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字数:22596字
目 录
1绪论 4
1.1 研究背景 4
1.2 研究意义 4
1.2.1 实践意义 4
1.2.2理论意义 4
1.3研究现状综述 4
1.3.1风险感知 5
1.3.2公共危险事件下公众行为 5
1.3.2研究评述 6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6
2相关概念及理论 7
2.1风险感知相关研究 7
2.1.1风险感知的概念 7
2.1.2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7
2.2 理论回顾 8
2.2.1保护动机理论 8
2.2.2防护性行为决策模型 8
3雾霾天气下公众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 9
3.1雾霾天气成因及危害 9
3.2雾霾天气下公众风险感知 9
3.3雾霾天气下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10
3.4 本章小结 11
4公众的雾霾风险感知差异与其应对行为的研究 11
4.1模型构建 11
4.2 问卷设计 12
4.3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2
4.3.1样本概况 13
4.3.2信效度检验 14
4.3.3 因子分析 14
4.3.4回归分析 15
4.3.5多因素方差分析 16
4.4 本章小结 17
5总结与展望 18
5.1研究总结与建议 18
5.1.1研究与总结 18
5.1.2政策与建议 19
5.2不足与展望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附录公众雾霾情况调查调查问卷 23
公众雾霾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行为导向机制研究
徐建华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s economy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a series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eople's life. However ,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can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air quality deterioration, haze weather also became commonplace, which affected the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tudy seriousl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isk of fog and the related theory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cognitive comb, to generalize and introduce specific haze of case analysis, the haze weather risk perception of the public, influence factors and reaction behavior theory analysis. Haze weather,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affect the public's reac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factors tend to turn into a flow of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in the form of the risk of cognitive effect. In access to relevant data and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analys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haze weather risk public cognitive behavioral orientation model. On the premise of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collected, to validate assumptions. The conclusion mainly includes: inform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public risk perception, way as the reverse effect. In addition, age, sex, occupation of risk cognition also produce certain effect. Public to haze weather risk perception will prompt it to take a series of actions to the hazard to minimize risk cognitive degree is higher, the more frequently the response ac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better.
Key words:haze;public risk perception;coping behaviour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雾霾的天气不论是在发生频率还是影响范围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交通事故数量剧增,民众的户外活动也大大减少,甚至还会引发群众不必要的恐慌和忧虑心理,对日常活动和社会稳定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雾霾的研究多集中在雾霾本身状况,,而对于公众在雾霾天气下的风险感知的研究的这类研究涉及较少。在公众危机事件中,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民众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且极易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影响。公众对雾霾的风险感知过高,会引发一系列盲目心理,过高可能会产生恐慌、焦虑,影响到社会稳定,过低则会降低对雾霾的防范意识薄弱,由此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必要的伤害,因此采取合理的应对行为有助于降低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雾霾天气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应对方面需要括政府、专家、公众等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高效、合理、完善的应对机制,对雾霾状况做出合理及时的评估,并提出应对建议,付诸于行动。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雾霾的研究多集中在雾霾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上,而对于雾霾天气下公众的行为研究较少,雾霾天气下公众的行为导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公共危机事件下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应对行为特征,对风险认知领域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对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做出改进,减少民众的恐慌心理,促进政府反思经济增长方式的利弊,更好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计划。
1.2.2理论意义
国外对于雾霾天气的研究很多,但是与风险感知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主题结合了风险认知、行为决策、公共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改进和研究思路的不断完善,进而优化危机管理体系的框架。
1.3研究现状综述
1.3.1风险感知
中国在风险认知研究方面开始较晚,时勘、范红霞(2004)以“非典”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事件做出大量的了解和分析,以风险感知衡量模型为工具,利用熟悉性和可控性维度,来研究风险感知,并且对测量项目做了细致的选取[1]。周洁红(1993)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食品安全方面,男性风险感知意识高于女性,性别不同,对风险感知也存在差异[2]。刘金平完善风险特征方面:采用可控性,可见性,可怕性,来衡量风险事件特征的可能性和严重性[3]。王甫勤(2010)在研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性别因素,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对媒体关注程度因素,对于风险感知的有显著影响 [4]。
国外的风险感知研究开始较早,1987年,国外学者Slovic在 Science 上发表有关研究后,更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Starr(1969)釆用揭示优先的方法,提出在某一项危机事件中,人们能接受的风险大小是风险带来效益的三倍,人们所能接受的风险收益是被迫接受的一千倍[5]。Fischhoff(2000)运用表述优先法展开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人们的风险感知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得,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6]。Slovic(1987)将风险事件人性化,以人的特征来衡量风险,将人格特征赋予风险活动,来进行研究 [7],并设计出相关评价标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目前心理测量范式作为研究公众风险感知的有力工具,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之后学者们大都以此作为框架,获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Covello(1994)基于风险认知的角度,总结出可以改变人们风险判断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们对危机的熟悉性、不确定性以及个体的无助感[8]。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探讨,可以总结出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除了风险本身外,还包括人口统计变量特征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其中既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而且事件性质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
1.3.2公共危险事件下公众行为
关于公共危机事件下行为研究,Hiroyuki Tamur(2008)指出公共危机情境下,决策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对风险与特定的个体行为决策模型的行为进行了探讨 [10]。江华良(2004)利用现代计算工具,以害性天气为背景设计了心理测验系统,最后通过群体实验来测试群体在危机事件各个阶段的恐慌心理和行为特征[11]。
由于危机本身的特性,人们对此往往没有准确的预测能力。王玉玲(2013)以台风事件以及当地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人口特征以及区域事件和灾害对公众的风险感知具有显著影响,还有抗灾自救能力,较强的主动性和功能上的公众的反应行为[12]。李华强(2006)以5.12汉川大地震为例,研究发现,在一些虚假消息的作用下,民众中出现了哄抢、外逃的现象,这些行为都是风险感知失调的结果,人们在面对危机是,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产生跟风行为,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 [13]。景怀斌(1996)同样以“非典”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在危机发生时,民众往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在之前的危机事件中,出现抢购口罩、食用盐等行为,来实现自我安慰的目的[14]。孙多勇采用前景理论研究“非典”中民众的购买行为,得出行为与预期相关的结论 [15]。宋官东(2002)指出,危机事件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主体的行为极易受到客体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往往缺少理智的判断,进而发生一些不合理的现象[16]。
由此可见,对于危机事件下公众反应行为的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案例,将公共行为和风险决策、风险感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来探讨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行为特征。
1.3.2研究评述
(1)国外对于风险感知的研究开始较早,并且发展的成熟一点,国内的研究在非典“事件”后,逐渐热门起来,并逐渐被应用到其他危机事件的研究中。风险认知的研究中,首先讨论日常生活的风险,二是对新技术的风险,第三是公共危机类的风险。这三类各不相同,都需要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2596字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