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小说的叙事手法评析《奥兰多》

 2022-01-20 00:06:54

论文总字数:17651字

目 录

1引言 4

2元小说叙事手法在《奥兰多》中的具体运用 4

2.1露迹 5

2.2戏仿 6

2.3时空变换 7

3通过元小说叙事实现对传统的解构 8

3.1对传统传记的解构 8

3.2对现实主义的解构 9

4通过元小说叙事实现对文学与历史的重构 11

4.1对文学的重构 11

4.2对历史的重构 12

5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从元小说的叙事手法评析《奥兰多》

王颖

, China

Abstract: Orlando is a legendary work by Virginia Woolf. It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of Orlando’s protagonist Orlando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Kingdom. Many narrative stories of metafiction have appeared , parody and time and space transformation. The work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author's usual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but focus on the details of the external details, interspersed with the "mixed experiment" of fiction and reality, and both the narrative nature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biography and the innovative methods of post-modernism, fully reflect the author's anti-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 also completes the rewriting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social history in this narrative. The creation of the novel preceded the real creation period of the metafiction, which reflected the author's forward-lookingness in the creative concept.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metafi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fiction narration strategies of works and the use of these strategies to embody Woolf's anti-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Keywords: metafiction; anti-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1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与文学批评家。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把文章的大部分笔墨从故事情节逐渐向探索人物内心世界转移,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注重女性的权益与地位,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伍尔夫笔下的历史传记小说《奥兰多》讲述了主人公奥兰多从英国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生活经历。故事的开始他是一个贵族美少年,因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青睐来到宫廷里。到了詹姆斯王统治时期,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爱河,却惨遭抛弃。而后渴望在文学之路有建树的他与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却被戏弄,加之罗马尼亚女大公爵的百般纠缠,于是请缨出使土耳其。在一场大火中,奥兰多在昏睡数日后变成了女性,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随后回到英国,结识了英国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家。她在维多利亚时代继续写作,并嫁给了一位船长。到了二十世纪,奥兰多终于凭借《大橡树》获奖,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故事的最后,她来到大橡树下,回顾自己对诗歌和文学的不懈追求。

元小说的含义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1970年威廉·伽斯在《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中最早提出元小说的概念,即在作品中有意地暴露叙述者的创作痕迹,在打破原有的叙事框架的基础上,加以叙述者对文本的理解与说明,对小说的创作技巧与观点发表议论。它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与内容形态,对小说的叙述本身进行了反讽与解构,暴露了文本的虚构性。同时,元小说在叙述中还不断要求读者参与进来,试图与读者建立一种在文本阅读或思想层面上的契约关系。“与传统小说的单一视角不同,元小说倾向于对现实给以多方位、所层次的反映”[2]。在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交融与影响下,元小说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依据,给予小说中更多解释作者创作思想的空间。而作品的创作时期却是处在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这种虚构性的叙述模式并非产生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却能被作者信手拈来,并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带有的元小说叙事特征,“一反伍尔夫以往钟情的意识流手法,而对外部细节的写实非常注意,并且对奥兰多这个人物的刻画十分注重可信性”[1],既充分表达了伍尔夫的反传统意识和带有自我反思性的思想,更体现了作者在创作理念上的前瞻性,值得深入研究。

2元小说叙事手法在《奥兰多》中的具体运用

小说中多次出现了元小说的创作手法,具体来说,有露迹、戏仿与时空变换这三种叙事手法。通过使用这些手法,作品揭穿了文本的虚构性,颠覆了传统刻板的叙述模式,达到对传统写作手法的批评与反讽目的。

2.1露迹

小说中的叙述者有意暴露自己的创作倾向,故意将文本中的人为痕迹扩大化,甚至在小说中公开探讨各种叙述技巧,充分揭示了小说这种虚构的本质。元小说对虚构性的暴露,扰乱了读者原有的阅读设想,使读者在叙述者的提醒下展开对小说本身的思考,让读者持有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文本。这种暴露创作痕迹的手法是元小说中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对固守成规的叙述模式的一种反讽。

