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菊与玫瑰的凋零——玛格丽特与顾曼璐悲剧命运比较

 2023-12-21 08:36:51

论文总字数:9409字

摘 要

关键词:玛格丽特;顾曼璐;命运;中西方文化

Abstract:French novelist Alexandre Dumas described the life of a famous courtesan named Margaret·Gautier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while Chinese writer Zhang Ailing shaped another courtesan Gu Manlu in her work Eighteen Springs.They all have a rough life and love experience. They are different although they have similar tragic fates.This article will analyse these two character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life experiences, characters,love experience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Finally analyse how different cultures affect the work of different writers.

Key words: Margaret,Gu Manlu,fate,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戈蒂埃和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顾曼璐,两人同为交际花的身份,使得这两个出现在不同作品中的女子具有了一个可以进行比较的相同点;同时她们的特殊身份也使她们在爱情上拥有了相似的遭遇,爱情生活的失败又让两人有了另一个共同点;虽然她们具体的人生经历有所不同,但最终她们都在年纪尚轻之时走向了死亡的结局,红颜薄命让人不免为之感慨。

两个同样在年轻时候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色男人之间的女子,面对爱情和生活,各自走出了不同的路:玛格丽特至死不渝的爱情最终让阿尔芒悔恨交加;顾曼璐则主动放弃了对张豫瑾的感情以至于抱憾而终。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有着类似身份的女人拥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呢?

一、生活经历大同小异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年轻漂亮,是很多巴黎上流社会富家公子们梦想中的情人。事实上她在成为交际花以前只是个被贫穷困苦所折磨的乡下姑娘,生活的压力迫使她来到巴黎并开始了自己的风月生涯。不久她便因为自己出众的外貌俘获了很多贵族成员——这些愿意出大把金钱供养她的男人们,有的是公爵,有的是伯爵,无一不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从此她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巴黎上流社会著名的交际花,也因此过上了优渥的生活:“房间陈设富丽堂皇,布尔雕刻的和玫瑰木的家具、塞弗尔和中国的花瓶、萨克森的小塑像、绸缎、天鹅绒和花边绣品,应有尽有”,“这上千件小玩意儿对于我们来参观的这家女主人来说,是梳妆打扮的必备之物,而且没有一件不是用黄金或白银制成。”[1] (P3)然而夜夜笙歌的奢靡生活却使得玛格丽特患上了肺病,不得不进行疗养。在疗养院里,有位长相和身材都与玛格丽特相似的贵族小姐不幸去世了,小姐的父亲,老公爵摩里阿龙悲痛欲绝。就在一个偶然的时候,老公爵遇到了与自己女儿极其相似的玛格丽特,为了寻求心理安慰,公爵收玛格丽特做了自己的干女儿。得知玛格丽特的身世之后,公爵承诺玛格丽特只要她能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就负担她的开销。然而玛格丽特却无法兑现自己对公爵的诺言,在公爵的监视下依旧偷偷与别人约会。

年轻人阿尔芒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闯入了玛格丽特的生活。他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默默等待了两年之后终于找到合适的机会向玛格丽特一诉衷情。玛格丽特被他的真诚和痴情打动,两人很快成为了情人。不久后两人在乡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期间玛格丽特断绝了与公爵的联系,她已经爱上了阿尔芒并且为两人的未来做出了仔细的规划。然而就当两人正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时候,阿尔芒的父亲得知消息,于是横加阻挠,使得这对恋人因为误会而分开了。玛格丽特于是重操旧业并且接受了追求自己的瓦尔维勒男爵。伤心的阿尔芒误会了自己昔日的恋人,寻找种种的机会对其加以羞辱。在屈辱与痛苦之中玛格丽特一病不起,最终带着一身的债务伤心地死去。

玛格丽特的人生足以让人为之唏嘘不已,然而与玛格丽特相比,《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生活则更为凄惨。由于家庭的贫穷,她只能年纪轻轻就做了舞女,靠着自己堕落风尘赚的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她曾经也有过一个两情相悦的恋人张豫瑾,然而为了生计,她却不得不忍痛提出退婚,从此与自己的爱人天涯陌路。当自己不再是豆蔻年华的时候,她选择了嫁给祝鸿才。祝鸿才为人很是奸诈虚伪,婚后他靠着囤货发了黑心财,发财之后便对顾曼璐不理不睬甚至是动辄打骂,并且背着顾曼璐有了情人和私生女。

