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权视角解读鲁敏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2024-02-05 20:53:11

论文总字数:7198字

摘 要

:鲁敏作为一个近年来广受关注的70后女作家,在她的作品当中为读者塑造了多个引人注目的父亲形象。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鲁敏在塑造她笔下父亲形象时有着一贯的特点,就是塑造一个缺席的却又是在场的,喜爱文艺的,让女儿对他有着复杂情感的父亲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分析,解读鲁敏作品中所包含的父权思想,揭示了她笔下的女性们在父权压迫下无论是企图觉醒反抗,还是默然承受,都只能接受一个悲苦命运。

关键词:鲁敏;父权;父亲形象;

Abstract:  One thousand there are one thousand the author"s father"s image. Mr Michael as a widely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after 70 female writer, in her work for readers of shaped more striking a father figure. Notable is, Mr Michael in her father"s image from a consistent characteristics, is to shape a absent are present, love of literature and art, let daughter has a complex emotions on his father. This article aims t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ather figure, Mr Michael works contained in the patriarchal thought, reveals the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oppression of the author"s attempts to awaken, but ultimately failed to the law of truth.

Key words: The patriarchal, father image, absent, complex

一 引言

鲁敏,是一位近年来广受关注的70后女作家,自成名作《白围脖》起就开始了她数百万字的文学创作。她在《小说月报》,《小说评论》,《十月》等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诸如《墙上的父亲》,《羽毛》,《白围脖》,《镜中姐妹》等优秀小说作品。事实上,鲁敏的创作生涯不算长,十几年而已,可是她的代表作品却不少,短篇,中篇,长篇均有涉猎,其中最成熟的是中篇小说创作。此外,鲁敏作品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她的东坝系列和城市暗疾系列小说,在她的纸上,东坝是一个纯洁,充满真善美,充满神圣感的乡土世界,城市则是一个充满暗疾与怪癖的,不太美好的地方。东坝与城市构成了鲁敏独特的小说世界。

鲁敏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常常关注父亲,通过不同的女儿的眼睛,描绘出一些具有相似特点的父亲形象。近年来学术界的学者们对于鲁敏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东坝”世界的解读,对都市暗疾的分析,还有对作品中的意象和作品语言进行探究,很少有研究涉及到分析父亲形象的,探究父亲形象背后的隐藏东西就更少了。基于这种情况下,作者试着从分析父亲形象入手,进而解读父亲形象背后所包含的父权思想,从而揭示作品中女性人物在父权压迫下无论是企图觉醒反抗还是默然承受,都只能接受命运给她们带来的苦难。

二 父亲形象分析

1.父亲具有文艺气质

父亲们都充满着文艺气质,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对于父亲外貌的简略描述中看到这一点,有关于父亲气质的描述可以概括为文质彬彬,气度风雅等词语。《白围脖》中忆宁的父亲,会拉小提琴,会读竖版的《金瓶梅》和繁体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会围着一件白色的围脖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除此以外,父亲还喜欢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情感生活,在他的日记里,忆宁感受到了他对小白兔的真挚爱恋,这段情感给他带来无限快乐;对母亲的同情愧疚,同情她始终守着一个不会爱她的男人,同时为自己无法给予她婚姻忠诚的愧疚;对婚姻生活的无奈逃离,在乏味的婚姻里,父亲选择逃避,向外发展一段心心相印的爱情。父亲的种种姿态让人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的男人。《墙上的父亲》一文中,王蔷与王薇两姐妹的父亲相貌堂堂,整个人看起来干净清爽。他的头发是锃亮的,三七分的发式,脖子上还搭着一条相当文艺的藏青围巾,就连他的死都与文艺的夜场电影相关,给人留下一个飘渺而神秘的身影。

父亲他们常常沉默着,不爱说话,也许只是不爱和妻女说话。他们仿佛有着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有着自己的空气,独自呼吸着。他们经常醉心于文学艺术,即使是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也从未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镜中姐妹》一文中,我们看到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喜爱文学艺术,时不时地研究佶屈聱牙的楚辞,投入研究古汉语知识的海洋。王薇与王蔷的父亲,身体上和女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精神上却一直活在自己的独立世界里。当王蔷的功课难得得了一次满分时,面对向他“炫耀”的女儿,父亲的反映却是仿佛是被惊扰,还沉浸在恍惚与沉思中。

