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小品文的创作特征——以1930 年代《太白》为考察中心

 2022-01-20 00:06:21

论文总字数:13671字

目 录

摘要 1

引言 3

1、以吸引读者为基础 3

1.1题材符合读者期待视野 4

1.1.1贴近日常生活 4

1.1.2追求新奇性 5

1.2语言符合读者阅读能力 5

1.3由浅入深引导读者理解 6

2、以传播科学精神为核心 7

2.1启发问题意识 7

2.1.1问题式启发 7

2.1.2对话式探讨 7

2.2提倡观察与实验 8

2.3演绎逻辑推理 8

2.3.1逻辑类推 8

2.3.2逻辑否定 9

3、以多种审美风格为追求 9

3.1形式多样、娓娓道来 9

3.2文辞优美、清新自然 10

3.3启发思考、新奇有趣 10

4、科学小品文创作的现代意义 10

4.1抗击谣言 10

4.2对现代科学小品文创作的意义 11

4.3对科普节目制作的意义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试论科学小品文的创作特征——以1930年代《太白》为考察中心

徐雅纯

,China

Abstract:"Taibai" marks the launch of scientific essays style real birth,as well as th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essays.This paper take the scientific essays of Taibai as the research center on the analysis of thre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basis of attracting readers、core of spreading scientific spirit、pursuit of various aesthetic styles,with the intention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opular science Crea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essays、Taibai、Creation characteristics、Reception aesthetics

引言

小品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而科学小品文则远不为人所熟知。科学小品文致力于将科学融于小品文之中,将严谨的说理与优美的文学结合,以达到传播科学,引大众进入科学之宫的目的。

1914年《科学》创刊。这是中国第一本科普杂志,以普及当代科技知识为主。在《科学》的示范带动下,《宇宙》、《科学世界》也相继问世。一些报纸副刊,如《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也大量刊载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一时佳作,如《电是什么》、《动物界的寿命》,这些小品文已经基本具备科学小品文的特征。但科学小品文文体的真正诞生,应是《太白》的创刊。《太白》首创“科学小品文”这一名称,并为之开辟专栏,每期定量发布1~6篇,共计66篇科学小品文。此外,《太白》上还发布了关于科学小品文创作的若干文论。

《太白》创刊于1934年9月20日,于1935年9月5日停刊。《太白》是左翼作家们的大本营,陈望道任主编,鲁迅为主将,艾寒松、傅东华等为编委,艾芜、巴金等为特约撰稿人,艾思奇、顾均正、贾祖樟等均有投稿。这些左翼作家们致力于教育大众,科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科学“大品”文体限制了读者们去了解科学。这些“大品”文,篇幅冗长且知识系统性强,术语也过多。在《太白》发行的1930年代,大部分读者没有受过西式教育,根本无力也无足够时间去阅读。于是,左翼作家们创造出科学小品文这一文体,将小品文与科学相结合。小品文一向是一种消遣的文体。它篇章不长,短小精悍,适合阅读,又轻松、明快,吸引读者。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得长篇大论式的科学理论,变为了有趣的科学知识小文,从而易于被大众吸收。

《太白》上发布的科学小品文是中国科学小品文史上的一座高峰。《太白》的作家们虽笔法还比较稚嫩,科学小品文文体也不够完善,但他们初步奠定了科学小品文的创作特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取得了极大的成就。1949年后,虽仍有大量科学小品文问世,但其质量良莠不齐。到如今,科学小品文已从当初“大众日用品,大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工具”[1]变为幼儿科普文体了。除了在中小学生中有所流通外,世面上几乎见不到这种文体。究其原因,还在于创作水平不高。本文希望借助分析科学小品文的创作特征,推动科学小品文写作,从而提高中国科普教育水平。

1、以吸引读者为基础

科学小品文从诞生到现在不到百年。与诗歌、散文这类成熟的文体相比,科学小品文发展时间较短,传播面较小,社会接受程度不高,缺乏固定的读者。因此,科学小品文急需发展自身以吸引固定的读者。同时,作为一种说理性质的文章,科学小品文的目的是将文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传达给读者。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的多寡决定了其文章价值的高低。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读者,科学小品文的作者必须牢牢关注读者的需求及与读者紧密联系的时代精神的需求。

《太白》所在的时代正是一个推崇大众化的时代。《太白》创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培植大众文化”[2]。科学小品文作为《太白》杂志中重要的一个版块,自然也是为大众而服务。柳湜的《论科学小品文》中提出科学小品文的出现是因为“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3]在《太白》科学小品文作家写作之前,他们就已经预设了“大众”作为其潜在的读者。

