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21563字
目 录
题目 1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
引言 3
(一)研究背景 3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4
一、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当代电影转向 4
(一) 视觉文化时代语境概述 4
(二)电影的当代转向 6
二、对电影《美人鱼》的视觉文化解读 7
(一)镜头的视角选取 8
1神话景观化现象 8
2差异化的空间建构 8
3无厘头的镜头反差 9
(二)画面的主题呈现 10
1奇观化的暴力展示 10
2影像画面的深层隐喻 11
3生态美学的影像传达 11
三、当代电影的视觉文化展望 12
(一) 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当代电影 12
(二) 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当代电影发展策略 14
四、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周星驰电影《美人鱼》的视觉文化解读
杨建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era of visual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a turning process from the main cause of the text to the main cause of the image. Accordingly, the contemporary film in the visual culture context has also begun to change from the emphasis on narration to the highlight of the spectacle. This paper, taking Stephen Chow's film mermaid as the specific object of study, takes the visual culture the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the lens and the theme of the picture in two sid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ctacle of the mermaid.Furthermore, this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films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x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films,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visual cultur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films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ontemporary films.
Key words:Visual culture;Film;Narrate;Spectacle
引言
(一)研究背景
“视觉文化”在当下各个领域被广泛地提及,人类制造与传播视觉图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视觉图像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愈发重要的地位,并以超越文字的势头逐渐成为新一代人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早在20世纪初我们就已经开始经历了一场由语言文字主因向视觉图像主因的文化转型,文化领域的这场深刻变革引起了各个国家广泛而具体的讨论。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1913年基于电影出现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明确地提出了“视觉文化”概念,这与以往以语言为核心的印刷文化即“概念文化”相对,巴拉兹注意到了伴随电影出现而重回大众视线的视觉性。其后,德国学者本雅明在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尤其是电影等可复制艺术的探讨中也渗透了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见解,其对机械复制与视觉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阐述,认为电影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入了人类社会生活中。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论断,认为世界正作为图像而被把握和理解。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徳波宣告了一个充斥着图像的“景观社会”的到来,世界的物质景观已转化为景像。之后,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也充分肯定了视觉性在大众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更是从媒介、消费等角度描绘了一幅充斥着符码、拟像、超真实的人类生活图景,图像僭越现实,“拟像”预设并构造了现实本身,现实被“超现实化”。自80年代末,“视觉文化的转向”已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与趋势。可以说,当代社会对视觉图像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人们对视觉体验和视觉效果有着高度的诉求,以往长期作为文字附庸的视觉符号开始摆脱文字的束缚,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形态,视觉文化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