2.父亲缺席女儿生活

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是不在场的,缺席女儿生活的。在鲁敏的笔下,父亲总是在女儿未长大前就早早逝去。他的离开可能是由于意外的事故,也可能是由于疾病的折磨。过早地离开妻女让夫妻关系、父女关系都产生无法弥补的隔膜。他是一处“隐藏”的风景,在妻子女儿的日常生活中,他总是该出现而未出现。正如小说《盘尼西林》中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就是父亲常年待在部队,没有回家,他的存在只是妻女两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的背景,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十分淡漠;在《墙上的父亲》一文中,我们看到的父亲从头到尾都以相片的形式出现,被一直挂在墙上,冷眼旁观妻女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求生;《白围脖》中,女儿忆宁在父亲死的时候,并未感到如何哀伤、痛苦,无法自拔。这是因为她每年见到父亲的日子就是那短短的几天探亲假,父女两人相处了15年,加起来的天数竟然还不足一年,所以在父亲死了之后,忆宁的情感没发生太大起伏,无法哭出来;《镜中姐妹》中父亲虽然存在,但是父女之间却是没有交流的,父亲将家当成另一个学校,一味的研究自己的楚辞、古汉语,父亲在女儿们的情感生活中依然是缺席的。

父亲们缺少和女儿相处的时间,父女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陌生的,因而在女儿的心目中,父亲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然而父亲却又是在场的。父亲的缺席并不影响着他时刻干预女儿的生活,他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他死后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女儿。女儿在缺少父爱的环境中成长,父亲对她们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她们无一例外地想要了解他,渴望知晓他的一切,在文本中就表现在女儿们对于父亲情感世界的无比好奇,即使是了解父亲那段背叛了母亲的不伦婚外情。在《白围脖》中,忆宁充满了对父亲婚外恋情人的好奇,对那条承载了父亲爱情的白围脖的想象。在《墙上的父亲》中,王蔷常在成年后想起父亲生前的那场午夜电影,想象他和那个长辫子女人相处时的场景。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们的情人常常是优雅的,年轻的,仿佛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女儿们去探寻,探寻父亲那隐秘的感情世界。

3.父亲促使女儿对其产生复杂情感

在鲁敏的作品中,父亲的缺席仿佛意味着这一角色的可有可无,可是事实上,女儿们从未真正漠视与遗忘过父亲,她们在心底深处永远有着对父爱的渴望,向往,期盼。父亲,是一个沉重的字眼,想一次便能让心痛一次。女儿对于父亲的情感是那么复杂,一方面,父亲的桃色绯闻让女儿倍感耻辱,给她们带来情感上的创伤,使她们遭人非议。她们就是在周围人谈论父亲的风流韵事中长大。另一方面呢,她又是恋父的,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她越来越理解父亲当年的选择,距离父亲越来越近,甚至在她们选择婚姻对象时,不自觉地找寻着父亲的影子,对年长的男人更有好感。

