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1639字
摘 要
本篇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我国当代女作家毕淑敏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笔者通过研究她的作品,试图从人物塑造的手法、叙事的方式和人物塑造的意义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探询她的作品为什么每完成一部总是能够在文坛上造成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然作品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但是却可以持久地一版再版,经久不衰,以及她的作品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关键词:塑造技巧;人物;人物塑造的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female writer Bi shumin is shaping skills. Through the study of her works, the writer tries to from the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 narrative mod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summarized three aspects. To explore why her work after completing a always in the literary world, caused a sensation caused social response, although not performed in a work, but can persistently a edition, enduring, and her work revel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eation.
Key words: Shaping skills; Character; The meaning of characters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在海内外文坛上获奖无数,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她除了是知名的女作家外,还是注册的心理咨询师。她祖籍山东文登,出生在新疆伊宁,于1969年从军,曾经在西藏阿里地区当了11年的兵,是一位部队的医生。她从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于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的学习文学,于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对此,王蒙对她的评价是:“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1](p1)“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1](p1)她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两个方面,其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红处方》、《血玲珑》,中篇小说的代表作有《生生不已》、《昆仑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有《一厘米》、《预约死亡》等,这些小说都体现出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从小说作品的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西藏北部的军旅方面的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从她的众多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小说大多都是围绕生命和死亡这个主题来说的,这可能和毕淑敏以前在西藏高原生活、工作有关吧,正是因为在高海拔地区的生活经历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思考。纵观对毕淑敏的研究,笔者发现至今很少有学者系统地研究毕淑敏人物塑造的技巧,笔者将从人物塑造手法、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的意义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
一 、人物塑造手法的探讨
(一)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是指通过小事能够看出大的方面,或者是通过一小部分能够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对局部或是某一个点进行集中描写或是把重点放大,从而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方法可以让写作者能够灵活的创作,同时也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得读者可以获到丰富的想象。“在毕淑敏的文章中,涉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毕淑敏都能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通过对普通生活、细微小事的书写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2]通常她会使用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进行表达。