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体,还是事实文体?——试析议论文写作的文体选择问题

 2023-12-21 08:36:17

论文总字数:7954字

摘 要

作文教学选择“教学文体”带来了许多问题。就议论文写来说,存在文体不明、说理不强、论题不具备争议性、论点论据缺乏逻辑联系等弊端。要改变这种状况,议论文写作必须向“事实文体”转型,通过写时评、影评等“事实文体”来训练议论类文章写作。

关键词:写作教学,教学文体,事实文体,议论文

Abstract:Teaching composi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choice of /teaching style/ brings a lot of problems. In term of argumentative writing in middle school, there exists many problems such as wrong style、the thesis does not have the strong argument and the topic lack of logic with argument. If you were want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 the argument writing have changed the style to /actual writing/ ,in order to training students writing the editorial and film review. Here I will from the argument writing under /teaching style/ and argumentative writing under /actual style/ two aspects to discuss the middle school choice in argumentative writing.

Key words:The teaching style; The teaching style; The argumentative style; The argumentative

一、“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写作

“教学文体”指为了写作教学的需要,把文章按照主要的表达方式与目的划分出来的诸如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文体。划分的目的是供学生在特定的学校语文场景中学习写作所用。它是语文教学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是对文体的一种人为的逻辑分类。生活中并不存在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1]

它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1935年至1938年,叶圣陶和夏丏尊编写初中国文科教学《国文百八课》时,在第五课的“文话”中,对文章进行了分类。他们将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自己不想说的话,即记叙文;另外一类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即论说文。写记叙文的目的是把事物的形状或者变化写出来传给大家看;写论说文是作者对于事物的评论或对于事理的说明,并且附带说述自己意见。将它们再细分,即从两种里把“记”和“叙”、“说”和“论”分开,就形成四种:

(1)记述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

(2)叙述文—叙事物的变化过程。

(3)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

(4)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2](39)

这样的划分,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渐渐形成三大教学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写作教学就从真实文体的教学演变为教学文体的教学。而这给写作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议论文教学也不例外。具体说,有下列一些问题。

首先,文体不明

文体不明指:写作时议论文文体特征不明显。就是在当今中学生议论文中,看不到具有争议性的论题,说理性不强,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首先要论点明确,议论文是要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所以论点必须明确。其次议论文要结构严谨,论点和论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联系,再次议论文要见解独到,说理透彻。只有具备了这些文体特征才称得上是议论文。孙绍振先生在批评当前中学生议论文存在的缺点时指出:“不管多么有才华的文章,都暴露出一个弱点,那就是耽于抒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孙绍振先生强调议论文写作,必须“寻找黑天鹅”——即思想深刻,见解独特。你要表达的见解,是你文章的灵魂,如果见解平庸,你的文章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实际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教会学生什么是议论文,才会使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造成一种文体不明,在议论文中出现大量抒情、记叙的成分。

在写议论文之前应该设定被说服的对象,具有说服性才是真正的议论文,但是在如今中学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更多的只是在“自圆其说”,根本不具有说服性。这样课堂上教授的写作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写议论文。

其次,论点不证自明,缺乏争议性

议论文又称“说理文”,议论文应该具有说服性,既然要说服潜在的“读者”,可见议论文的论题就必须具有争议性,即:作者从材料中提炼的观点,并不是为全部人所接受,所以议论文写作就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只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就此完成一篇议论文,有的观点明摆是不证自明的,例如:请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写一篇议论文,像这类论点,论点本来就具有社会普遍接受性,也就是社会中多数人是同意此论点的,就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在写一篇议论文再次证明它的正确性甚至是真理性。这种现象在现如今的“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写作中屡见不鲜,缺乏争议性的论点,却成为“教学文体”下议论文的写作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三,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严密逻辑性

当今议论文教学的主流是通过教学生搜寻新颖典型的事例和权威的话语,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证明论点,但是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在中学写作中是缺乏训练的。也就是说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一种由因到果以及由果到因的一种直接证明,多数采用的是指证(名人名言)、例证(正反面举例论证)来进行一种间接证明。在实际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只会举例,不会证明。然而优秀的议论文不仅需要一种驳论,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将论点与论据之间建立一种因果关系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但如今“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学生只会盲目地用名人事例或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来取代一种直接性的推理论证。

第四,议论文中缺乏理性思维、理性认识

拥有一种理性认识必须首先具有一种理性的精神。在国外议论文教学中十分关注理性精神。德国的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能以说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能表达反驳性的论据”并能有效地用于议论。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要求有:“预想读者可能出现的误解、偏见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论述”。[3]“运用说理的方式”可见国外母语教学在议论文写作中对理性思维的要求。

