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凄婉的爱情悲歌——《秋舫吟》研究

 2024-02-05 15:10:13

论文总字数:9222字

摘 要

自清嘉庆年间,在盱眙民间流传着汪云任为亡妻张瑶娘所作的悼亡律诗《秋舫吟》,它按照平水韵上下平声三十韵的顺序,一韵悲吟一事,共有三十首,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独特的组诗结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典故的巧妙运用,意象的精心选择,雅俗共赏的语言,这些使它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并成为悼亡诗发展历程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秋舫吟》 悼亡诗 内容 情感 艺术魅力

Abstract:Since the Jiaqing years,in Xuyi folk ,there have been a group of mourning poems created by Wang Yunren for his dead wife,which are called QiuFangYin.he wrote thirty poems which follow the order of flat rhyme and each poem tells one sad story.there is a total of thirty poems which are rich in content and have sincere emotion.It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value which contain its unique structure of the poems,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scenery,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daily life,the clever use of allusions,the carefully selected images and the language which appeals to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 so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beautiful flower which blooms in the progress of mourning poems’ development.

Key words: QiuFangYin mourning poem content emotion artistic charm

一:《秋舫吟》创作背景

悼亡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诗歌题材,是特指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早在《诗经》里就有了关于悼亡的诗篇,如《绿衣》。西晋潘岳、孙楚有悼亡诗载入《文选》,但“悼亡”之名最早见于《南史》中“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1]。到了唐代,悼亡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最为有名。而到了宋代,悼亡词的绝唱可以首推苏轼的《江城子》。而被王国维推崇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初大诗人纳兰容若的悼亡词,更是有着摧人心肝的悲痛,其中《青衫湿》最具代表性。《秋舫吟》作为悼亡诗发展过程中的一朵旁枝逸出的奇葩,既有着悼亡诗普遍的特点,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清代嘉庆年间,在盱眙县城北有一个汪氏家族,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人名曰汪云任,字孟棠,号茧园,于嘉庆二十二年中进士,历任番禺知县、赣州知府、苏州知府、海关监督、陕西布政使等职务[2],可以说是仕途亨达,光宗耀祖。但是,在汪云任求取功名的道路上,曾有一位女子为他用青春和生命照亮了仕途,但这也成为了汪孟棠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这名女子就是被称为铁心夫人的张瑶娘,在陪同汪云任进京参加科考不第后,因病去世。而汪云任在乘舟沿运河南下将瑶娘的棺木送归故里的路途中,断肠哀痛,于是长诗当哭,按照平水韵上下平声三十韵的顺序,一韵悲吟一事,而这些诗歌均无题目,只在前面标明所押之韵。最后这三十一首悼亡律诗(含一首异文)合成为一组名为《秋舫吟》的七律组诗,在盱眙民间广为流传,但始终未能付梓。“嘉庆辛未(十六年,1811)孟堂(按,为汪云任)赴试春明,携其姬人张瑶娘同车,卒于宣南旅社,载柩南归,赋《秋舫吟》三十首记事。[3]这一组诗情感真挚,催人泪下,汪张二人的爱情富有传奇色彩,清剧作家仲振履读罢《秋舫吟》,也被深深打动,创作了以汪张爱情故事为原型的剧本《冰绡帕传奇》,搬上舞台演出,成文坛佳话。[4]

二:《秋舫吟》内容:“铁心情缘”

嘉庆十一年(1806)的早春,盱眙天台山还有些微的积雪覆盖,两个素未谋面的有缘人相逢了,并且一见钟情。汪云任被张瑶娘宛若天人的容姿深深的吸引了,“觌面初疑遇洛神,天台残雪似香尘”。若只是有着一副动人的容貌还不足以打动汪云任的心,“倾城颜色浑闲事,一种聪明绝代无”,“绝调善才应服曲,惯愁西子又工颦”,可见瑶娘的聪明巧慧,能歌善舞。而年方16岁的瑶娘也仰慕这位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并暗许芳心,两人很快便私定了终身,“相逢便肯倾情愫,红烛青帘语好姻。(十一真)”。