《奥兰多》中露迹使用较多的是在叙述过程中加入叙述者的见解。在介绍奥兰多的容貌时,青春之美在奥兰多红润的脸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秀气而纯洁,却又郁郁寡欢。在这一段的描述中,叙述者用“必须承认”“我们不禁浮想联翩”“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等话语,在叙述中不断穿插叙述者的议论,奥兰多容貌上的有那么多“怪癖”是每个优秀传记作者“避之不及的”,“为他的一生做传的人更应欣喜,因为不必求助小说家或诗人的手段”[3]。对于奥兰多面前的所有景象,包括击锤声与劈柴声等各种声响,“每一位传记作者都会有所察觉”“此处传记作者应注意到”[4],叙述者时不时地提到传记作者应持有的态度,要察觉出每个细微的动作与声音,才能使奥兰多的孤僻性格是与其他禀性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对传记主人公才能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操控。当奥兰多跑到山上,“扑向”大橡树脚下的土地,叙述者对这一动词“扑向”也做了解释,指出奥兰多满载着对大自然,尤其是对大橡树的向往与激情,所以他将感情释放出来时值得用“扑向”一词。叙述者对叙述的过程和技巧进行了说明,对小说的叙述进行叙述。“虽然我们的叙述一刻不能停止,但此处我们可以飞快指出……”[5],伍尔夫不断对传记作者本身进行叙述,将小说的创作痕迹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小说中的露迹的使用手法还多见于与读者一同对小说的内容情节与创作过程本身进行探讨。伍尔夫十分重视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的作用,她认为读者特别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时期应该以平常之心去对待作品中的涉及伦理的描写,戒掉虚假的仁义道德,并对社会风俗、生活本真以及一些低俗趣味有一定甄别能力与清醒的认知。她对理想读者的要求近乎于对一个文学创作家应具备的素养,超出了对一般的读者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同时,她对作者也提出要求,指出作者应是读者的传声筒,将自己的想法与真实目的告知读者,从而在小说中运用元小说的叙事手法来进行创作,制造了在叙述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相互沟通的空间。“沿途照旧是朴素的英格兰风光,无须再加以描述,但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在奥兰多驾车时,使读者特别注意叙述过程中不经意插入的一两处议论”[6] 作者在这里停下了叙事的脚步,让读者“特别注意”到叙述进程中所加入的评论,引起读者对奥兰多变性前后行为变化的重视。作品在这里也指出了奥兰多转为女性后在驾车途中的异样,她已经不再与男性时期一样保持同样的姿态。“读者读一读第八十八页,即可发现这些变化,甚至她脸部的变化”[7] ,这里的干预性的话语叙述是作者再次对读者提出的要求,并企图能与读者一起见证奥兰多从男性转为女性后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各种状态。小说中的叙述者还将问题的矛头抛至读者,“我们还是回去,直截了当地对翘首以待的读者说,关于什么是生活——天哪,我们一无所知”[8]、“是褒是贬,读者自行判断”[9],让读者在叙述中自觉地进行思考,持一种辩证的眼光深入对小说的探讨,引起读者对小说虚构性的关注。

2.2戏仿

戏仿是“元小说中具备反讽性最为明显的一种方式”[10],它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戏仿,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戏仿。它打破了常规的文本创作手法,虚构文学经典作品中的文学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和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与现象,以戏谑的方式对经典的文学模式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批评与反讽。

《奥兰多》的副标题是“一部传记”,伍尔夫在日记中声称这是一部传记作品,是因为有趣才取名为“传记”。从标题上看,叙述者试图以传记作者的身份去完成一部历史传记作品,给读者一种即将阅读一部传记作品的幻象。同时,作品在形式上以直线型的时间模式展开对人物生平的叙述,记录奥兰多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这四百年的人生体验。作品还遵循了传统传记的一些规范,如在素材上使用历史典故,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给予主人公的生平事迹一些叙述性的补充,以事实真相为依据,遵循了真实性原则。作者在《奥兰多》的序言中强调,这部传记得到了学者、历史学家和批评家的帮助才得以完成,其中包括笛福、艾米丽·勃朗特、E.M.福斯特等等,还有深谙俄罗斯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参与,作者仿佛借此来对这部传记作品的严肃性进行佐证。此外,叙述者常用“叙述已知的现实”“我们只须陈述简单的事实”“我们在上文中提请注意的事实”等话语,试图通过叙述者的角度来加强作品的传记效果,引起读者对传记“纪实性”的重视。

然而作品却颠覆了传统传记小说的创作,以戏谑的方式审视传统传记作品。对传统传记的戏仿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设定上,奥兰多不是在社会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是虚构出来对传统进行反抗的个体。他/她生活在四百年的时空中,兼具男女两性性别,这一点就足以让作品的“纪实性”灰飞烟灭。奥兰多在君士坦丁堡经历了一场大火后,变性为女子,融合了“男性的力量与女性的妩媚”。在变性的初期,除了性别的改变外,奥兰多其他所有方面都与过去别无二致。他/她的特性并没有因此改变,经常会有出现男子或女子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奥兰多变性之后依旧热爱写作,也曾在街上遇到女妓奈尔而呼唤起男性的欲望。她兼具两性的意识,写作也因此而集思广益,最终在文坛上站稳脚跟,完成了心中的文学理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765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