由于在“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写作并不强调一种理性思维的运用,所以就造成在作文中感性认识超过了理性认识。往往采用一种自认为有说服力的例子就盲目坚信它论证的绝对性,并且归纳法滥用也是当前“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明显的弊端之一。议论文写作基本格式逐渐演变为“观点 事例”,在观点和事例之间也经不起一种理性推敲。列宁曾在《哲学笔计》说:“罗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没有理性思维作为议论文的依托变会使议论文走向一种抒情性、感性,这种抒情性议论文在“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并不少见,有的老师甚至把它当做范文拿来让学生学习和模仿,这种缺乏理性认识的议论文也只能是一堆优美辞藻堆砌出的文章,不是真正的议论文。

“教学文体”下议论文的写作有这么严重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需要改革,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来训练真正的议论文。而现如今的议论文写作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不会写议论文是“教学文体”下议论文最大的弊端。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教师要在内容上更多的涉及社会或者生活中新颖的观点以及热点现象作为议论文的论题,这样的论题学生更感兴趣,使得学生不在被动的写议论文。采取“教学文体”教学,给议论文写作带来这么严重的问题,如果放弃“教学文体”、采取“事实文体”进行相关教学,这些问题就会消失。

二、“事实文体”下的议论文写作

(一)“事实文体”:又称真实文体,从生产过程来看,它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并被普遍遵从或者恪守的格局;从文章成品来看,则是文章内在性质的外化形态或者类型。这些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模式、格局的外化形态,为“事实文体”。它包含了社会写作实践中人们用到的一切文章体裁,它包括各种实用文及文学体裁,如计划、报告、小说、诗歌等。[1]

(二)想要了解“事实文体”下的议论文写作首先我们应该确切的明白什么是议论文,詹姆士.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James A.Reinking amp; Andrew W.Hart)的定义是比较完整的:

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论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 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

该定义涵盖了议论文写作的四个要素:

第一,目的: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

第二,论题:既然是说服,议论文的论题一般取自有争议的话题,这些话题隐含着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议论之所以可能,就因为彼此有冲突。

第三,证据:议论文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证据之上。

第四,逻辑:议论文必须有坚实的逻辑基础。[1]

由此定义我们可见议论文首先应该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这也就是詹姆士为议论文下定义的第一条:议论文的目的就是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者采取行动,所以议论文具有理论性,议论文也称:说理文。在议论文写作中,文章要强调讲道理,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就应该是理性思考占据主导来建构文章主体,这样的文章才有高于感性认识的高度而具有说服性。

具有说服性可见议论文论题具有争议性,如果不具有争议性,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道理就不必要来说服他人。在实际议论文写作中,我们要采取社会中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或者议题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论题,王栋生先生认为:“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需要我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中生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社会的重大主题,但更要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4]只有让社会作为写作的背景环境,取材社会现实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意识的第一步,社会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现象同样可作为议论文的论题。纵观当今实际写作教学中,议论文的写作话题往往是不具有争议性,例如在作文课上老师出的题目是“说勤”来写议论文,这样的议论话题不具有争议性,学生如何写议论文来论说道理?在实际写作中,议论文的写作更多都是已经被前人所承认或者论证的道理再拿来论证,只要自圆其说就是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在话题上就失去了争议性。

议论文证据来证明论点,而这个证据必须是可靠的。在处理论据时,实际写作中的议论文,常常被学生用举例论证来代替。在具体中往往采取正面论证举例和反面论证举例,在正面论证总喜欢援引司马迁、陈景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事例,反面论证,必津津乐道于方仲永的幼年、牛顿的晚年。在说理的时候,常常欲说还休,顾左右而言他!轻则用例古板,重则不能用而用之,以致材料不能为论点服务,说不出或干脆不说道理,而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5]议论文写作不仅要用证据来证明它的道理,在证明时要遵循逻辑性,遵循思维的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理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在论述过程中,要用逻辑思维的工具,以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类、分析、概括、综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6]

“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写作早已丢弃了论题的争议性,同时“教学文体”下的议论文写作并未培养学生具有论辩的思维或者说理的能力,也就更不能培养出王栋生先生所说的公民意识了。中学议论文写作改革,要从现如今的“教学文体”中挣脱出来,走向一种社会需要的为社会服务的“事实文体”。