饱尝丈夫冷淡对待的顾曼璐为了留住丈夫的心,荒唐地设计害了自己的妹妹顾曼桢,以为借腹生子的计策能够保全自己在家庭和丈夫心里的地位。在曼桢想办法逃脱她的掌控之后,曼璐抚养了妹妹的孩子并且不断地打听曼桢的下落,历时良久,病入膏肓的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妹妹并且乞求曼桢的原谅。然而曼桢不愿意原谅她,更不愿回到祝家,无功而返的顾曼璐半个月之后含恨而终。

这两部作品中的女子的经历是有些差异的。玛格丽特的生活虽然经历波折,但她在短暂的生命里享受到的更多:巴黎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贵族男人们的青睐追捧、阿尔芒两情相悦的爱情。作为对比,顾曼璐则是失去的更多:少女时代应有的尊严、豫瑾美好纯洁的爱情、美满和谐的家庭、血浓于水的姐妹之情。两人如此一对比,不难发现前者的悲剧主要是由于自身对爱情执着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迷恋造成;后者则更多的是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自身在明知反抗无效,进而妥协之后酿成悲剧。“玛格丽特相比曼璐而言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2](P192)前者虽然故去,却最终获得了恋人的悔恨和追思;后者却至死仍旧未曾得到自己至亲姐妹的宽恕和昔日爱人的思恋——同样是香消玉殒,一个因此被人永远铭记于心,另一个却只能落得个冷冷清清,无人惦记。

二、个性人格截然不同

“玛格丽特”,这个名字在法文中意为“雏菊”。雏菊花象征着天真、纯洁、幸福和希望,以及深藏在心底的爱。而玛格丽特钟情的茶花则寓意“理想的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是一个率直天真,善良大胆的女性形象。她是一名很有个性的交际花,对于自己喜爱的人,例如阿尔芒,她丝毫不避讳世俗的眼光而勇敢地跟他同居并且公开承认两人的情人关系,对于爱情的追求执着而热烈;对于自己厌恶的人或事物,例如那位追求她很久却被拒之门外的伯爵,她的态度也是很决然,敢于说出自己的需求和心声;在与阿尔芒共同住在乡下的日子里,她的天真善良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她最让人为之感动的莫过于她对自由的追求——为了能跟爱人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不惜当卖掉自己珍爱的车辆马匹、披肩和饰物。

然而她的性格恰恰也是导致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因素,她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使得她毅然断绝了与老公爵的联系,由此她与阿尔芒不得不想法子偿还自己拖欠多年的数额巨大的债务,当卖自己的东西;阿尔芒也因为无力支付她的用度而去靠赌博、借债维持开销,并且将自己从母亲那里获得的遗产转移到玛格丽特名下。这一系列的行为导致的是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的棒打鸳鸯。玛格丽特不得不因此与爱人绝交,再次踏上巴黎的交际之路。为了偿还债务她只能委身于瓦尔维勒男爵。残酷的现实与她内心对于爱情的执着向往最终使这个可怜的女子在内心痛苦的挣扎之中香消玉殒。

而顾曼璐的性格,则更多地像是红玫瑰一样:再多的刺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本质上她并不是个坏女人,在家庭和个人之间她选择了家庭,在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之后到处寻找妹妹的下落,寻求宽恕并且一直将妹妹的孩子视如己出。在这期间她经历了一个内心和情感上的变化过程:当她未曾与祝鸿才结婚的时候,她也有过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虽然不得不与自己昔日的恋人分手,但显而易见张豫瑾在她心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对她少女时代的性格做过多的描述,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到一个愿意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名誉和爱情的女子应该是有多么的坚强善良。然而当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母亲盼着自己早日出嫁、豫瑾移情于自己的妹妹——她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她潜意识里开始把自己的妹妹当成情敌,并且由于这种思想渐渐由萌芽到根深蒂固——“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3]( P201)——于是被愤怒蒙住双眼的她设计帮助祝鸿才强暴了自己的妹妹,也因此酿成了自己和曼桢生命中最大的悲剧。曼璐由一开始对家庭的呵护关心,到变为暗害妹妹的罪魁祸首,性格上的变化无疑起到了一些关键的催化。也因为她后来的不择手段,最终病重的时候终日无人相陪于床前,终于还是孤孤单单、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世界。