而电影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视觉艺术,在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更是体现出了独特的意义与特征,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突出表征。巴拉兹的“视觉文化”概念就是以电影为代表的,当代电影标志着不同于传统以语言为中心的印刷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其更强调通过对画面影像的凸显、强化来达到传递信息与表达意义的作用,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人们不需要像阅读文字那样先对文字符号做一定的识读再进一步理解体会其所表征的意义,只需要通过直观纯粹的视觉观感来体验影像呈现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甚至思想情感。美国电影理论家玛尔薇也发现,进入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叙事的电影”向“景观的电影”的模式的转变。基于玛尔薇二分的基础,英国社会学家拉什认为景观电影不同于服从于电影自身叙事性的叙事电影,更关注场面、画面的视觉性,属于后现代电影。在拉什看来,所谓后现代主义电影就是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形象。而当代电影在凸显视觉性的视觉文化时代下,基于愈发精湛的数字化影像技术,更是展现出了独具视觉震撼效果甚至能以假乱真的视觉影像效果。因此,很多学者支持拉什这一观点,认为当代电影不同于以叙事为主的传统现代电影,是一种注重展现视觉奇观、凸显影像效果的后现代电影。而在我国,较早察觉到当代社会这一视觉文化转型趋势,并有意识地对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进行相关研究的人是学者周宪,他按照视觉文化的研究路径对当下电影进行了分析,在图像与话语二分的基础上认为存在一个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个过程中的文化转型意义。
综合上述研究,相关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视觉文化时代下电影的变化发展,也开始有意识地基于视觉文化的语境考察电影在当代的新特质,但总体而言,视觉文化与电影研究之间的理论建构仍然不够系统完善,对视觉文化理论的探讨远远多于用视觉文化的方法去研究具体的电影视觉性问题,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仍待进一步探索考察。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视觉文化主因的转向过程,人们由对语言文字的重视逐步转移到了对视觉图像的关注。那么作为视觉文化表征的电影艺术,在这种经历了文化转型的语境中,也必然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视觉艺术是视觉文化时代的突出表征,也是重要的视觉文化研究对象。因电影本身特有的视觉性,将电影置于视觉文化背景下,从视觉文化角度切入分析电影,这一研究角度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宽泛的实用性。同时,电影的这种视觉性又因为融合了声音、对白、音乐等多种元素从而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当其被置于视觉文化语境中时,会产生更为立体多元的意义,对电影的视觉文化研究因此也就具有更深远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视觉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其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当代电影的视觉文化解读,既可以在把握视觉文化时代总体特征的基础上理清当代社会的变化发展脉络,由当下文化形态的转变折射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特点,还可以突显当代电影在文化转型中的发展变化,完善视觉文化分析与当代电影研究之间的关联架构,为电影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中更好地生存发展探索有效的策略途径。
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探讨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当代电影发展变化,并以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镜头的角度选取与画面的主题呈现这两方面分别对影片进行了视觉文化角度的解读,分析了电影基于视觉文化时代的转向以及影片奇观化的视觉影像与内在的叙事表意之间的关联。本文旨在基于电影《美人鱼》具体的视觉文化解读,对视觉文化与电影研究之间的关联作一定探讨,进而对当代电影的时代变化特征和发展策略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展望。
一、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当代电影转向
(一) 视觉文化时代语境概述
如今的我们,处于一个有着丰富图像资源的时代,广告形象、电视节目、商店橱窗、印刷读物……无一不是视觉图像呈现传播的载体。不同于从前作为主体的“我”通过眼睛来主动感知物体,现在是物体来“感知”我们,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的眼睛始终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各种视觉图像的刺激与诱惑。有人将当下这个时代称为“读图时代”,“图”之一字,突出体现了现今时代的重要特征。高度视觉化的当代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比起对文字符号的识读与理解,更倾向于阅读具有吸引力的直观的视觉图像。而延伸到其他领域,人们这种对视觉图像的青睐,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视觉图像不再作为过去文字的“注脚”,而一跃成为人们表征、理解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甚至隐隐有凌越文字从而占据文化主导地位之势。
在视觉文化时代,阅读图像的感性直观的快感往往远胜于阅读文字的理性抽象的乐趣,与文字相比,人们往往更爱图像。当代社会生活节奏的紧促,娱乐至上、快感主义以及欲望消费原则的盛行,让人们已经很难像以往一样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在文字的理性认知和解读上。以直观、浅显、感性为特点的视觉图像如救世主一般极大地解放了当代社会身心俱疲的人们,在受到人们的追捧后进而以强有力的姿态介入、包围甚至主导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出门游玩离不开图像的即时记录,商店橱窗离不开精心的设计打扮,广告需要靠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影视剧也离不开装扮精致的演员和美轮美奂的画面。置身于视觉图像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影响,装扮现实、美化生活的需求也愈演愈烈。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绝非偶然,视觉图像在文化上的重要支配性地位助推了图像主因的视觉文化时代的转向,视觉图像渗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决定现实生活的因素,但视觉文化的发展并不止步于文化内部的演变。视觉图像在某种程度上比语言文字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以其直观感性而备受人们青睐,这是视觉文化得以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视觉文化所以兴起并迅猛发展也离不开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和媒介革命的助力,这是视觉文化发展的有力基石。