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6675字
摘 要
: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是网络词语生成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网络语言中的新的变体,本文以网络语言的谐音为入手点,分析了汉字的谐音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以及探讨了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关键词:网络语言谐音;分类;影响;规范化
Abstract: the network language homophonic phenomenon is one of the ways to produce the network new words. And act as a new type of network languag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twork language’s classifications and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 partial tone of network language; classification; network standardization.
一、引言
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以及快速的普及,在网络语言的文化里,谐音现象也随之应运而生。那么何为谐音呢?它是语音现象的一种。简言之,就是利用字或者词的音相近或者相同的特点来进行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的替换,并以此来表达丰富、含蓄或曲折的意思。利用这种语音现象作为一种手段构成修辞手法,是以其词语的同音或近音的联系引起人们相关的想象。除此之外,谐音运用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幽默性、委婉性等。
二、网络谐音词的分类
(一)汉语谐音
1.普通话的谐音词
普通话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浩如烟海,由于具有这些大量的字词,构成了谐音的基础。普通话的谐音词大多是在人们在使用键盘输出时,借用语音相近的词语形成的,并且以此达到诙谐有趣的效果。比如:
“版主”用“斑竹”代替
“大侠”用“大虾”代替
“微博”用“围脖”代替
“什么”用“神马”代替
“同学”用“童鞋”代替
“孩子”用“孩纸”代替
“同志们”用“筒子们”代替
“斑竹”“大虾”“围脖”“神马”“童鞋”“孩纸”“筒子们”这些词的替换,使得整体认读后的感受倾向于俏皮生动亲切可人,远比一板一眼的书面规范用语来的轻松。
诸如此类的不胜枚举,此外还有一些是由这些衍生出来的,比如:
从悲剧用“杯具”代替 到餐具(惨剧) 、洗具(喜剧) 、茶具(差距)。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一部分的网络语言谐音变成了一系列的有层次递进的相近关系。
以追求简易高效率为目的网民们,他们往往会在键盘输入中,直接选择靠前列的词语。也有一些人是有意为之,其主要目的是标新立异,张扬自己的个性。
2.方言谐音
受地域划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方言。而由于方言在语音、语调及词汇上与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字词、词典中也很少有这些文字的记载和收录,所以为了达到突出各地方言的特点,网民们便使用谐音造字造词。用这种方法可以表现网民间的亲切感和幽默度。这类的列子也有很多,比如:
粤语中“稀饭”是“喜欢”的谐音
闽南语中“偶”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我”相似
东北话中“人”的读音与普通话的“银”相似
“木油”是“没有”的谐音、“偶系穷银”(我是穷人),以及“粉”(很)、“灰常”(非常)、“灰机”(飞机)、“摔锅”(帅哥)、“肿么”(怎么)、“虾米”(什么)等都是方言类的谐音。
它们在网络世界里使用时,有利于网民间亲切的交流。与此同时,随着大家普遍的喜爱和追捧,它们也越来越被网民们所接受和使用,在网络谐音现象中更因此而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3.仿拟修辞谐音
仿拟修辞在网络谐音语言中被广泛的使用着。
运用仿拟修辞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性,并借此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各自的不同态度。如:
“将心比心”——“将薪比薪”
反映了工薪族们对自己的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没有增加的无奈以及抱怨的情绪。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新人”
表达了在工作中,老员工面对新同事的挑战和生存危机。
这些谐音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来发泄生活中的生存压力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二)音译外来词
人们在翻译外来语(尤其是英语)的过程中,经常用同音或近音的汉字来代替,可是却忽略了其本身的意义。然而用这种谐音方式产生的音译词往往能起到新颖别致、诙谐幽默的效果。这类的词也大量地出现在网络语言的使用和交流之中。比如:
日语中:卡哇伊(可爱)、干巴爹(加油)
英语中:爱疯(iphone)、爱老虎油(I love you)、
烘培鸡(homepage)、粉丝(fans)、伊妹儿(E-mail)
由外来词语转化来的新词,既保持了音上的基本相近,同时也让我们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易于记忆。
(三)字母谐音
敲击键盘时,为了节省时间和有效的进行交流,字母输入比英语单词或者汉字输入都要快得多。网民们大多数都认为这种方式不仅能省时省力,而且可以显示身份、张扬个性。所以,字母谐音便由此而来。字母谐音包含三种类型:
1.是用英语字母代替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英语词,如:
IC( I see 我明白了)、CU(see you 再见)、u(you 你)、R(are 是)、Y(why)、BB(baby 宝宝)、Q(cute可爱)
2.是用汉语拼音字母代替与其同音或近音的汉语词,如:
GG(哥哥)、MM(妹妹)、d(的)。
3.是用英语字母代替与之同音或近音的汉语,如:
DD(弟弟)、JJ(姐姐)、PP(屁屁)、RMB(人民币)。
