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3978字
目 录
题目………………………………………………………………………1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
英文摘要…………………………………………………………………2
引言…………………………………………………………………… 3
1 唐诗中的多面曹操……………………………………………………3
1.1 霸主………………………………………………………………………………………3
1.2 枭雄………………………………………………………………………………………4
1.3 奸雄………………………………………………………………………………………6
2唐诗中曹操形象所传达的情感意蕴……………………………………8
2.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8
2.2 对昏君奸臣的讥讽………………………………………………………………………9
2.3 对时间、生命的沉思……………………………………………………………10
3 评价不同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唐诗中的曹操形象
高晗
,China
Abstract: Poems about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poetry. The poets express their ambition or mirror reality by discussing history. There are many poems about Cao Cao in Tang dynasty. As a complex character, Cao Cao is evaluat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dynasties. There was a big change in the evaluation of Cao Cao in Tang dynasty,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tendency of praising Liu Bei and criticizing Cao Cao, as well as poems growed to maturity. This writing searched articles which have evaluated Cao Cao before Tang dynasty, summed up the evaluations of poets in Tang dynasty about Cao Cao, analyzed the emotion that the poets wanted to express via the poem and how the evaluations affect the later literature.
Key words: poems on history;Cao Cao;image; change
引言
作为一种抒情咏志的文学体裁,诗早在上古时期就产生了。唐代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发达的经济、统一的国家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唐代人浪漫的思想气质。再加上统治者的重视和丰富的社会题材,诗歌在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怀古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型,在唐代得到了多方面的运用。唐代诗人借咏史之名,或讽外在之事,或抒内在之情。乱世为咏史诗的一大重要题材。英雄、奸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常常作为诗歌的素材。而曹操作为一个历来毁誉参半的三国人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形象。何文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曹操形象的一个转折点。与前朝相比,曹操的形象主要有着两方面变化。一是唐代诗人肯定与赞颂了曹操的英雄功业,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曹操的狡诈和残酷的关注。这是由于唐朝社会稳定,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完善,士人们渴望建功立业,因此有一种英雄情结。二是嘲讽曹操的腐朽生活,以此讽喻社会现实,表达对明君的盼望。曹龙在《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一文中指出,唐代诗歌中的曹操形象的塑造,在继承前朝对曹操功绩肯定的基础上深化了曹操好色纵欲的负面形象,贬过于褒。关四平、陈默的《三国历史的诗意化》(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唐代诗歌的贬曹倾向,较之六朝与宋要弱得多,不占主流。建功心切的唐代诗人对曹操的道德的关注减弱,转而评价他的功业以及人生价值。张承宗、陈颖、李作舟等学者在文章指出唐诗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多为正面,但也存在批评与揶揄。其中《唐诗中的三国诗》(李作舟)一文指出诗人对曹操的情感取向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王丽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邺与唐代诗歌》中,向我们指出了唐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对曹操不同的情感取向与其出身、生活的地域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唐代诗歌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1唐诗中的多面曹操
唐代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各异,对曹操褒贬不一。诗人在诗歌中提及历史人物,往往是借其抒发情志,或讽喻世事,或自喻明志。唐诗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大体上分为三种:文韬武略的霸主、好色残忍的昏君以及身经百战的枭雄。
1.1霸主
怀古诗常常是诗人游历古迹时触景生情而作。曹操白手起家,从起兵、发展实力、攻城略地到称霸一方,辗转了不少地方。在与曹操相关的古迹中,邺城最为典型。唐代诗人游历邺城时,常常会追忆曹操,创作了许多与邺有关的诗歌,如李嘉祐的《古兴》、韦应物的《送崔押衙相州(顷任内黄令)》等。