《一厘米》是毕淑敏的短篇代表小说,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小说《一厘米》主要讲述了一件小事:一位母亲带孩子去寺庙,因为寺庙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逃票的争论点就是孩子的身高是否达到了买票的刻度线,因为这相差的一厘米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一厘米》是生活中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对这件小事进行放大,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形象,如认真对待这件小事一定要得出结果,证明自己的清白,给孩子树立妈妈没有说谎的母亲;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红衣青年;重视自己身高,一心想要长大的小也等等。整篇文章的重点围绕着孩子的身高这一小事展开,对相差的一厘米这件小事进行重点的放大,在突出每个人物特点的同时,表达出一个主题:怎样让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另一方面引申出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成人怎样去对待自己的尊严,因为是小的事情就这样过去算了,还是一定要讨论出个所以然,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有着震撼意义,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
(二)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创作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能够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3]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对比手法,使用对比手法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读者感受更加强烈。以下将通过人物正反面的对比和人物形象前后的对比对毕淑敏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从而突出人物的特征或是表达一定的主题。
1.人物正反面的对比
《红处方》是毕淑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戒毒方面的长篇小说。《红处方》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在戒毒医院里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这部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用到了很多对比手法,比方说在《红处方》中描写了戒毒医院里一系列的小人物,如:病房中的“三大伯”,“你还真说对了。我是这病人里,唯一不吸毒的人。”[4](p213)他熟门熟路的隐藏在戒毒医院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挣取更多的钱,当戒毒人员忍不住想要再吸毒时,他会冒着生命危险从外面把毒品偷渡进戒毒医院,从而赚取高额的费用;一个叫“孟妈”的女医生,表面上看孟妈很温和、善良,实际上她是潜藏在戒毒医院里的毒瘤,她呆在医院的目的是为了吸取戒毒医院的经验和收集戒毒人员的资料好在日后离开戒毒医院时,利用戒毒医院的经验和戒毒人员的资料充实自己的荷包;还有甚者,一个叫秦炳的人,他拿了一张祖上传下来的戒毒秘方,要戒毒医院花高价买下,在被医院拒绝的情况下,他将秘方以高价卖给了一个洋人,最后发现自己被洋人给骗了。还有另一些小人物,如:戒毒医院里的护士长,“滕大爷”-----一位男医生,“周五”-----戒毒医院的护卫等等,这些小人物都在为戒毒医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默默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都希望为戒毒事业出一份力,让戒毒医院越来越好。用上述小人物的卑鄙行为和另一些小人物的高尚行为进行对比,这就是人物正反面的对比。通过对人物正反面的行为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突出另一些小人物的高尚,让人对另一些小人物肃然起敬。
整本书中最突出的对比就是用小人物的行为和简方宁(戒毒医院院长)进行对比,简院长的美丽、对工作的尽心尽职和对每一位戒毒人员的真正关心都在她的工作中表露无遗。将小人物的卑鄙行为和简院长的无私奉献进行对比,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反面人物利欲熏心的行为,从而侧面凸显出正面人物的伟大,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在欲望盛行,道德缺失的情境下,不但会使人类自身失去和谐,也会使社会失去和美。
《红处方》整本书中最重要的正反面对比主要是简方宁和庄羽两者的对比。简方宁是美的代表,她“热爱生命”“医术高超”,而庄羽则是恶的代表,她接近简方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简方宁也染上毒瘾,和自己一样,成为一个瘾君子,她要看看这么骄傲的简院长染上毒瘾后会是怎样,而结局是庄羽最终在毒品的折磨下死亡,简方宁为了不像木偶一样没有任何感情的活在人世上,毅然选择了死亡。虽然简方宁死了,可她的精神却依然存在于世间,这就是有的人虽然死了,但她的死重于泰山,而庄羽的死则是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任,她的死轻于鸿毛,她对人、对社会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她的死就像一个毒瘤终于被铲除。通过对比两人对死亡的选择,能明显的看出两者的死亡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2.同一人物前后对比
