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9809字
摘 要
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著名作家夏衍报告文学的特点、艺术手法。通过对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的解读分析,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三个主要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探询夏衍报告文学的深层内涵。通过与当代著名报告文学的分析对照,从中分析夏衍《包身工》对当代报告文学的启示与促进。关键词:夏衍;报告文学;特征;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Xia Yan"s reportage. And by interpreting analysis Xia Yan"s reportage "enslaved worker", Review and summary three main features of reportage: the art、the truthful、the typical. And find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Xia Yan"s reportage.By compar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reportage, knowing the revelation and promotion of his reportage for the contemporary reportage.
Keywords: Xia Yan;reportage;characteristic;revelation.
什么是报告文学?它是通过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来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并且以文学手段及时快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著名文学家茅盾曾经说过:“在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存在一种文学体裁,它既有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等新闻报道的特点,又具有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等文学特点。”[1](P62)报告文学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活动场面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一、对夏衍报告文学的解析
夏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当代著名的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领导和组织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就是夏衍的代表作《包身工》,它在叙事、描写、选材三个方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作品将报告文学的特点完美呈现出来。下面,我将从三个方向来解析这篇文章。
(一)《包身工》叙述的真实性
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一样,它最重要的就是内容的真实性。夏衍在写报告文学《包身工》前,做了足足两个多月的准备,先是到日本纱厂的门前去观察,同工人们谈话,搜集资料。然而,他还是觉得不充足,在朋友的帮助下,多次悄悄地和工人一起进工厂,有时他就直接进入内部进行近距离观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力求真实,不含任何编造,不带虚构和夸张,将包身工们的生活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来。在原文中他如实写道:“一个穿着和环境季节不相匹配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那里大声地叫道:“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这完全就是真实的记录,没有添加任何修饰,正是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作为包身工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在这些大资本家眼里,没有任何人的尊严,而是一群猪,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正因为这种真实性的描写,展现了包身工群体悲惨的生活和命运,让社会了解了包身工真实的生活状况。出版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
(二)《包身工》包含的文学性
文学作品是用来描写人物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的也是很重要的。“报告文学的中心任务在于表现人物。而对人物的塑造只能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在细节中把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只有把细节生动形象的写出来,才能使得作者笔下的人物生动活泼,像活的一样。”[2](P3)在夏衍的这篇作品中,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让读者如同亲身经历,整体上通过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使内容充实丰满,整片文章整体感十足,又十分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本文中对重要人物的塑造都十分生动形象。例如他这样写道:“一天早晨,在天气十分寒冷,她“芦柴棒”严重感冒发烧而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很机智的把身体‘挪到房间的一角,并且蜷缩成一团’,尽可能的不占用屋子里面的空间。当资本家走过来时,她病的无法说话,只好‘用手比划着手势,意思自己身体没力气,请求同情和可怜’。然而,她竟遭到脚踢和冷水泼,被人用水这出人意料的一泼,突然跳起身来了。”在这里,作者通过芦柴棒在特殊情况下所独有的一系列动作,把她的心里活动刻画的淋漓尽致:她深知自己躺的地方是大家吃粥的场所,所以将身体“移”到房角,并“缩”作一团;她深知这里没有生病躺着的先例,所以当操生杀之权的“打杂的”走过来时,她就“做手势”,请求宽恕。这些行动说明,她虽病魔缠身,但神智清楚,没有忘记工房里的“规矩”。她在意外的强烈刺激下“跳”起来的动作则说明她在暴徒的摧残下失去理智,身不由己了。文章“描写人物,寓‘神’于‘形’ 以‘形’传‘神’,绝妙境地。”[3](P95—P97)
