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088字
摘 要
在当代语文课堂上,“知人论世”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必不可少的的方式之一。“知人论世”的适时拓展与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文本解读和探究能力进行提高,增添课堂的文学性和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但是背景的出示必须紧扣文本,有的放失。而且在语文课上,应以文本为核心,将学生语言训练的听说读写作为最终目的。因此只有巧妙地运用好“知人论世"的方法,文本创作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经历才会更好地服务于阅读及语文学习本身。关键词:知人论世,语文教学,利与弊,建议
Abstract:In a contemporary Chinese class,commenting the man and the world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ways to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the text.The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nd exploring ability to a great extent,and can add literary clas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rest.However,the background must be presented firmly in the text.And in the Chinese class should take the text as the core, will student"s language training"s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the ultimate goal.Therefore, only by skillfully using this method,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ext creation and the author"s experience, can we better serve read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 itself.
Keywords:comment the man and the world,Chinese teaching,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dvice
目 录
前言 3
一、从写作背景引入教学 3
(一)介绍背景与同时期作品 3
(二)从文本探究背景 4
二、结合作者经历理解文本 6
三、紧扣文章内容出示背景 7
四、“知人论世”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点 9
(一)“知人论世”是手段而非目的 9
(二)避免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给诗人贴标签 9
(三)具体阐明局限性 10
(四)内容要注意是否有教育意义 11
(五)采用时要注意课堂气氛 11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前言
“知人论世”一词在《辞海》的释义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但是从历史上这个成语的实际使用角度来看,并不像《辞海》解释得那么简单,该词语最早的出处是来自于《孟子·万章章句下》中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而我们现在大部分情况下的用法是指在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时要全面综合地了解和把握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特征的变化等。这也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常常作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依据,其作用尤其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由于我们与古人所处的社会时代有很大的脱节,因此在阅读学习这些作品时先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结合社会时代背景、文学思潮这些知识会对作品解读有很大助力。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才较为确凿。[1]”鲁迅与孟子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了学习文学作品时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当代语文课堂上,“知人论世”同样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必不可少的的方式。但是,对于如何适度和正确地使用这一方法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很多课堂上,对于知人论世这一环节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堂的开始例行公事地介绍一下作者生平,然后就匆匆带过不再言之,亦或在文章教学结束时要分析作者情感再将时代背景等强调一遍。导致这一方法愈发变得索然无味,似乎可有可无。本文旨在从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总结发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使用“知人论世”这一阅读方法,总结经验并提出建议。
一、从写作背景引入教学
作家写作常常有感而发,而感受则与他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像乱世中抒发国仇家恨,盛世中赞颂歌舞升平,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很多时候,当作者拥有比较复杂的情感时,我们往往是无法设身处地得仅仅凭借一段简洁的历史概述从而掌握文章的全部内涵的。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也不可能将历史与时代背景完全讲述清楚。那么在这样一个现状下,教师要在如何讲解和导入一个与现下时代生活背景完全脱节的写作背景值得我们讨论。
(一)介绍背景与同时期作品
比如,在教师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若对当时的“三·一八”事件的情况没有了解,学生根本就不可能理解鲁迅先生在文中表达出的悲愤,也很难与其强烈的感情产生共鸣,那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引入教学呢,可以从以下的课堂教学实录中窥见一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
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2]
在这节课上,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动情地给学生讲述了“三·一八”惨案的缘由,将学生带入那个时代背景,同时还展示了同时期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为这黑暗的一天所作的歌曲,让学生除了即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外还有其他文字材料的佐证从而对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才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否则只会一直是一个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
(二)从文本探究背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088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