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671字
摘 要
:《十一种孤独》里选取的孤独者形象,是耶茨以朴实的风格与平稳的基调创作的,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特有的焦虑与失落感。作家冷眼看待孤独者们的不同命运,用‘无助’与‘无奈’贯穿始终,且作为他对人生“不做评论”的思考。本文将从人们“面对现实的态度”与“摆脱孤独的方法”等角度分类并剖析孤独者,从而寻求真正通往光明的方法,且为后人的生活提供借鉴。关键词:耶茨;个人情感体验;《十一种孤独》;孤独者类型
Abstract: The lonely images chosen from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are written by Richardn Yates in a simple and smooth style.These image show people’s inner anxixietly and frustration.Meanshile,they also reflect the particular time people live in.The writer looks at the different fates of the loners calmly,feeling so helpless through all the works.Actually,it can be regarded as his reflection towards life----Don’t comment on anything.In this article,I intend to classify and analyze the loners from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reality,the ways to escape from a life of loness and so on to find the ways to approach real happiness,which maybe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ter generations’ life.
Key words:
Yates;individual emotional experience;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the type of loners.
一、创作背景
(一)不幸遭遇的孤独情结
众所周知,作家创作的前提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与一定的写作功底。而耶茨主动去创作的原动力,正是源于他孤独与苦闷的个人情感。其实,耶茨的孤独情结早已生根:他幼年期父母离异,跟着姐姐和酗酒成性的母亲艰难度日。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童年情感的缺失对人一生的影响久而深远。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耶茨都处于无法被帮助的孤独境地之中。先是受海明威的影响,他想通过战争获得一席之地,可惜失败了。再是二战期间,耶茨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因为嗜酒成性与吸烟成瘾,他的病情加重。此外,于1959年,他与妻子离婚,且失去了两个女儿的监护权。这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与挫折,击垮了耶茨,他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抑郁焦虑与狂躁不安。于是,在具备了这一系列的情感经验与一定的写作功底之后,耶茨开始创作,借以抒发自身的无助与孤独。但他似乎并那么不走运,厄运总左右着他,他写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无情的拒绝。
耶茨首部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被批评界称为“纽约的《都柏林人》”。[3](p196)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的创作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德国柏林,而《十一种孤独》则是经历了二战后的美国纽约。较之,前者着重突出中下层人民生活的凄惨,而后者更多的表现是战争后人们的焦虑与孤独的状况。此外,耶茨终身颠沛流离且饱受疾病的折磨,因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都饱受饥饿、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他们无助、迷茫甚至绝望。耶茨写《十一种孤独》,毫不夸张地说,即:孤独的人写孤独的书。[1](p1)
(二)社会生活的孤独写实