(三)“事实文体”下议论文写作展望

1突出论文写作的目的性:说服人

议论文写作需要以理服人,但以理服人并不是论点必须具有绝对正确性,如果论点已经是具有社会普遍认同性,那么何来论证这一说呢。那议论文的说服性何谈,首先议论文定义就告诉我们议论文的论题需要具有争议性,这个争议性就是一部分人同意此观点,而另一部分人是不同意或者是对此没有什么看法,在面对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写议论文时,就需要说服他人接受你的论点,在提出论点时,你的论据要为论点服务,论点和论据之间要有绝对的逻辑性,而不是简单的例子堆砌来解释你的论点。

2议论文写作话题要具有争议性和社会性

在实际的议论文写作中,议论文重在议论和说理,所以议论文的话题选择应该具有争议性能够体现社会性,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更能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和思维的多样性,对于一个问题尽可能多角度去思考,才能认识更全面、更透彻。如:“小悦悦事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受害人本人小悦悦看,受害者能否得到及时救助,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安危;从小悦悦的父母看,监护小孩子,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十六个旁观者看,救助他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从社会角度看,当下的社会为什么人们不敢做好人,为什么不敢去救助他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样从多角度去认识就会形成对“小悦悦事件”的全面认识。[6]

3议论文写作要重在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

议论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放在“如何论证”上,放在通过论证的展开完善论点的过程上,不应该放在对“论点”定于一尊的非讨论上。论点具有讨论性才是议论文的核心本质,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形成逻辑性,并且多一些哲学思维在其中,而不是简单的举例反复论证。

请看这样一个议论文片段:

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数额不大之时,多少人轻易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未救学生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如果学生仅仅写作这里就只是罗列现象,看着气势足,实则没有说服力)可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给82岁?有谁规定,自愿捐款,数额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教师不能怯弱害怕死亡,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这段文字包含了几种哲学思想:对立统一、相对和绝对、现象和本质。)我们羡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爱也未为不可;我们尊敬慈善大义,可是捐款也该以自愿为前提;我们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耻。(运用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关系进行推理)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不”,但请不要轻易地说“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我,你再冷静想一想,再决定,是“可以”,还是“不”。[6]

在“事实文体”下议论写作中应该多一些哲学思维在其中,使得论点和论据之间更有逻辑性,想要议论文具有说服性,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全面的分析论证使作文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思想性,更好地说服预设的读者。

(四)事实议论文文体教学设计方案

1“事实文体”下议论文文体包括:新闻评论、电影评论、学术论文、读后感等文体。

以新闻评论(社会评论)为例:

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 国际评论。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2最近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深圳世界之窗展开西红柿大战来吸引游客,就此做法写出你的评论。

(1)采用多角度来启发学生,训练学生的多项思维来思考问题(在启发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全班进行讨论,有想法的同学发言,这样可以使没有思路的学生受到一定启发,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给于点评和补充。)

这则材料可从一下角度分析:

从主办方角度看此次“西红柿大战”是一种营销手段,是为了在五一假期中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在景区激烈的竞争下,采取非常规的方法也是一种创新。从游客角度看,在轻松的假期能够看到外国风情的“西红柿大战”也是大饱眼福,能够为假期增添快乐。从社会来看,“西红柿大战”,最吸引人的是西红柿,对于我国贫穷地区,蔬菜仍然是奢侈的,所以“西红柿大战”不免带上浪费的帽子。

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和训练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新闻评论尤其是社会评论由于其时事性而更能引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出学生这种写作的激情。(在讨论论点环节时,鼓励学生置身不同角色来看待事件,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评论,这样才能训练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对待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可以不盲目的持反对或者赞同的观点。)

(2)在确立论点之后,强调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性,在论证过程方法采用一种直接证明为主,因为社会性的评论文章具有时效性,多结合现下的实际论证更具有说服性,而不是继续照搬名人名言、举例等。在论证过程中采用哲学思维来进行逻辑的论证,可运用对立统一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现象和本质原理来论证作文。在语言上,社会评论遣词可庄重也可诙谐幽默,同时也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成语、俗语、惯用语等,将书面语和口头语结合起来,自然之中不失庄重妥帖。

(3)教师在评价学生社会性的评论时,首先看学生提炼的话题是否具有争议性,是否考虑到问题的多面性。文章是否已经瞄准了预设的读者,文章是否是为预设读者量身打造的。在论证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演绎推理,推理是否可靠。在类比推理中,例子是否完全支持论点。在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来评价学生的文章,而不应该介入主观情感。

社会评论形式的作文与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差异,但它所具有的独特和鲜明的个性是目前“教学文体”下议论文所欠缺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会写议论文,就应该在老路上另辟新路来为议论文带来新的生机,从“事实文体”角度选择议论文无疑是解决当前“教学文体”下议论文问题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一版: 100页.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95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