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3085字
目 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1 引言 1
2 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与本土化发展 1
2.1 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及其内涵 1
2.2 中国报业的发展与专业主义的本土化 2
3 媒介转型时期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消解 3
3.1 传播机制的变革对于专业主义的消解 3
3.1.1 自媒体与受众赋权对于新闻职业角色认知的消解 3
3.1.2 新闻泛化对于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消解 4
3.3.3 受众变迁带来专业严肃新闻的衰落 4
3.2 内容生产与呈现模式对于专业主义的消解 4
3.2.1 数据技术对于传统新闻内容生产的冲击 4
3.2.2 新型内容呈现方式对于专业主义的冲击 5
3.3 “资本办报”对于新闻独立性的消解 5
4 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与媒介转型探索 6
4.1 关系与技术加持,从“内容”回归“内容” 6
4.2 树立专业意识与技能,打造平台聚合媒体 6
4.3 新闻机构内部创新 7
4.4 找准新闻专业主义与我国新闻理论的契合点 7
4.5 运营模式创新 8
5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媒介转型时期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消解与重构
——兼论媒体转型发展的路径
卢思媛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mergence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t always serves as the central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regulates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m. On this basis, it analyzes the period of media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ist invasion of journalism. 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should be as a "transformation of perseverance", through technology, awareness, ideas, institutions, opera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innovation blessing, embarked on the path of media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media transformation,;digestion,;reconstruction
1 引言
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以及强烈的反权威精神。它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搜集与传播信息的能力与责任。另外,它还包括新闻媒介应履行社会功能的信念,新闻工作者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观念、独立于政治与经济的中立立场以及服务社会的自觉态度。陆晔和潘忠党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新闻从业者独立于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独特价值、新闻传播的科学理性标准以及专业的规范与自律[1]。
自新闻专业主义确立之日起,便一直受到质疑。不管是怀特的“把关人”研究发现新闻选择是建立在高度的个人主观基础之上,还是布里德的“潜网”揭示出新闻编辑部所存在的社会控制,赖利夫妇把大众传播置于社会的大系统中进行考察等等,专业主义的理想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解构。而在媒介转型的新环境,新闻专业主义更是受到多重矛盾的冲击。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洞悉社新闻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专业主义消解与重构过程中所辐射出的社会变革与媒介变革,对于新环境下的媒介转型与公信力重塑具有一定意义。
下面,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以及媒介转型期在中国面临的全新冲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其本土化重构以及作为转型坚守力提出建议。
2 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及本土化发展
2.1 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的产生与内涵
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来说,既包括纵向的对于新闻传播发展历史的梳理,也包含横向的对于新闻传播过程的研究。1943年,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5W”的传播模式,由此奠定了新闻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渠道研究、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自一战期间的“魔弹论”经由“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又回归至70年代后出现的“强大效果论”,美国的大众传播研究历来侧重于经验主义的效果分析。然而,事实上,美国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自19世纪30年代起便形成雏形并逐渐发展出专业主义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的控制分析遵循了拉斯韦尔传播过程研究的第一步,而非反之[2]。