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前者玛格丽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善良单纯,执着于爱情的女子;而顾曼璐的性格则相对要复杂得多,她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之后成为了一个不择手段,为自保可以陷害亲生妹妹的坏女人形象。

三、爱情婚姻结局迥异

古往今来,有许多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崔莺莺、繁漪、朱丽叶、简·爱 ......女性的悲剧往往或多或少都与爱情的悲剧有所关联。玛格丽特和顾曼璐同是交际花,这样的身份使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注定要有更多的挫折。

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一起,从来未想过婚姻,而是只在乎两人之间的感情,爱情是她追求一生的目标。然而她和阿尔芒的爱情,首先是受到摩里阿龙公爵的制约:由于有求于老公爵,玛格丽特只能偷偷地与阿尔芒约会,并且需要不时编造谎言以蒙混过公爵的监视;其次是伯爵的影响:玛格丽特由于开销巨大,老公爵给的钱不能满足她的日常需要,她只能与伯爵保持情人关系以增加收入,为了不让阿尔芒生气,只能编造谎言,但谎言被揭穿之后直接导致阿尔芒写信提出了分手;两人言和并且日渐难分难舍之时又被迪瓦尔先生拆散,并且直到玛格丽特去世,阿尔芒都对她有很深的误解。这对恋人的爱情可谓是一波三折,遗憾颇多,虽然是两情相悦,但最终还是阴阳两隔。“我知道她们之中有一位姑娘,在她的一生中曾产生过一种严肃的爱情,她为了这个爱情遭受痛苦,直至死去。”[1] (P204)

顾曼璐则更为悲情些:早在决定当舞女的时候,不得不与自己的未婚夫断绝关系,然而尽管混迹于风月场所,阅人无数的曼璐心里始终还是想念着张豫瑾,因此当她误认为曼桢与豫瑾发生感情的时候,她伤心欲绝:“曼璐一个人在房里,眼泪便像抛沙似的落了下来”、“只听她那一阵一阵,摧毁了肝肺的啜泣” [5]( P129);尽管多年未联系,豫瑾也在心里仍旧对曼璐念念不忘,以至于在多年后在曼桢身上看到曼璐的影子“她的声容笑貌,她每一个姿态和动作,对于他都是这样的熟悉,是他这些年来魂梦中试试萦绕着的,而现在都到眼前来了”。 [3](P115)曼璐的爱情被生活的压力摧毁,她和豫瑾两人不得不各自走向自己的生活,“在痛苦的挣扎中埋葬这段回忆”[4]。然而,若是爱情的破灭还不足以让曼璐变得冷血无情,那么跟祝鸿才的婚姻也是一个重要的打击。祝鸿才与曼璐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们的婚姻就像一桩交易,她不图祝鸿才的人也不图他的财,只是希望他能照顾自己一家三代”。 [2](P191)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场婚姻,让她饱尝辛酸——祝鸿才为人阴险狡猾,婚姻生活矛盾重重,夫妻之间频频发生口角甚至是动武。也正是因为这场婚姻,让她失去了宝贵的姐妹之情。不得不说,曼璐的婚姻悲剧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婚姻思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曼璐正是因为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才匆匆与祝鸿才结成了伉俪,也因此给自己和妹妹曼桢的人生悲剧埋下了导火索。

玛格丽特和顾曼璐两人对于爱情都有着幻想,然而前者将爱情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也因此在死后得到爱人深深的眷念;后者则在爱情破灭之后选择了婚姻,也正是这一错误的决定让她与心爱的人越走越远。然而无论两人如何选择,生活的闹剧最终还是让两人均孤独离世,去世之前的无所依托也许是她们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

四 、友情亲情各有偏重

严格意义上来讲,玛格丽特没有真正知心的朋友,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有一些女朋友,但都是像普律当丝那样的女朋友,她们过去也是妓女,挥霍惯了,但现在人老了,不允许她们这样做了,于是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更可以说成了我们的食客。他们的友情甚至到了供驱使的地步,但从来也到不了无私的程度。”[1]( P115)一直陪在她左右的普律当丝在替她拿到公爵的六千法郎之后开口借了三四百,并且“这笔钱是永远不会还我的,要么还我几顶决不会是从盒子里拿出来的帽子。”[1] (P116)友情对于玛格丽特来说更像是一种利益依附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由于利益上的需要才站在一起,就像是 “羊脂球”那样,与她同坐一辆马车,有利益所得的时候她便自然而然的被众人接纳,可是被强暴之后却无人安慰,只因为大家已经都能安全地逃离,再也没有利益上的瓜葛。

