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研究

 2023-12-21 08:36:07

论文总字数:8162字

摘 要

朱自清的阅读教学是以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为前提,借助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训练和文化训练,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提倡经典阅读、阅读方法的强调三个方面对朱自清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进行阐述和论证,并进一步讨论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字: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阅读基础能力、经典阅读、阅读方法

Abstract: Zhu Ziqing"s reading teaching is to read the basis of ability training is a premis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ry works with, to "read" the language training and cultural training, training students" national spirit,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about.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rom the basis of reading ability training,advocated the classic reading, reading method emphasizes three aspects of Zhu Ziqing"s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ought of exposition and argumentation, and further discuss Zhu Ziqing"s reading teaching idea in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 Zhu ziqing; Reading teaching thought; Reading ability; Classics reading; Reading method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它没有彻底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它没有完全改变封建主义及其他落后势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但同时,这个时期也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革命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春风。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历史阶段,传统的语文教育已经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新的语文教育的发展道路尚未清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关心中国语文教育且潜心研究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有见地的著作,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朱自清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在当时,朱自清先生就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这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理论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1](P19)即:语文教育的目的一面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掌握基本的文言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和发展学生的心灵;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但总的来说,朱自清认为“国文的讲授原重在指示读书与思想的方法,养成读书与思想的习惯”[1](P379),这就是朱自清先生认为的阅读教学,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思想是朱自清整个语文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有三大任务:训练学生的阅读基础能力,促使学生了解古今文化,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范本。其中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是指教会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文字,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促使学生了解古今文化是指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供写作的范本是指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功底和水平。总之,朱自清的阅读教学是以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为基础,通过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借助各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提倡经典阅读、阅读方法的强调三个方面对朱自清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进行阐述和论证。

  1. 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

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基本的字词和句组成的,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基本的字词,要想顺畅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知识。除了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同样我们还要了解一定的文章分析的技巧,比如:段落、主旨、句式等文章结构知识以及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而才能够读懂文章的深层含义。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呢?朱自清做了如下阐述。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带领学生深入细致的学习字词句等基本的语文知识。朱自清认为教师的讲解非常重要,“学生们课外阅读,能以了解大意,还是靠多年的讲读教育……讲读还是基本。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画,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果。”[2](P5)针对学生不重视教师在课堂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课外阅读又只求了解文章大意的现状,朱自清提出了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的观点。他说,“‘读书不求甚解’一句话,照字面讲,最易误人,尤其是青年学生。”[1](P411)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字面意思是爱好读书,但不想深入钻研。其实陶渊明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在强调对于文章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领会文中的精神内涵即可。如果我们不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连一些基本的字词都不理解,那又何谈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涵呢。再者,陶渊明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诗人,他提出“不求甚解”只是想表达一种洒脱自然的一种心境,作为青年学生却想要学习陶渊明的这种做法自然是有害无益的。最后得出结论:“不求甚解那份能力正是经过分章析句的学习过程而得到的,必须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学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境界;没有经过一番文字分析的训练,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1](P29)因此,“在国文教学,教师准备时,必须字字查清楚、弄明白。学生呢,在学习时也必须字字求了解。”[1](P39)

其次,重点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挖掘文字背后的意义。朱自清认为:“了解得从分析意义下手,因为意义是复杂的。”[2](P59)对于文章的阅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大部分文章决不仅仅是向我们传达字面意思,更多的表达一种更深层的意义。因此,这就要要求我们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培养文章分析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文章分析能力的培养。朱自清曾以诗歌为例,阐述了分析能力对于欣赏诗歌的重要性。“诗是精粹的语言。因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许多人觉得诗难懂,便是如此。但诗究竟是‘语言’,并没有真的神秘;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是可以分析的;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散文如此,诗也如此。”[3](P191)语文课就是通过这种分析能力的培养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基础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提升文学修养的。

最后,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发展。朱自清认为:“要使一般中学生能够了解普通的古文和古书,以及白话文学作品,现在的国文训练,特别是中学时代的,实在嫌不充分。”[2](P37)学生自主的训练在当时国文教学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他曾反复强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讨论、多练习。其实,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尤其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本来就是学生体验和感知的结果,如果学生的自主训练不够的话,是很难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的。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仅是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应该就像导游一样,带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慢慢地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景,只有学生深入其中,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发展。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分析讲解文章,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训练。那么,教师在不经意间就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起了一道“阻隔”,这对学生阅读、学习文本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带领学生一同走进语文,共同感受语文的魅力。

  1. 提倡经典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语文越来越重视白话文的教育,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却渐渐地淡出语文教育的视野,更有些激进的人士公然反对文言文和经典文化的教学。 但是朱自清认为,在当时新旧文化、中外文化等各个思潮猛烈冲撞的年代,我们应该加强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决不能丢掉对经典文化的阅读和学习,尤其是青年学生,需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鉴赏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朱自清看来,语文是一门具有语文性和文化性的综合性学科。让学生具有“语文性”即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它的“文化性”同样重要。其实,朱自清所提出的“语文性”和“文化性”和我们今天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4](P1)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本章所讨论的经典阅读就是朱自清先生认为的文化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因此,“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5](P69)为此,朱自清专门书写了《经典常谈》这本著作。

朱自清为了实践自己不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主张和普及我国古代文化,朱自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用流畅生动的语言编写的《经典常谈》这样一本著作,为当时和现在的文言文的学习提供了经典的范本。考虑到当时中学生和非文史专业的大学生文言知识相对薄弱,直接接触我国古代经典会有很多困难,此书就基于此现状编写而成。全书共十三篇,融文学、历史、哲学于一炉,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对《说文解字》、周易、战国策、史记、春秋三传、四书五经等若干种古书和古文体做了精彩的讲解和分析。