又如文中写道:“看着这通过‘饲养”小姑娘来盈利的罪恶而野蛮的雇佣方式,我突然想到自己小时候在河边看到的渔民养墨鸭来捉鱼的情景。”这里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包身工的工作是被逼迫的,是完全没有自由的工作。喂养动物才叫“饲养”,这里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在资本家眼里,工人只和动物一样了,像动物一般“饲养”这些小姑娘,从而谋取最大的利益。“通过包身工和墨鸭的比较,可以看出包身工和墨鸭之间是何等的相似,没有人知道她们的哀愁,没有人在乎她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她们只是一群会劳动的工具,带工老板动物般词养着她们,使她们甘愿接受非人的待遇,成为麻木的机器。墨鸭捕鱼来养活渔民,包身工工作来养活资本家,渔民对墨鸭都如同朋友,但是资本家对于包身工只有剥削和虐待,连人的本性都没有。”[4](P64)将包身工饱受资本家压迫和虐待的生活场景完整展现出来,揭露十分残酷和非人待遇的包身工制度。
本文中有很多环境气氛的渲染。通过环境的渲染来推想出包身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的具体感受和痛苦心情。如,“没有影子和线条的晨光胆怯地显现出来”,文字不多,但渲染的气氛十分强烈,不但形象地描绘了工房里暗淡的晨景,而且有力地烘托出包身工阴沉、凄楚、胆怯的心境。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包身工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做工时的切身感受,她们长年累月生活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内心深处忍受着多么大的痛苦!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表面看来,作者只是在如实地描写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作者的笔下,仿佛不是墨,而是血和泪,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和巨大的关怀,表达作者对当代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当代官僚主义者的深恶痛绝。这种深沉含蓄的抒情笔调,使包身工形象深入人心。
(三)《包身工》叙述的典型性
“报告文学通过典型的场面和典型的人物反映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情况,典型性的场面和典型人物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关键典型场景和人物的选取能都深入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内容。”[5](P42—P43)在《包身工》这篇文章当中,作者叙述了很多具有典型性的场面与人物。
在典型的场面方面,选取吃饭的场景,例如开饭的情景:“女工们像蜜蜂一般去抢着吃,但是每人只盛了一碗,饿的都迫不及待歪着头用舌头舐着碗边缘外的粥汁”;吃的食物:“用较少籼米、锅巴、碎米和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煮成的‘粥’,即使这样在擦地板、洗马桶的日子也没有,只能挨饿……”通过开饭的情景和食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表现出女奴们的饥饿难忍,食物薄粥之少,以及包工头对包身工的残忍。
如典型的人物:“芦柴棒”。首先她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其次她的遭遇也与众不同。所以作者特意选取她。当“芦柴棒”生病了,躺在床上没力气起来。包工头们却说她的病是假的,并且对她施加暴力。像她这样生病不能去医院看,反而被资本家说成假的,还要惨遭暴力,也许这样的遭遇算是够典型了。但是在作者看来还太少了,然后写到包工头竟然在这么严寒的天气环境下,用冰冷的脏水水泼她。这种剥削方式简直残酷之极,简直狠毒之极,简直就和牲口一般。“‘芦柴棒’,她只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卖身成为包身工,在这里人间地狱一般的地方工作,阳光和自由成为幻想,被资本家折磨的像木棒一般瘦,这算第一苦;每天吃饭吃的是猪食一般,上班非常辛苦,又得了疾病,这算第二苦;生了病不能去医院,还有要工作,还受到资本家的挖坑和讽刺,这算第三苦;身体不适,无关心,不能去看医生,还要受到暴力,这算第四苦;受到暴力还不够,还要被人用冰冷的脏水浇,这算第五苦。这一,二,三,四,五种苦全被她经历了,难道还不够典型嘛?”[5](P42—P43)
正是通过这些典型场面、典型人物的选取,把包身工们的生活表现得非常充分、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典型场面、典型人物的描写,把帝国主义对中国广大贫困工人的残酷剥削揭露出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些女工们的同情自内心油然而生。
二、《包身工》对当代报告文学的启示与促进
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著作,它奠定了报告文学三大基本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当代报告文学是把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三大特征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近一步发展起来。我们从三篇当代具有划时代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来分析《包身工》对当代报告文学的启示与促进。
(一)当代报告文学对《包身工》文学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让我们感动至深的作品,作为当时报告文学的代表,它是将真实性与典型性完美相结合的作品。作者魏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亲自前往前线,到战士中间进行采访,采访了20多个故事,像新闻通讯采访一样,即有时效性,用实事说话,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又几经筛选,反复推敲,在众多材料中最终选定最让普通民众感动的三个最典型场景:一是“松骨峰战斗”、二是“志愿军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三是“战士蹲防空洞”。这三个各自独立而有相互补充的典型事例,即报告文学的典型性,通过三个典型场面、典型人物从三个侧面表现了志愿军们可敬可爱的群体形象,将志愿军战士的品质、意志、气质和胸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雄辩地说明了我们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采取变化有致的句式,并且使用第一人称,整篇文章情感是炽热的,气势是奔放的,叙述是形象化的,议论是抒情性的,作者把情感和气势相结合、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用诗歌一般的语言,表达出对当代时代的共鸣。作者魏巍的作品的取材来自抗美援朝战争,魏巍以一个老战士的眼光,对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进行精心的整理和选择,使人物不但富有个性,思想上进,且具有时代的烙印,因此深深感动几代中国人。在本文中,作者善于在段落中穿插议论,把议论和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表现出的强烈的思想力度,深深感动了几代读者。
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堪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而这种成功无疑是对《包身工》的继承与发展,而《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表现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在文学性与典型性上面无疑有了更大程度的提升。
