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的杭州

 2024-02-05 20:53:21

论文总字数:10863字

摘 要

:该文探讨元曲下的杭州图景。元统一中国后,歌唱元代杭州的创作成果丰富,出现了一批能够代表元代当时散曲和戏曲创作水准的作家和作品。元曲中的杭州图景表现为:许多著作等身的曲作家;包括西湖、钱塘江、街市在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富有惩恶扬善色彩的各种故事和传说。这些杭州图景同时也启示我们:元曲因同时代的杭州图景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他们之间相互关联,文学和地域文学存在着交叉关系。

关键词:杭州;元曲;作家;景物;故事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ews of Hangzhou according to Yuanqu. In the Dynasty of Yuan, many works about Hangzhou emerged , which can represent the level of Sanqu and Xiqu at that time. In the views, there are many famous writers; natural and human landscapes, such as, the west lake, the qiantang river, and streets; all sorts of stories and legends. The picture also enlighten us that different Yuanqu present different features, besides, there are clear rela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gional literature.

Key words: Hangzhou; Yuanqu; Writers; Scenes; Stories

杭州历史源远流长,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周之前,据说大禹到会稽(今绍县)赴诸侯大会,在此“舍航(杭)登陆”,于是称“禹杭”,以后传成“余杭”。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

至元,许多人谪居江浙一代,杭州成为江浙省治所,以及杭州的治所,路下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与替、昌化八县和海宁县(由海盐县改建)。[1]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2]“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3]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虽然对元曲和元代的杭州的研究颇具丰富,但对元曲和杭州的相关性研究几乎没有。然而,从现存古代文献看,元代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与同时代的杭州有关,所以希望以元曲中的杭州为探讨内容,比较清晰地了解元代之杭州。

一 杭州曲作家

按照元代曲家的踪迹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生于浙江的作家 , 后移居杭州的作家,曾在杭州生活过或者游历过杭州的作家。

(一)生于浙江的作家

生于浙江的作家,我们可以分为生于杭州的作家和非生于杭州的浙江作家。

根据钟嗣成的《录鬼簿》和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元后期杭州本土作家最为活跃。“施君承,钱塘人,世居吴山,以贾为业”;“萧德祥,杭州人,以医为业”;“沈和甫,钱塘人”;“黄惠润,名天泽,仁和人”“金志甫,名仁杰,杭州人”;

据李修生编著的《元曲大辞典》,元代杭州本地著名曲家,还有钱吉甫、陈存父、范子英、、沈珙之、吴中立、、王日新、俞姚天、杨梓,等等,他们也是杭州剧坛的主要经营力量 。非生于杭州的浙江作家主要有:任昱、刘兑、扬维桢、苏彦文、吴镇、沈禧、沈正卿、汤式、张雨、金文质、赵孟頫、徐再思、高明、张可久等。

(二)后移居杭州的作家

依据现有资料,元中后期许多曲家更多的留居于杭州。他们中有的住在吴山附近,有的住在西湖或者运河边上,从事散曲和戏曲创作。

杨纳,蒙古人,居钱塘;

周文质,字仲彬,其先建德人,后居杭州;

李显卿,东平人,以父为浙省掾,因居杭焉;

赛景初,老于钱塘西湖之滨;[4]

乔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居杭州太乙宫前,有题西湖梧叶儿百篇。[5]

同样根据《元曲大辞典》,此外有姓名可考的后移居杭州的作家,还有刘致、贯云石、陆登善、陈鲁威、钟嗣成等。郑德辉,《录鬼簿》成书时,火葬于西湖之滨。这些曲家移居杭州,大都怀着《录鬼簿》所记载的曾瑞一样的心境:

“瑞字瑞卿,大兴人。自北来南,喜江浙人才之多,羡钱塘景物之盛,因而家焉。”

他们居住杭州,多所唱和。刘致有《侍牧庵先生西湖夜饮》,牧庵,姚燧的号。姚燧赏识刘致的才华,曾经荐刘致为湖南宪府史,姚赞赏此曲,“清拔宏丽”。相互之间的探讨交游唱和,活跃了元代文坛,促进了散曲和杂剧的发展。

