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8197字
摘 要
在许多学生看来所谓阅读只有要用的时候,也就是指在考试的时候才会去看书、读书。学生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倾向严重的忽视了阅读的真正价值意义。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责任让学生对阅读重新进行正确的理解,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这种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阅读,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感悟到文本的真挚内涵,体会到作者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进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关键词:学生;阅读;无功利性
Abstract: It seems to many students that reading is the only way to read and read when they are in the exam. The utilitarian reading tendency of students seriously ignores the true value of reading. Therefor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ading correctly, guide them to develop a good reading habit, and let them realize that this kind of reading without any purpose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read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students truly understand the sincere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and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text. To the author"s real inner feelings, and then to wake up their hearts.
Key words: Students ;Read ; Disinterestedness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聚焦点转向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因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学生的教育建设问题也成为社会大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满足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学生不得不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学校三方面的无形压力,出现了“浅阅读”、规定性阅读、应试阅读训练等现象。
一 、“浅阅读”与“深阅读”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度发展中的中国来说,需要大量优秀的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来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这句话也就成为了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书香社会,培养素质人才的实践理念。但是倡导全民阅读的这个“善意的举措”,被一些社会大众偷换概念、断章取义得所曲解。为了迎合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我们不得不迫使自己去读一些所谓的对于职场工作生活有帮助意义的定向读物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尽管有些书目我们不是很喜欢,对我们的精神情趣的的培养和熏陶并无多大意义,但是我们还是会强迫自己去“死读”,去机械的记忆书中的理念观点,来以此满足工作的需要和日常人际交往沟通的需要。其中学生这个群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由于平时学生课业生活的繁重,课业负担压力较大,让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中,在闲暇时间也要轮转于各种课外辅导兴趣班上。学生真正的静下心来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少之甚少,即使是在有限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还是聚焦在一些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直接作用的实用性功能用书,如各种优秀作文书、优秀期刊、辅导资料等类似这种总结性较强的学习参考工具书上。学生根本没有做到理解文章到底是在写什么?作者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又在哪里?这种就是我们所提到的“浅阅读”。有学者认为:浅阅读是指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快餐式 、浏览式 、随意性 、跳跃性、碎片化是其典型表现[1]。还有学者认为: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将网络阅读顺其自然的取代纸质图书的阅读[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这是促进“浅阅读”产生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几乎个个精通网络查询的技巧,网络甚至可称为现在莘莘学子最有效便捷的学习途径。就是在这种便捷的“浅阅读”渠道下,出现了两种最为大众化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化”阅读。
所谓的“碎片化”阅读一般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平台提炼出碎片化信息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比起篇幅较长的经典名著书籍来说,网络上的经典名句摘抄比比皆是,各种书评概括层出不穷,学生在不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文本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在学生的眼中看来这种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真的是他们的“福音”。但是这种便捷“碎片化”阅读并不是真的是在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虽然学生是进行了阅读,但是这种阅读是学生在不需要经过任何努力思考的前提下就可以完成想要的“学习目的”,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甚至可以说这是在“抄袭”别人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种各取所需的阅读,虽然有着直奔主题、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学生会为此养成一种依赖性和懒惰性,从而逐渐丧失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开始变得吃力。
同样“快餐化”阅读亦是如此。“快餐化”阅读,讲求的是一个“快”字。学生只是在快速浏览通读全文,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对文本内容大致模糊的印象,学生根本没有去挖掘文本的深层次的内涵,而这深层次的内涵才是文章作者想向我们读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很多学生为了讲求速度,选择一些精简版的读物;为了了解书中大致内容专门选择一些已经总结好的课件PPT来看;更有甚者把别人的阅读感受移形换影为自己对读物的理解,这种不懂脑筋,自欺欺人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碎片化”阅读,读的只是文本的冰山一角,“快餐化”阅读也只是片面的概括出文本的一面。学生在只读了其中的一段文字,看了一下别人写的感想后,就说可以体会到全篇文本的精髓以及作者的最真实的感受,这真的很不现实。再来,每个人对于读物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其中总会有一些含有片面消极感受的评论。由于大多数学生属于未成年,他们的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网络上一些偏激读者的书评,消极阅读感受所影响,导致读书品味降低,审美趣味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等等。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享受,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就需要让学生懂得学会自我调节读书的“速度”。读书不在是追求以最省时省事,囫囵吞枣的方式来达到所谓学习的目的——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书中,一层一层的剖析,慢慢地体会文本的语言精华,在字词句中细细咀嚼感悟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与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得出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慢慢地进行着“深阅读”,在不讲求量的多少,可以保证让学生真正的读懂一本书,而不是一知半解的做着无用功。我们不要因为身处在整个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而将自己真正要去体验的阅读感受抛弃掉,要知道点滴积累的读书量,也是可以达到质的飞跃。
