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夏丏尊的阅读教育观

 2023-12-21 08:35:55

论文总字数:7797字

摘 要

夏丏尊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更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工作长达四十余年,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有传统的继承以及先进思想的引入,更结合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因而丰厚而深邃,至今闪耀光芒。他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阐释了自己的阅读观,其关于阅读教育的思想对现在的语文教育仍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夏丏尊 阅读教育 读书法

Abstract:Xia Mianzun was a famous publisher, a translator and an educationalist as well. He was engaged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for more than 40 years,in Chinese education scope, he formed his own educational system.His Chinese teaching thought wa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ideas,but also combined with Chines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s reality. Thus,his thought is lighted up with flashed of wit and profound.In his own writings,he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reading .His ideas about the reading education still has the role of guiding Chinese education .

Key words: Xia Mianzun; reading education; read method

一 筚路蓝缕的语文教育家

夏丏尊(1886-1946),浙江绍兴上虞人,名铸,字勉旃,后(1912)改字丏尊,号闷庵。夏丏尊先生是我国20世纪前期杰出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元勋之一。夏丏尊先生曾经在师范、中学、大学教授国文20余年,因而他拥有极其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经验,并撰写了大量的语文教育专著,有其独到的语文教育思想。此外夏丏尊先生做过编辑出版家,秉持终身躬行的出版理念,定位明确。夏丏尊先生既受过古代传统的科举教育,考过秀才,同时又留过学,受过西方教育,所以他的思想既包含丰富的古代文化的底蕴,也有当时先进教育思想。他许多的教育思想可谓开我国语文教育的先河,而他关于阅读教育方面的理论有不少真知灼见,对现在的语文教育依然有着指导性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一文中这样评价夏先生:“夏丏尊先生是一位有理想的人……夏先生是以宗教的精神来献身教的。”[1](p434)所以他在浙江第一师院任教的时候,被学生们称为是“妈妈的教育”。这位像妈妈一样唠叨的老师,心中充满了对学生深切的爱意。朱自清先生在为《文心》撰写的序里提到过一件小事,他在上中学时,碰巧买到了一部《姜园课蒙草》和一部《论说入门》这两部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书籍。当时他非常高兴,因为当时关于阅读和写作知道的书籍太少了,国文教师对学生们的帮助也很少。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才会呕心沥血撰写《文心》这本“读写的故事”,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一件功德。夏丏尊先生也是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的提倡者,他在自己翻译的《爱的教育》的序言中说“学校教育到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2](p1)他认为只有在教育中注入情和爱的水,教育才是一潭活水,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夏丏尊先生正是以这种宗教情怀来从事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是英雄的事业,是大丈夫的事业,所以一辈子坚持理想,不妥协,不退让。

二 夏丏尊阅读教育观概述

(一)透过文字理解别人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著作《阅读史》中曾经这样写道:“阅读,几乎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3](p7)阅读可以将光秃秃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存在,阅读可以使我们了解自身和周围的世界,因为可以阅读,所以我是万能的。若是自己无法思考,那就沉浸在别人的心智中,书籍不仅仅是纸张的传递,更是脑子的回忆。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就是“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4](p96),阅读不仅仅是理解别人的感情,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性活动,能够延长人的经验,完成经验再创造的过程。因而读者对于书籍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作者对书籍的意义。因为阅读其意义的是读者,每一位读者都赋予了书籍不同的私有的内涵。而且,阅读是积累式,几何式的,每种新阅读都是建立在前人所读基础之上。

夏丏尊先生在《阅读什么》里就明确表明:“所谓知识,决不是什么装饰品,只是用来应付生活,改进生活……书就成了求知识的重要工具,值得大众来阅读了。”[4](p135)但不能单纯的认为阅读就是用来求知的,也不能认为求学就叫阅读,不求学就不用读书。夏丏尊先生认为普遍不读书的现象是国力不如人的表现,因为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力、军备力,文化软实力也包含其中。国民的精神衰弱,智慧萎缩和经济力、军备力等等的不如人家比较起来,至少有同等的严重性。虽然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国民阅读问题确是一个关于国民素质和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第九次国民阅读的调查显示,有接近八成的国民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一般,由此可见,现在我国阅读问题依然是很严峻的。一个国家的阅读力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因而看似是个人阅读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纵观历史,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明清时期严酷的文字狱,这些统治者们如此严厉的控制着人们的阅读思考,正是因为一群有着读写能力的民众是危险的,他们有可能在书本中找到危险的革命思想。这也从反面证明阅读为何如此重要,不阅读的国家民族总是落后愚昧,不阅读的个人也总是混沌不明。