(三)曾在杭州短暂生活过或者游历过的作家

据郑振择推算,关汉卿大概在至元十七年到达杭州,游览之余写下〔 南吕· 一枝花〕《杭州景》,作为一名杂剧家,关汉卿对杭州倾注了深深的爱意。至元二十八年春,白朴曾向李景安提议游杭州西湖,并写《永遇乐》词以记之,侯克中(字正卿)元初时也游历过杭州,孙楷第考证他“曾居汴梁,至元中由汴梁徙浙中”。元朝建立两浙行省,省治在杭州。因此许多跻身于官场的曲家,有机会因为做官而到杭州游玩,据《校订录鬼簿三种》[6],曾经在浙江做官的外地作家有:

张寿卿,浙江省掾祖东平;

汪元享 ,饶州人,浙江省掾;

尚仲贤,真定人,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大都人,号东廉老,江浙省务官;

戴善夫,真定人,江浙省务官;

顾君泽,草本作顾德润 。德润字君泽,道号九仙,淞江人,以杭州路吏 ,迁平江。

元代初期的这些曲家对杭州曲坛和剧坛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不小的催化作用,元初杭州并无杂剧的创作与演出。资料显示的元中后期游历杭州的有:

李寿卿,太原人,孙楷第探究他曾为江浙总管提举。[7](P49)在杭州时,李寿卿的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正是发生在杭州。

虞集,“少游钱塘,故于灵隐多所题咏”[8](P414)(《康熙钱塘县志》卷25)。

元后期,从小就侨居杭州的钟嗣成在杭州遇到了不少来杭游历的曲家,如睢景臣 “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秦简夫“见在都下擅名 ,近岁来杭回”;廖毅(弘道) “建康人。泰定三年丙寅春,因余友周仲彬与之会,即叙平生欢”。[9]另外,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记陆进之曰:“嘉禾人。福建省都事。与余在武林会于酒边花下。”由此知,贾仲明也曾游历杭州。[10]

二杭州景物

作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杭州的景物做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反映,对杭州的景物的刻画主要表现在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这两个方面。杭州元曲作为杭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学载体,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掩盖的光辉。

(一)杭州的自然景物

杭州壮丽的自然景观是吸引许多曲家倾心于杭州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文质赞赏杭州山水天下第一:“乾坤内,山共水,论风流古杭为最。北高峰离不得三二里,回头看镂金铺翠。”

对元曲下杭州自然景观的窥探可从以下三个角度了解:西湖之景;秀美胜迹;钱塘潮水。

1、西湖之景

根据隋树森的《全元散曲》[11]和王季思的《全元戏曲》[12],元代曲家在描写杭州的作品中,以歌颂西湖的散曲居多,多达二百余篇。元代,杭州西湖又称钱塘湖,元初有“钱塘十景”的说法,它们为: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桥歌、冷泉猿啸、葛岭朝鐓、孤山霁雪、北关夜市、浙江秋涛、两峰白云、西湖夜月。

卢挚在〔双调· 蟾宫曲〕《六月望 西湖夜归》写到:“宝瑟鸣泉,烟鬟翠领,玉镜晴波。数十处芙蓉画舸,对三山观嵯峨。”描写了夏夜月光下的西湖美景,歌舞忘归,有如临仙境之意。[13](P4)奥敦周卿赞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贯云石大加赞美西湖特殊的秀美,胜过险要的山川和名扬天下的蓬莱仙岛。其有“描不上小扇轻罗,你便是真蓬莱赛他不过,虽然是比不的百二山河。一壁厢嵌平堤,连绿野,端的有亭台百座。”(〔中宫·粉蝶儿〕《西湖游赏》)。

