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观主义对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2-01-20 00:06:06

论文总字数:13263字

目 录

1 引言 ……………………………………………………………………3

2 社会背景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3

2.1 金钱利己奠定的悲观颓废创作风格 ……………………………………………………3 2.2 战争残酷奠定的悲观绝望创作风格 ……………………………………………………4

2.3 宗教禁欲奠定的悲观冷漠创作风格 ……………………………………………………5

3 生活背景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6

3.1 缺乏真情奠定的悲观消极创作风格 ……………………………………………………6

3.2 职涯束缚奠定的悲观抑郁创作风格 ……………………………………………………6

3.3 病痛折磨奠定的悲观恐惧创作风格 ……………………………………………………7

4 导师影响下的悲观主义创作 …………………………………………8

4.1批判现实指导下的悲观文学基调…………………………………………………………8

4.2悲观哲学启发下的悲观文学基调…………………………………………………………8

4.3消极观念渗透下的悲观文学基调 ………………………………………………………10

5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论悲观主义对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影响

王梦利

,China

Abstract:Guy de Maupassant is a famous French writer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his literary thought is permeated with a strong pessimism, which is his unique and maverick creative sty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the short story master and analyze the complicated connotation and unique charm of his work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aupassant pessim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its literary creation in order to show the great novelist Literary value.

Key words: Maupassant; pessimism; influence; literary creation

1 引言

居伊•德•莫泊桑是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出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涉及诗歌、戏剧、小说、游记、杂文。其中以短篇小说最为出名,因为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在法国文学史上是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因此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用细腻广泛的笔法构成了法国社会的一幅全面的风俗画。19世纪的法国文学中充满了颓废主义倾向,社会生活阴郁苦闷,人们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迷失了本性,社会上充满了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虚伪无情。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天才莫泊桑因为自身经历的影响,深感失落绝望,因此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悲观看法,因此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颓废悲观主义倾向。他看到和写到的社会优点少于缺点,他巧妙的运用淳朴的辞藻直面社会的诟病,并且经常用笑剧的形式展现一些可悲的事情,从而让读者领会其中的苦涩。以下将从社会、生活、导师影响下的悲观主义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论述。

2 社会背景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2.1 金钱利己奠定的悲观颓废创作风格

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丑恶现状使莫泊桑认清社会现实,并对社会感到失望悲观。19世纪30年代,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新兴资产阶级登上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日益加深,金钱处于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首要地位。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盛行起来,形成了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殊死搏斗。“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同样必然会表现为最可怕的形态。每个人不仅想从别人那里取己之物,而且为了增加自己一方的幸福,会不惜毁灭别人的整个生命和代价。”[[1]] 人们的一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激烈斗争的环境中度过的。“个体的生活,也正是以同样的方式表现为无穷无尽的搏杀:这种搏杀,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上同欲念和无聊的斗争,而且还是同他人之间的拼杀,它四面受敌,殊死搏斗,最后手握利剑而血洒疆场。”[[2]]法国刚刚摆脱了封建贵族专治制度,然而瞬间又陷入了物质财富扭曲精神人格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莫泊桑生活的时代正好是法国第三共和国统治时代,政府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些包括法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大资产阶级不断残酷的剥削人民和镇压民主与工人运动,他们对外则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和殖民掠夺扩张,这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不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道德上,资产阶级社会固有的矛盾都更加恶化。

莫泊桑笔下的《一百万》的男主人公莱奥波德·鲍南在结婚之前在“金钱问题”上一向表现得洁身自好,后来娶了一个有一百万遗产的女人,然而遗产的继承者却只能是自己的孩子。婚后刚开始生活的鲍南夫妻还过得逍遥自在,幸福甜蜜,然而却因这百万遗产弄得头破血流,原本相敬如宾的夫妻变成了仇人,彼此间的仇恨发展到了可怕的地步。久久不能生育的鲍南为了得到这一百万的遗产,默认了妻子的偷奸与默认了不是自己亲生的私生子。最后在妻子偷奸成功生下孩子后两人又和好如初甚至婚姻更加和谐。鲍南的这种假正经虚伪的嘴脸着实可恶,在人们面前表现得清高正直,实则背地里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一个人为了一笔财富忽视伦理道德,不择手段,那么他也实在是可悲至极。莫泊桑把像鲍南这类小市民的金钱物欲写的有血有肉,把这种为了得到金钱不惜使用任何手段的可悲写的淋漓尽致,这些都体现了莫泊桑对物欲社会的失望悲观之情。金钱诱惑人们,人们在金钱面前屈服,莫泊桑把这种现实状况的可悲可恶描写的彻彻底底。

2.2 战争迫害奠定的悲观绝望创作风格

莫泊桑对官僚政府、贵族富豪甚至法国的任何一个虚伪的小市民都深感失望。他认为社会生活就是一个普遍的不可摧毁的永恒的愚蠢,他是社会上的一个玩偶,既被社会所玩弄又反过来玩弄这个社会,这些正是他消极悲观思想的表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二十岁的莫泊桑应征入伍,他目睹了法军的溃败以及普鲁士对法国以及人民的迫害。他在败军队伍中浑浑噩噩,身心俱疲。在那些不断战败撤退的日日夜夜里,年轻的莫泊桑既害怕又愤怒。本来还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挽回惨败的局势,会给敌人漂亮的一击,结果政府的软弱和那些谎话连篇无能的政客、指挥官使他再也不会抱有任何幻想。因此,年轻的莫泊桑身心受到了极大地摧残。