对于玛格丽特来说,亲情似乎比友情更单薄些,她去世的时候,也只有一个乡下来的姐姐继承了遗产,一开始姐姐看起来似乎是很为妹妹的死而感到悲伤,然而当她回到村子里的时候,“把这笔钱以四厘五的利息存了起来,使她的悲伤得到了补偿。”[1] (P20)从这段讽刺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在玛格丽特的生命里,亲情是及其缺乏的。既然友情和亲情都是淡漠的,那么她也只能寄希望于爱情,“只能够有一种幸福”——找到一个可以重感情、轻肉欲的男人,因此才有了与阿尔芒纠缠的感情经历。

在顾曼璐的生活中,亲情则占了不少的比重:她选择沦落风尘是为了养活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妹妹,嫁给明知不是正经好人的祝鸿才也是出于对家庭的保护,甚至为了婚后的家庭稳定不惜将妹妹推进虎口。但是可以说一开始她是很重视家庭亲情的,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尤其是保护着妹妹曼桢:为了不让妹妹重蹈自己的覆辙,她赚钱供曼桢去读书;当祝鸿才一开始向她透露出对于曼桢的垂涎之情时,她立即严辞加以拒绝:“你趁早别做梦了,就算她肯,我也不肯,你别想着顾家的女孩子全是姨太太胚!”[3](P102)

曼璐对曼桢的态度转折发生在她与豫瑾的重逢之时,“此时她正带着一副被声色场浸染的妖娆面容和脂粉气息面对着这个曾给她快乐和幸福的男人。随着顾太太极力撮合曼桢和豫瑾两人渐渐表现出来的好感,她心中那个华丽的梦开始被渐渐击得粉碎。”[4]因此,她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疯狂报复。而从作品中也不难发现,顾太太是一个传统的母亲形象,她虽然感动于曼璐对家庭做出的牺牲,但一方面她又有保守的一面,希望大女儿曼璐能够早些嫁出去,甚至还希望二女儿曼桢能够嫁给豫瑾以弥补自己对豫瑾的亏欠感。曼璐的疯狂其实多少也与亲情的缺失有关,如果顾太太和曼桢能够与曼璐真正做到心灵上深层的了解与宽容,给予曼璐亲情上的弥补,相信曼璐不会在爱情破灭之后便“由妒忌转为变态的仇恨”,“假如曼璐的心灵不被嫉妒扭曲,……,那么可能所有的人生会迥然不同”。[5]

两个女人的世界都是亲情友情缺失的,但是玛格丽特并不以为意,因为她在乎的是爱情的圆满;而顾曼璐的悲剧性在于她意图保护的家庭并未让她感到一丝的安全和可靠,反而充满了微妙的压抑和忽略,让她觉得自卑、嫉妒继而迷失了自我。

五、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由前面对于玛格丽特和顾曼璐两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两人的悲剧命运的不同是因为有其各自不同的诱因。然而无论是生活经历、性格因素、对待婚姻爱情的看法或是亲友关系的疏近,这种种的缘由,当我们走出作品来看,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两部作品的作者受到中法两国不同的文化影响,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存在着差异。

西方作家大多数都会推崇“命运观”,喜欢创作命运悲剧,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便是其中典型的作品代表。而写作《茶花女》的小仲马,也受到了命运观的影响。在《茶花女》中塑造的玛格丽特这一形象,无论她是如何的出色、无论她是多么渴望自由和爱情、也无论她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多少努力,最终还是无法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落得个生离死别的结局。这是一开始与她的交际花身份设定息息相关的。因为她是交际花,所以她要有异于常人的大量开销,这导致她只能不停地周旋于各色男人之间无法回头;她不能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与常人无异的恋情,只能偷偷摸摸地和心爱的人交往;她甚至连贴心的朋友都没有,有的只是一群受利益驱使的仆从。“一旦走上了这条烟花路,便不能再回头”,“不管走在哪里,那个身份总如影随形,是对她们心灵最残酷的拷问,也是对她们爱情最严厉的考验,她们,回不去。”[2]也就是说,作者既然将玛格丽特的身份设定为交际花,那么她就注定要活得像一个交际花那样,只能无助地周旋在男人与男人之间,就算是寻找到真爱,也必然会失去真爱,个人拼尽全力的努力在命运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命运,是不会因为个人的努力而加以改变的。