小说中通过对同一人物前后对比,突出一定的主题或显示一定的人格特征。在毕淑敏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中的开头:正当作者与朋友聊天,对于自己不管在什么时期都没有打过人而自豪时,孩子却突然的插嘴说到妈妈经常打一个人就是他。这是明显的同一人话语的前后不一致,通过对作者前后话语矛盾的对比,使文章顿起悬念,为下文突出母亲是因为爱孩子,在任何教育方法都无果的情况下而不得不使用打这一手段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让其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做铺垫。
而在《红处方》一书中,则更多的运用到了对比手法。如《红处方》中的“三大伯”,原来是“老三届”,这样的一代人,因为受时代的影响,通常他们和人交往时,都是与人为善的,是不会轻易上当的,更不会去害人的。而曾经的“三大伯”确实是这样的人,是“表现最好的知青”,但是因为长大的孩子要去大城市生活,他不得不放弃了多年在乡村辛苦打下的关系网,去了大城市的环卫系统负责垃圾的处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以后能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一辈子呆在垃圾中转站,于是他开始铤而走险进戒毒医院卖毒,以赚取高额的差价,过上好的生活。通过对“三大伯”的生活环境,人物前后不一致的行为进行对比,揭示了“三大伯”是因生活不易才走上了卖毒这条道路。
沈若鱼——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的好朋友,由简方宁邀请去戒毒医院体验生活。从开始进戒毒医院之前的好奇到进了医院看到了一系列戒毒人员的生活后,她的心理慢慢开始发生变化。“先是怕得要命,看到他们一个个面色枯槁骨瘦如柴,心理就哆嗦。然后是好奇,我觉得他们是和我不一样的人,虽说都是三根筋扛着一个头,血管里流的血不一样的。后来开始可怜他们,最后麻木不仁,置若罔闻,变成铁石心肠。”[4] (p248)最后沈若鱼实在受不了在戒毒医院继续潜伏而出了戒毒医院。通过对沈若鱼进戒毒医院前后的心理、行为进行描写,侧面反映出戒毒医院里戒毒人员的复杂,戒毒难度之大,戒毒医生工作之重。
简方宁——戒毒医院院长,她对待自己的工作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她的指挥下戒毒医院每天正常的运作,每一个瘾君子和医院的工作人员都为她的魅力所折服,甘愿听她的调遣。但是,“瘾君子”庄羽因为嫉妒简院长的美好,而偷偷下了毒,使得简院长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剧毒毒瘾。当得知自己染上剧毒毒瘾后,她选择了死亡而不苟活于世,在临死之前,她依旧从容不迫的安排好一系列事情:把毒品粉碎,埋进泥土;给自己开了自杀的药品;查房;给沈若鱼写下遗书,并希望她可以继续戒毒事业......通过对比简院长“被迫”吸毒前和“被迫”吸毒后的行为,突出简院长的人格魅力,侧面反映出简院长在戒毒事业上的辛勤劳作,以及她对戒毒工作的一份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正面描写
所谓正面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和行动进行直接的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等。
- 语言描写
语言,在塑造人物个性、特征时,起到关键的作用。语言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渲染一定的氛围,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一般由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两种构成。独白,一般是指人物自言自语,对话则是指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谈话。独白从侧面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对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时,不仅要作到突出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纵观毕淑敏的作品,她的作品中语言描写幽默风趣,简洁流畅,使读者读起来会有一种舒适感,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如《女心理师》中来访者老松和老太太的一段对话,在谈话开始,语言是朴实无华的,就像日常生活中随意的一次闲聊,到了后面的谈话中出现了“防火防盗”“防流氓”等词汇,让人读后不禁莞尔一笑,侧面凸显出老太太可爱的性格。
在语言描写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中比喻的修辞使用频率最高。“文中的比喻,如同吐鲁番秋熟的葡萄,晶莹剔透,丰满圆润,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5]如:“她像一个储满了苦汁的罐子,一不留神,苦水就潸然而下。”[6](p43)“卜绣文扯着薄护士的白衣袖子,好像幼儿园里向阿姨要糖果的小朋友。”[6](p193)“房门无声地推开了,走廊里的灯光像冰冻的橘子汁,淡淡地弥散开,把稀薄的光环打在孩子们的脸上。”[6](p195)上述的三句话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卜绣文比作装满苦汁的罐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此时卜绣文的心理,一种无法言喻的苦跃然纸上;把卜绣文拉的动作比作幼儿园要糖的孩子,突出卜绣文对薄护士的一种请求;把灯光比作冰冻的橙汁,烘托出一种温暖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除了比喻的修辞,还有夸张、拟人的修辞,如:“干枯的树叶在瑟瑟寒风中发出呜咽的抖动声”[6](p194)“天哪!那女人死了!薄香平的心,仿佛放进了榨汁机,飞速地旋转之后,滴下涩苦的汁液”[6](p214)这里把树叶比作人来写,突出天气的寒冷,烘托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为引出下文作铺垫。