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8105字
摘 要
白先勇策划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上演离不开剧本的改编。改编本对原著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对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旁枝末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主要突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主线。并将传统文学艺术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在保留原著经典的同时,使原著的内涵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力。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白先勇;青春版;改编
Abstract:The young version Kun Opera “The Peony Pavilion” planned by Pai Hsien-yung enjoys a successful performance, which could hardly be seperated with the adaptation of the script.The adaptation highlights the love story between Du Liniang and Liu Mengmei through reasonable adjustments to the structure of original work, as well as severe cuts on plots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theme.The adaptation engages in an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ture classics. Tang Xianzu’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caters to the aesthetic demands of modern audience through adaptation and new vitality is given to it when it is preserved.
Key words:Tang xianzu ;The peony pavilion; Pai Hsien-yung;The young version;Adaptation
汤显祖,字义仍,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的戏剧家,著有“临川四梦”等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牡丹亭》。《牡丹亭》讲述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幽居深闺的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在春日游园梦到一位书生柳梦梅之后,相思成疾,抑郁而亡。后来因缘巧合,柳梦梅来到她的香冢,她以鬼魂之身与之相见,最终还魂复生,二人成婚并与父母团圆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传奇动人的爱情故事使《牡丹亭》一时之间传遍大街小巷。
《牡丹亭》以昆曲的形式,在舞台上传唱了数百年之久。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兴文化产物的出现,昆曲和中国所有的戏曲艺术一样日渐颓靡。2004年,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对《牡丹亭》原著进行了改编并在台北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在世界各地演出200场,创下了近年来昆曲演出史的新记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一出戏剧的成功,离不开剧本。由白先勇、华玮、张淑香、辛意云组成的编剧小组(以下简称白先勇等)秉承汤显祖原本中情理的冲突和人性的解放这一思想观念,在保留原著经典的同时,对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旁枝末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突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主线,又以战乱为副线。此外,还增强了原著的表演性与戏剧性,使全剧充满舞台张力。以下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变化来探讨青春版《牡丹亭》剧本的改编艺术。
一、结构的化繁为简
(一)出目的删减与合并
汤显祖《牡丹亭》原著共55出,另附作者题词,篇幅大概有十万字。而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与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没有多大关联的。例如原著第四出《腐叹》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陈最良。第五出《延师》主要描写杜丽娘拜陈为师的场景。第六出《怅眺》更是毫无情节可言。这些戏对主题并没有帮助,只会使故事繁复冗长。于是白先勇等人将这些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旁枝末节整出删除,使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主线更为清晰。
除了完整删去的之外,还有一些出目被合并,这主要是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节奏更为明快。如《旁疑》、《欢挠》和《冥誓》这三出。原著《旁疑》的主要内容是石道姑听到柳梦梅房间里有女人的声音于是质问小尼姑;接着《欢挠》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幽会时石道姑突然闯入;《冥誓》则是讲二人的冥誓。本是一件事的起因、过程、结果,原著用了三出戏才讲完,中间还隔了一出与之毫无联系的《缮备》,不免显得冗长拖沓,考验观众的耐心。于是青春版将《旁疑》和《欢挠》的内容合并到《冥誓》中,用一出戏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一气讲完。开头便是石道姑的独白:
……这几夜来秀才房里,唧唧哝哝,有女人声音。想是哪个小道姑受不住了,瞒 着我去看那秀才,秀才就逆来顺受了?哎呀!这个是使不得的。让我今夜查个水落石出。[1](p206)
石道姑夜里听到柳梦梅房里有女人的声音,怀疑是哪个小道姑,决定半夜去一探究竟。于是在柳梦梅与杜丽娘幽会时,石道姑突然闯入。这一戏剧冲突,制造了颇为紧张的气氛,让观众不禁为杜丽娘和柳梦梅捏了一把汗。所幸的是杜丽娘站在美人图前面,假装是画中的人躲了过去。一场有惊无险之后,两人不想再如此偷偷摸摸、担惊受怕。于是杜丽娘向柳梦梅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二人的冥誓水到渠成。
原著《拾画》这一出,柳梦梅捡到画像捧回梅花观之后,故事就戛然而止了。接下来的一出是《忆女》,再之后的《玩真》才讲柳梦梅拾到画之后的情况。而《拾画》这一出本是与杜丽娘“女寻梦”相对应的“男寻梦”,再加上青春版把它放在中本休息的前一出,要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它必定是一场重头戏。于是青春版将《玩真》合并到《拾画》之中,拾画这一情节就充实了。柳梦梅在太湖石边捡到了一幅画,并且画中的人就是自己梦中的人。事情自然不会就此结束了,他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接下来的这一段对柳梦梅描写可谓绘声绘色:
哈哈!看这美人,这双俊俏的眼睛,只管顾盼着小生。待我走到这边,他又看着小生,待我走到那边,咦,哈哈哈!他又看着小生……
小娘子这里有风,请到那边去坐。小娘子是客,自然小娘子先请,小生么随后同行。如此小娘子请哪,请哪,请哪请哪,哈哈哈!