(二)超出选文的阅读

耕读传家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将躬耕与阅读相提评论,可见我国人民自古就重视阅读教育。和古代人民所阅读的四书五经不同,我们现代人所阅读的书籍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书籍的阅读率逐年降低,人们在电子媒体上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日益增加。各种媒体所提供的阅读内容也呈现娱乐化、低俗化的趋势,可以说经典名著,人文书籍早已不受人们青睐。人们的阅读内容则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心态和精神状态。而在夏丏尊看来,“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一个人应该读些什么书,看些什么书,要依据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4](p136)

但是要特别指出的是,夏丏尊先生和同时期一些学者不同,他并不完全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读古书的小风波》一文中,他明确表示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爱憎,最主要的是用对的批判方法,还清事实本来的面目。这在当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片叫倒的情况下,夏丏尊能够保持这种清醒正确的认识是比较难得的。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关于自己职业的书籍是一定要熟读的,因为你这关系到能否顺利的完成工作。而对于学生来说,夏丏尊则认为学生的头等要务就是学习好学校中的功课,也许将来可能会从事不同职业,但是现在却应该阅读学校的各种教科书。同学们虽然每天与教科书作伴,但是并不见得能够读通教科书。他认为“教科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的大纲……并非胡乱阅读几遍就可了事。”[4](p137)阅读教科书并非简单容易的事,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学生每天要学习好几门科目,阅读好教科书就是一个大任务。所以夏丏尊指出,学生阅读应该以课本选择的选文为中心,但是又要超出选文之外。他认为当时的老师和学生只将印在语文课本上的选文看做国文,而将其余的一切刨除在外,这种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由此他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一文中举出了一个实例—《桃花源记》,他对学习本文提出来八点要求,由这八点要求扩展出中学生的阅读范围。因为学习《桃花源记》可以去读《无何有见闻记》,读一读关于魏晋风度的文章,关于陶潜的传记,甚至于晋代的状况等等,这就像一个原点向四周发出射线。他认为“知识不是孤立可以求得的,必须优速凭借,就某一点分头扩张追讨……好比雪球,愈滚愈会加大起来。”[4](p100)将自己正在读的书作为中心,其他的书籍作为帮助,这样才能使你读书读的更彻底、更通透、更能读出内涵拥有自己的思想,不至于犯浅陋的毛病。

对于一名中学生而言,想要独立的完成阅读,参考书目至关重要。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回答记者提问,什么书籍对你影响最深刻的的时候,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新华字典》。因为没有字典,他不会认识那么多字。这虽然是一个开玩笑似的回答,却也能体现出参考书,工具书的重要性。对于这类的参考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关于文字理法的书籍,关于理解文字的工具书籍、第三种是文字值得阅读,内容有益于写作的书。

最后,夏丏尊认为关于兴趣休养的书籍和其他无关,只要按照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欲望,这种欲望和其他的交流欲望不一样,因为阅读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每个人都是自己阅读王国里的国王。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一样的爱好,但是在同一时期中,种数不必多,选择却要精。如果某段时间对什么感兴趣,就不妨放开了去读,在课余饭后,只要有闲暇时间就去阅读,一直去读,直到厌倦为止。阅读的滋味在于能否获得读书之味。北宋的名臣赵普可以说是深得读书之味的人了,他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可谓是将一部书的精髓领略到底了。这类不是实用性、针对性不是很强的书籍,却往往能使人受益终生。

(三)精读与略读

关于如何阅读,历代的文人学士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朱熹有著名的“朱子读书法”、鲁迅有“跳读法”、老舍“印象法”、华罗庚的“厚薄法”,而夏丏尊则认为阅读应该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种,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内容,精读的目的则在于揣摩鉴赏,在此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上提出了触发的概念,而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就是传染语感与学生,因为只有有了语感,学生才能完成触发的过程。

什么是理解,夏丏尊认为国文学习的理解分为三层,一是关于词的,二是关于句子的,三是关于表达方式的。关于词,词的辨析要清楚,中国虽有几千汉字,但是常用的只有一两千字,但是不能说知道理解一两千字就是能够懂得一切文字了。他举例说,“轻”字小学生都认识,但是“轻率”“轻浮”“轻易”“轻蔑”等都是用“轻”构成的词,意思却大相径庭。[6](p41)所以他说:“词儿不但有意义,还有情味,词儿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领略。”[6](p42)关于句子,他则强调着眼句子的样式,因为句子的样式并不多,至多不会超过一百种。将句子的样式归纳起来学习,可以从复杂的文字里找出简单的学习方法来。但是句子式样虽简单,但是联合在一起使用时,却可能将性质全然改变。所以有些人阅读时,逐字逐句阅读能够理解,但是连续起来却不得其要,这就是因为没有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明白的原因。其三,关于表达方式,他认为“文字语言的一切技巧,可以说就是表现的技巧。”阅读作品时最好能够看到作者使用的是那种表达技巧,以便于自己写作时借鉴使用。