《墙上的父亲》一文中,父亲是在和一个长辫子的女人约会后被撞死的,他的死不仅让王蔷母女三人失去了经济来源,也给她们带来了难以言说的耻辱。失去了经济支柱的母女三人生活异常拮据,母亲将菜场里别人不要的贝壳捡回来熬汤以此来省下味精,将饭盒里的米送到食堂里蒸熟省下煤气费,在三人不断地坚持下,王蔷与王薇终于长大了。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年月里,父亲在墙上的照片成了母亲不堪生活重负后发泄的东西。父亲离去的岁月让母女三人不仅生活上贫穷了,精神上也贫穷了。先是母亲,在生活困难时,她和不同的男人玩暧昧获取一些生活上的便利,对省钱有着强烈的执念,会在家里大声地咒骂着她给周围邻居起的绰号,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长女王蔷也把钱看得很重,婚姻的对象选择了一个她和母亲认为的有钱人——老温。母亲没有考虑到,比王蔷年长16岁的老温会不会对王蔷有真感情,两人年纪相差如此大会不会产生代沟问题,生活在一起能不能幸福这些实际问题。再是王蔷,她对于父亲的情感是极度的渴望,又极度的排斥。在选择老温作为结婚对象时,王蔷在不自觉地寻找父亲的影子,老温的年龄与父亲相仿,能给她类似父爱的感觉,而不是恋人的感觉。她和老温的相处是毫无爱情的感觉,只是各取自身的满足。在两姐妹未成年前,因为母亲忙于让生活过得不那么窘迫,与不同的男人周旋,疏于和女儿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王蔷在母亲这里得不到情感的回应,便愈加期待和幻想父爱。可是她缺少和父亲相处时的记忆,因此王蔷对其他父亲与女儿相处时的场景非常好奇。正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她才会做出通过公共厕所偷窥邻居小朋友方甜和父亲撒娇玩耍的事情。同时父亲长时间以来的冷漠态度,因外遇死亡的事实又让王蔷觉得父亲并不爱她,最后抛弃了她,因而她觉得父女之间关系亲密是恶心的,对此进行恶毒嘲讽。而王薇呢,则在父亲死后,对吃东西表现出了无比的痴迷,在王蔷带着母亲嫁人后,王薇更是嗜吃如命,即使吃得要吐了,仍然把东西不停地往嘴里塞去,她是在用吃东西来缓解失去亲人的恐慌。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鲁敏另一部作品《取景器》中的妻子,王薇用不停地吃东西来释放痛苦,而那位丈夫出轨的妻子则用不停地织毛衣来排解寂寞。她一下一下地织着毛衣,就是在一点一点地埋葬自己的感情。母女三人都因为父亲使情感上出现缺失,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变态。

在鲁敏的作品中,女儿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亲曾经的选择进行反思,由一开始的仇视逐渐转化为认同,并开始产生了相同的行为。在 《墙上的父亲》一文中,小时候的王蔷对于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她在搜索自己的记忆时,找不到任何受到父亲关爱,呵护的画面。因而在父亲以一种不名誉的方式死去后,王蔷没有特别的悲伤,有的只是怨恨,她在大街上看到举止亲密的父女都会感到恶心。可是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她又在潜意识里不断地期盼着父爱,长大后王蔷对父亲当年的桃色事情进行思考:父亲与“小白兔”之间的情感是否无比真挚,旁人再也无法分开他们?对“小白兔”付出的这份情感,是父亲对生活失去希望从而抓住的救命稻草,亦或是只是无聊乏味生活的调剂品? 在《白围脖》中,长大后的女儿忆宁也重新审视了父亲,重新看待了父亲当年的“风流韵事”,对父亲当年的行为她渐渐有了理解,并且认同了父亲的行为,再到婚后重复了父亲当年的选择,与崔波发生了婚外情,只可惜她与崔波之间的感情并不如父亲与“小白兔”两人的爱情。父亲的爱情是无法复制的,那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流言的诋毁的真情,而自己所认为的爱情只是一场可笑的情感闹剧。文章结尾处,忆宁的那声“爸爸,我想你”让人无比唏嘘,多年后长大的女儿终于理解了多年前死去的父亲,可以说,没有什么时候能比那一刻女儿离父亲更近。

我们在关注鲁敏描绘她笔下父亲形象的同时,看到了鲁敏自身经历的影子。可以说,作品中女儿对于父亲复杂的情感就是现实中鲁敏对她的父亲的情感。鲁敏的父亲是村里的有才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军工厂工作,与留在乡村的妻女并不生活在一起。就像鲁敏在文章中写的那样,父亲总会是不在场的。在鲁敏的回忆中,她与父亲没有真正在一起生活过,父女之间没有相处出深厚的情感。同时因为夫妻分居两地,父亲又是那么一个多才多艺,风度翩翩的男人,难免会有一些有关风月的流言传开来。此后父亲因为生活腐化被送去劳教,流言变成了事实,在当时这种男女之事是被看做大丑闻的,所以鲁敏与母亲两个人不得不承受村里四起的流言、嘲讽。这些自身经历都被鲁敏加以艺术加工写进了她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作者亲身经历内容的作品总会让人觉得无比真实。长大后的鲁敏对父亲进行了重新审视,此时她像作品中的女儿们一样,理解了父亲处在那个时代下的行为。