年轻貌美的张瑶娘,家住在涧沟渡枇杷巷,“儿家住近小溪桥,几树枇杷巷一条。”,距离汪云任的家汪巷并不远。“此前,汪云任由父母包办,与同里吴氏定了亲,还未成婚。吴氏为富家小姐,但是强扭的瓜不甜,汪云任和她在一起总觉得话不投机,没共同语言。”[4]而瑶娘本出生于大户人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因家道衰落,为生活所迫,流落到烟花巷中[5]。与瑶娘的相遇,让汪云任找到了知音,并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份感情。汪张二人之间的交往,不久便被汪孟棠的父亲知道了。汪父出身贡生,是当地的一位名人,向来对才华出众的汪孟棠抱有很大的期望,认为他未来前途无量,与烟花女子相恋,不仅有辱门楣,而且是自毁前程,于是极力阻挠这段恋情的发展。而面对重重阻力,二人不妥协,暗中赁屋同居,结合到了一起[5],“欢喜真成宿世冤,愿抛慈母嫁王孙。”

从《秋舫吟》的好多诗句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汪张二人在一起时的甜蜜幸福,如:“煮酒栏前邀月姐,呼茶窗下唤莺哥”,“摘花露重红浸袖,斗草烟浓绿染裙。(十二文)”,“顾影有时频照镜,比郎眉黛挽双看。(十四寒)”,“风怀从不畏人嘲,见说绸缪似漆胶(三肴)”等。婚后的瑶娘,更是尽到了一个贤妻的职责,对自己的夫君照顾备至,“频祝月圆偷自拜,先当衾冷为郎温(十三元)”,“喜闻吟咏贪磨墨,解嗜酸咸自执庖”。

然而爱情的甜蜜,并没有减弱瑶娘对汪云任求取功名的期待,“痴情直待刀环日,始放眉头作笑颜”,“脱将腕钏轻相赠,盼得旗铃亦自豪。”然而,嘉庆十三年,汪云任赴京赶考进士,却名落孙山。归来后,瑶娘非但没有责备,反而想方设法让汪孟棠从落寞中重新振作起来,“解事别饶游冶兴,玉箫吹上采莲船”。汪云任感念瑶娘的良苦用心,随情赋诗,创作了《忆秦娥》,并为之谱曲送与瑶娘,“销魂一曲忆秦娥,填得词成付与歌(五歌)”。在云任从失败的痛苦心境中走出来,重新为下一次科考做准备的时候,瑶娘担负起了家里的所有劳作,只让云任专心读书。“冷灯伴来深夜读,酒阑扶得醉人眠。”终于,嘉庆十六年汪云任再次赴京,不过,这一次瑶娘亲自陪同,一路上为汪云任洗衣做饭,悉心照料孟棠的生活起居。“樽板雅堪充旅柝,篝灯亲为补征裘。”然而,命运被没有优待瑶娘的苦心,云任再次落榜。赴京赶考的奔波劳顿,加上水土不服,本已使瑶娘身体欠佳,然而她却极力隐瞒自己的病情,只为不让孟棠分心。她还为云任的这次科考在佛前诚心祈求,“关心蕊榜先期数,稽首莲台细语求”。当落榜的消息传来,瑶娘终于承受不住这种打击病倒了,汪云任遍访京城名医也未能挽回瑶娘的性命,不久年仅22岁的瑶娘客死京他乡,“孤鹤影随斜月追,美人魂贴落花飞”。

痛失爱妻的汪云任,悲恸万分,决意倾其所有将瑶娘归葬故里,于是在北雁南飞的秋天,买舟载柩沿运河南归,归乡后厚葬了瑶娘,后来还在瑶娘的墓地上修建了汪家花园,被称为“清代江北第一园”。而汪云任沿途泣血写成的三十首悼亡诗《秋舫吟》,成为纪念这六年爱情的最凄美的传奇。

张瑶娘身上具备了古代贤良女子的美德,而且有着长远的眼光,一生都在帮助夫君考取功名,而她自己却甘愿牺牲青春甚至生命,让人敬仰也让人惋惜。而云任对这位一生唯一的红颜知己,也给予了最高的赞美和最诚挚的祝福。“从今阆苑归真去,白马云軿特迓来。”诗人相信,瑶娘是去了西王母居住的神仙乐土,会有白马拉着軿车驾云接应瑶娘。这是云任在《秋舫吟》中,用诗句为瑶娘悲苦的一生安排的最好的结局。

“云任后来又娶了一妻一妾,都不曾为她们写诗,云任去世前,嘱家人葬其于瑶娘墓侧”[5]。汪孟棠做官后,为她立墓碑,题名“铁心”,所以,后人便称之为“铁心夫人”[2]。而这段铁心情缘曾在盱眙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古代文人爱情里催人泪下的一章。

