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2269字
目 录
1 引言....................................................3
2 人文主义者与基督教......................................4
2.1塞万提斯与基督教.......................................................4
2.2堂吉诃德与基督教.......................................................5
3 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错位..............................5
3.1塞万提斯的理想与现实...................................................6
3.2堂吉诃德的理想与现实...................................................6
4 人文主义者的自身局限性..................................8
4.1塞万提斯人文理想与政治倾向的矛盾.......................................8
4.2 堂吉诃德“自我”意识的缺失.............................................9
5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困境
——以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为例
罗诗惠
,China
Abstract:The Renaissance is an era of the need for giants and giants, and these giants are one of the great humanists who dare to break through feudal authority, pursue new idea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play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feudal forces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the feudal power is too strong so that the humanists in the Renaissance also suffered a variety of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Cervantes as the Spanish golden century late humanists, their own reality in the situation ref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on Quixote", this article will b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n and secular analysis Cervantes and his characters Quixote in reality dilemma.
Key words:Cervantes Don Quixote dilemma
1 引 言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在晚期创作出来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社会概况,而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言行更是熔炼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抱负和理想,可以说,堂吉诃德就是塞万提斯的影子。
塞万提斯原名米盖尔·德·塞万提斯,杨绛先生在《堂吉诃德》译者序中对他的一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一辈子只是个伤残的军士、潦倒的文人。他在1571年的雷邦多海战中因作战勇猛而失去了一条左臂;在人生的后半期,转行从事文学工作的塞万提斯不仅常常食不果腹,而且也曾几度被冤入狱。显然,塞万提斯辗转的背后透露着一种凄凉与失意。生活环境的艰辛,没有使他一蹶不振,从塞万提斯的研究资料看,可以说,这些经历和考验宽阔了他的视野,增添了他的睿智,将自己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向死求生的战斗勇气、伤时悯世的忧国情怀等美好的品格全都融入到了主人公的身上,创造出了一部从饱受争议到享誉盛名的经典杰作——《堂吉诃德》。
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学术界对于《堂吉诃德》的批评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在同时代的西班牙文坛,《堂吉诃德》几乎受尽了文学精英们的非议与驳斥,为主人公堂吉诃德贴上了“为人提供笑料的大众戏子”[[1]]的标签,导致了《堂吉诃德》最初受到重视是在英国,而非西班牙本土。在18世纪的英国,启蒙主义文学家们眼光独到,最先注意到了《堂吉诃德》的现实意义;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思潮和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被认可甚至被放大;而在20世纪,堂吉诃德作为人文主义者,精神更加崇高,形象也更加伟大,文学评论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堂吉诃德》讲稿中如此总结堂吉诃德:“他的纹章是怜悯,他的口号是美,它代表了一切的温和、可怜、纯洁、无私,以及豪侠。”[[2]]
事实胜于雄辩,在对《堂吉诃德》批评与接受的回顾当中可以看出,如今人们普遍都赞同“《堂吉诃德》充满了取之不尽的人文精神”[[3]]。人文精神,与中世纪所倡导的神学不同,它是对古希腊人本观念的继承和革新,更加重视对人自身尊严的维护与人有效价值的实现。在这点上,《堂吉诃德》无疑体现出了塞万提斯激进又包容的人文精神。但是,《堂吉诃德》的价值远远不仅仅只体现在这个方面。