三 藏在父亲形象背后的父权思想

父权,指的是在整个大家庭中,男性角色占据主要地位,控制话语权,女性角色只是男性的附庸。在古代母系社会时,女性曾有过短暂的获得话语权的时代,可那个时间一瞬即逝,父系时代横空出世,并维持到了21世纪的今天。对于古代传统女性而言,男性是她们的天,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只是这天会先由父亲变为丈夫再变为儿子,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她们自身是没有权利选择命运的,只可以由人摆布,她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一辈子连自己独特的名字都无法拥有,只是被周围人简单的称为某某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父亲与儿子如何相处常被人提及到,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而关于父女关系的描写却是文学史上的空白。在近代西方女权主义兴起后,女权主义者们开始要求女性不再次男性一等,女性有权利拥有男性相等的地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受到该思潮的影响,许多作家随即创作了众多抨击父权思想压迫女性,残害女性的作品,对父权发出强烈的控诉。在鲁敏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隐藏的父权思想。

以《镜中姐妹》一文为例,文章一开始,就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家庭里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下。首先来谈母亲,母亲对于父亲而言,不像是妻子,更像是一件和父亲生育子女的工具。当夫妻俩生男孩的梦想破灭了,父亲充满怨气的眼神让母亲倍感绝望。此时,母亲没想到过反抗父亲,只是默默承受着父亲对她愈来愈冷漠的态度,她也没有思考过父亲如此待她到底公不公平。从这一点来看,母亲是自愿拥护并践行着父权思想的。母亲的这一思想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她的五个孩子,并最终导致了她们各自的悲剧。大女儿春华在选择自己将来的结婚对象时,没有任何自己的意见,只由着父母做主,她已经习惯自己的事由别人决定了。如果说春华是女性在父权压迫下消极不反抗的典型,那么做出反抗举动的秋实,她的命运又如何呢?她如愿以偿地逃脱了父母的控制,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去读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便是父亲打来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的那通电话也没能让她改变自己的想法。离开了不喜欢她的父亲后,秋实自己做主嫁给了一个暴发户,可这个暴发户并没有让秋实快乐起来。他对家如同对待宾馆,秋实此时却选择默默承受,她身上那种具有反抗精神的麟角不知何时已被社会磨平。秋实反抗了自己的命运,可她的反抗最终归于失败,她仍要接受一个悲剧的命运,这是对父权社会无限迫害女性的强烈控诉。

《白围脖》中,女儿忆宁从小就要面对父亲桃色绯闻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面对一个因为父亲冷淡,生活所迫而变得心理扭曲的母亲。在生活如一团死水一成不变时,她选择了父亲当年的行为,来反抗这无奈的生活。可事实上呢?婚外情人崔波对她并不真心,忆宁的反抗就像一场笑话,这出笑话里只有她在哭泣,单纯的爱情只存在于父亲的那个年代。忆宁的反抗失败了,等待她的依旧是女性只能默默承受痛苦寂寞的生活。

结论

鲁敏笔下的父亲有着相似的面容,他经常缺席女儿成长历程,充满神秘的、文艺的气息,同时他又是给妻女带来不幸命运的根源,他是父权社会的一员。在鲁敏作品中,我们看到有些女性在觉醒,她们在试图获取发言权,掌控自己的人生命运;有些女性依旧在沉沦,麻木地接受父权制社会给予她们的苦难。令我们感到无比沉重与悲凉的是,那些试图反抗的女性并未得到她们想要的结果,等待她们的依旧是失败的现实,悲苦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鲁敏:《白围脖》,《小说月报》2002。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19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