三:《秋舫吟》艺术魅力

lt;一gt;独特的组诗结构

现存的《秋舫吟》组诗由三十一首七言律诗组成,其中最后一首为异文。这些诗歌是按照《佩文诗韵》中的“平水韵”上、下平声30韵的顺序进行排列的,上平声十五首,下平声十五首,而《秋舫吟》每首诗押一韵,且这些诗歌均没有表现内容的标题,只以所押诗韵标注在每首之前。

这些诗歌看起来很散乱,似乎是一种悲恸情感的宣泄,有些诗歌根本没有具体实际的内容,但是,仔细分析这一组诗的结构,我们便会在看似无章的诗篇中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十一首诗歌,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表现不同的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为以抒发悲情为主,而中间两部分则以追忆往事,叙述生活细节为主。

从一东到十灰这10首诗歌组成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云任对瑶娘逝去的悲悼。第二部分由十一真到十五删这五首诗歌组成,主要是写作者对这段感情故事的追忆,其中主要是回忆与瑶娘的初识以及朝夕相处的快乐时光。组诗第三部分,主要是写作者对过往生活细节的怀念,由一先到五歌这五首诗歌组成。组诗最后一部分,由八庚到十五咸这12首诗歌组成,主要是抒发作者悲痛的心情,同时包含着对瑶娘的追思,以及对自己辜负瑶娘苦心的内疚之情。

如此看来,这一组诗,整体上由抒情到叙述,又由叙述到抒情,述中有情,情借景来传达,浑然一体,层次清晰。组诗本身宏大的结构特点,也能够将无法言明的情感更加畅达地抒发出来。而作者没有写标题,因为有些情感只是从内心自然的流露,并未有明确的目的,任凭意识的流动,情感的宣泄,更符合当时作者因丧妻而悲痛欲绝的精神状态。

从七言律诗的体式来看,这三十一首诗歌均是首句入韵,其中仄起入韵式有17首,平起入韵式有14首,而其中有七首诗歌有“出韵”现象,如五微中尾联韵脚“归”,十三覃中尾联韵脚“惭”,六麻中颈联韵脚“槎”,三肴中首联韵脚“胶”,十五删颔联韵脚“姗”等都不是所押韵部中的字。因为《秋舫吟》三十首诗历来在盱眙民间流传,并未付梓,所以这些不合诗律但合乎诗意的“出韵”现象,可以解释为可能是在口头流传或传抄过程中的变动。

lt;二gt;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秋舫吟》这一组诗整体的情感基调是悲痛欲绝的,而这样一种情感,在诗歌中多借助于作者所营造的凄凉景象来表达,这些景象有实景亦有虚景。如:

“临流洒尽盈腔血,染出霜枫几树红?”

“魂归识得家山否?月暗烟昏路万重。”

“荒林猿穴啼秋岭,疏雨芙蓉泣晚江。”

“子规声里杨花落,似怨飘零不住啼”

“霜枫”是秋天被寒霜侵袭过的枫树叶子,这是生活中的实景,但是作者却能将情感融入到了景象之中,通过想象,用一个“染”字,将满腔的悲痛化成了血液的鲜红,并将枫林染成了相同的颜色,这种似虚似实的景物描写中,传达出的是作者深切的悲痛之情。“荒林”,“猿穴”,“秋岭”,“疏雨”,“晚江”是一系列带有凄凉色彩的实景,而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泣”字,便将没有生命的“芙蓉”变成了替自己流泪的意象,实景变成虚景,更加形象地表达了那种近乎绝望的凄凉心境。

而当作者悲伤的情绪稍有平复,便开始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与瑶娘之间的这段虽短暂却刻骨的爱情。这里从怀念瑶娘,追忆过往生活的诗句中,也明显地能体会出这种情景交融,尤其是触景生情的手法运用。如:

检点空箱见绣襦,旅怀赢得泪肠枯。(七虞)

拥衾犹自留虚席,开镜常教想薄妆。(七阳)