元代的杭州西湖几乎是所有作家游览西湖的必经之地,现存的对于西湖四季的描写的作品最多。春季里,有“沙暖睡鸳鸯”(王氏《菩萨蛮·西湖散曲》)、“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赵善庆《水仙子·仲春湖上》)。夏季里,“葵柳发,喷鼻香十里荷香”(乔吉〔双调·得胜乐〕《夏》)。秋季里,“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贯云石《小梁州·秋》)。冬天,“梅,也绽开;鹤,也到来”(薛昂夫《山坡羊·冬》)。作品下的西湖四季都美不盛收,让人留恋往返,沙滩上午睡的鸳鸯,与世无争,欢快无忧,细雨过后,万物越发滋润;夏季里荷花绽放,到处都弥漫着荷花的芳香;秋季,芙蓉荷叶和将凋谢,但是俏皮的鹭鸶跑来凑热闹,甚是可爱。冬日少不了梅和鹤的到来。此情此景,吸引了元代以及明清的历代游客。

元曲中大都使用清丽之风景,如“鸳鸯、琼浆、荷香、斜月、桂子、新雁、采莲人、葵柳”,等等,有的甚至被同一作者重复使用多次。

有这样一个风景,它给人印象深刻,它就是画船,也叫画舸。在元曲中多次提到画船。如“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卢挚《钱塘怀古》),“朱帘画舫那人儿,林影荷香雨霁时”(卢挚《西湖》)。贯云石有“画舫撑入柳荫凉,一片笙簧”(《小梁州》),薛昂夫有“吩咐画舫且慢者。歌,休唱彻;诗,趁兴写。”(《西湖杂咏》)。他们都有采用画舫这一意象,乘着漂亮的画舫,在湖上游玩,喝个酒,听着音乐,下笔写诗。由此可见,当时的杭州画舫随处可见,已经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2、秀美胜迹

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四季分明,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处厚的自然环境。“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冯子振《忆西湖》)。该首曲赞美了暮春时节的苏堤残柳,初夏雨后曲院的风荷,孤山一带,草色如裙,绵绵无际。

冯子振看到:“六桥顷刻如银洞,粉妆成九里寒松”,雪后苏堤上的六桥,洁白如银,只剩下拱洞,九里的松树被粉状成了白色,美不胜收。

元曲中还提到的名胜还有,“孤山寺”、“萧寺”、“涌金门”、“西湖寺院”、“和靖祠”、“凤凰山”、“欧阳井”、“湖上僧寺”、“天竺”、“武林”、“岳飞坟墓”、“灵隐飞来峰”、“冷泉亭”,等等。

3、钱塘潮水

贯云石登吴山俯瞰钱塘江晚潮时,不禁称赞:“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十万家,卷珠帘玉人如画”。鱼、雁群、青翠的吴山、鼓声般响的潮音、玉人,钱塘江晚潮非常迷人。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迭。塞雁来,芙蓉谢,冷雨秋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今宵醉也,留恋些些”(姚燧〔中宫·普天乐〕)。

这首小令描写了钱塘江边潮声、山色、塞雁、残荷、冷雨、秋灯等景物。

无名氏的散曲〔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把杭州的胜景作了概括的介绍:〔骂玉郎〕钱塘自古繁华胜,和靖咏、子瞻评,西湖堪与西施并。浓淡妆,昼夜观,俱相趁。〔感皇恩〕宜雨宜晴,堪赏堪称。曲岸边草茸茸,高峰畔云淡淡,断桥下水泠泠。临荷浦视鱼,傍柳岸闻莺。游竹院,玩葛岭,压兰亭。〔采茶歌〕云出岫罩南屏,日衔山遇西林,现出那雷锋晚照似蓬瀛。九井三潭五云生,六桥烟柳胜丹青。

(二)杭州的人文景观

元代蒙古族掌权,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多元混合,科举停废近八十年,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政策,读书人为谋生,不得不转向新兴的散曲和杂剧。做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杭州经济繁荣,人文景观比较丰富,可从以下方向探知:街市之景;游赏之景;民俗风情;各阶层日常生活。

1、街市之景

关汉卿的《杭州景》:“着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百十里街衢整,万余家楼阁参差”,“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作品反映了元代城市的富贵繁荣和风物优美。宋亡后,政治中心北移,杭州虽经战乱,但经济恢复较快,烟尘消散后,湖山重光,繁华依旧。奥敦周卿有“春暖花香,岁稔使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双调· 蟾宫曲〕),赞叹杭州果真是个名不虚传的繁华都会。