在任何文学作品中,作者掌握素材以后,都要进行艺术构思。构思就是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表达主题。徐迟的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这篇作品如果没有完整、巧妙的艺术手法的构思,它的艺术效果就会大大受到影响。报告文学不可能有完整的情节、紧凑的冲突,艺术构思就要在“散”而不“散”上下功夫,即看似散的,但又是完整的、统一的,这样才成其为艺术。《哥德巴赫猜想》看来散得很,文章从陈景润的少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现在,其实构思很巧妙。以(1 2)开始,到(1 2)结束,始终围绕着“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题目。而本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陈景润是如何解决这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的。有这个构思统帅着,互不相关的材料就为同一目的服务。
文学中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的是否生动形象,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条件。报告文学也不能例外。这篇作品通过采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陈景润的生动形象。在文中这样写道:当上级领导送苹果慰问他,“他回上楼,见人就讲,并且没有人他也讲,‘从来所领导没有把我当作病号对待,这是头一次;从来没有人带了东西来看望我的病,这是头一次’。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6](P93—P96)这里没有情节,没有内心世界的揭示,三个富有个性特点的“头一次”,一个“见人就讲”的反常动作,就极省俭地匀勒出了陈景润的思想、感情、性格。这是很深的艺术功力。而如果不是对人物的性格烂熟于胸,也不会有任何神来之笔。
“《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并保证文章真实情况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然后提炼出重要内涵,并且运用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来赞美以陈景润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7](P22—P23)这些多角度的艺术刻画,无不延续着《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对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启示与促进,可以说,中国的报告文学自从《包身工》开始,就一直延续着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组合,一直延续着文学特质的展现。《包身工》的出现对我国报告文学是具有重大意义。
(二)《包身工》中政论性的体现
“在十年‘文革’期间,报告文学创作完全是空白的,在十年‘文革’后的1977年3月,在著名期刊《雨花》上,刊发一篇名为《让报告文学恢复战斗的青春》的文章,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文学作品中战斗性的出现,尤其是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如何把十年‘文革’期间断档的报告文学补上?这成为新时期作家们的齐心奋斗的目标。《哥德巴赫猜想》应时代而出。这篇作品首先纠正社会对以陈景润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讽刺和嘲笑,然后来赞美以陈景润为代表的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最后十分大胆地对十年‘文革’这样的灾难作了在当时环境下能作出的反对态度,表现出振聋发馈的政论性,在社会中开展热烈大讨论,”[8](P2)引起举国重视。
在当时《哥德巴赫猜想》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作者把政论性方面的特点熔于写人、叙事之中,根据写人、叙事的需要,不失时机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作品的政论色彩不仅使行文活泼,手法多样,而且妙语如珠,思想情到,增强了作品的政治性。在《哥德巴赫猜想》中他这样写道:“一个接着一个的场景,在眼前闪来闪去,即如风驰电掣,犹如惊天动地。一台接着一台的戏剧,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动人心肺。人物一个接着一个登场,有的折戟沉沙,有的死有余辜。四大家族,红楼一梦;有的昙花一现,萎谢得好快呀;有的存在像青松翠柏一般,虽死犹生,重于泰山,浩气长存!有的是国杰豪英,人杰地灵。干将莫邪也经过千锤百炼,拂钟无声,削铁如泥。”[9](P74—P78)这是无韵的诗。作者用诗的概括语言,概括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用诗的铿锵语言,表现了作者热烈的爱憎。这些富于感染力的词章,让我们仿佛感觉作者站在历史的最高处,可以说是这篇作品中最精彩的段落。
作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里,作家徐迟做到了把真实性和政治性相结合。他所写得报告文学的主人公都是中国的著名科学家,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他笔下的数学家陈景润、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不是“徒有虚名”,而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为了完整地表现陈景润,作者甚至也如实地反映了陈景润“怪”得出格的地方:他孤独,多病,瘦弱、矮小,其貌不扬;他在性格上比较敏感而且过于早熟、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极为神经质而且思想时刻保持高度集中,几乎是与世界隔绝、被人遗忘的人。有些同志把这与“暴露缺点”等同起来,认为非做一番美化功夫不可。殊不知没有这些“怪”得出格的地方,他就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也就不是他了。作者是按照生活的面貌来表现陈景润的,是十分真实的,因而有巨大的政治力量,原来被世俗视为“怪人”的人,却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是一个高尚的人,是无产阶级的掌上明珠!在这篇作品中所表现的政论性与作品中描写叙述的真实性完美整合在一起。
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不但突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而且还将真实性与政治性统一起来。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三大特点得以继承,政论性得以发展。从此热情激昂的报告文学作家,通过将身边普通人的人生故事,用控诉和批判的方式写出来,来宣泄他们内心积聚已久的忧伤和愤怒。
