸无道的统治者,必然会有对应的反抗行为出现,皮日休在《原刑》中说的:“苟有过,必谕之,谕而不可,夺其政。”可见,他并不介意有贤能的百姓取代昏庸的君王,但是自从战争的利己因素战胜了其中利民与正义的性质,(见《原弈》)贤君良臣与善民早已难以同时存在,君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呈现时而对立,时而表面和谐的动态变动现象,因为贤君与善于反抗的百姓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和谐共存的,善于反抗的百姓意味着动乱、起义,甚至是改朝换代的巨大变革。
即便是从皮日休个人行为入手,皮文中弘扬的民本与反抗意识和皮现实中郁愤隐居鹿门山专心写作的做法相较,意识与行为严重分层。也许封建社会的民本意识暂时只能存在于慷慨激昂的书中,而难以在现实中存活。虽然,挽救与反抗是皮日休一直在做的事情,前者是他一直坚持的梦想,他力求挽救江山社稷,但后者却是无奈与放手一搏。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受逼迫的成分固然有,但他自己也一定希望通过起义真的可以重建一个崭新的拥有喷薄生机的国家,即使不能成功,也可以借此唤起上位者的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皮日休:《十原》,见《皮子文薮》,萧涤非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02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