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得莫泊桑一炮走红,《羊脂球》以莫泊桑亲身经历的普法战争为背景,用一个社会地位极低的妓女为我们展现了她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那些所谓地位高贵的贵族、上流社会人员的旁观冷漠与悲哀。莫泊桑经历过普法战争,所以他能切身的体会到战争为人民以及自身带来的伤痛与畏惧。作为后勤处的他无法也没有能力使法国免于灾难,面对其他的士兵兄弟从自己身边逐渐死去,他的悲伤与爱国之心越来越浓,庆幸社会上依旧存在着这么一部分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家弃国的人群。他想揭露这个社会的可耻、无情,他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但另一方面他又嘲讽愚昧、虚荣的人类。他对这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失望透顶,莫泊桑笔下的人物的遭遇正是他的性格思想与社会现实的投影。他无法摆脱现实对他心理造成的影响,他把这些情感都述说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羊脂球》通过妓女羊脂球和与身为“上等人”的同车旅伴的对比,将每个角色刻画的淋漓尽致。在羊脂球牺牲自己的时候,那些“上等人”脑子里只有邪思淫念没有一丝愤怒同情之心,这些都充分的展现了羊脂球在普鲁士士兵面前的不屈不挠以及为救同伴而甘愿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也更加反衬了伯爵、富商、修女等的胆小如鼠、虚伪无情与忘恩负义和普鲁士兵的凶险奸诈。这部小说洋溢着一种悲壮的基调,表现莫泊桑对妓女羊脂球的同情以及对其他人的可悲的嘲讽。

其他小说如:《菲菲小姐》中的妓女拉舍尔因为受到了普鲁士兵的强暴决定誓死捍卫尊严,而将他刺死;《索瓦热大妈》中的母亲为在战争中丧命的儿子报仇,活活烧死了四个是敌人的普鲁士士兵的壮举;《两个朋友》描写了两个喜爱钓鱼的好友被普鲁士兵误认为是间谍而被处死的悲惨遭遇等等,这些小说都表现了宁愿丢掉性命也要与普鲁士斗争到底的爱国热情,但很不幸莫泊桑亲身经历过绝望过,看到的只有死亡,因此为他们设定的结局都是死亡。死亡虽是每个人必须服从的唯一归宿,人成为战争的工具又被战争所摧毁灭亡,但短暂性的人生未免有点可悲。

2.3 宗教禁欲奠定的悲观冷漠创作风格

宗教地禁欲束缚与神职人员对事物的冷漠无情无动于衷使得莫泊桑认为宗教就是一种欺骗,他的悲观苦难是上帝给他带来的。从欧洲文学发展的渊源之一的古希伯来文化开始,基督教文学主张压制人性以接近上帝。一方面表现出人对本性本质的追求趋向于理性和精神的境界,另一方面对上帝的崇拜又表现了人对自身的价值与生命力的压制。到了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一千多年中不断地压迫人性,世俗化的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了极端,随着上帝权力的畸形夸大,人们完全沦为上帝的奴仆,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在上帝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神性压制人性,教会的禁欲主义思想反对个性自由。随着历史的进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提倡以人为本,反对教会对人性的禁锢,在文学上人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传递自己人文主义的思想。然而,封建教会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全剔除。1863年13岁的莫泊桑被母亲送入了伊夫托教会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教会学校以神学教学为主,课程呆板枯燥,习惯于在海滨和渔民的孩子一起自由自在的玩耍过着游民般生活的莫泊桑在这高院深宅中生活感到窒息。在长袍教士中的生活,使他对宗教感到十分反感厌烦。每天定时的祷告、诵经、背福音书让他觉得束缚压抑。他认为教士们歪曲了上帝,教士之间虚假让他感到苦恼。在这个如同地狱一般的环境里,教师能力不足,学生粗俗骄傲,他在这里学习倍感煎熬。在莫泊桑的母亲写给福楼拜的信中曾经说过:“他不喜欢那地方,严肃的修道院生活,对天性敏感和感情细腻的儿子不利,在高墙里,可怜的孩子感到压抑。”[2]最后莫泊桑直到去世,也没有让临终祈祷的教士见他咽最后一口气。

他对宗教教士的态度还体现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例如:《一生》中的让娜从小就被父亲送进修道院生活,父亲希望女儿能一直保持着天真无邪。然而修道院的禁欲生活却使让娜脱离了现实生活从而造成了一生的悲剧。莫泊桑还刻意的塑造了一个不近人情的神甫,他将神甫身上那种禁欲思想的狂热描写到令人感到恶心反感的地步,这体现了莫泊桑对虚伪的神职人员的讽刺和对教会禁欲思想的批判,也体现了他毫无宗教信仰与虔诚的宗教观。在《泰利埃公馆》中以教堂影射妓院,通过一群妓女去参加领圣体仪式的经历,将教堂与妓院相比,体现了莫泊桑反教会的思想。原本神圣的仪式却有着这么一群嘈杂乱哄哄的妓女,神父还愚昧的感谢她们的到来使这仪式蓬荜生辉、庄严神圣。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26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