二战后的美国平稳与动荡并存,是幻想破灭、全民愤怒与恐惧的年代。这具体体现在当时美国人的精神需求,即:寻求绝对的自由、纵欲和沉沦。“在这样一个精神错乱的世界里,似乎没人能判定得了怎样才算是个神志正常的人”,绝大数的作家们以这样的形式反讽当时的政治。[2](p12) 相比之下,离奇与怪诞成了二十世纪中期后的美国作家创作的主体格调与审美风格。如其作品中充斥着大量没有组织的情节,超现实、震惊的场面以及反常的行为等。
面对经济的大萧条与二战后美国的自我膨胀的现实,耶茨不喜用叛逆的态度来生活。他继承了海明威的朴实无华与菲茨杰拉德的通透感,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创作。“如果说雷蒙德·卡佛的作品是速写的话,那么理查德·耶茨的作品则是素描”。[3](p196)耶茨的写作基调平稳、语言朴实无华、刻画人物形象细致,多写平常生活中的普通悲伤。总之,他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精神脱节,创作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写实。如:《复活节游行》、《革命之路》以及《扰乱和平》等。
综述,耶茨的《十一种孤独》也是以这样的写作风格创作的,这其中无不饱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焦虑与失落感。然而,耶茨也因为自己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被同时代的作家称为:“作家中的作家”。此外,耶茨作品《十一种孤独》里的人物类型的选取,必然也是他精心截取并仔细素描的时代生活的典型。为此,我们有必要将这十一种孤独进行分类分析,从而更好地使读者们了解到耶茨笔下的这十一种孤独形象具体的社会历史意义。
(三)文学界的研究现状
耶茨背离了时代文坛的写作风格,他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并不是时代生活下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因此,他出版的书的实际销量很差。[4](p8)可以说,他遭受了历史不公正的待遇,是个被历史所遗忘的作家。
据了解,文学界对耶茨本人以及其作品的研究甚少。就中国而言,国内有关耶茨作家作品的研究性报道与期刊论文仅有寥寥几篇。这其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的,只有黄永明的《孤独的代价》和刘雪梅的《绝望的爱情 破碎的美国梦——浅析查理德·耶茨的lt;革命之路gt;》的这两篇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有关耶茨本人以及其创作风格的研究几乎为零。此外,国内有关耶茨作品《十一种孤独》中孤独者形象的研究,即:详尽地将这部小说中的十一种孤独以及孤独者们的剖析分类等研究,同样也是极其欠缺的。
于此,本文整理了耶茨的这十一种孤独的表现形式,继而把这些表现形式按照“孤独者们”生活的态度贯穿,最终归纳成四大类型的孤独者。即:畸形孤单、逃避自欺、软弱随众以及蚍蜉撼树的孤独者。其中,蚍蜉撼树的孤独者表现为:狂妄自大、挫败挣扎、一枕黄粱与选择搏斗。此外,被归纳的四大类型从侧面能较好的反映出不同种类的孤独者孤独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大类孤独的原因都能以“无助”、“无奈”来解释。综述,本篇是以“孤独者面对生活的态度”为标准分类;也可以说,“‘孤独的原因’:‘无助’、‘无奈’”是贯穿分类孤独者们的主线。
- 孤独者类型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作家眼里的孤独者形象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代作家拥有整体相似的写作素材与历史背景框架时,各自的写作风格与截选事物的种类或类型也会有所不一。以下,笔者将从人们“面对现实的态度”与“摆脱孤独的方法”等角度分类并剖析孤独者。
(一)畸形孤单的孤独者
置身于时代生活中的孤独者,感受到了了这份孤独,不喜与外界交流。他们习惯与世隔绝的生活,常处于被孤立、无法被理解或是没有办法述说自己的苦闷。而这份得不到排解的苦闷,最终还会将他们的人格逼得畸形化。他们的想法与行为总是那么极端,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一丝平衡与安全感。正如John Cacioppo所说,“孤独的人更倾向把压力理解为威胁而不是挑战,消极的请求器物或以感情的赞同方法来应答,而不是积极地适应并解决问题。”
表现为以下两点:
(1)极端畸形———转校生,文森特
来自纽约的转校生文森特,刚到新的学校,处于被其他同学孤立的状态。然而,文森特是个孤僻的孩子,他的举止极端,人格畸形病态。处在这样的状态里的文森特,感到十分孤独与无助。
被外在环境扭曲后的极端畸形,体现在文森特将心中的不快,都以肮脏形秽的形式表现出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气及抒发内心的愤恨。文森特两次画老师普赖斯小姐的裸体画的原因,竟然是老师的好心帮助。如:他演讲出了丑,因为自己吹牛将《杰凯尔博士和海德先生》说成了《南瓜灯博士和海德先生》。文森特的畸形人格还表现在:想以异样的方式让别人觉得惊奇,引起他人的关注,骗取他人的好感。如:文森特在厕所上画了老师的裸体画之后,和同学撒谎说老师用小尺打了他。恰巧,碰到了普赖斯小姐路过,她竟是微笑着和文森特问好的。他的谎话不攻自破。
