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词》中的鱼意象探究

 2022-01-20 00:07:03

论文总字数:17055字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

前言 3

1《全宋词》中鱼意象表达的内涵 4

1.1隐逸之鱼 4

1.2传情之鱼 5

1.3怀志之鱼 6

1.3.1青云之志 6

1.3.2清高之志 6

1.3.3自由之志 7

2《全宋词》中鱼意象的艺术表现特色 7

2.1托物言志 7

2.2寓情于景 8

2.2.1寓乐情于乐景 8

2.2.2寓哀情于哀景 9

2.2.3以乐景写哀情 9

3《全宋词》中鱼意象的审美倾向 9

3.1华丽艳俗 9

3.2悲情沉重 10

3.3宁静致远 11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全宋词》中的鱼意象探究

曹苏苏

,China

Abstract:The fish image first appeared in the Book of Songs. After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more rich connotation has been derived. In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fish image of the former dynasty.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fish image before Song Dynasty, then it class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fish image in Song Ci Poetry an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sh image. Finally, the aesthetic tendency of the fish image in Song Ci Poetry is analyzed,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Song Dynasty affected the expression of fish image.

Key words:Song Ci Poetry;fish image;connotation;aesthetic tendencies

前言

文学中的意象概念最早是刘勰提出的,由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情变所孕”[1]等言论,我们可以看出意象其实就是诗人的情感心意与所描写物象交融的结合体,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因此,读者能通过意象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远古时期开始,先民们傍水而居的生存习惯使得鱼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多产多子的鱼渐渐地被赋予了某种文化内涵。

在忠实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理想和愿望的先秦文学中,鱼意象的运用成为其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一篇《小雅·无羊》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2]这段诗的大概意思是牧人做梦梦到了鱼,梦醒之后,牧人向大人进行询问,大人占卜得出结果:梦到鱼是丰年的预兆。由此可见,鱼的多产、多子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祥瑞之喜的象征。

汉代乐府诗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又一次的大汇集,其缘事而发的叙事特性和朴素自然的感情抒发对后世诗词有很大的影响。在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3],在纸张出现以前,古人多将书信写在白色的丝绢上。为使信笺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损毁,人们便把书信夹在两片竹制的木简中,木简大多刻成鱼形,所以称为鱼书、鱼素。“烹鲤鱼”其实就是拆信的意思。渐渐地,鱼变为诗人词人作品中与恋人、友人、亲人之间传信传情的信物,用来表达离情别绪。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改朝换代快、政治混乱,文人大都建立了一种隐逸怀道观念,将老庄避世哲学发挥到了极致。据《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名士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起了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便辞官还乡了。[4]文学家们以鲈鱼为托,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或对朝廷的失望以致想辞官归隐的心思。

由随入唐后,诗歌进入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又发展完善了诗歌的韵律和形式,其抒情叙事的表达都更为完善。《全唐诗》中的各种类型的诗,都涉及到了关于鱼的描写。刘长卿用“狎鸟携稚子,钓鱼终老身”[5](《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其一》)来表明自己不问世事、寄情山水的态度;唐太宗用“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6](《初晴落景》)表明自己对此太平之世的满意和愉悦的心情,池鱼、园鸟表面是眼前景,实际是祥瑞富贵的象征;骆宾王以“烹鲤无尺素,筌鱼劳寸心”[7](《夏日夜忆张二》)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顾况以“鲈鱼消宦况,鸥鸟识归心”[8](《南归》)表达自己政治失意、归隐山林的心境;还有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其一》写道:“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9],连水草下的鱼儿也是成双成对的,而诗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却要外出了,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不舍与思念。

我们可以看到,鱼意象从《诗经》开始发展到唐诗,所表达的旨趣已大体完备。总结来说是以下几种:爱情美满、多子多福;祥瑞之景、社会和谐;思念友人、故乡、情人;政治失意、归隐田园;不问世事,超然物外。而到了宋朝,宋词中的鱼意象情感表达大多与前朝相同,但是审美倾向却有很大的不同。

据笔者统计,在《全宋词》中“鱼”一共出现了698次,其中大部分被赋予了词人的情感内涵,符合意象的概念。关于鱼意象的研究,此前有山东师范大学刘美洁的硕士论文《lt;诗经gt;鱼意象研究》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田文清的硕士论文《论唐诗中的鱼意象》等,对于宋词中的鱼意象,还未有人涉猎。因此本文将对宋词中的鱼意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考察宋代词人对鱼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1《全宋词》中鱼意象表达的内涵