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起,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产阶级崛起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政党报刊衰退,报纸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逐渐走向商业化与独立化,逐渐形成了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大众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报纸经济上独立、立场上中立,以报道新闻为中心,注重吸引读者,新闻尽可能保持客观,秉持相信“事实”而不是相信“现实”或价值的“客观性信念”。19世纪末,“记者时代”来临,激烈的报业竞争使得记者个人不仅遵守着精确的新闻写作标准,还另辟个人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吸引读者,黄色新闻浪潮随之席卷而来,性、暴力、犯罪等内容充斥报纸版面,很快便遭到了社会的抵制。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走上了不同于黄色新闻“故事模式”的“信息模式”之路[3],提出了“高尚得当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与“详尽的新闻报道”三大目标和“不偏不倚,不党不私”的办报方针[4],迎合特定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生活体验以及理性、高尚的社会风气,这事实上已经体现出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随着美国“扒粪运动”等维护公共利益的新闻实践的兴起,新闻客观性等原则也逐渐确立下来。19世纪40年代,哈钦斯所带领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至此,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从业者的内部规范被确定了下来。美国新闻业始终以新闻客观性作为准绳,规范着其新闻传播活动。
2.2 中国报业的发展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
中国的报业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最早的中文报刊,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报业传播时代。至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自办报刊,戊戌变法领导者所创办的旨在宣传维新思想的政论式报刊掀起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至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报刊的崛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家办报”传统。
五四运动后,民主与科学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新闻业也逐渐倡导专业主义。这一时期,大量如邵飘萍、徐宝璜、黄远生、张季鸾等杰出报人涌现,推动了我国新闻业走向专业化,商业性报刊如《申报》更加注重报刊的推广与发行,在新闻业务方面,注重新闻与评论区分,新闻采访与编辑技术也大大提高,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与张季鸾的新记公司接办了《大公报》,并在发刊词《本社同人之志趣》中提出“四不方针”,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体现了新记《大公报》追求新闻客观、经济独立、服务公众、言论公允的精神,象征着本土新闻专业主义的初步形成,也是我国新闻史上“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顶峰。
然而,19世纪30年代后激烈的政党竞争带来了黑暗的“新闻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事业又一度纳入了政府管制的范畴之下,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具有鲜明的宣传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正式实施,使得政府放松了对新闻业的管控,新闻的商业模式逐渐发展,资本也不断注入新闻传媒,我国传统新闻业在“一元体质、二元运作”的模式下,成为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具备宣传目标、公共目标与经济目标,是三者合一的共同体,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不同层面的解构。
尽管如此,在党报体制下媒介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文人办报”的模式随着都市报的兴起而在“政治家办报”的夹缝中一度生长,报业黄金时代南方报业的“两南”堪称专业主义的典范。在此期间的世纪之交,南方报业的“办报文人”朱德付、程益中等带着南方报系的“基因”北上创业,遂有《东方早报》落地上海,《新京报》、《京华时报》生长于“天子脚下”。《中华工商时报》的胡舒立通过自身的名望,创办起《财经》杂志,在财经新闻报道、政治反腐、舆论监督、决策制定层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独特的报道视角和权威的新闻报道模式。到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勃兴的媒介转型时期,包括都市报、党报、党台在内的传统媒体面临从渠道到商业、从受众到效果的颠覆性变革。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始终存在着两条线索的博弈,一条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上限,一条是商业、市场与利益的底线。而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则始终在宣传体制与商业体质的博弈下艰难地维持着内部的平衡。然而,自新闻的产生至新闻逐渐走上专业,专业主义不仅成为一种新闻业内部的专业评判标准,也成为外部社会公众所赖以信任的规范机制。它不只是为了遮掩权力与利益的侵蚀,更应是在被逐渐消解的过程中,新闻业重镇公信力的必然。
3 媒介转型时期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消解
通过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在横向的传播过程研究中曾产生过对于传播者客观性的质疑,我国报业历史所发展出的“三重取向”也在不断稀释着客观报道者的重要地位,但是新闻专业主义始终作为新闻业发展的“主心骨”,规范着新闻实践活动。然而,媒介转型期传播生态的改变、媒介环境的变革仍旧带来了传播机制、传播技术以及资本入侵对于专业主义的解构。
3.1 传播机制的变革对专业主义的消解
