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汤濂咏金陵诗研究

 2022-01-20 00:07:05

论文总字数:15892字

目 录

题目 1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3

1 《金陵百咏》(外一种)成书原因、流传与版本 3

1.1 《金陵百咏》(外一种)成书原因 3

1.2 《金陵百咏》(外一种)流传与版本 4

2 《金陵百咏》体例内容 5

2.1 《金陵百咏》体例特点 5

2.2 《金陵百咏》内容分类 6

3 《金陵百咏》思想内涵 8

3.1求佛避世与入世追梦之矛盾 8

3.2咏史怀古情怀的表达 9

3.3忧国忧民情感的抒发 10

3.4魏晋文化意蕴的追寻 11

4《金陵百咏》风格特征 11

4.1平淡隽永,卒章显志 11

4.2不拘一格,飘逸自在 12

4.3语言质朴,明白晓畅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清代汤濂咏金陵诗研究

王无瑕

,China

Abstract:Tang Lian, a poet in Qing Dynasty,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group poems on Jinling baiyong (《金陵百咏》). These poems were quite popular at his time. But the copies of his poems were rarely seen and completely lost in the history. Compared with the poems of the predecessors, his poems are unique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content, style and features. This study takes his collection Poems of Jinling as the subject.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and the features of his poems, the emphasis of the study is laid on the trigger and source of his creation, the spread of his poems and the textual analysis on his poems.

Key words:Jinling poetry; Tang Lian; Jinling baiyong;style feature;content

引言

金陵自古以来就是名人文士争先吟咏的对象,尤其是南宋诗人曾极《金陵百咏》百咏体诗歌的出现,使得这一题材更为人熟知,有关金陵的组诗也大量涌现,然后世诗人的组诗创作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大多承前人遗风。但也有诗人并未追摹曾极《金陵百咏》的七绝体,而是别出心裁,在内容形式上都做了创新,如清朝诗人汤濂的金陵组诗(主要以《金陵百咏》(外一种)为主,(《金陵百咏》(外一种)包括《金陵百咏》与《金陵四十八景》))。该诗内容新颖,体例别致,对金陵风土人情的描绘,大可作为研究南京的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汤濂,字蠹仙,清朝人,自号金陵诗疯子、诗疯、贩云翁、石居士、山水馋客,南京江宁白鹤村人,生于1793年,卒于1874年[1]。根据流传诗文可知,他主要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江苏艺文志·南京卷》 “寄情山水,喜独游。为文法古而有新意。工诗能书。咸丰四年(1854)曾避兵走长沙。十年始归。”[2] 便很好地概括了他的大半生。其代表作有《汤氏丛书》、《待园杂著》等。本文主要探讨其《金陵百咏》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点,同时也对他其他的咏金陵组诗诸如《金陵四十八景》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1. 《金陵百咏(外一种)》成书原因、流传与版本

1.1《金陵百咏(外一种)》成书原因

《金陵百咏(外一种)》包括 《金陵百咏》与《金陵四十八景》两部分,共有148首诗,除却山水诗,相当一部分还指向了自身的文学修养、历史意识与文化情怀。总之,虽为咏金陵诗,却不止于简单的风光描绘,名目繁多,风格不一。能完成百余首较有艺术水准的诗,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金陵的风土人情熟悉度颇高,文采出众。这是《金陵百咏》成书的重要条件之一。汤濂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小生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使得他对金陵极为熟悉,也就更便于他掌握关于南京风俗景物的第一手资料。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与生活背景,让《金陵百咏(外一种)》的创作显得异常轻松,据汤濂友人端木瑶在“端木瑶题《金陵百咏》并《四十八景》原序言中言:‘汤子蠹仙见于案头,得意拈毫,越日而全题毕赋,复搜集诸名胜,另作百首,首各记注,题曰《金陵百咏》,而《四十八景》附焉。’”[3]“得意拈毫,越日而全题毕赋”一句,传神的概括了汤濂写作速度之快。另有书籍记载汤濂“性嗜读,才思敏捷,不乐仕进”,[4] 更使其“得意拈毫,越日而全题毕赋”的写作速度得到了充分印证。此外,文采的出众,也为汤濂咏金陵诗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人熊镜心为汤濂《金陵四十八景》所作序中就对他的文采有了极高的评价:“蠹仙诗才清妙,出入苏、黄、李、杜之席,此特徇俗之作,如龙一鳞,如豹一斑而已。”[5]虽不免有夸大之嫌,但观其诗文,文采却也出众。汤濂自己在《汤蠹仙先生自题词》中也曾自负的表示:“千古才人诗料,无涯荡子痴魂”,颇为骄傲的展现自己是个“才人诗料”。[6]至于《金陵百咏》成书所花的时间,我们无从考证,但是《金陵百咏》与《四十八景》属于同一类型的创作,写作风格相同,抒发的情怀也大致相近,以汤濂深厚地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际遇,再加上对金陵景物的熟悉,写此诗作虽不是信手拈来,也是成竹在胸。那么,汤濂在《金陵百咏》上倾注的时间,想来也不会太长。