利用这些字母的缩写或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以速度为转轮的世界,虽然贴近了现在社会发展快速高效的需求,但同时也会有些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倾向产生。
(四)符号谐音
符号谐音就是利用与汉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符号来表达汉字的意思。使用谐音把符号和汉字联系起来,以此来借音表义。在网络交际中,如果单单只是使用文字来进行交流,会让网络交际变得单调乏味。因此,网民们在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一系列图形、符号等辅助工具来协助文字进行有效交流,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如:
用“= = ”表示“等等”
用“ ”表示“加”。
(五)数字谐音
数字输入,非常省时省力,所以数字谐音在网上运用的也非常多。利用数字与
语中的一些词汇的音相同或相近,来替代汉字表达相同意思。数字谐音主要分为两类:
1.谐汉语读音
如:去年是2013年(爱你一生)
今年2014年(爱你一世)
9958(救救我吧)
555(呜呜呜,模拟哭声)
88(拜拜,再见)
098你走吧
0837你别生气
2.谐外语读音
如:2(英语two,谐to,too)
4(英语four,谐for)
再如:“3166”因其汉语读音近似日语的“撒哟那拉(再见)”,而有时被用来替
“再见”。这类数字谐音和字母谐音都有相似的功效,都是节省时间,是为了符合现代社
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六)混合谐音
混合谐音的产生,绝大多数原因也是因为网民们的求异心理。
1.字母和数字的混合谐音
比如:“以前”—B4(before)
“谢谢”—3Q(thank you)
“永远”—4ever(forever)
“你也一样”—U2(you too)
“我也一样”—me2(me too)。
3X(thanks )
2.汉字和字母的混合谐音
比如:“我服了你”:“I服了U”。
3.汉语和外来语词的混合谐音
比如:“happy 兔 you”
“happy new year 兔 you”。
4.符号和字母、汉字的谐音
比如:“加油”用“ U”、“ 油”都表示。
三、网络语言谐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谐音之所以会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说明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归属于文化,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唤醒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关注。并且,它为原先单调的表达赋予了活力,扩大了语体风格的选择。给原先的词语重新加注新的意义,便捷人们的使用和交流。比如:“代盐”—“代言”、“斑竹”—“版主”、“童鞋”—“同学”等,“代盐”“斑竹”“童鞋”他们与演变后的意思本没有多大的关联,但因为后来人们为他们重新加注定义,使得他们在网络上盛行不衰,从而减少或取代了原先“代言”“版主”“同学”的使用。前后对比,后使用的词扩充了网民们词语词汇量,使得汉语表达方法多姿多彩,文化生活绚丽缤纷。再比如,人们在使用数字谐音“098”(你走吧)、“0837”(你别生气)、“08056”(你不理我了)以及“鸭梨”(压力)、“虾米”(什么)等,将这些原本单调乏味的数字字词新生,或俏皮或可爱,打破了之前沉闷呆板。“鸭梨”和“虾米”在语言的使用手法上比喻化,将本来有些压抑的“压力”和平淡的“什么”都赋予了生命力,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其次,为适应当今社会追求高效的生活需求,简洁新奇的词语符合了多元化生活的要求。在网络使用中,为了高效便捷,用数字代替汉字表达相同意思的例子不胜枚举,如“94”(就是)、“2013”(爱你一生)、“2014”(爱你一世)、“75”(欺负)。他们的使用更加方便,同时也有口语化的倾向,显得生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世界的存在感和真实感。
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反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的变化,它的每一次更新,都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印记,同时反思社会。它一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一边针砭时弊。比如曾经被冠于光荣和权威的“教授”“专家”“老师”,如今都被“叫兽”“砖家”“老湿”所替代。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教授、专家以及老师关于道德败坏、学术参假等丑闻的频发。另外,其他的一些“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豆你玩”的出现正是反映了当时对“蒜”、“姜”“糖”“豆”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居高不下的讽刺。高压状态下的人们借助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来缓解压力,发泄情绪,这些看似粗鄙或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其实就像一支笔,具有针砭世态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在彰显其个性和独创性的同时也暴露了种种不得不给予面对的问题。
首先,它在交际用语间随意性很强。网民们大多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录入率等方面的原因,常常受其输入法的影响,亦或为了标新立异在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表现出随意的倾向。他们不注意字词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而是任意使用或者恶意创造、同音替代和随性缩写等等。语码混用的现象也尤为常见。它给网络语言交流的秩序、民族文化传承和现有词语规范标准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谐音词语在语言文字的演变规律和感情达意方面起到消极作用,出现了不利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推广的词,例如“同学”变成“童鞋”、“没有”变成“木有”。这些词的使用极不利于孩子们在进行教育方面专业性的传授。网络打字说话用谐音字,最后那些脏字变成通用字,而后又被正规媒体应用上,现今的文字用语“是非”也变得很模糊。在辨别可用性时产生了不同的分歧,造成了语言使用的混乱性。