在《茶花女》中,我们同时还能看出作者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意识。这也不难理解,西方作品中一般的主题便是爱情和自由,作家们深受“自由”、“人权”等思想影响,因此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为自由、为爱情奋斗的人物形象,例如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等作品。追求爱情和自由这一点在《茶花女》中的体现在于,为自由和爱情努力的不仅仅是玛格丽特,还有她的恋人阿尔芒:他们一个愿意为了爱人远离繁华的都市与锦衣玉食的生活,甚至是当卖自己心爱的的私人物品以求得与爱人在乡下度过美好的二人时光;另一个则是愿意瞒着家庭背负债务甚至将自己母亲的遗产转到爱人名下——他们对于婚姻爱情的态度又体现了作者本人爱情至上的婚恋观,在爱情面前,金钱虽然是必需品,但却阻止不了爱情热烈的爆发。

同时在作品中,作者还写道:“可怜的女人哪!如果说爱她们是种过错,那么至少也应该同情她们,……,基督教关于浪子回头的动人的寓言,目的就是劝告我们对人要仁慈,要宽容。”[1] (P18)不难看出作者此时是将自己的宗教观点注入了作品中,倡导读者要仁爱,倡导基督教的宽容,这足以证明西方宗教文化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仁爱的观点在作品中不难发现,而作者将作品主角设定为一名交际花,这种为上流人所不齿的人物却被作者塑造成一名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形象,可见作者对于社会下层人民也是有足够多的了解与怜悯。

而《半生缘》作者张爱玲,作为中国的女性作家,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作品中则如下:

首先,中国人讲究家庭观念,以孝道教育下一代,并且奉承传宗接代的观念。作品中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得曼璐为了家庭牺牲自我,现先是毅然走上舞女之路,自堕风尘。而在这之后,传统的婚恋观又使她选择嫁给了猥琐的祝鸿才,她嫁给他不是爱情的自然引导,更多的是受到自己母亲顾太太的“催婚”影响,只有嫁了,才能让自己的母亲放心;原本嫁给祝鸿才便是一个悲剧,然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使她最终想出让妹妹代孕的荒唐计策,试图用一种可恨又可笑的方式试图解决自己面临的家庭问题。使得整个故事闹剧的成分增加,顾曼璐传统的婚恋家庭观害了自己也害了曾经视若珍宝的亲生妹妹,让人更加为之感慨。为了家庭与爱人分离,为了家庭与祝鸿才结婚,为了婚后的家庭害了自己的亲妹妹。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试图在作品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女性生活的影响。

同时,与《茶花女》相似的是,《半生缘》也是“悲观主义宿命论色彩浓厚的创作,书中人物无分男女,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6]这一点仅仅由作者为作品取名《半生缘》便可以知晓一二。既然用了一个“缘”字,便有了些许“天意”的味道。但是两者的不同在于,作品中人物一个受制于自己的“命运”,而一个则受制于“天意”。玛格丽特的努力多多少少是获得了回报的:她与自己的爱人两情相悦并且能在乡下度过了一段愉快的二人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天意”对于两人的爱情似乎影响不大,因此这两人的分离更多的是由于女主角命运的设定---交际花很难金盆洗手、嫁人生子得到好的结果。而顾曼璐的一切更多的看起来像一场注定好的悲剧,她所做的一切更多的是充满了悲情和一种“不得不”的成分,她其实是可以作出一些选择的,例如不嫁给祝鸿才,例如不与祝鸿才狼狈为奸设计害自己的亲妹妹。但是她却没有,因此说天意使然,她注定是众叛亲离,孤独地死去。

两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观念存在着不小的差别,玛格丽特在爱情上的洒脱自由正彰显着西方崇尚的自由观念,而顾曼璐生活里的种种无路可走则是因为其受到中国传统婚恋家庭观的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玛格丽特还是顾曼璐,交际花往往是中西方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一种人物形象,而玛格丽特则道出了这一类人的痛苦:“我们已经身不由己了,我们不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对比分析她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造成不同的原因,对于我们分析中西方作家的不同创作思想以及创作倾向,都会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只是粗浅分析了不同文化、观念对于创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精进。

参考文献:

[1]小仲马:《茶花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40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