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影响巨大。童年时期的文森特,长期处于“孤儿状态”。而人物文森特就像是耶茨他自己,缺乏父亲的疼爱与保护,自卑心理比较严重,性格也极为扭曲。而这种扭曲的性格极难改变,表现在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他甚至怨恨世界,感觉所有人都欺骗了他。这类人缺乏安全感,受不了外在环境的刺激,言行古怪。表现在:一方面,他们的性格暴躁且悲观,言行举止极端异常。另一方面,他们的神经敏感而又脆弱。隐藏在内心的无助感,是旁人没法理解与帮助的,是一种彻底的无助与绝望。他们妄想用低俗荒谬的言行震惊别人,从而骗取群体的好感与认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使得自己愈发陷入孤独。
(2)极端孤单———老教师,斯耐尔
极端孤单是指人的情感淡漠、思维机械,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活力与创造性。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逐渐干枯,渴求别人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却仍然摆脱不了这样陌生孤独的社会现实。古板的老教师:斯耐尔小姐,她就处于如此孤单无助的状态。然而,极端孤单的斯耐尔,借着外界给予的极少的情感支持,让自己内心获得一丝温暖。那微不足道的情感支持,能给予她精神上的巨大感动与继续生活下去的无穷动力。表现为两点:第一:她很无助,哪怕借用到外界一丝力量的支持,就完全不能自己;第二:她也极端孤单,这种情感上的支持所给予她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没有办法与其他人分享的。因此,以“与陌生人共乐”为题,包含着这两层意思。这里不仅有对斯耐尔这种极端的孤单的讽刺,也有对现实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愈加冷漠的无助与失望。
《与陌生人共乐》全篇以两个班的强烈对比贯穿始终,主要讲了两件事:一件是郊游,另外一件则是圣诞节的礼物。斯耐尔班与隔壁班有着鲜明对比,两个班级的班风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压抑刻板,后者则是朝气活泼。圣诞节那天,斯耐尔班没有圣诞晚会,仍在上课,默写单词。对比之下,旁边的班级乱成一团。在下课的最后五分钟,斯耐尔小姐发给每人一份小礼物:每人一块一模一样的橡皮。当学生们齐声感谢时,斯耐尔小姐激动到颤抖,似乎感觉很无助,过了好一会才慢慢平静下来。可见,极端孤单的斯耐尔,连这一丝丝快乐都没有办法承受的起。
以不苟言笑的老教师斯耐尔为代表的孤独者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端孤单且缺乏安全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薄。生活在极端孤单的陌生人世界里人们,内心孤独,无法释怀,一旦有了别人情感支撑,便立刻获得支点。因为他们极度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他们的快乐也是没有办法与别人分享的;因此,即便他们讨取了一时的情感支撑,却仍然摆脱不了孤独的困境。
- 逃避自欺的孤独者
同样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这类孤独者们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生活于焦虑之中,无力改变现状,倾向以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方式给自己缓压,希望能得到些许安慰。
(1)病痛与婚变———老病号,哈利
无论是病痛还是婚变,老病号哈利总能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曾有过四年衰竭记录的他,可能还要做手术。为求心理安慰,妻子麦拉好几次问他是否还痛,哈利说只要是正常姿势就一点也不痛了。其实,病痛与婚变对哈利身心摧残的程度,难以想象。耶茨深有体会,因为他也曾有过一段患病的历史与婚变的遭遇。与妻子离婚时,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他一个都没有争取到。以老病号哈利为代表的孤独者们,内心抑郁且萎靡不振。
此外,耶茨笔下的这类孤独者们,他们痛失了生活的乐趣,并且以漠然无聊的方式来搪塞自己空洞无比的内心世界。如:哈利只在乎自己报刊读物,对妻子探访时的寒暄漠不关心。哈利与其他病人一样,空虚无聊,他有时会用床头的羊毛线织毛衣或帽子。最后,待到探访结束时,远方漆黑寒冷的夜与奏响的欢乐歌声形成对比;妻拭去眼角的泪水,乘上了与情人约会的马车。显而易见,这群人在面对现实时,选择了逃避。他们蒙上自己的双眼,活在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平安国度,混沌过活,空虚无聊且孤独无助。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上患有病痛的人比健康的人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幻觉。于是,他们只爱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制造出一种假象继而自我安慰。
