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2811字
目 录
1.新海诚动画电影的潜势文本…………………………………………3
1.1新海诚的“保留剧目”…………………………………………………………………3
1.2动画电影中的“暗隐读者”……………………………………………………………3
1.3新海诚的引导策略………………………………………………………………………4
2.大众对于动画电影的接受过程………………………………………4
2.1大众对动画电影的期待视野……………………………………………………………4
2.2大众观影的接受动机与心境……………………………………………………………5
3.大众与动画电影的视野融合…………………………………………6
3.1大众对作品的自我创造…………………………………………………………………7
3.2大众对电影的认同与自居………………………………………………………………7
4.结论……………………………………………………………………8
参考文献…………………………………………………………………8
致谢………………………………………………………………………10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新海诚动画电影
马开兆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koto Shinkai’s animation movies have becom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reation. The reason why Makoto Shinkai is shining in today's society is tha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ublic's aesthe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works of Makoto Shink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acceptance and to interpret the works of Makoto Shinkai with relevant method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Makoto Shinkai’s animation movie lies in the full experience of the audience's emotional acceptanc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its penetration throughout the work. Both the selection of film material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nimation are not only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Makoto Shinkai, but the collective appeal with the audience.
Key words:Makoto Shinkai;Reception Aesthetic; Animation Movie
截止到2017年1月19日,由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全球票房2.81亿美元,超越《千与千寻》的2.75亿美元记录,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日本电影,而该片在中国内地票房达到5.73亿人民币,在全球票房中占比接近30%。《你的名字。》秉承了新海诚一贯的创作风格,在时空与梦幻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辅以精致细腻的动画场景,引起了观众的热评。目前国内对于新海诚作品的探讨,基本从作品本身出发,局限于动画的文本内容解读和审美创作风格,从而忽略了文艺的最终环节——受众。新海诚动画电影作为通俗文学,其重点不在于传达作者的何种叙事意图,而在于如何向观众传达这样一种意图。相较于市面上流行的轻小说,动画电影无疑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新海诚更是将原本紧凑的叙事情节打散,在场景与音乐的渲染之下,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自己去体验作品。因此,本文将观者作为探佚新海诚动画电影的切入点,研究其作品被众多观者认同的原因以及作品的优劣势。
1.新海诚动画电影中的潜势文本
1.1新海诚的“保留剧目”
“保留剧目”是伊瑟尔审美反应理论中较为频繁出现的基本概念,它以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或某些早期的文学作品为参照系,使得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除了《追逐繁星的孩子》,新海诚的作品难得构建新的叙事背景,大都立足于当下,以现实作为舞台,讲述的就是平凡男女的情感成长生活故事。尽管每一部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都各有侧重,但其核心的意图基本保持一致。对于青少年成长、情感关系,观众有自己的亲身感悟与发言权,影片与观众即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于是电影与观众的交流平台就此建立起来。大多数人可能都经历过类似《秒速五厘米》中所讲述的故事,青梅竹马的两人因为某些缘故而渐行渐远,幼时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烟消云散。作品的侧重点不在于交代整个事件,而是刻画了穿插在线面当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节点。作为“保留剧目”的情节,旨在营造一个作者与观众所共同经历过的惯例和常规的环境,从而使观众理解其言语活动,进而体会对应环境中言语活动的意义。当经过一系列“保留剧目”的铺陈,观众的情感才会随着呼啸而过的电车一起喷薄而出。《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规范及文本产生的文化背景。在日本南北分裂情势的环境之下,藤泽浩纪时隔多年重新拾起年少时许下的约定与梦想,以此形成了观者与电影文本的交流背景。《她与她的猫》、《言叶之庭》等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现实生活图式,而新海诚作品的所要传达的信息与意义也在此组织重整。