大众是怎样一群人呢?柳湜将其特征概括为两点。首先,他们忙于日常劳动,因此不能有大块时间去吸收科学知识,因而只能读一些简短的“报屁股”。其次,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系统的书籍,只能从点滴中吸取科学知识。从他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太白》中所预设的潜在读者大众是以低收入的识字劳动群众。他们略有文化却不高,每日忙于为生计奔波,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来增进知识,获得审美愉悦。为了吸引这样的读者群体,《太白》科学小品文的作者在写作之前多分析读者的心理,然后选择相应的题材、语言等以适应读者的需要。正如顾均正所说:“我每写一篇科普作品,在事前总有一些写作方法上的考虑,要考虑什么呢?那就是‘引人入胜’”。“在写作前,先要分析读者的心理,看他对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然后“对不同题材要采取不同方法”。[4]

1.1题材符合读者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接受一个文本时,读者曾经的人生经历、阅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等会形成其特定的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读者的阅读视角。读者从而被期待视野限定,以某种特定的角度去选择、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文字和内涵。对于文本中符合其期待视野的信息,读者可以加以认识和理解。对于文本中超越其期待视野的部分,读者可以通过自身理解对其加以转化。但这一转化并不是全面的。当一部文本完全超越其期待视野时,读者将无法加以理解。因此,科学小品文作家在写作科学小品文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一定程度上符合其期待视野。

1.1.1贴近日常生活

科学小品文的作家们往往喜欢从现实着笔,讲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事物的科学知识。一则许多科学理论脱离日常实际,难于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所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更加简单、常见,更易被理解和记住。二则可以让读者对科学小品文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克士(周建人的笔名)所写《白果树》就是一篇成功的例子。

首先,他将此篇文章的题目取名“白果树”而非“银杏树”。二者虽是指同一植物,但前者常用于口语,普通大众更加熟悉,后者则常用于书面写作。

其次,克士并没有在文章的开始就讲述白果树的科学知识,而是从上海的夜晚着手,以散文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吵闹的夜上海。而他因这夜上海各类闹人的声音无法入睡,甚是烦恼。或许有些读者也有类似的烦恼。对夜上海的细致描写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接着,该文的作者由这闹人的声音过渡到卖白果的声音,笔锋一转,开始谈及科学知识,有关白果树的植物知识娓娓道来。

在讲述白果树的科学知识时,克士没有介绍银杏属于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的复杂植物知识,而是介绍银杏有“公孙树”之称,得此名是因为银杏成长很慢,阿公种植的白果树需到孙子手里才能结果。读者们在觉得有趣之余,也将银杏树生长周期长的特点给记住了。科学小品文作者们传播科学知识的意图也就达到了。

在介绍相对复杂的科学知识时,《太白》上科学小品文的作者们也喜欢从日常生活入手,从读者熟悉的领域过渡到读者暂时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领域,帮助读者加以理解。朝水在《磨前先选玉》一文中,为了说明在人的进化中,先天的素质(即本能)比后天的环境更为重要,作者先从“玉不琢不成器”这一常用古语出发。这句话常用于口语和书面,意思是一块玉如果不经过雕琢,是无法成为有用的器物。在文学中常常暗指人需要一定的磨砺。作者进一步说明,玉可以成器,但如果并不是玉,而只是一块普通的顽石呢?一块顽石无论经过多少后天的雕琢都是无法成为好的玉器的。由此,作者说明,在生物进化之中,生物本身的遗传因素更能决定一种生物,而后天环境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同时,作者也补充,这一论点仅仅在较短的时间内方能成立。

1.1.2追求新奇性

《太白》的读者是普通大众。他们所属的文化圈是低层次的文化圈。朱立元根据读者的审美水平,将读者划分为三个文化圈:低层次、中间层次和高层次。低层次的读者“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狭窄,文化视野较偏狭,审美趣味较低俗,艺术素养较欠缺,欣赏能力较薄弱”。他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遣,“满足于某些紧张曲折的情节或带有新奇和刺激性的描写之中获得某种纯消遣性的快乐”。[5]为了满足普通大众追求新奇和刺激的心理,《太白》上的科学小品文也多用一些新奇有趣的题材来吸引读者。

薰宇在《半间楼闲话——一个最大的数》一文中,就从一个小故事入手。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富翁即将去世,他让自己的四个儿子用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作为自己分配到的财产。三个数字怎样组合才是最大呢?这一问题非常新奇,引发人思考的同时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第一个儿子选了999,第二个儿子选了999,第三个儿子选了999,第四个儿子选了(999。四儿子的数字又有多大呢?为了形象说明其数字之大,作者用了一个新奇的比喻:如果将其的位数作为五号字排出来,其长度能够和杭州到天津的铁路线相媲美。这篇科学小品文题材非常新奇,既能够牢牢吸引读者的目光,也传播了简单的数学知识。

1.2语言符合读者阅读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67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