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为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大展身手提供了绝佳的舞台,相比传统的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介凭借其综合性、广泛性、即时性的立体传播优势,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的突出视觉性特征,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视觉文化依托媒介和技术得以广泛便捷而深刻有效地进行传播,迅速占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制高点。经由媒介技术呈现的各种视觉奇观以直观而富有冲击力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牢牢锁住人的眼球。此外,从潜在的推动因素来看,当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让视觉文化得以广泛发展。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通讯和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化趋势以不可遏制的势头席卷各个国家及地区,物质商品与精神文化产品要想走出国门远扬海外,离不开视觉符号这种比文字更能让不同文化的人理解并接受的传播载体。生动形象的视觉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既不容易被“误读”,也能凭借其直观的视觉性一定程度上避开地区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从而便于国家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
讨论视觉文化的形成背景,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代的消费社会背景。我国如今正处于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不断转变的趋势,在消费社会中物质财富及各种物与服务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与消费,“物的包围”成为当代消费社会一大显著的特征,鲍德里亚就敏锐地发现了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在这个社会中所出现的变化,认为人们更多是从物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文化中心成了商品中心的组成部分。”[1]人们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消费时已不再仅仅注重商品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更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换句话说,文化逐渐成为了人们消费的对象,人们对以商品来构建自我形象认同以及展示个人生活方式愈发感兴趣。在这个人与物的关系发生彻底改变的消费社会,商品与服务逐渐成为具有文化隐喻的象征符号,在人们通过其实现自身社会地位与认同感建构的过程中,视觉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影响力量。人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首先都要基于二者的视觉呈现,同时,人们寄托于消费对象的这种建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视觉上的独特展示。由此,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层面——“视觉消费”得以提出。在当代消费社会中,“看”这一行为本身就构成了消费,延伸到其他领域,这种基于“看”的消费行为已经丰富了传统的交换消费概念,可以说,这种视觉消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徳波认为的景象就是商品似乎就是当代的一个确切注解。视觉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体验型消费,人们不仅关注商品上与物的外观形象,更关注其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在这种关注中进一步获得视觉上的快感愉悦及内心的欲望满足。视觉文化时代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普遍视觉化,表现在经济领域中就体现为以视觉形象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中,各种视觉形象开始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而消费行为也愈发受到视觉形象的控制导向,借助视觉形象逐渐成为身份与权力的一种认同方式。
(二)电影的当代转向
电影作为一种集多种艺术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一体的艺术门类,既包含了以对白、脚本、画外音及内在理性逻辑和叙事特征等为显著标志的话语特征,又包含有以声音、图像、色彩、明暗、色调、对比度等具有明显形象特征的元素。传统电影所呈现的一般都是线性结构的剧情特征,注重语言对白帮助构成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突出叙事的内在理性逻辑。因而可以说,叙事性在传统电影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传统电影也就具有相对突出的话语中心特征。而后来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电影自身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代电影的艺术魅力更多来自于画面表层的突出视觉效果。传统电影中一直所注重的叙事逐渐被影像画面的视觉奇观所代替,当然,这并不是说电影的话语特征就此不复存在,只是相较于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影像,这种话语特征有了一个明显去中心化甚至退居其次的转变过程。当代电影开始隐隐呈现出图像中心的特征,画面影像的奇观化开始压制甚至支配着叙事,逐渐占据电影艺术呈现的主导地位。许多研究者将这一注重视觉奇观性的当代电影称作“景观电影”或“奇观电影”,这种说法一般认为或源于法国哲学家徳波关于“景观社会”这一概念所做的分析,而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也曾明确指出了当代电影中存在的这种独特的奇观性,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存在一个肯定电影由话语叙事到图像奇观这一转型过程的先验判断的。或许正如学者周宪所言的,这种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电影自身发展趋势,从宏观角度而言,就是“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的某种表征。也就是说,当代电影这种图像主因转向,与所处时代的视觉主因转向是一种共进的相应变化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1563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