把心放在榨汁机里,这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人物心理的难受,如刀绞一般。除了运用修辞手法,毕淑敏的语言还简洁凝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多用短句,有短小精悍、干净利落之感;二是擅长使用成语或俗语等表达语意,使语意表达凝练精准。”[7]如:“可是你刚才还不承认,差点让我吃了闭门羹。......沈若鱼说:危言耸听,庄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用最后的力气来骗人,是不是太不值?......庄羽轻笑一声说:只怕简院长,已没有气力管我的闲事了。......庄羽说:她呀,泥菩萨身上长草——只怕早荒(慌)了神了。”[4](p298-299)这段对话中大部分都用了短句,语言简练,同时用了很多成语或者是谚语来表达句子的语意,使得语言有幽默特色,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 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来揭露人物的思想性格,侧面表达作者的爱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女心理师》中“李芝明双目圆睁,黑色的服装随之抖动”[8](p31)“如同风干的黄色洋葱,虽然形态还可疑地保持着圆状,但皮肤菲薄细脆,一触即破,纷披倒下”[8](p17)“皮肤白皙,头发漆黑如瀑,鸭蛋脸上神情肃穆。只是双眼无神,像一台很久没使用的坏照相机,完全没有聚焦的功能了。”[8](p43)上述例子中,都对人物的外貌进行了描写,通过外貌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人物的情绪比较激动,而第二个人物苍老颜衰,有种弱不禁风一推就倒的感觉,第三个人物则心事重重。毕淑敏对外貌的细致描写可以使读者在读完后能够第一时间在脑海里形成对人物的印象,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理解小说的主题、内容。
-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描写一定环境中的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反映出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一般心理描写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想法,让人物可以没有顾虑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够侧面突出文章的要旨或是表现人物的品格。如《女心理师》中“钱开逸本想说那个地方恐怕不合适吧,又一想,到自己单位或是贺顿那边更不合适……又一想,这样的场合也好,红灯酒绿,想来不能拳打脚踢刀兵相见。”[8](p87)这段话是对钱开逸的心理描写,是钱开逸这一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了钱开逸即将要见柏万福的一种忐忑的心理,侧面凸显出钱开逸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老师的声音显得很严峻,魏晓日一时愣住了,老师为什么一再问这句话呢?这很重要吗?看来是的。怎么回答呢?出于做学生对师长的礼貌,他必须如实回答。那么,他和这一家人,到底有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呢?他想,应该是没有的。对,没有。”[6](p84) 这段话是对魏晓日的心理描写,是对魏晓日心理活动的探究,运用了第三人称和自问自答的形式,反映人物内心的独白,刻画出魏晓日当时心理的想法,和心理的纠结、犹豫。
4.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指通过描写个性化人物的行为、动作来揭露、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行动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行动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带白蘑菇回家》一文中就有对大汉的动作描写,“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三下五去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在这段话中,作者对大汉把白蘑菇“装”进纸箱,把食品“拢”成一堆,这一系列动作进行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青海汉子热情好爽的性格。又如《鲜花手术》中:“两个人挽着手,背着幽远的诗篇,在西下的斜阳里。”[9](p143)“挽”这一动词,突出了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背”这一动词,烘托出夕阳西下的温馨的情境,引起读者对结局的无限想象。
二 、叙事方式的探讨
(一)倒叙、插叙方法的运用
毕淑敏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倒叙的叙事方式,究其原因可能是直接的叙述不能够吸引读者,让人缺乏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吧。毕淑敏在运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小说方面有着其独到之处,即她可以运用倒叙将小说多层次的展开,同时能够在运用倒叙的时候,还兼用插叙、补叙等方法,为小说的叙事增添光彩。如在《红处方》一文的开头,通过“沈若鱼”和丈夫的一段对话,而引出真正的主角——简方宁。作者在“沈若鱼”阶段就设置了一个“现时”阶段,从而进行回忆,开始倒叙。在倒叙的部分,作者采用的是跳跃式的回忆,层层倒叙,每当其中的一部分回忆结束时,就会回到现时。
“沈若鱼走进景天星教授的办公室。
我是沈若鱼,简方宁的朋友。
景天星虽已退休,但终生的学者生涯,仍在沿着惯性运行。
......
景天星从厚重的书丛里,矜持而傲慢地打量着沈若鱼说,你是简方宁的朋友,很好,我希望有人能记得她。
......
教授陷入深深回忆中。
......