……[1](p189)
这段语言描写十分传神,使柳梦梅假装自己与杜丽娘的对话时的神情举止跃然眼前。这一大段的独角戏,将巾生的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原本枯燥无味的拾画情节增加了不少趣味,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删减后剩下的出目在结构上十分清晰: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把它们分为上中下三本。上本包括标目、《训女》、《闺塾》、《惊梦》、《言怀》、《寻梦》、《虏谍》、《写真》、《道观》、《离魂》;中本包括引子、《冥判》、《旅寄》、《忆女》、《拾画》、《魂游》、《幽媾》、《淮警》、《冥誓》、《回生》;下本包括《婚走》、《移镇》、《如杭》、《折寇》、《遇母》、《淮泊》、《索元》、《硬拷》、《圆驾》。[3](p129)
(二)场次的调换
青春版《牡丹亭》在结构上除了删减、合并了一些出目,各出的顺序还有一些调换。具体有《言怀》、《写真》和《虏谍》、《旅寄》和《冥判》、《拾画》和《忆女》、《如杭》和《移镇》。
原著中是先《写真》再《虏谍》,青春版中则是先《虏谍》再《写真》。之所以要调换这两出的顺序,是因为青春版中上一出是《寻梦》,主角是杜丽娘。如果按原来的顺序,接下来一出是《写真》,主角还是杜丽娘。这两出放在一起的话,会显得旦角的戏份吃重。于是换成描写战争场景的《虏谍》,接下来才是《写真》。从而使主角配角、文戏舞戏交替出现,方便舞台演出。此外,调换之后《写真》的下一出是《道观》。《写真》主要讲的是杜丽娘思春而病,《道观》则是为杜丽娘看病的石道姑这一角色的出场。这两出放在一起,衔接顺畅,不言而喻。
再如柳梦梅出场的《言怀》在原著中为第二出,因为按照传奇的惯例,生角要第一个出场。只是观众并没有看到他做梦,不免会对这个人物感到莫名其妙。于是青春版把它调整为第四出,使柳梦梅在杜丽娘“惊梦”之后、“寻梦”之前上场。这一调整,不得不说是合情合理的。首先,从正常逻辑来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书生,好像似曾相识。然后接下来的《言怀》说明她梦到的书生确有其人,并且在几日之前,他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大花园,在梅树的下面,站着一个美人。美人说:“柳生啊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1](P154)因此书生更名为柳梦梅。这样一来,后一出戏就是对前一出戏中出现的书生的解释。理所当然,杜丽娘梦中的书生便是柳梦梅,并且他与杜丽娘做了同样一个梦,这就使人物和剧情更加合理。其次,将柳梦梅的出场调到后面,又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性,给观众留下悬念。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将主要人物挨个都介绍完,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再次,将柳梦梅“言怀”放在杜丽娘“惊梦”和“寻梦”之间,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调整后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使旦角生角交替出现,方便实际演出。
二、内容的调整改编
众所周知,昆曲不仅腔调美,而且辞藻也美,现代人如果对昆曲的曲词加以修改,不仅无法超越古人,而且会破坏它原本的美感。所以要改编,除了要使它适合舞台表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不能破坏汤显祖原著中的诗意以及至情的演绎。因此,对剧本内容的改编要格外严谨,一不小心就会得不偿失。青春版《牡丹亭》对原著在内容上的改编主要体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一)曲词和宾白的删减
《牡丹亭》原著曲词和宾白众多,不少地方明显拖沓冗长。如《虏谍》一出原来有三支曲子,有一页纸,而青春版只删减缩短成几行:
(完颜亮引众上) 完颜亮 自家大金皇帝完颜亮是也。喜他淮扬贼李金,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心顺于俺,俺先封他为溜金王。限他三年内招兵买马,骚扰淮扬地方,以便开征杭城,将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吞取何难!【尾声】少不得,把赵康王剩水残山,都占了。[1](p162)
这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原来一整篇的主要内容。既交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后面的剧情作好铺垫,又不显枯燥冗长。
对于宾白,主要简化了一些琐碎写实的部分,删减了插科打诨的内容,使故事更加简洁利落、干净纯粹。此外,原著中人物的语言大多是繁复的诗话,现代人听起来不免觉得晦涩难懂,青春版中将它们改成简短易懂的白话。如杜父与杜母的对话由“老拜名邦无甚德”、“妾占封诰有何功”[2](p9)变成直白的“夫人”、“相公”[1](p136)等,既直白又精炼,便于现代人理解,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当然,曲词和宾白的删减并不是多的地方就都要删,如《惊梦》这一出。《惊梦》是《牡丹亭》中最为经典的,也经常被独立出来改编,杜丽娘在游园看到了满园的春色之后,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1](p149)的感慨。原著中共有【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隔尾】、【山坡羊】、【山桃红】、【鲍老催】、【山桃红】、【绵搭絮】、【尾声】[2](p47)十二支曲子,青春版只删减了【鲍老催】、【绵搭絮】以及【隔尾】中杜丽娘的一段独白:
……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成不谬矣。吾今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尔。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2](p48)
这段独白将杜丽娘的内心展露无疑,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急切向往。不少读者认为删去此处甚是可惜,只是这段话虽然展现了她冲破世俗婚恋观的勇敢,却破坏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矜持形象,影响了故事的美感。可见青春版虽然删减了不少曲词,但同时也保留了原著的精华,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欣赏到昆曲的诗意和优美。
(二)配角戏的删减
青春版中删去了一些配角的戏份,目的是为了去除旁枝末节,突出主要矛盾。
如《道观》这一出主要介绍石道姑,内容很多却与故事主题无关。然而石道姑在剧中又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能不作介绍。于是青春版便删除了另一个不重要的角色:府差,并把【大迓鼓】中他的唱词变成石道姑的唱词。此外,原著中石道姑出场时有一大段冗长又恶俗的说白:
……有甚么“荣业所基”?几辈儿“林皋幸即”。生下俺“行端表正”,那些“性静请逸”。大便孔似“园莽抽条”,小净处也“渠荷滴沥”。只那些儿正好叉着口,“钜野洞庭”;偏和你灭了缝,“昆池碣石”。虽则石路上可以“路侠槐卿”,石田中怎生“我艺黍稷”?难道嫁人家“空谷传声”?……[2](p84)
这一大段说白一向被学者认为是恶性趣味,在公开的舞台上演出实在是不适合。青春版将原本一千多字的宾白删减成两三百字,只留下介绍石道姑来龙去脉的句子。既言简意赅,交代了该交代的,又保留了她的性格特征。
再如原著《拾画》中的情节是石道姑来看望卧病梅花观中的柳梦梅,告诉他梅花观后边有一座大花园:
(生)日来病患较些,闷坐不过。偌大梅花观,少甚园亭消遣。(净)此后有花园一座,虽然亭榭荒芜,颇有闲花点缀。则留散闷,不许伤心。(生)怎的得伤心也!(净作叹介)是这般说。你自去便游了。从廊西转画墙而去,百步之外,便是篱门。三步之遥,都为池馆。你尽情玩赏,竟日消停,不索老身陪去也……[2](p135)
而在青春版中,石道姑的戏份被删去了,直接通过柳梦梅的独白说明:
小生卧病在梅花观中,喜得陈友知医,调理痊可。这几日春怀忧闷,无处排遣?早间石姑姑来说,此间后边有座大花园,尽堪游赏,为此迤逦行来……[1](p188)
石道姑出现的意义无非是将柳梦梅引到花园,只要能达到目的,她不出现也行。删去她的戏份,将场景直接带到花园,去除枝蔓,直奔主题。再比如《索元》这一出,青春版删去了【六幺令】、【香柳娘】、【前腔】等众多唱词,使人物从“净”、“老旦”、“丑”、“内”、“众”、“贴”六种角色减少为“丑”、“众”、“净”三种。配角少了,主角自然就突出了。
(三)故事情节的改编
由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是要搬上舞台表演的,所以它的内容不仅要适合在舞台上表演,而且要能够吸引观众。故白先勇等人在对具体情节的改编上都大大增强了原著的表演性与戏剧性。
在《闺塾》这一出中,青春版对原著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增加了不少亮点。删去了【掉角儿】里的大部分内容,以春香与陈最良间饶有趣味的对话来取代:
陈最良:春香你呢?春香:我啊!已烂熟了。陈最良:你且背来。春香:先生,烂熟的了还要背?陈最良:自然要背。春香:烂熟的了还要背?小姐提我一个字。杜丽娘:关。春香:关。陈最良:关关。春香:关关啊关关。陈最良:关关雎鸠。春香:关关雎鸠。陈最良:在啊。春香:在,在什么介?陈最良:在河之洲。春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生可是烂熟的了么?陈最良:一句都背不出,还说烂熟的了,回去重读。春香:这样熟还要读,读它什么介。陈最良:女学生,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春香:先生,这鸟儿是怎样叫的?陈最良: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春香:我晓得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对,不对,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这么一放,它就得儿一飞,飞到何之州衙内去了。陈最良:胡说。此乃兴也。春香:兴个什么介?陈最良:兴者,起也。起那等窈窕淑女,是那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春香:为何要好好的求他介?陈最良:多嘴哩。[1](p141)