再如张鼎的《邺城引》[1]中“六龙战”、“荡海吞江”、“回天运斗”等气吞山河之语,用夸张的手法充分体现了曹操的雄图霸略,赞扬了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定都于邺。 [8]在曹操的治理下,邺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了三国乱世中难得的太平昌盛之地。与邺相关的咏曹诗歌,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往往是将他作为一代明君霸主来歌颂的。尽管实际上曹操并未称帝,而是在去世后被魏文帝曹丕追封为武帝。虽无君主的名分,从地位、权力等方面来看,却有帝王之实。
而“管弦新”、“狐兔尘”一联则表现了政治才能外,构成唐代诗歌中曹操的明君霸主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因素——曹操识才用人的能力。曹操不仅赏识、珍惜文人,他本人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骚客。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了名留史册的邺下文人集团。后代诗人在评价这一时期曹魏文人时,往往会将他们与邺城联系在一起,如“海内方微风雅道,邺中更有文章盟”(杨巨源《赠从弟茂卿(时欲北游)》、“托乘还征邺下才”(贾曾《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等。尽管不是对曹操形象的直接塑造,但也不能否认这些诗句是对曹操重视文化的肯定。
“帷座空销狐兔尘”一句充分肯定了曹操用人的眼光以及任人唯贤的原则。曹植《与杨德祖书》中写道:“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2]可见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尽管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曹操的求贤若渴还是被广泛认同的,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曹操不仅对军事人才极为看重,对文人也是极为渴求的。这点在唐代诗歌中也有体现。如舒元舆《赠李翱》:“谁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怀旧嫁文姬。”在称赞李翱的义举时,将之与曹操不惜重金赎回蔡文姬的大义联系起来。即使是在批判曹操的诗歌中,如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邺下曹父子,猎贤甚熊罴”,这样的诗句尽管带着对曹操的不屑,但仍是对其求贤若渴的一种体现。同样在其他诗中否定曹操的李白,也有“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李白《在浔阳非所寄内》)的诗句。诗人当时身陷囹圄,希望能与董祀一样,被曹操这样的明君霸主救出樊笼。
1.2昏君
除了对曹操政治能力以及用人眼光的肯定外,在一些唐代诗人眼中的曹操,是一个好色无德,残忍嗜杀的昏君。刘商的《相和歌辞·铜雀妓》就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声色犬马,纵情歌舞的形象。诗前面部分虚写曹操在世之时搜罗美人、竟日享乐之景。中间部分写曹操储于铜雀台上的美人的悲惨命运。后面部分实写如今铜雀台的衰败荒芜。
前三联写的是曹操生前在铜雀台上的奢靡生活,极力描写了美人之多,歌舞持续时间之长。“高台”、“盛色”、“野草”、“麋鹿”等语将铜雀台曹魏时期的歌舞升平和眼前野草丛生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纵观全诗,“矜”、“仍”、“尚”、“横”、“空”等词,体现出了刘商将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曹操的好色无德。
唐代的三国诗中,以铜雀台作为主要意象的诗,占很大比重。杜牧的《赤壁怀古》就十分典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尽管杜牧这首诗不是对曹操形象的直接塑造,但也反映了曹操生前在铜雀台上蓄养美女的行为。曹操击败袁绍后,下令在邺城修筑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修建于建安十五年春。建成后,曹操命其子登台并各作《登台赋》。曹丕笔下的铜雀台“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3]曹植更将铜雀台比作“天府”,极力渲染了铜雀台的高耸入云,睥睨天下,蔚为壮观。同时极力夸耀了曹操的“圣德”,在曹操治理之下邺城的“滋荣”、“和穆”的盛景。[4]铜雀台是邺下文人聚集创作之所。与铜雀台相关的诗作,有赞扬曹操爱士的,如韩翃《送李湜下第归卫州便游河北》中用仙人的传说侧面表现曹操爱士天下闻名。铜雀台诗中不乏对曹操圣君明主、当世伯乐的形象的塑造,但其中更多的,是对曹操的负面评价。
在崔国辅、朱光弼等诗人批判的笔下,曹操是个急色近利的昏君。他在铜雀台之上广储美女,昼夜享乐。即便是在死后,铜雀台上的美人也不得解脱,仍旧守着空空荡荡的铜雀台。世人质检岁月带走的是铜雀台金碧辉煌的繁荣景象,却不见多少女子的青春容颜在铜雀台上凄凉老去。都道是女为悦己者容,但铜雀台上的女子,却终身不得与自己所爱的人相见。
上文提到的刘商《相和歌辞·铜雀妓》,从第四联开始写的,正是曹操死后铜雀台上的美人仍不得解脱,留在空空荡荡的铜雀台上继续歌舞,寂寞痛苦的生活。其中最后一句中“麋鹿”的意象,一方面成双成对的麋鹿反衬出美人的孤寂,另一方面又侧面体现了美人无所归依的痛苦。
曹操死后,西晋陆机在宫内密阁中发现了曹操的《遗令》[5]。 相传曹操生前于铜雀台上广储美女,临终所想也不过是为姬妾分配遗产,安排她们在自己死后仍要在自己灵前歌舞奏乐,“能共常人较几多”。虽然未辨真假,但这早已成为文人墨客批判曹操的一大论据。对于这种无德行为,王建、胡曾、罗隐等唐代诗人进行了口诛笔伐。他们或侧面落笔,以铜雀妓的身份诉说悲情,从而体现曹操的无德;或正面着手,直接批判曹操,更有诗人在这类诗歌中用“英雄”等词对曹操进行反讽。
曹操修筑三台时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唐代诗人也对曹操这种奢靡昏庸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如司马扎的《筑台》,指出魏国昔日的强盛是用金玉绮罗、用庶民的血汗堆砌起来的。曹操为了享乐,唯恐宫殿不够巍峨,只知昼夜享乐,不念民生疾苦。而这消耗巨大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在国倾之后也不免遭遇磨难,徒留残柳寒月、草木虫鸣,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978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