元曲咏物作品中大多是生活用品或娱乐用品。如手帕、竹夫人(床上消暑用品)、胡琴、嗑瓜(舞台上道具,丑角用)、纸鸳鸯等,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趣。虽然是些琐碎之物,却道前人之所未道;未必以小见大,而语言风趣,博人一笑。[14](P39)

从元曲中数次出现的酒楼、香料,可看出元初的杭州热闹非常,很是繁荣,在当时的中国也受屈一指。

2、游赏之景

奥敦周卿,“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画舫成群,人们通宵达旦听歌享乐。张可久也说画船多如蚂蚁,“东西往来船如蚁,拍手胡姬醉”。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铺席乘凉,“只宜铺枕碳,向凉亭披襟散发”(白朴《夏》),当时也出现了桃笙竹制成的席子,如刘致曾写下在杭州湖边“玉枕桃笙梦觉”。马致远也提到杭州风流宴赏的胜地,他说此地“雄宴赏,聚奢华”。

元曲中游宴生活频繁出现。刘致的《侍牧庵先生西湖夜饮》: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起三句描绘湖上(风、云)和湖中(香径、波),较刘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绕情趣。“绮罗”两句反映出姚亲和家人的友谊。“碧天”点名夜。最后两句把“天生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天上”写活了。真是一幅号称“人间天堂”的西湖美景。

喜欢游赏的不仅仅是上层社会,平民百姓也喜欢忙里偷闲,四处嬉游。锥玄明有“坐兜桥的共访欧阳井,骑蹇驴的来寻和靖碑。闷选胜闲拾翠。”

3、民俗风情

采莲。采莲人和采莲人的歌声在元曲中成了元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采莲人和采莲腔。声嘹亮,惊起宿鸳鸯”(贯云石《夏》)。张可久曾写曲赞美两位天真可爱的采莲姑娘,〔南吕· 金字经〕《采莲女》:“小玉移莲棹,阿琼横玉箫,贪看荷花过断桥。摇,柳枝学弄瓢。人争笑,翠丝抓凤翘。”两位采莲姑娘因为看荷花出了神,以致首饰被柳条儿抓住了还不知道。这个风趣的小镜头,把人物的情态和杨柳的风姿都写活了。

女子的美丽打扮成了曲家们笔下不可略去的一笔,非常俏丽,“娇滴滴粉黛相连,颤巍巍翠云翠云万朵”(贯云石《西湖游赏》),“云鬟雾鬓秋千院,翠袖缃裙鼓吹船,锦屏花帐六桥边。真阆苑,人醉杏花天”(曾瑞《遣兴》)。

女子往往成了作家笔下的主人公,这在戏曲中较为多见,如周月仙、谢天香、龙三娘。但是,她们所钟情的男子首先必须是怜香惜玉的读书人,还必须是个有着大将风度、宰相才能的风流浪子,如《智宠谢天香》里的书生柳耆卿[15](P256)。有的作家甚至不惜笔墨为歌女而作,如张可久的〔南调· 梧叶儿〕《有所思》,诗人怀念这位杭州歌女,“人何处?草自青,弦索也已生尘”。

居住在杭州西湖边的人,还可常常听到听渔夫唱歌,冯子振在《忆西湖》写到:吴侬生长西湖住,蚁画舫听棹歌父。

元代重视商业的发展,在作品笔下往往能看到商业的影子。如刘致有“湖山堂下闹竿儿”,竿上缀着多样精巧的装饰,在湖山堂一带,有人会划船载着这些东西叫卖。从元曲中数次出现的酒楼、香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杭州商业非常繁荣。

钟嗣成《录鬼簿》称刘致为“前辈名公”,刘致的《朝天子》记载:“画船,绮筵,红翠乡中宴。荷花八面两婵娟,花面不如人面。锦绣千堆,繁华一片,是西湖六月天。扣舷,采莲,怕什么鸳鸯见!”夏天泛舟于西湖荷花深处,船上有丰盛的酒宴,有如花的美人,荷花人面交相辉映,美人也更显得风韵独绝,吟咏了风格旖旎的生活情趣。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86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