还有就是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会问问题比寻找答案更重要。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起孩子对于深层次阅读的好奇心,在进行“深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渐渐体会到隐含于文本背后的乐趣。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说大人可以建议孩子多读一些纸质书籍,让孩子们可以在书上圈点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书上留下的“痕迹”其实就是孩子们对于文本经过自己思考的阅读感受。让他们懂得那些通过各种便捷的传媒介质获取的网络读物内容不一定就是好的,而真正的阅读,是读纸质书。
二、 规定性阅读与引导性阅读
学生离开了学校,家庭则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场所,而身为监护人的家长也就成为学生的督导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存在: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给自己的孩子购置大量的读物,而购置读物的标准则是: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读这些书,或者说是孩子子必须要读的书。为了让学生以取得阅读写作高分为目的,增加比同龄孩子的阅读知识量,家长多选择了一些偏重于知识教育的教辅参考阅读刊物给他们阅读,成为家长规定学生必读的阅读书目。孩子是否对这些读物感兴趣?这些读物是否适合孩子进行阅读?这些读物是否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及写作水平?这些读物孩子能否读懂,家长统统忽略。要知道这种理论性的书籍不仅是枯燥无味,而且读物的内容过于深奥,甚至是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阅读认知范围,这些不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的书刊,这不仅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的只能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效果。
有很多家长认为“阅读”就是让孩子多读书,当孩子的读书量达到了,孩子的语文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正所谓厚积方能薄发。于是,阅读反倒是成为家长给学生额外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没有对孩子加以引导的情况下,遵循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让孩子自己去读、去悟、去想。家长的这种大量而又盲目的给学生选择一些读物,带有功利性目的且强制的对学生进行规定性阅读的行为,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甚至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家长的这种规定性阅读,严重的忽视阅读真正的目的。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放松功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家长严禁学生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阅读,总是强制安排学生去读自己购买的书物,认为阅读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书物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学生一味的听从家长的安排和选择,成为阅读过程中的顺从者、服从者,在阅读过程中丝毫没有体会到作为阅读主体应该从文本中享受到的乐趣和幸福感。没有兴趣感的阅读又怎么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呢?
其实,并不是说家长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放任自流,家长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只是给增添学生的负担毫无用处角色,而是希望家长可以对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进行有目的计划性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阅读。家长需要转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不要将大人的那种所谓的“长远眼光”来束缚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要意识到这种以获取某种功利性为目的的规定性阅读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那种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的自发性阅读,因为没有其阅读期待,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和感悟,会让学生颇有成就感,格外的珍贵和难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3]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长对于指导学生进行引导性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万能钥匙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家长首先应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药引子”,按照学生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阅读刊物的挑选,将选书权交给孩子。在买书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选书原则,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挑选。其次就是家长要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一个便利舒适的阅读环境。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安置一个小书架,当孩子想要去阅读的时候,他可以随时拿起书来阅读,像这样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书架,会让是孩子与书之间建立了一层熟悉感,渐渐地让孩子品尝到阅读不再是不是“又臭又硬”的味道,而是一种“沁入心脾”的香味。孩子会对阅读形成一种喜爱,不在认为阅读是在完成一项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体验书中的人生百态。家长对于孩子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方式,而且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和审美品位的提升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应试阅读训练与无压力阅读
对于学生来看,其实最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学校的压力。这是因为学校相当于学生的竞技职场,成绩决定了一切,因而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成绩而服务的。而在学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角色是教师。从学校看来,教育部规定学生有必读的一些中外名著,如四大名著、《名人传》等,不可否认这是值得提倡的。学校统一组织让学生订一些课外阅读书物,但是当学生将这些必读丛书带回家后又有几个学生能做到全部通读,很多学生都是依照自己的兴趣去挑选几本,大致读读,剩下的就搁置一旁,不在翻阅。先不说浪费资源浪费钱财不说,学生真的讲作品读进自己的脑中了吗?这种做法真的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效吗?这种做法又对几重学生奏效呢?我们年年再喊要给学生“减负”,减少青少年学习的压力,但实际上,学生肩膀上的书包却越来越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是有增无减。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
为了应付这种应试考试,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让学生进行着机械性的“阅读训练”。学生不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书,必须带有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去完成阅读,例如在阅读的同时要进行好词好句摘抄积累,要做读书笔记,甚至是要求学生背诵大段的文章,以此来满足在考试中对于写作水平的提升。我们口中所谓的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就是一种考试类型,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在短时间内学生进行问题回答,以此为得分依据的形式。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浅性阅读”只是进行了一次阅读的过程,在这种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是形成了一种为答题得分而迎合最表层、最为肤浅的阅读感受。又或者说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感受,而是出题者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感受是受来自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的。