作者在整理瑶娘的旧物时,见到曾经伊人穿过的上衣,不由的悲从中来。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过往相处的欢笑和今日一人独悲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泪水如雨,断肠悲痛。而每当夜幕降临,习惯了两人相伴而眠之后,失偶的云任只能紧紧裹住被子,给自己一点温暖来抗拒忧伤,而仍然将属于瑶娘的位子空出来,以示怀念。当打开镜子时,又会不经意想起瑶娘,想起曾经她对镜梳妆的场景,一切景里都有瑶娘的身影,一切实物都能触动情感,让人动容。

lt; 三gt;: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秋舫吟》中通过对过往生活细节的怀念,描写曾经相处时的日常生活场景,借以传达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而将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在韦应物之后,也成为了诗家惯例。”[6]在《秋舫吟》中,如:

供养昙花新画本,低徊灯月旧题词。(四支)

摘花露重红浸袖,斗草烟浓绿染裙。(十二文)

冷灯伴来深夜读,酒阑扶得醉人眠。(一先)

在失去爱人的悲痛之余,作者最容易回忆起的便是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那时瑶娘描摹画本,自己灯下为之题词的画面历历在目。那时和瑶娘相伴的日子是愉快的,摘花斗草的游戏中,瑶娘活泼可爱的面容仿佛还在眼前。那时备考岁月的艰辛,是有瑶娘的日日相伴,夜夜相守,才得以度过。而如今,往事随风而去,只剩下那些美好的回忆,乐景中更见悲情。

lt;四gt;:巧妙运用典故

汪云任所作《秋舫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或化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十一真的颈联“绝调善才应服曲,惯愁西子又工颦。”就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巧借琵琶女和西施的形象来表现瑶娘的才艺和美貌。又如七阳首联“铁马敲残夜雨凉,依稀车铎响郎当。”和陆游所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一句有很多相似之处,前者可以理解为后者的无意化用,而且体味出来的情感均是内心的孤寂凄凉。再如,六麻“江云渭树成惆怅,从此相思未有涯。”化用了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江云渭树”是表达一种对友人的怀念,在六麻中则是云任对瑶娘无尽的追怀。八齐尾联“子规声里杨花落,似怨飘零不住啼。”前半句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首联“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前半句几乎完全相同,都既是写景,营造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又都点明了时令为暮春时节。十蒸尾联“秋风同是成漂泊,知否相如病茂陵?”化用了李商隐《寄令狐郎中》中“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司马相如典故的使用,意在表达自己身为落魄文人,再加上丧妻之痛,身心潦倒寂寞的状态。

汪云任在诗中每写到瑶娘,都是将瑶娘比作神话或典故中的人物,如“觌面初疑遇洛神”,“折得杨枝恼阿蛮”,“倩女归来信有灵”,“苏小荒碑秋藓重,薛涛孤冢暮云深。”“丹籍何人注生死?绿珠从此隔仙凡。”等诗句中的“洛神”、“阿蛮”、“倩女”、“苏小小”、“薛涛”、“绿珠”,他们或是神仙或是歌妓,但她们均有着美丽的容貌和过人的才艺,但是也大多红颜薄命,就像瑶娘的早逝,让云任无限悲痛和惋惜。

lt; 五gt;:精心选择意象

《秋舫吟》组诗中对于意象的选择很有特点,大都是作者凄苦心境的折射,如“秋心”,“孤蓬”,“残魂”,“幻梦”,“箫声”,“猿啼”,“芙蓉”,“泪肠”等。有些意象,带有一种非现实的主观的色彩,凝结着作者的血泪,是作者在极度悲痛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幻觉或错觉,如“雁冲黑月呼前浦,鬼语荒芦聚远汀”,“山为云昏天暗暗,树如人立影亭亭。”这些诗句弥漫着阴森凄迷的氛围,这些正是作者心境的外在反映,能让人更形象地体会出云任对瑶娘离去的深切悲痛。而在这种心境下,诗人使用了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和拟物的手法,将那种无法直言的情感巧借一些喻体来传达。如在表现自己因痛失瑶娘而变得憔悴消瘦的场景时写道“汀花岸草如人瘦”,花草如人,看似是拟人,实则是将自己比作花草,景语乃情语,形象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憔悴。把人当做物来写的拟物句,在《秋舫吟》中还有许多,如“比翼禽栖连理枝,寻常不忍一朝离。”,“孤鹤影随斜月坠,美人魂贴落花飞。”,“院移迟晷情如水,人涤烦襟静似兰。”,“命似寒花弱不胜,欲凋犹自恋枯藤。”等。这些拟物句,或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是将抽象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更加直观也更加形象。

lt;六gt;语言风格

《秋舫吟》中的诗歌有着平易朴实的语言,含蓄深沉的表达,情真意切的抒发。文采斐然但无丝毫雕琢,抒写悲情但无半句拙劣,文雅的书面语中掺杂着通俗的口语,自然真切,感人肺腑。