1.1隐逸之鱼

隐逸,是有识之士面对理想与现实相冲突时所选择的处世哲学,是他们期望保持个人精神世界不受外界烦扰、追求自由心境的人生态度,这是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一种独特现象。梁漱溟先生曾指出隐逸文化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政治方面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第二,不为财富名利困扰,淡泊自甘;第三,爱好自然、亲近自然。[10]在北宋变革引起的激烈党争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国脉如缕的时代背景下,不少文人遭政治之难而最终选择不问政事,隐逸江湖。比如北宋时期遭受贬谪的苏舜钦、苏轼、欧阳修等人和南宋时期观国家危难却不受重用、无计可施的朱敦儒、辛弃疾、张孝祥等词人,特别是辛弃疾,写下了大量隐逸词。昔日张翰因思鲈鱼莼菜而辞官回乡,宋朝的词人们也用鲈鱼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意。例如朱敦儒《好事近》(失却故山云)“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11]、陆游《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12]、王之道《水调歌头》“何处鲈鱼初荐,错俎金齑点脍,令我忆东州”[13]、李曾伯《点绛唇》中虽游览楚江,却“更忆鲈鱼美”[14],这些作均表达了词人的归隐之意。

南宋时,外患不断,辛弃疾主张举兵抗敌,与朝廷当政的贪图安乐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在归隐前后,同样是写鱼意象,辛弃疾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年的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15]深秋时节已到,词人望着南归的大雁想到了自己沦陷于金的故土,而南宋朝廷却安于江南一隅。“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之情,又抒发了对金人占据家园和对南宋朝廷不作为的愤怒。句中的刘郎指三国时的刘备,这里泛指有志之士。三国时期,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却睡在床上,对他很冷淡,许汜就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忙着置地买房子,陈登当然会瞧不起你。”这首词其实是辛弃疾在表达虽然他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会像张翰、许汜一样,逃避隐居,他回故乡的时候希望就是收复河山之时,表达的是仍想为国效力的心情。而到了后期,辛弃疾的心态却发生了逆转。他在《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中这样写道:“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16],“别浦鱼肥”、“前村酒美”是写其隐居生活之惬意,此时的辛弃疾眼看国力衰微却无计可施,只能纵情山水。词的最后一句“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更是直抒感慨:前尘往事就让它被时间深埋吧,是兴盛还是衰败又和我有设么关系呢?辛弃疾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辛弃疾这两首词前后心态的转变,也是大多数词人的写照吧。

田园之隐事农作,江湖之隐爱垂钓,渔隐江湖是隐逸文化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这大概要追溯到《楚辞》中,屈原在江边遇见的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17]的有隐士高人之感的渔父。姜太公钓鱼的典故中,其实也有一种悖离政治的隐逸色彩。通常诗词中出现的钓鱼的场景都饱含了作者向往或正在享受脱离了政治斗争的隐逸生活。正如王质《鹧鸪天》一词写道:“一只船儿任意飞。眼前不管是和非。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全似懒,又如痴。这些快活有谁知。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18]当时王质被朝中权贵排挤,便无心再入仕,决心奉祠山居、提前退休,从此不问政事,专心做学问。在此时词人的眼中,辉煌灿烂的华堂也比不过明月当空、泛舟湖上的自由快乐。杨炎正的《水调歌头》(买得一航月)更是在醉酒之后发出故国江山不再,如今自己已经迟暮,“无复健笔写江山”,只想“准拟五湖去,为岂钓鱼”[19]的感慨。

1.2传情之鱼

前文提到过,早在《诗经》中,鱼意象就是男女情爱的象征。此外,《尔雅·释地》中也有记载:“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鲽。”[20]因此,历朝文学家词人都用比目鱼形容相恋的人。在宋时,有薛师石《渔父词》写道:“邻家船上小姑儿。相问如何是别离。双坠髻,一湾眉。爱看红鳞比目鱼。”[21]此词中的比目鱼便是恋人的象征,饱含着渔家女对于爱情的期待。再例有崔木的一首贺词《最高楼》“愿从今,鱼比目,凤和鸣”[22],表达了词人对于主人夫妇和睦恩爱的祝愿。

在宋代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便发出了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的号召,这使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宋词都将男女爱情、莺歌燕舞作为描写对象,又受花间词影响,多有以女性视角为主要视角的、吟唱思妇别情的词作出现。晏几道《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中“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23]、方千里《华胥引》“锦纹鱼素,那堪重翻再阅”[24]等词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一个深居闺阁、盼望远方情郎音信的女子形象,又如吴文英《莺啼序·丰乐楼节斋新建》“麟翁衮舃,领客登临,座有诵鱼美”[25]、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26]这样描写游玩、宴酣之乐的应制之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705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