为了能够在考试中阅读理解取得高分,教师常常会让学生买一些阅读理解的试题来做,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出题人的意图,教师常常将一篇文章细致入微的进行剖析,要探究其文章的主题 ,又要品析文章语言 ,还有总结分析运用的艺术手法等等。翻来覆去的题海阅读训练战略,丝毫没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甚至是对阅读产生了厌恶感。
由于教师死板的阅读训练教学,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写作教学,甚至可能会导致写作教学的教学成效停滞不前。在传统语文教育语境的影响下,教师认为学生对于优秀的“例文”进行诵读是有必要的。教师将优秀“例文”的长处优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借鉴该篇文本的长处进行“格式化”的仿写,这就形成了学生在写作考试中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创新,毫无个性特点的情况出现。在Raimes看来,范文教学颠倒了形式和内容的顺序,详尽的范文分析和模仿只会束缚学生的写作思路,形成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4]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优秀文章,要求必须在写作过程中的到借鉴,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算是优秀作文,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成绩,这种模板式的写作教学渐渐地取代了写作教学本是应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意图。
为了应试而进行的阅读教学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自己对文本真情实感的理解,阻断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情感共鸣,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阅读呢?
近几年,国际阅读界正在倡导一种叫“无压力阅读”的新观念。所谓“无压力阅读”,就是完全是想阅读时而阅读,当对某本书不感兴趣时也可以不必强迫自己去阅读。经过多年的阅读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无压力阅读”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影响下,就会消除内心的紧张感,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考题束缚,学生会慢慢的对阅读文本进行细致的品味,逐字逐句的对文章作品进行欣赏。当学生融入作品欣赏的同时自己去体会并概括出作者真正写作意图时,那种欣喜的成就感会慢慢的引导学生自己喜欢上阅读。而这种学生情感态度上的转变自然对应试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
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无压力、自由阅读,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便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和实施,如学校可以建设一个“书香校园”的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可开放的图书室和班级阅读角落,这样丰富的图书资源就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学生可以在课间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的自由畅读。学校还可以响应“世界读书日”的号召,为学生每周开设一节专门的阅读课,在这门阅读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阅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不仅可以减轻平时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课业压力,还可以在无形之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四、无功利阅读: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语文教学在各个面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看似教育改革事业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展进行着,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文学素养水平的全面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等,都发挥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已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一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课堂所呈现的精彩程度,课程设计过于浮夸并不是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导致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深阅读”,弱化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挖掘。还有一些教师仍然没有从应试教育体系中走出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分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然以传统的阅读课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着课堂教学,将阅读教学的重心偏向于阅读文本的分析,以及对阅读问题答案的收集和整理,用刻板的答题套路以及结合“题海”战术,让学生在阅读考试中形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答案现象出现。像教师这种单调乏味且机械性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停留于一种带有功利性和应试性学习层面上,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挖掘和分析,致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流于表面,影响学生对于阅读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的感知和把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一种不为功利的快乐有效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增长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教学思维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能正确认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认为所谓的无功利性阅读就是指“深阅读”、引导性阅读和无压力阅读,这三种方式的阅读。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这三种阅读加以有效的进行运用和指导,能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无功利性阅读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爱上阅读。
无功利性阅读所带来的不仅是将阅读回归为一种享受,更学生沉浸在这种享受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影响到学生在写作中更好的取得较高的成效。无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热爱阅读,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让学生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因此无功利性应该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 柳斌杰:引导阅读新趋势,推动出版大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8-30(005):3-4.
[2]蔡 红,唐秀瑜:“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深度选择[J].广州商学院图书馆,2007(3):41.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教科出版社,1992:126.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197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