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19786字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方法 2
1.4 数据来源 2
2 文献综述 2
2.1 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综述 2
2.2 制造业区域差距研究综述 4
2.3 小结 4
3 区域制造业的相关研究 5
3.1 制造业的内涵 5
3.2 制造业分类 5
3.3 我国经济区域划分 6
4 区域制造业规模比较 6
4.1 区域制造业企业数量比较 6
4.2 区域制造业产值比较 7
4.3 区域制造业企业盈利情况比较 9
4.4 区域制造业劳动力比较 9
5 区域制造业增长潜力比较 10
5.1 区域制造业企业数量增长潜力比较 10
5.2 区域制造业产值增长潜力比较 11
5.3 区域制造业企业盈利情况增长潜力比较 12
5.4 区域制造业劳动力增长潜力比较 12
6 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比较 13
6.1 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 13
6.2 以钢铁业为代表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比较 15
6.3 以电子与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 16
7 结论与建议 18
7.1 结论 18
7.2 建议 19
7.3 不足与展望 19
参考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区域比较
孙丹丹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market,through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smart people make the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transformed to large tools,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consumer products which are available for people to use .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system. Industrial factors have been the key reason causing increasing widen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China.Taking the provincial data as a main indicator,industrial scale.industrial potenti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alyzed among the period from 2009 to 2014.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there is an unbalanced trend and diffe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features in this aspect.because of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s in the diverse development stage.Based on these stud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new idea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guide the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evelopment.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g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传统意义上,制造产品的过程是人类不断取得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基于此,制造业当之无愧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支撑。制造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制造业的发展优化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世纪之初,中国加入WTO 组织,正式迈入国际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国,中国也受制于此。面对诡谲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依然能够保持稳中求进,不论产业规模还是技术创新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产业话语权和企业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工业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制造业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导力量,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变大变强的新的历史使命。
从新中国的成立之初中国的制造业体系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逐步从新生的“婴儿”走向了“成熟”。“中国速度”的跨越式推动也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制造业不断的在不同经济发展背景下快速发展。
现如今,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快,体量规模大,成长潜力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核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较之上年实现6.9%的增速。具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43万亿元,较之上年实现6.0%的增速,占比国内生产总值为40.5%;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3.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554亿元[1]。 而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22.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9%;2013年,我国制造行业产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产出占比中达到20.8%,连续4年带上工业第一大国的桂冠;而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工业在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上位居世界第一;而在企业竞争力方面,2014年,我国入选“世界财富500强”的企业达到100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从国际数据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仅为2.7%,位列第九位置;而到2000年,全球占比则上升至6.0%,位列第四位置;到2007年,我国已经达到13.2%,位列世界第二的位置;2010年,实现占比19.8%,成功跃居世界第一。因此可见,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历经几近两个世纪的长跑,中国实现了对制造业小国的超越。
制造业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它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是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指标。而区域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系统组成部分,由于地理气候、政策环境、经济结构、产业协作等背景的差异,中国区域制造业存在较大差异,它们的具体表现如何?今后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国际世界和国内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1.2 研究意义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渐进过程,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继续处于这个阶段。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再发展与腾飞的核心支撑,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中国是地大物博、广袤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区位特征及其优势是具有不一致的。一方面区位条件、资源丰富、投资环境、生产政策、外资引进条件等等相关的差异性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制造业的发展,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产品竞争力也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区位优势较明显的地区,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地、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基础力量雄厚,是世界性的区域制造基地,其产品竞争力相比之于其他地区更显突出。
因此,对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动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方法
论文选题充分考虑了当前背景下主题的研究价值意义,为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遵循指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开展研究工作,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与成果,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方式分析、描述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区域制造业规模、速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分析、总结,构建基尼系数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比较,通过历年的统计年鉴和制造业统计年鉴来汇总分析相关数据与模型的建立,从而客观直接地反映中国制造业发展区域比较后的基本情况。
1.4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官网以及国家数据网站。
2 文献综述
2.1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综述
(1)中国地区差距研究比较
对于中国地区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地区差距演变的趋势的相关结论也是不一致的,本节整理了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认中国地区之间存在差距,但是这个差距的表现以及演变趋势各有所见。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 2.1 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 | 数据 | 时期 | 研究方法 | 基本结论 |
沈坤荣、马俊[2](2002) | 人均 GDP 增长率 | 1978-1999 | 差异系数 |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差异特征,尤其地,地区相对差异在波动后将会扩大 |
胡鞍钢[3](2003) | 人均 GDP | 1952-1995 | 相对差异系数 | 地区差距1952-1978期间不断扩大,1978-1991期间得以缩小,1992-1995期间处于扩大状态 |
彭国华[4](2005) | 省区劳均生产率 | 1990-2002 | 回归分析 | 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发散,地区差距的87%源于工业和第三产业 |
徐现祥[5](2005) | 30个省区GDP | 1978-1998 | Kernel密度函数 | 各地区的社会经济都在快速增长,但呈现出反映增长中的不同步的“双峰状”格局 |
周卫峰[6](2005) | 30 个省区 GDP | 1978-1998 | Kernel密度函数 | 各地区经济仍在快速增长,但没有明显“双峰状”格局 |
许召元、李善同[7](2006) | 30 个省区人均GDP | 1990-2004 | 基尼系数 | 2000-2004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但扩展速度较之上个世纪90年代得以减缓 |
从表格我们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区域GDP或人均GDP得出结论的,中国地区之间发展确实存在差距,但是差距的趋势、大小、扩展速度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时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9786字
相关图片展示: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