(2)平庸与无所作为———退伍军人,费隆
退伍军人费隆的种种不幸似乎告诉我们,平庸与无所作为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然而,平庸与无所作为这两颗麻痹人们神经的种子,害的人们没法施展自己才能,无法摆脱这令人不快的生活。
费隆曾是个布朗宁自动步枪手,退伍后,他在保险公司里当小职员。他的妻子患有窦性头痛,且瘦的皮包骨头,没有生育能力。某个周五的爵士夜,费隆对漂亮的女孩玛丽有意思,但没能得逞。此时,费隆的内心挤压了很多对现实不满的情绪。直到警察逮捕米切尔时,费隆终于将内心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发泄了出来,他疯狂地撕扯着米切尔。最终,他被逮捕了。
这不仅仅是退伍军人对于平庸苦闷生活的极度厌倦,更是焦虑时代里人性压抑、不满现状却又无所作为社会生活的写实。这些人将内心挤压已久的情感爆发出来,只为了获得暂时性的解脱。费隆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通过这样的自欺欺人的方式,发泄着对自己的生活的不满。平庸与无所作为的他,发泄完这些不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快活。然而,这种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获得安慰的孤独者们,没法就此永久式解脱。这类孤独者们于平庸的生活中,逐渐丧失信仰,不思进取甚至迷惘沉沦。
(三)软弱随众的孤独者
主流生活的不如人意,让这类孤独者们错以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出判断,从而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们内心软弱,惧怕群体的压力与威迫,只好选择随众逐流。结果,都是因为软弱,美好的爱情被孤独取代;成功被失败与孤独所取代。表现为如下两种类型软弱:
(1)毫无主见的软弱———待嫁女,格蕾丝
毫无主见的软弱者,表现在什么事都不能自己做决定。他们不够自信,觉得自己所做的决定都是错的。因为软弱,他们不去思考,不作判断,继而没有办法坚持自己。有时,他们的软弱甚至丧失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什么都不能自己拿主意,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给别人一种好欺负什么都不懂的感觉。因为不自信,他们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常常随众,即便遇到困境也不自救。渐渐地,他们对生活与理想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
《万事如意》里面的女主人公格蕾丝直到结婚那天,才意识到自己本不应该嫁给这个男人。故事描述了现实婚姻生活的窘迫与理想中浪漫爱情的差距,而女主人公格蕾丝毫无主见且充满幻想,原本可以言辞拒绝却不得不接受不如人意的婚姻生活。她的丈夫拉尔夫是个穷酸吝啬的小职员,住在某个偏远的脏乱差的地方。拉尔夫的眼里只有金钱,他的身上无不充满着现实主义的色彩。当拉尔夫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告诉格蕾丝,他的老板奖励给他五十块钱的时候,格蕾丝的语气里面是带有了一丝倦意的。很明显,待嫁女格蕾丝的不幸,归结于她自身软弱无能的性格。理想与现实的比照,在这里尤其的强烈与鲜明。因此,这群毫无主见的人,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软弱随众且自怨自艾。最终,他们将会走向孤独。
(2)极度依赖的软弱———钢琴手,席德;卡森的好朋友,肯
“极度依赖”是指极度的依赖他人。极度依赖的软弱,指的是由于内心软弱对他人产生极大的依赖感。表现有:其一,他们自我否定,打心底觉得自己不行,不去坚持的原则。如:《绝佳爵士钢琴》里的钢琴手席德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为拉斯维加斯夜总会的老板演奏。肯喜欢跟在卡森的后面,老是一副胖嘟嘟笑呵呵的样子。不管什么时候,他们总是先急着找个能让他们信赖的朋友或靠山,以便日后依靠他们过活。
其二,他们的依赖感来源于自卑与懦弱的性格。而这种自卑与懦弱,则可能来源于他们身体异于常人的地方以及家庭环境或者社会压力的影响。而依赖的本身就是一种苦不堪言的孤独,因此,正如耶茨所写:“肯的脸上向别人展示了自己的一生:困惑,脆弱,极度依赖,尽力微笑,那表情仿佛在说请别抛下我。”另外,钢琴手席德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做,因为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由此可见,性格决定命运。这群人的孤独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前提是他们能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以及做到坚持自己。