3.1.1 自媒体与受众赋权对于新闻职业角色认知的消解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新闻与信息的发布牢牢控制在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编辑手中,而在媒介转型期,受众在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赋权,不仅作为新闻信息的消费者,还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例如,新浪微博用户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信息的接收、发布与转发,作为传播过程的节点在平台上形成自身的影响力。微信等传播平台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网络意见领袖纷纷进军微信公众号,利用细分内容与粉丝效应等优势来获取流量。人们根据自身的多样化需求本能地会选择更适合社交互动的内容来阅读与分享,在一段时间内,严肃内容的传播会受到一定影响,劣币逐良币的现象也会随之出现,专业主义的职业角色认知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消解。
3.1.2 新闻泛化对于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消解
媒介转型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任何机构与个人都无法垄断对信息的发布,也无法垄断对新闻报道意义的阐释。海量的传播内容使得新闻与信息的界限更加模糊,大量信息充斥在传播渠道中,许多意见领袖在“眼球效应”的驱使下不经思考便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影响着网络舆论,一些传统媒体甚至也在不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以新闻或评论的形式对虚假信息进行推波助澜。2016年初火爆网络的虚假新闻“上海女子逃离江西事件”迷惑了无数网民与传统媒体,《人民日报》用以引导舆论而刊发的评论《这不仅是城乡差距问题》不久便遭“打脸”,正印证着在媒介转型时期,大量的传播内容只是一种信息,如若传统媒体也不能秉持自身的专业主义传统,任由信息与舆论不断“反转”,那么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便成为虚妄。
3.1.3 受众的变迁带来了专业严肃新闻的衰落
大众传播时代,受众的特点是“多、杂、散、匿”,他们犹如原子般分散在各地,相互间无法沟通交流,对传统媒介内容是被动且消极的,只能够作出相似的反应,没有选择传播内容的权利。而到了大众传播向网络传播转变的时代,受众再也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首次提出“产消者”(Prosumer)一词,意指那些既能够消费信息与产品,又能够按照以自我满足为目标进行内容与产品生产的群体。因此,转型期的受众更加独立自主,并逐渐产生分众化趋势,受众会根据自身多样化的需求来选择传播内容进行使用与满足。另外,移动网络的迅捷性、无界性与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短、平、快的传播特点也带来了受众的碎片化注意力,受众不再需要严肃深刻的专业新闻,而是符合他们碎片化时间与阅读习惯,满足不同需要的内容。
3.2 内容生产与呈现模式对于专业主义的消解
3.2.1 数据技术对于传统新闻内容生产的冲击
数据新闻是指对数据进行抓取、挖掘并整合,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寻找与受众的联系并最终进行可视化呈现的内容生产模式。在网络化传播时代,网民的一次点击、一次发布都能够成为网络数据并被挖掘,从而在研究中做到“全样本”抽取。然而,大量网络数据中,也存在着无数的虚假数据、无效数据,在追求准确性的抽样过程中,很可能因虚假数据而影响到结果的推论,影响到专业新闻的真实性;其次,网络传播时代也是一个“眼球经济”时代,各互联网公司以赚取流量来盈利,只有精准的推送才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将受众转化为广告费,因此用户数据即资产。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数据壁垒”的高筑,不同的“数据孤岛”无法做到数据新闻反应宏大视野的初衷,一度兴起的数据售卖更加摧毁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性。另外,受众的数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窃取,且受众更无法对数据抓取说“不”,严重损害了受众的隐私权。
3.2.2 新型内容呈现方式对于专业主义的冲击
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对外部世界的镜子式再现,而是经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媒体的终极目标就是尽可能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以满足受众控制环境的需要。具有专业主义的传统媒体在新闻实践中必需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平衡中立,全面充分地反应新闻信息,报道出新闻的全貌并充分表达出民意,减少不必要的新闻控制。
媒介转型期,大量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也做出了大量变革。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大量新闻媒体也利用新技术推出了VR新闻,尤其在具有冲击力的话题中,新闻生产者能够重现出特定的环境,给受众带来极强的震撼力,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VR新闻无法带来真正的新闻真实客观,它仍需要编辑的镜头语言与后期剪辑,仍然类似于影视中的“摆拍”。这种依旧经由主观加工,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内容呈现方式,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来说更具有冲击性,因为VR新闻带来的可能是完全虚拟的“现实”,让受众不经思考便全盘接受。
3.3 “资本办报”对于新闻业独立性的消解
近年来,传统媒体在网络冲击下因种种原因而停刊,2014年元旦《新闻晚报》正式休刊,浙报集团旗下《今日早报》宣布于2016年元旦停刊,最让人痛惜的则是,具有专业主义精神、拥有15年历史的《京华时报》也因身陷困境,亏损严重,突围未果而于2016年11月作出休刊决定。此消彼长,互联网公司则大举进军新闻行业,BAT纷纷以收购并购的方式控股媒体,阿里巴巴于2015年收购《南华早报》实现控股;或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股媒体,2016年3月阿里巴巴关联公司玛雅金服入股财新传媒,百度、腾讯也在近年来媒体投资或收购的动作频频,腾讯公司早在2007年便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打造商业性区域门户网站,慢慢发展成了腾讯网络新闻业务的重要部分。另外,BAT以互联网强大的整合能力进行新闻的聚合并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强化了自身的媒体属性,“传媒帝国”日趋成型,标志着我国新闻业由“文人办报”向“资本办报”的转变。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085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