在《经典常谈·序》中,朱自清开门见山地阐明了进行经典阅读的实质和必要性:“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5](P79)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大多集中在经典当中,适当的经典阅读正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收到语文训练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训练。

《经典常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介绍,一直影响深远,是经典文化训练的完美范本,本书的创作也很有特色的。第一、在叙述上,脉络清晰。朱自清就像一位导游对读者介绍每一部经典,先叙述它的源头、发展与特点,使读者产生去了解经典的欲望,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阐述。如对《说文解字》的介绍:先从仓颉造字的传说说起,进而阐述文字的发展过程,再论述秦始皇统一文字,最后讲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的“六书”。整篇介绍自然流畅、条理清晰,使读者对《说文解字》有了总体上的了解。第二、在叙述上旁征博引。对于经典的介绍,为了有说服力,且让读者有兴趣和新鲜感,本书还结合很多事实进行论证。如《诗经第四》:“‘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之处是所点的诗句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做政治的暗示。”[5](P31)做了以上论述后,接着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例子来加以论证,这样使读者对古代的“诗言志”有个全面而透彻的理解。第三、语言很有特色。朱自清用谈话式的语言,撰写了这部既有学术性又有通俗化的著作。在读这部书时就像是聆听一个智者把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朱自清基本上每篇都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且善于运用从身边的事说起,使读者有一种亲近感。《经典常谈》并不因为在介绍经典,而显得枯燥乏味,相反,整部书给人一种轻松自然、幽默亲切之感。这种散文创作中的谈话式语言风格减少了学术著作的书卷气,曾添了生活味。

古代经典蕴含着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是开启我国古代文明金库的钥匙,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有义务认真阅读学习经典,并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文言文阅读,在当今学生看来都是枯燥无味的,怎么改善如今这个现状,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从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我们也能获得一定的经验和启示。首先,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要脉络清晰,可以先适当的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其次,我们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善于结合身边的故事来进行教学,进而是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主旨。《经典常谈》对于我们进行一定的经典训练有直接的帮助,认真研读它,也同样可以让我们对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汲取其中有用的东西,古为今用,对我们当前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阅读方法的强调

朱自清认为阅读教学有三大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基础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字词的基本知识;二是促使学生了解古今文化,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三是提供写作的范本,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功底和水平。要完成这三大任务都是通过“读”这个教学方法来完成,“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意它。”[2](P89)它应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下面,我们将从“朗读”和“诵读”两方面来阐述朱自清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1. 朗读

朱自清曾说过:“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2](P53)朗读是对课文内容和课文情感最直接的感知,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不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培养语感。朱自清基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而注重朗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逐渐兴起,但是其中参杂着很多西方化的词汇和语法形式,这导致白话文不能完全上口,白话和白话文还是两家子。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就是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多念白话文,经过反复的训练,形成习惯,白话文也就很容易上口,文学语言也相应地成长起来,白话和白话文自然就合为一体了。

对于朗读训练,朱自清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在读的时候,要“注重清楚”。字音清楚地朗读课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基础,在此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普通话训练。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备朗读的硬功底。只有老师经常进行朗读示范,学生才能从中更好地学习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语感。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首推朗读训练,并且是在教师范读引领下的朗读,用感情浓烈、声情并茂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文水平。

  1. 诵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对于文章内容的领悟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朱自清看来:“中学生对于‘读’的功夫是太差了······你能否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呢?这需要训练,需要用心,慢慢的去揣摩古人的心怀,然后才发现其中的奥蕴······然后只要多读它几遍,多体会一下,了解的程度就不同;所以‘读’的功夫,我是以为非常重要的。”[1](P411)诵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首先,诵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其次,通过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化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最后,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写作技术和口语能力的进步,它有助于理顺学生的写作思路和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推动“文学的国语”和“国语的文学”形成。

那么,怎样进行诵读教学呢?朱自清认为:“诵读只是诵读,看着书自己读,看着书听人家读,只要做过预习的工夫,当场读得又得法,就可以了解的,用不着再有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6](P99)他把诵读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吟”,对于古诗词,朱自清主张“吟”。“古文和旧诗、词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2](P57)因此,为了真正透彻地了解文言文,欣赏文言文,要学会“吟”。第二类是“读”,对于应有的文言文和白话诗文,朱自清主张用“读”。并对“读”提出要求:“读注重意义,注重清楚,要如朱子所谓‘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不管文言、白话,都用差不多的强调。这里面也有抑扬顿挫,也有口气,但不显著;每字都该给予相当分量,不宜滑过去。整个的效果是郑重,是平静。”[2](P119)第三类是“说”,对于用口语写成的作品,朱自清主张用“说”的方法。比如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适合用“说”的方法来诵读。诵读教学在当今语文课堂依然很重要,对于一些不同的课文我们也要选择不同的诵读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来体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

朱自清关于“读”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在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关于“读”的方法除了“朗读”和“诵读”,他还提出了精读、略读、讲读、熟读、默读等方法。为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提供方法和指引了方向。关于“读”的教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第一,“读”的教育思想是朱自清先生阅读教学思想中最为独特的部分,他把“读”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样的教学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和借鉴,尤其是在当今语文教学“重写轻读”的大环境下。第二,朱自清先生提出了朗读、诵读、精读、略读等读书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第三,朱自清先生关于“读”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也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读”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以阅读基础能力的训练为前提,以“经典阅读”为主要途径,把“读”作为最适用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构成了朱自清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学习研究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无疑是对我们当今语文教育改革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外国的影响”与现代的分野》,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16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