这段绘声绘色的对话,将春香闹学的情形描写得栩栩如生。不仅使一丝不苟、老实迂腐的书呆子陈最良,机灵又叛逆十足的春香,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杜丽娘这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且增加了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
《惊梦》这一出描写的游园之景堪称《牡丹亭》中的经典,在这一出中,柳梦梅的出场有一个小变化:原著【山坡羊】中写的是“生持柳枝上”[2](p51),是柳梦梅一个人出场。但青春版中改为“众花神拥柳梦梅上”[1](p150),出场的就是众花神和柳梦梅。在现场表演的时候,柳梦梅在众花神的簇拥下登台,美轮美奂的场景不禁让人惊叹。此外,在原著中,花神只出现过两次。而青春版中,花神在《惊梦》、《冥判》、《离魂》、《回生》、《圆驾》中都有出现。她们不仅是“有情人”杜丽娘的守护神,而且花神所象征的美、善、春色、青春与生命,也正是《牡丹亭》全剧所歌颂的“情”之价值所在。[3](p132)这些美丽的花神使舞台画面感更加强烈,更符合梦幻的效果。
再如《索元》一出,主要讲的是柳梦梅中了状元人却不见了,军差和柳梦梅家的园公郭驼都在找他。青春版在此处增加了一个细节:一名军差提出让郭驼和他们一起找柳梦梅,而另一位不同意,说他驼着背、拐着脚,会跟不上他们。于是众人决定用驾牌做了顶轿子抬着郭驼。最后郭驼那句:“六十岁的驼子,不曾坐过轿子,今天格驼子倒要坐坐轿子哉。”[1](p251)可以想象到他的窃喜与得意。一个六十岁的种园子的老头竟然能让军差们给他抬轿子,不禁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具体细节都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表演性与戏剧性。
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牡丹亭》而言,它对于现代的读者与当时的读者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在如今,我们已经不需要借助一部戏剧来冲击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解放,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自由恋爱是违背道德的。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爱情对于新新人类而言似乎也已经成为“速食”。白先勇从四百年前的一场唯美绮梦中提炼出的这段生死之恋,震撼了现代青年人的心灵,让我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审美净化,使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再次感动了一代人。
此外,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对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意义。正如白先勇所说:“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目的,就是想做一次尝试,接着制作一出昆曲经典大戏,举用培养一群青年演员,而已这些青春焕发、形貌俊丽的演员来吸引年轻观众,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与热情,最后,将昆曲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制作出一出既古典又现代,合乎二十一世纪审美观的戏曲,换句话说,就是希望能将有五百年历史的昆曲剧种振衰起疲,赋予新的青春生命。”[3](p122)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文化的成功继承与发扬,促进了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发展。它已经不单单是一出戏,一部文学作品,它让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昆曲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它,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其剧本对原著的改编,既优化了故事框架,使之从复杂交织到清晰明确。又将传统文学艺术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在保留原著经典的同时,使原著的内涵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这种改编,拉近了观众与古典戏曲艺术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赋予了原著的新的生命力。在这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但仍值得如今的戏曲编剧人员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白先勇策划:《姹紫嫣红牡丹亭: 四百年青春之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105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