二是富足的生活。汤濂的家庭条件,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庞瑞垠先生曾在《一个被湮没的名字---清代南京诗人汤濂述评》一文中撰述“(汤濂)相当富有,在村上建造了九十九间走马楼,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在金陵南乡颇负盛名。……自然,这些都是传说,确凿与否,并未深究。但,九十九间走马楼却是真的。”[7]从九十九间房屋来看,汤濂的家产应该颇为丰足。再有在汤濂与友人书信往来,相互唱和中,他曾写过自己过着“好诗好酒如垂柳,不系归心系客心”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更甚之,“笑骂由他,风流任我”[8],在秦淮河畔,觅青楼女子饮酒玩乐,在金粉之地如此悠游自在,也得益于良好的物质条件的支持。不愁衣食的生活,使得诗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去。

三是汤濂其人阅历之丰富,交友之众多,为他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众多的素材与情感经验。汤濂的朋友龚乃保为其《金陵百咏》作序时道他“与南昌熊龙沙、吾乡程子仲为文字友,吴痴仙、郭外山、余旬甫为诗酒友,冶山道士翁之奇、妙相庵释月潭为方外友,放浪山水,徜徉自适”。[9]朋友三教九流,流连山水,足见其人生阅历颇丰。再加上他在康乾盛世的末尾出生,恰好处于整个封建王朝的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四代帝王,又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四年(1854)曾避兵走长沙。十年始归。”[10]被迫离乡,飘零浮沉,寓居于湘十三年。数十载坎坷人生际遇,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

基于此我们可知,从小生长生活于金陵,“性嗜读”而培养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遭逢乱世,四处飘零的人生阅历以及富足的资产,都是促使汤濂完成《金陵百咏(外一种)》的种种原因。

1.2 《金陵百咏(外一种)》的流传与版本

《金陵百咏(外一种)》包括《金陵百咏》与《金陵四十八景》,都是汤濂题咏金陵的诗文,皆被收录于《汤氏丛书》中,此书刚一甫世,便风靡一时。龚乃保曾在序中所言,“当时镂板行世,脍炙人口”[11],可见在当时的文人群体中,对这组诗的评价是较高的。但颇为遗憾的是 ,此书时至今日,流传的范围并不大,仅在汤濂友人乡人如龚乃保、庞瑞垠等知识分子群体中提到过,地方志对此书记载基本寥寥无几,通常一笔带过。

流传范围不广的同时,此诗集的版本也是寥寥无几。汤濂著作《金陵百咏》的刻本最初刻于镂板之上,但因“年久迄少传本,板片存否不可知”[12]。后时人又重新编录,将此书收录于于《汤氏丛书》(一名曰《蠹仙杂著》)中,总共有三个版本。一为同治九年(1870)刻本,收录于《汤氏丛书》中,题名为《金陵百咏1卷》(集部别集类存)[13];一为1924年南京李光明庄刻本,题名为《金陵百詠·一卷》[14],此版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另一版本据龚乃保序言“镂板行世”所言,即为最初的镂板行本[15]

而《金陵四十八景》有两个版本,一是《汤氏丛书》(一名《蠹仙杂著》)30种47卷中的清光绪至民国间刻本[16],此版本第一次将《金陵百咏》与《四十八景》合并一起,题名《金陵百四十八景》;后世另一版本也遵循此书,依旧把《金陵百咏》与《金陵四十八景》合于一本,称为《金陵百咏(外一种)》,收录于《南京稀见文献丛刊lt;金陵百咏gt;(曾极)lt;金陵杂兴gt;(苏泂)lt;金陵杂咏gt;(王友亮)lt;金陵百咏gt;(外一种)(汤濂)》中,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最为通行的版本,此外并无更多。

因不是同一时间段完成,《金陵百咏》与《金陵四十八景》最初是分开刻本,直至清光绪至民间刻本中两者得同时出现,均被录入《汤氏丛书》中,共148首。

由此可见,汤濂版本的金陵组诗,虽文采高绝,但受时代以及传播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未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影响力也不够广。

2《金陵百咏》体例内容

2.1 《金陵百咏》体例特点

汤濂《金陵百咏》的题目,沿袭了唐宋金陵组诗的“总题——分题”模式。“总题——分题”模式是指,在一组完整的组诗中有一个囊括组诗下单篇诗歌的总题,且组诗中的单篇诗歌又有自身独立的诗题。单篇诗歌的诗题是组诗总题的部分,其表现的思想情感与总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7]。汤濂严格的遵循了这一模式,又继承了唐宋金陵组诗题下有序的文本形式:他的组诗在每首正诗之前,均有小序辅以考述有关金陵的人事的历史,兼之舆地故实,序中或简略的描写景物的大致方位,或交代历史人物所处年代背景等都与唐宋的组诗大致相同。但具体分析,汤濂之作相较于数百年前前人作品中的咏金陵组诗,又别有特点,另有建树。《金陵百咏》的体例特点的创新性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汤濂的《金陵百咏》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所题咏的对象类型丰富,时间空间范围跨度宏大,148首诗囊括了金陵千年的历史兴衰,风土人情。金陵乃是六朝古都,因政治时局原因,朝代更迭频繁,历史遗迹也因此多不胜数。名士文人常以这些遗迹为载体,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借此重构世人对家国天下的关注。可以说,千百年来,历代诗人都在依托秦淮声影的浮沉起落抒兴衰存亡之情,由此,题咏之物的时空覆盖范围更广阔,类型也更多样。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589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