在《鉴赏座谈会》一文中,夏丏尊先生则将鉴赏的含义表述地非常彻底。所谓鉴赏,就是能够知道每句每段的妙处所在。鉴赏是阅读文章的重要环节,如果将阅读一片文章分为“见”“视”“观”三个步骤,那么无疑“观”就是鉴赏的环节。“见”只是停留在知道或曾看过这么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它的结构主旨就是“视”的程度了,而“观”则是一个思维思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观”也就是鉴赏这一环节,离不开大脑思维的想象与理解,“美的一种条件是余裕”[7](p295),而鉴赏就是能够领会理解那种“余裕”。怎样鉴赏,夏丏尊强调了两点,一是将自我放进所读的文章中去,进行比较,自己是否能够写出这样的词句。两相比较,高下立现。若是作者高于自己,那么我们阅读时就能获得一种愉悦,这就是所谓的欣赏。二是要冷静,鉴赏有时又称玩赏,一字之差,却能反映出读者的心态,而对于文学阅读,很明显不能采取这种游戏的态度,要冷静地对待作品。诗要反复去吟,词要低回去诵,文要畅适去读,小说需耐心去看。

读书作文贵在有新得,而有新得之关键则在于触发。“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7](p111)平时可能读过许多书,如果只是把书读呆,也没有意思,重要的是读出新意,读出不同,这就算是知道什么叫触发了。还有一点,“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7](p112)。总是袭用前人的,就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正所谓第一个想到这个用法的是天才,后面的都是蠢才。夏丏尊先生还强调一点就是对于“无字书”的阅读,也就是对世间万物森罗万象的事物阅读,读书的目的是在于得到其中的内容情趣,不然就是玩文字游戏而已。将文字只当做文字来阅读,是不完整的,不鲜活的。这样的阅读只能领略到一种或仅几种意思,就屏蔽了文本所包含的的无穷的意义内涵。

对于怎样阅读,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就是语感的传授。语感的培养并不等于对于语文知识传递的排斥,语文知识的提高可以促进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传授则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夏丏尊是第一个提出“语感”概念的人,他主张将“语感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受,而对文字的灵敏感受就是所谓的语感。夏丏尊说过阅读的真谛在于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对于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则是理解他人感情的必要条件。而夏丏尊的“语感”又不仅仅限于文字本意的了理解,还包括鉴赏和触发,即在文字基础上的想象和联想。比如他在《传染语感于学生》中谈到:“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作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8](p123)从这段话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语感”意思,就是引申触发,让词义由一种到另一种的派生。但是要做到很好的想象联想,最主要的是多阅读,这样才有东西可以联想。为此,他提出国文老师一定要“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8](p123)每个人都拥有先天的语感能力,但是语感技能则在深广度、审美度、灵敏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后天的语感技能训练则依赖于平时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语言实践。

(四)诵读之法

古人早就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阅读”的“读”也很重要,“读”是一种心、眼、耳、口并用的学习方式。在人们能够阅读之前,必须学会阅读。那么夏丏尊先生关于读法又有何见解呢?他认为只是简单的阅不够,应该该好好的读,要想领略一篇文章的气势余内涵,必须好好的念诵,而听一个人读书的腔调,就知道他的通于不通。他提倡用符号法来标注,这样读起来比较容易。所谓符号法,就是用日常所常用的符号,按照自己所习惯的方式来标注文章,比如用加标点来表示重音,用上升箭头表示语调上升。首先是一句话的重音,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不同的重音强调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再如升调和降调的作用,升调可以表示意义未完结的语句、号令或叫绝的语句、疑问句和惊愕的语句;而降调也表示四种意思,意义完结的句子、插入疑问词的语句、祈使句还有愤恨、感激、感叹的句子。除了重音、语调变化,还有读音强弱缓急的作用,语音强弱可以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感情变化,所以多用于议论文和诗歌的阅读,而缓急则是和时间的关系,运用缓急可以表现一种紧张或平和的心情,需要考虑到语句构造和感情两方面的因素。

三 结语

无疑夏丏尊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对于语文教育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他提出的阅读思想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尤其是关于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的观点,对现代的语文阅读教育具有积极地指导性意义。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有比较好的阅读指导思想。对于个人而言,夏丏尊先生使我们知道了个人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籍,怎样阅读书籍,这样有益于促进阅读型社会的形成。而对于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指导。语文教师应该以更加深刻的思想来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有所感并且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但是夏丏尊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可能过于理想化。在现代社会,学生们的学业是非常繁重的,因而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夏先生所提出的那么多书籍。再者,现代人的浮躁不安和各种诱惑也使得现在的人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书籍。因为我们需要的大多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并不需要向前人一样去一本本的翻书。然而这种做法虽然是一种捷径,却并不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方法,我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应该将夏丏尊先生关于阅读方面的思想作为一座高山,不断向上攀登。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大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79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