首先,这些诗歌语言的通俗可以从一些日常化口语的使用中窥探一二。如四支主要写自己和瑶娘之间往昔的恩爱,就像比翼鸟和连理枝,“寻常不忍一朝离”,而如今伊人已逝,那些曾经共同生活的场景在“画本”和“旧题词”的触发下一一浮现在眼前,于是不由自主地感慨“也知此愿非虚语,未必他生有见期。”真切自然,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知”、“未必”平白如话,仿佛是在自言自语。而八庚写到自己愁苦的心情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新愁如草接春生”,语言自然顺畅,比喻形象贴切,仿佛是在临江感叹,“白得才人发几茎?”中“得”字并无实意,只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使这句诗读起来很有口语的味道,而“得”字的使用在《秋舫吟》中并不仅此一处。如“魂归识得家山否,月暗烟昏路万重。”,“折得杨枝恼阿蛮,氍毹冷落舞衣闲。”,“压残针线成罗袜,采得春山当翠翘。”,“脱将腕钏轻相赠,盼得旗铃亦自豪。”,“冷灯伴来深夜读,酒阑扶得醉人眠。”,“销魂一曲忆秦娥,填得词成付与歌。”等。除此之外,诗中还有一些句子仿佛就是口头的一种陈述。在二萧中,作者在追念瑶娘的时候,采用了从瑶娘的角度来叙述的视角,用瑶娘的口吻来进行自我的陈说,其中“儿家住近小溪桥,几树琵琶巷一条。”这一句颇有几分打油诗的味道,简单的几个字就点明了瑶娘的住处。再如六麻中“天缺何人能补石,海枯无处可浮槎。”,似乎是诗人对苍天的一种叩问,怀揣着一种愤恨和无奈,也是一种直接的抒怀,没有刻意雕琢的成分。

其次,这些诗歌情真意切的语言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在汪孟棠表达悔恨和悲痛的诗句里,且诗人善于使用一些能够体现自身悲苦情感的动词和名词,并借助这些词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而更能烘托出诗人无法自拔的痛苦处境。如七阳中“残春哭到秋风冷,酬尔当年泪万行。”中春为“残春”,风为“秋风”,动词用一个“哭”,一个“冷”,就把那种悲痛欲绝的心境传达出来了,而“酬”字让我们很真切地体会出作者对瑶娘因自己而受苦丧命的深深的悔恨,情感悲痛而真挚。

四:对《秋舫吟》异文的体会

《秋舫吟》组诗本是由三十首诗歌组成,但是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整理和刊印,在民间传抄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首异文,即十五咸异文。这首异文和十五咸其实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作为这首组诗的结尾,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

十五咸中“惊涛泡影心空碎,小草情芽力猛芟。”采用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悲痛之情比作萌发的小草,主观的态度是因“心空碎”而“力猛芟”,所有悲伤都不能挽回失去的一切,唯有努力除去这些如草般生长的哀愁,努力去释怀,“了却尘缘偿尽债,萧条云路转归帆。”,心境归于空寂释然,有一种佛家出世超脱的感觉。而十五咸异文中“细雨萧萧转暮帆,愁怀如草力难芟。”一句虽然同十五咸相似,均是以愁喻草,但是态度却是“力难芟”,愁苦之情无法排遣,只能“可怜此日肠都断”,“三更涕泪渍青衫”,终日以泪洗面。歇斯底里的痛苦,让作者悲叹“船头吟罢凭棺哭,此恨茫茫再世衔。”,此世的痛苦无法消散,只能来世再继续悲痛缅怀。

我个人认为,第二种结尾虽然情感的悲痛看似达到高潮,无绵无尽,但是不如十五咸中所表现的大悲大痛之后的释然更合乎情感逻辑。因为在前面的诗歌里,诗人长诗当哭,悲痛欲绝,流不尽的眼泪,抒不尽的叹息,到组诗最后,所有的悲痛都已经成为了心口的痂,在看似释然的“云路转归帆”里,是无尽的悲哀和无言的疼痛。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22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