好了,我已经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了。现在,该把你所知道的,告诉我了。”[4](p10)
当结束一段回忆时,就会出现“现在”时,即让读者回到现时中来,这种倒叙的方式会把整体的倒叙切分成零散的段落。在作者断断续续的描述中,可以使得读者对每一段都有所了解,而且每一段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能够更好的吸引读者继续读文本和掌握文本大致的走向。
插叙是叙事方式中的一种,在《女心理师》中体现的最明显。在《女心理师》第十二章的开头一开始写的是周团团—一有钱人家的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在周团团说到“花钱就是有用”时,暂时中断孩子继续叙述的线索,插入心理师贺顿对自己小时候的回忆,为后面贺顿的一步步成长做铺垫,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的充实,插叙结束后,又会回到孩子的继续叙述中,这样写可以使文章不平铺直叙,同时可以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补叙是插叙的一种形式,是对事件的一种补充、说明,丰富叙说的内容,如《鲜花手术》中“柳子涵忍不住又转过头,她看到游蓝达扑进黄莺儿的怀抱,嘴角微动,却仍是无声。柳子涵从那个口型中辨识出:妈妈......” [9](p144)这里就运用了补叙的手法,通过补叙的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文本的主题。
(二)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
纵观毕淑敏的小说,她的小说大部分都用到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毕淑敏的小说始终给人一种无奈之情,这是内心的悲凉反映,而第三者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能代表作者的这种反映。于是,作者内心对世界、对人生的人文关怀便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自然呈现出来。”[10]如《血玲珑》中:“朴绣文感到自己的心剧烈跳动。她想,就要看到自己心肝宝贝的孩子了,啊!这并不太难啊,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想到!不知孩子是睡是醒?”[6](p195)这句话就是用第三人称将一位母亲迫切想见自己孩子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三人称的描述相对第一人称而言,描述的事实更真实。用第三人称描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毕淑敏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到了这种方式,通过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把当事人的心理、当时的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同时,毕淑敏在很多小说中都运用了第三人称,表面上看是人物说话,实际上是作者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想法。
三 、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一)有关女性
1.母亲的形象
母爱是女性本能的意识、特征,是女性独有的。毕淑敏作为一位母亲,以其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了一个个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母爱的伟大。
《血玲珑》中的卜绣文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当她得知自己的独生女夏早早患上白血病,拯救早早的唯一方法就是再生一个孩子和早早做骨髓配型时,她不顾42岁的高龄,毅然的决定怀孕,并和医学泰斗签订了血玲珑计划,但检验结果却给了她当头一棒——早早不是丈夫的孩子,而是曾经强暴她的男人的孩子,为了救女儿,她不惜放下自己的尊严,求助曾经强暴她的男人。她一意孤行,不听任何人的意见,甚至差一点和丈夫反目。和母亲这一职责比起来,女性的柔弱会让她自动忽略,她向我们展现了母爱的伟大。毕淑敏用细腻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一个为了拯救女儿不惜牺牲一切的的有血性的母亲的形象。《生生不已》中的乔先竹是个普通的女工,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孩子甜甜的去世给了她沉重的打击,为了救她的命,医生建议她再生一个孩子,于是她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惜牺牲一切去这样做,最后孩子顺利的降生,她却离开了人世。
爱孩子超过爱自己是母亲的本能,乔先竹和卜绣文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孩子,凭的就是母爱,毕淑敏塑造这一类母亲的形象,意义在于歌颂母爱的无私、母爱的伟大,使女性意识在母爱中得到提升。
本能的母爱有的时候会有盲目的特征,因此需要理性、有智慧的母爱。在《不会变形的变形金刚》一文中,作者树立了一位理性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宁愿自己不买帽子和围巾也要给懂事的孩子买一个最小号的红色变形金刚。当同学小胖把儿子的变形金刚玩坏时,她引导孩子要学会宽容,让孩子能够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在《一厘米》中,母亲为了给儿子树立诚信的形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自己的尊严,让孩子重新信任自己,使孩子健康成长。
毕淑敏塑造的这一类母亲形象,意义在于赞扬母亲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关注,引起人们对孩子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思考怎样修炼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母亲。
2.奉献的女性形象
毕淑敏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奉献者的形象,她们有独立的意识,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杰出的人才或是佼佼者,她们刚毅、勇敢、执着、坚强。如《红处方》中的景教授,为了科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终身未嫁;《红处方》中的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为了戒毒事业,忽略了自己的家庭,一心扑在戒毒的一线,却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下了毒,最后为了不苟活于世界而选择了死亡;《女心理师》中的贺顿也是为了心理咨询这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和一般女性相比,她们独立、坚强,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前行。塑造这一类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性别意识,鼓励女性独立,鼓励人们做到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能坚持走下去。
(二)有关生命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63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