而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写作却又不完全是徐迟的独创,尤其是关于政论性的话语也不是徐迟的独创,这些政论性的话语早在《包身工》里就有明确的叙写,在《包身工》的结尾,夏衍写到:“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种政论性的写法对以《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当代优秀报告文学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性、政论性”这些概念,一直被一种良好的传统延续着、关照着。这也是文学传承的巨大意义所在。
(三)报告文学的发展方向的转变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进入了解放以来文艺思潮、文学观念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作为当代体育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扬眉剑出鞘》诞生了。在当时百废待兴的社会语境之下,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选取了最能够激起全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体育赛事,完美的展现了精彩纷呈的赛事,表现了栾菊杰的不屈不挠和爱国主义的情怀。这部作品的发表如春雷般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激情,成为严肃意义上的体育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从此以后,许多当代的报告文学作家开始关注体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叙述竞技体育人物,使得题材日益繁荣,报告文学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中人物刻画形象生动,达到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统一,且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人物刻画上,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做了精心的描写,同时有力发挥了议论和抒情的长处,完美地衬托了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她立即变成第二战术计划,趁对方前一个动作还没完成,同时弓步上前,落剑直刺。”[10](P106)即便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通过精细的刻画还原当时比赛的现场,依然能够感觉到栾菊杰当时的脉搏和呼吸,依然能够看到她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
这部作品的情节跌宕,步步引人入胜,充分表现了体育比赛中意志品质与体力、技巧的搏击。以栾菊杰与扎加列娃的比赛为例,作者用一整段的篇幅记录了栾菊杰率先斩获的一分,将读者引入精彩而紧张的赛事。之后又记录了令栾菊杰受伤,并且双方同时刺在了无效部位的第二剑。正当读者屏住呼吸,为栾菊杰担心之际,作者插入了一段议论,称赞了栾菊杰不畏伤痛,继续作战的决心和气魄。此后,栾菊杰遥遥领先,只差一个回合就可以结束战斗了。而她却急躁起来。急于求胜,最终导致在进攻中破绽百出,被对手抓住,被对方追平。这时的赛场上非常安静,读者心里也都为栾菊杰捏了一把汗。描写到此处,作者如实地记录了栾菊杰摘下头盔,从容地擦了擦被汗水濡湿的头发这样一个细节。运气不佳对某些人来说就是意味着失败,但是是坚韧的最后考验,在逆境中才能茁壮成长,战胜了逆境那就意味着成功的到来。栾菊杰是在调整情绪,稳定心理,而读者的神经随着这个看似放松的小动作绷得更紧了。随着裁判员发出口令,双方都发动了最为快速和凶猛的攻击。说时迟,那时快,狭路相逢勇者胜,栾菊杰一剑封喉,以五比四战胜对手,用鲜血浇开了胜利的牡丹。正是这样细致的情节描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扬眉剑出鞘》直接展现了中国体育的辉煌成绩,有力地表现了体育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全面发扬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虽然“冠军文学”均有着较强的政治色彩,人物刻画不免高大全,但是它作为体育文学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阶段以及其对于体育繁荣的作用都是不容抹杀和忽视的。体育人物报告文学的出现,使当代报告文学迅速发展,中国报告文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所要知道的是,《扬眉剑出鞘》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对《包身工》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在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创作当中,《包身工》给予了当代报告文学以极大的启示作用,它的影响力在每一个年代都留下了浓浓的烙印。《包身工》为代表的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被完整继承下了,并且发展拥有符合时代背景的政论性。报告文学进入发展的全新时期。
结 语
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历史上,《包身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对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首先这篇文章定义了报告文学三大基本特点:文学性、新闻性和典型性。随着时间推移,历史的进步,报告文学表现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政论性。这些报告文学勇于“揭露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并且对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进行无情的批判,使得“人”在报告文学中的地位比之前提高、充实。随后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体育人物的报道,新报告文学即体育人物报告文学诞生了,它的诞生拓宽了报告文学的题材,将报告文学发扬壮大。最终体育人物成为当代报告文学的主要类别,当代报告文学的价值取向得以拓展,文体范式得以壮大。
纵向性地来看,自从《包身工》诞生之日起,它的巨大文学价值和政治价值就一直对其后的报告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启示作用,这些启示无疑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报告文学的产生,并且在产生的进程中更加完美优秀地发展着,这种发展对中国的报告文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也将产生巨大的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金晶:《深度报道中的文学合流现象初探》,《文学教育(下)》,2013年第3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80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