“换汤不换药”是新海诚动画电影的基本创作模式,但也会在众所周知的惯例、常规及陈词滥调之上,发展出新的联系与变化。伊瑟尔赋予文本以双重功能“它重整众所熟知的图式,以形成交流的背景;它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构架,本文的信息或意义从中得到组织。”[1]传统文学在提供了熟悉的图式之后,还将其导向了一个人们所不熟悉的领域,从而使得文本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而新海诚动画电影却注重的是日常审美化,即将艺术美感赋予众人熟知的现实生活框架,因此影片中的一棵树、一条街、一杯咖啡都能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其文本所产生的陌生化,并非通过拉开观众与现实的距离,以戏剧性的剧情冲突吸引那些对此感到好奇的观众,而是将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加以描摹入画,以此感染行走在现实中的人们,并唤起他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是多元的,而新海诚也同样捕捉到了这一点,看似“换汤不换药”的背后,其实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本质。《星之声》、《你的名字。》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生活,选取了各自的日常节点。以《你的名字。》为例,主题就是一个简单的梦,常人都有睡梦的经历,早晨醒来本来清晰的梦境变得越来越模糊,以致最终淡忘。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想现象,而在此却成了联系男女主人公的结。这是所谓的“汤”,尽管具有虚构的成分,但其作为“保留剧目”的价值在于唤起那些埋藏在观者内心深处共同的印象,使之重新映入观者的脑海。尽管新海诚所采用的“保留剧目”各不相同,但观者并不会过多的注意剧情的走向,或花费较多的脑力去理解剧中人物的行为、情感,转而从自身出发,寻求与影片的契合点,产生一种非表达的潜在效果,从而抵达自我的“罗马帝国”。
1.2动画电影中的“暗隐读者”
“暗隐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2]作为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学作品,新海诚动画电影必然会在创作阶段就设置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而该对象的存在大致取决于新海诚本人的创作意图、选材以及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纵观新海诚的动画电影,其创作意图与其赋予各动画电影的思想内涵基本保持一致。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及“我们生活在这个无忧无虑的世界,根本没有什么身份差异,处在这样的社会之中,如果无法好好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话,而原因又不在社会,同时也没有什么十分明确的其他理由,只能从自身找原因,这相反是件十分困难的事,但是如果什么都察觉不到的话,就很想把这种状况原封不动的描绘出来,这种既抽象又现实的东西。”不难看出,新海诚所预设的“暗隐读者”就是那些处在社会中层普通男女。
“暗隐读者”的参与构成了小说的基础,包含着潜势文本的先结构,即“预先结构了每一位接受者的角色,因此它设制了一个召唤反应的结构网,促使读者去把握本文。”[3]新海诚的作品与其说是为了叙事,倒不如说是为了抒情。《秒速五厘米》选取了主角少年、青年、成年的三个片段,童年的部分是通过回忆穿插于片段当中。片段与片段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缺乏必要的情节连接与冲突,贯穿始终的唯情而已,不是新海诚、主角的情,而是暗隐读者的情。新海诚预先结构了每一位接受者的情感,并通过这样的先结构在动画中安插了诸多能够召唤观者反应的情景,使得他们联系自己的人生去还原具体故事。
新海诚不再局限于讲一个有头有尾、情节曲折的故事,或者建立一个完美自足的构架。他不得不运用多种策略技巧,引导观者自己在观影活动中建立起感知与思想间的联系。至于观者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正确的“感悟”,取决于他前后一致性构建的深化程度。通过“暗隐读者”的设定,一方面避免观众对影片某些潜在内容的任意忽略,另一方面迫使其去发现作为自己整个感觉的基础但尚未充分意识到的观影期待。观者在这样的引导之下不断地参与,在自造的想象之中来发现认识作品与自己。
1.3新海诚的引导策略
新海诚的动画电影成功要素之一即是充分调动了观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对影片进行个性化的加工,而这样的引导依靠于其作品的逼真性。第一层次为真实的世界,新海诚的电影相较于同类的CG动画在画面制作上较为出众,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都力求真实存在感。以《秒速五厘米》为例,因为作品以现代社会作为背景舞台,像小田急线和新宿站之类的对熟悉的人来说能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就算对不怎么熟悉的人而言,也能够产生现实中的新宿站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此一来可以让观众产生自己成了登场人物的代入感,让这部电影成为容易融入感情的作品,让观众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于是作品的逼真性上升到了第二个层面即心理文化的真实。新海诚在采访中坦言,尽管外人都认为他的动画十分仰赖于外景,但就他个人而言感觉并没有太多依赖外景。就《秒速五厘米》单部作品而言,前后取景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其实依据画师自己心里记忆而画作出来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并非一种客观的真实,而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作品的逼真性,不仅在于引导观众将自我代入故事,而是将故事带入自我。观众所谓个性化的加工,不是将自己作为角色安插到故事当中去,而是将故事的部分情节或者画面匹配进自己的人生。尽管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故事与自我的互相交织,但在观众心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贵树和明里在樱花树下奔跑追逐,观众是否会想起自己青涩的童年;贵树蓦然回首,面对空无一人的对面轻松惬意的一笑,观众是否能对自己紧追不放的过往感到释然。其实观者并非感染于故事本身,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感染于自己。
新海诚作品的另一大特点是对于细节的刻画。在缺乏叙事情节冲突的情况下,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影片着力表现的对象。这样的描写没有刻意的斧凿痕迹,明里合上书本的时候,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自然而然的出现观众的视野,前文既没有铺垫交代,后文也没有补充说明,此同样不构成单独的情节,给予观众的仅仅是一个掠影。就是在这样的惊鸿一瞥中,新海诚引导观者体会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除了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细腻的情感之外,新海诚几乎在所有的作品当中都加入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我们即使发了一千次短信,心与心的距离大概也只能靠近一厘米。”(新海诚《秒速五厘米》)如此,不仅于作品本身而言,既弥补了叙事方面的断层,又表现人物内心意识的流动,还充分调动了观者的能动性,引导其通过角色的内心世界来审视自己内心情感意识的流动变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811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