其次,在选词交流方面,词语过于浅俗粗鄙。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民们获得了一个较之于真实世界而言更为自由的交际环境。每个网民的受限制和监督较小,因而在表达自我观点的时候都很直截了当。但是,过分的直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语言表达浅薄,粗鄙恶俗,甚至有一些不堪入耳之词,他们或多或少的被网民们带入了现实生活中,影响了规范词语的学习和使用。网络上大量充斥的“叫兽”、“砖家”、“菊长”、“湿人”等谐音词,他们正日趋粗鄙。利用谐音词变相地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损我们礼仪之邦的传统形象。同时,这些谐音词的出现表现了网民对社会权威的不信任,这种直接以一小部分人的言语来否定整个社会的公信力,显然这不利于健康语言生活的建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秩序。
再者,它具有强烈的情景化特点。许多网络用词只有在在特定的网络交际情境中才可以被理解,反之,一旦离开了特定情景,就会出现难理解或者产生歧义或改变语义,从而使民众的接受性降低。
最后,受时代的变化和变迁,网络语言也有难以忽视的不稳定性和较高的变异性,网络词语更替速度日新月异,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和文化的传承。
四、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语言,它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旦这种新产生的语言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并且适应社会的需要, 被社会所接受且得到广泛的使用,那么就能够加强语言的丰富性以及推动它的发展。反言之,如若没有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就会被遗弃。网络语言产生后, 有关其产生的意义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 对网络语言的讨论更多,较之持积极态度支持者,批评、质疑的人更多,他们甚至将网络语言抨击为对有着源远流长的几千年传统的汉语文明的破坏,或者指责是文化垃圾、精神污染,认为是网上的毒瘤。
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给予正确的对待和处理。交际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惟一标准。求稳和求新是语言既能用来交际又交际得好的要求。如果一种语言的发展止步不前, 那才是最大的不规范。网络和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将有些网络用语收录到了日常生活使用的基本词汇中,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更是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网络语言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而且还生动而形象的反映出了现代人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当然,每年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太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或缺,只有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才能永远保留下来。
如何加强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呢?
从自身而言,作为语言使用的主体,人们在使用网络谐音语言时,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涵养,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鄙俗字眼的字词以及低俗趣味的语言。在创造新的网络词汇时,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合理规范造词。学生是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不能放松。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他们是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代表了新一代的精神风貌。编写教材也要“慎用”网络语言,力求规范化。比如,在遇到“不雅”词汇时,父母或老师则应该尽量用“淡化处理”的方式来对待提出疑问的孩子,同时作为成人来讲也应该做到以身作则。
此外,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语言的规范使用。依法治国才是根本,加强管理力度,防止网络语言过度滥用,带领整个社会重视起语言规范才能达到源清流洁的效果。
当然,借助社会舆论媒体,在监督的同时加大宣传规范语言合理使用的力度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可以发挥即时且有效的提醒工作,监管媒体用词用语,净化网络污染空间。使网络的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至于造成上行下效的现象。
谐音词已经成为了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而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也在网络语言的产生过程中变成了重大来源。文章对网络语言的谐音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并且对它的规范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在日后的发展中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梅:《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双关》,语文学刊,2006.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675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