(四)蚍蜉撼树的孤独者
“蚍蜉撼树”的孤独者们,他们势单力薄,与强大旺盛的资产者实力悬殊。然而,他们却妄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此举犹如蚍蜉撼大树、螳臂当车可笑之极。这群人并不随大流、无主见,软弱无能;相反,他们有主见,坚守原则、性格坚毅。虽然这两种命运都是走向孤独,但“蚍蜉撼树”的孤独者们却是以“理想幻灭”的方式走向孤独。
原因是缺乏对于现实社会的客观认识。
这类孤独者们,他们明明按照自己的原则努力生活;可悲的是,因势单力薄,同样也陷身于这历史孤独的沼泽之中且命运悲惨。
(1)郁郁不得志———军官,瑞斯
“郁郁不得志”是指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出处:《快心编》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郁郁不得志的。”例如,《乔迪撞大运》里的正规样板军军官瑞斯,一位严肃刻板且沉默少言,让人讨厌却又令人同情的步兵排长,他在军风低迷年代里郁郁不得志。他在军队中郁郁不得志的原因有:一、不会说话,和上级的关系处理不当;二、不会做事,做事不够圆滑过于死板;三、锋芒毕露。对比之下,替补上的鲁比军官是个老好人,竟然让士兵们舒服地觉得自己不像个军人,军队的秩序也将被普遍的紊乱所同化。
以瑞斯为代表的孤独者们,他们按守本分,克己奉公,想要通过一个人的努力改变社会的风气。然而,他们不曾预测到有一股无法掌控的力量,让他们的理想都化为乌有。因此,这群人没法靠自己个人的努力,重新整顿时局。直到后来,他们才意识到社会格局的政治偏向,早已决定了他们最终成败的命运。受当时社会时局政治的影响,他们从一开始的失望到绝望最后转向孤独。
(2)挫败挣扎———失败者,沃尔特
“自我挫败感”是指当人们准备做某件事情前,被自己设想出了很多即将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吓到,认为失败在等着自己,于是刻意回避或躲开。他们缺乏安全感,对于可能遇到的生活中的困难,感到十分焦虑和恐惧。然而,“顺其自然、体面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幸的事实,做一个体面的失败者,”已经成为了《自讨苦吃》里的男主人公沃尔特的一种生活风格。自讨苦吃、恐惧失败的他,站在奔溃的边缘,患有慢性强迫失败症。
“挫败挣扎”,就是习惯性挫败与强撑挣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一切行为都具有其一定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得以实现时,人就会体验快乐和幸福。相反,一旦目的没有达到,他们就会失落、焦虑、自卑、抑郁。当他们没有能力继续前行时,便开始对美好生活的失去信心,感到迷惘甚至孤独绝望。
(3)一枕黄粱———出租车司机,伯尼;肺结核病人,麦金泰尔
一枕黄粱,原来是指人生虚幻,后来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枕黄粱的孤独者们以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光明。他们执意编织美好的梦想,用以点燃前行的火把。这类孤独者们并非无所作为,也不是自欺欺人,他们有所行动。他们失败的原因是,没能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此,这类人无奈于残酷的现实,只好祝福与期盼。
1、以破产来告终———出租车司机伯尼
如《建筑工人》(1961年写1948年)。明星演员是出租车司机伯尼的小学同学,他想想把伯尼的形象搬上荧屏。紧接着,伯尼以廉价的工资聘用了“我”———一个自由撰稿人。伯尼要求我像“建筑工人”般,用笔塑造出他的伟大感人的形象,从而帮助他们建筑名利、金钱与自由之楼。原本是想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改变现实中的糟糕现状的人们,没想到竟以破产而失败告终。此外,破产对他们的打击也是极具有毁灭性的,在他们的身上集聚了悲喜剧的色彩。他们的计划全都失败了:伯尼的妻子病危了;儿童心理学家科罗夫博士被家长们口诛笔伐;明星威廉·曼莱也死了。这也表明真正的光明,并不能通过超现实虚幻的编造抵达。很明显,这条道路上埋葬着无数人的心血,它并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也许,只有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才能使得他们摆脱窘迫的生活处境,另外还要靠点运气。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671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