此书使我们深思,在如此人性张扬和精神解放的时期,塞万提斯却通过描绘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诉说着自己的不得志。如果说塞万提斯是这个自觉自由世界的人文主义者,那么堂吉诃德则是文本那端骑士世界的人文主义者,他们都满腹经纶,挥洒热血却四处受限。这其中的理由不得不使我们继续思考,因此,我认为《堂吉诃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期人文主义者的普遍困境,而这种困境,既来自于人文主义者的人文主义要求与基督教和世俗功利主义的冲突,又与他们自身因袭的局限性息息相关。
2 人文主义者与基督教
在欧洲的浩浩荡荡历史进程当中,基督教是欧洲人信仰的核心,因此教会在欧洲的社会组织关系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历来关于教会与文艺复兴,有关学者都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在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同人文主义者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尼古拉斯五世以来的教皇积极致力于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列奥十世颁布文学庇护制度……许多人文主义者在教会任职,达芬奇就是其中的例子”[[4]];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教会与人文主义者之间并非没有矛盾,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就常常发文斥责教会。从中世纪基督教的教条上看,他们反对现世的知识,因此人文主义也常常被视作异端邪说而遭到排挤。
让我们把历史的视角切换到西班牙。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的西班牙,教会与王权势力相互勾结,权力得到特别加强,成为了西班牙行政机构的重要部门,进一步摧残异教人士和人文主义者。特别是15世纪末期成立的宗教裁判所,标志着西班牙教会的专制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宗教的气息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这种狂热几近极端的宗教氛围抑制着许多新思想的萌芽,直接影响着西班牙的文艺复兴运动。此时期的西班牙“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为了不致有异端、错误和犹太教的嫌疑,我们谁也不能有文化。因此,学者们被戴上了嘴套……对于那些从博学中去寻找生活的人,正经受着巨大的恐惧。”[[5]]这直接导致了人文主义者们“受封建贵族阶级及天主教会的巨大影响乃至控制十分明显而突出”[[6]],因此西班牙的文学家们不得不通过文学创作反映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而批判教会的罪行。
2.1 塞万提斯与基督教
据资料记载,塞万提斯一生当中并没有与基督教有过太多的冲突,相反,他曾经受过几位主教高级首领的相助。在意大利,他曾为年轻的红衣主教胡里奥当过贴身侍从;在马德里,他曾受过托雷都大主教堂贝尔那都·台·桑都巴尔-罗哈斯的赏识,在《堂吉诃德》下卷的“前言致读者”中,也提到祝愿这位慈祥的主教大人健康长寿。可以说,教会对塞万提斯的影响非常之大,他也不只一次的强调过他对罗马教会的忠诚。然而,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却随处可见到僧侣阶层的骄奢腐败,甚至还露骨的表现出神职人员的迂腐无能,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其中的原因。
著名的学者陈众议曾评论“作品一旦成为作品,便再也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了……同样,塞万提斯的作品……是常常同他的政治观、宗教观大相径庭、背道而驰的。这便是伟人之笔高于伟人,也或可称作‘现实主义的胜利’吧”[[7]]。既是现实主义,反映社会时代的本质特点则是作品的最主要诉求,而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必定崇尚真实,有倾向性。而塞万提斯正是这样一位崇尚真实、有倾向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他对真实的虔诚。他建议对撒谎的作家处以极刑”[[8]]。
塞万提斯作为一个受到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熏陶的普世性作家,以冷峻的眼神观察世界,用犀利的笔法描写世界是他的职责和目标,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尽管接受过大主教的帮助,但他并非是“教权意志的代言人”,仍然会将教会纳入整个社会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探索。于是目睹着这样血淋淋的现实,教会的丑恶与残忍使得他在《堂吉诃德》中揭露现实,控诉宗教人士的阻碍是人文主义者的一大困境。
2.2 堂吉诃德与基督教
同塞万提斯一样,堂吉诃德是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他的行为也基本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内容和主题,但是神父不仅认为堂吉诃德“疯得不轻”,而且千方百计的阻止堂吉诃德的出行,认为在他的神圣职责之内,理应治好堂吉诃德的“疯病”。显然,堂吉诃德和神父两人道不同而不相为谋,也正是神父将堂吉诃德的人文理想抹杀。
堂吉诃德,崇尚自由,表现了文艺复兴新兴的价值观念。在作品中,没有看到他为某位教皇或者至高无上的国王鞠躬尽瘁,冒死犯难。相反,作品却体现了堂吉诃德对自由的一份可敬的情有独钟。在《堂吉诃德》上卷的第二十二章中,堂吉诃德解救了一群被国王定罪的囚犯,而他解救的原因,不是其他,正是为了囚犯被牢牢限制住的自由,“……你们虽然是犯了罪,受罚,却不爱吃那个苦头。你们到海船上去是满不情愿、非常勉强的……我认为人天生是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做奴隶未免残酷……”。[[9]]显然,堂吉诃德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本能,和一种与生俱来的意志。也就是说,他认为自由比为国王效劳更能体现作为人的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269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